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丧服:把悲哀穿在身上

  【丧服简说】

  在古代,孝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说孝顺的孩子是不会兴风作乱的,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孝敬家国。所以,父母去世是人一生中重大的不幸,就算是宰相,也要辞官回家守孝,而丧服,就成了孝道中的一种礼仪形式。

  丧服,又称孝服、凶服,是生者在丧礼上为死者穿戴的孝服。一般来说,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由生麻制成,边际开散,不缝制,这是重孝三年的人穿的,凌乱的衣服体现了孝子内心的痛苦,一般是父母去世才穿。

  东汉以后,如果在任的官员有父母去世,必须离职成服,归家守丧,叫做“丁艰”或“丁忧”。看到有古人的文章中写“丁忧在家”,就是在家为父母守孝。如果是父亲的丧事,则称丁外艰或丁外忧,母亲的丧事称丁内艰或丁内忧。只有等到丧期结束,才能重新复职。

  特殊情况下,皇帝以处理军国大事的需要为理由,不让高级官员离职守制,称为夺情,但如果官员遵旨,依旧任职的话,就会被攻击为有悖人伦,要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春秋时期的魏国名将吴起没有回家守丧,就屡屡被人诟骂为不孝子。而宋代文人苏东坡,就曾因为父亡而辞官归隐。在科举时代,如果考生遇斩衰之丧,在丧期内也不得应考,如有人为了考试而隐瞒父母亡故的消息,就叫做匿丧,被发现后,会受到严厉处分,而且会为人们所不齿,也毫无前途可言了。

  齐衰,是用熟麻制成,边际整齐,乃由手工缝制,丧期分为四种:齐衰杖期(三年),齐衰不杖期(一年),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在服齐衰期间,饮食起居也有一定的规范。

  齐衰三年也是重丧,其要求与斩衰三年大致相同,只是初丧三日不食改为二日不食。齐衰杖期、不杖期则是初丧三餐不食,杖期者终丧不能食肉饮酒;不杖期者三月既葬后可以食肉饮酒,但不能参加宴会。

  大功,粗白布制成,九个月的丧期。居大功之丧的人,初丧三餐不食,葬前不能睡正寝,要吃斋念佛

  小功,细白布制成,五个月的丧期,小功是轻丧,一般为远房亲戚而服。

  缌麻,更细的白布制成,三个月的丧期。

  【丧礼上的故事】

  庄子妻死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总是与众不同。庄子的妻子死了,按照丧礼来说,应该是重丧,不能饮酒吃肉,更不能唱歌了。但是他的朋友惠子前去吊唁时,却看见庄子岔开脚坐着,还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看不过去了,就问:“您的妻子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自己没有享福就去世了,您不哭也就罢了,还在这里敲锣打鼓地唱歌,这也太过分了!”

  庄子理直气壮地说:“人本来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过是夹杂在杂草之间的元气,再由元气变成有形体、有生命的人,现在她死了,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人不过是天地之间的草芥,我却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呢?”

  守丧三年的来历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我问孔子:“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似乎太长。假如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就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所以宰我建议,把丧期改成一年即可。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问道:“如果这样你心安吗?”宰我回答说:“我心安啊,没有什么不安的。”孔子感慨地说:“你还是做不到仁啊!你想想看,一个孩子出生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父母就这样日日夜夜地抱着孩子、护着孩子,这是多么辛苦的事情。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