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书信:看不见的礼仪

  【书信的功能】

  古人见面的时候要相互问候,不能见面的时候,要通过书信来相互问候。所以说书信,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礼仪。今天我们很少手写书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市场还是要一些沟通和交流,比如短信、邮件等,这其中也同样需要书信中的那种礼仪。

  古代的“书”指的是圣贤的言辞,书就是舒展的意思。把言辞舒展散布开,写在简板之上,就成了书。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持书往来的使者很多,秦国大夫绕朝赠策书给晋国大夫士会,郑国大夫子家派使臣送信给晋国大夫赵盾,楚国的屈巫从晋国送信给楚公予侧,郑国大夫子产寄信劝告晋国的士匄。这些外交书信中的语言,就像是两方在相对面谈。

  汉朝的司马迁在《史记》中附有《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信。他的那个朋友要被秋后处斩了,希望司马迁能帮助他说几句好话,这时司马迁解释说,自己人微言轻,恐怕不能帮忙。司马迁在信中还讲了自己获罪的经过,又说了身为阉人的痛苦和无奈,让人读完,忍不住替他鸣不平,也原谅了他的无能为力。

  书信有时候比见面聊天还要有效,因为它更能抒发感情,讲事情也更加周详。除了文从字顺这种逻辑上的合格之外,中国书信讲究的是心意上的诚恳,也因此,常有固定的称谓来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以表达谦卑之情。

  【古代书信的用词】

  足下:古代最初用于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尊鉴、台鉴:鉴是古代的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的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垂鉴、赐鉴,多用于下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朋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专用于给居丧者的信,爱国之士李公朴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结尾句: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

  请对方回信: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表示感谢之情: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答复对方询问: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表示关切: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