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十义:道义不分年代

  【十义简说】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如果有人出卖了朋友,或者是抛弃了家庭,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都要受到谴责。不论在哪个朝代,中国人都讲求做人的原则,而且除了小部分的观点因历史条件而改变之外,绝大部分的道德礼仪思想是一样的。道义,始终是伦理中的核心。一个明道义的人,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他在任何时代都会得到尊重。

  古人非常注重道义,并且将它总结成十条,以教育孩子。《三字经》中就有“此十义,人所同”。那么,什么是十义呢?概括起来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这十种美德。

  当父亲的要慈爱,做儿子的要孝顺,做丈夫的要以和为贵,做妻子的要遵从妇道,做兄长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做朋友要重情义,做伙伴要讲信用,做君王的要礼贤下士,做臣子的要忠贞不贰。

  “义”是象形文字,繁体的“義”是羊上我下,羊是善弱的代表,我是人的代表,把弱小的放在上面,就是要以己为武器捍卫他人,这才是正义之士。义是高尚的道德,而十义是古代社会认为最需要遵守的十种道德。

  【古今变化】

  按照今天的观点来说,中国没有君臣了,所以“君敬”、“臣忠”这两义不存在了,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上下级,上级自重,下级忠诚,依然是被认可的道德观。在古代的“十义”当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妇从”这一点。

  古代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也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种要求:

  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第二是相貌,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第三是言语,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

  第四是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完全让妇女屈从于男性,这是不平的,到现代已经不再提倡,而四德对女性来说,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今天看来,这十义的大部分还是应该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

  【十义故事】

  兄则友,弟则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是苏轼的名作,描写了人生的无常,但是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和子由澠池怀旧》,是他写给弟弟子由的诗。

  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作品很多,描写父爱母爱的也不计其数,但是描写两兄弟感情的很少,曹氏兄弟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令人感伤的句子,似乎兄弟之间的感情很难歌颂,但是苏轼和苏辙是一个例外。

  苏轼只有一个弟弟,就是苏辙。他们两人相差不多,一起读书,一起考试,自从做官之后就聚少离多,于是他们经常互通书信,留下了很多文坛佳作。

  苏辙曾说:“辙幼从子瞻(苏轼)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苏轼的性格开朗活泼,有什么话也经常直接说出来,从不怕得罪人;而苏辙个人沉稳,不喜欢多言,他常常担心哥哥会因为说错话而遭殃,因此恭恭敬敬地请哥哥苏东坡要小心,而苏东坡也很愿意接受弟弟的劝导,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但也很欣慰弟弟一心为自己担忧。

  因为官场上很难见面,苏轼有一次一连六年没有见到弟弟,在中秋之夜,他因为思念弟弟而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乌台诗案”中,哥哥苏东坡身处险境,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而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但是苏辙对哥哥的敬重和关爱没有改变。

  中国历史上能有苏东坡这样一个全面、伟大的文人,弟弟苏辙的关爱和感情上的支持功不可没。他们这一对文坛兄弟,真正做到了十义中的“兄友弟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