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建筑,无声的语言

  【中国建筑】

  从一个人的服装打扮上,我们可以猜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喜好;从一个家庭的摆设中,我们也可以读到这个家庭的风格和品味。可见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候也能表达一个人的心意,而沉默的建筑,也是表达传统思想的一种独特语言。

  现在的高楼大厦多是用水泥钢筋和玻璃建成的,但我国的古建筑主要是用木材建成,兼用砖瓦和石头。

  从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东方建筑还有一个特色,叫做“斗拱”,位于柱子之上、屋檐之下,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而成。它既可以承托屋檐和天花板的重量,又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有很大的变化,成为区别不同朝代的古建筑的最主要依据。

  从建筑类别上来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主要是皇家和政府的建筑,它们的特点最能说明中国人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建筑都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但凡是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都是严格按照对称而设计的。一般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这样就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的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显示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的礼敬崇高、庄严肃穆,我们行走在故宫当中,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皇权的伟大和朝政的严肃性。

  但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并不是以宫殿为主的,中国的民间建筑是另一种风格,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例如位于山脚河边的,就迎江背山而建,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之一。

  从色彩上来说,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而朴素淡雅的色调在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中比较常见,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清新秀丽。

  可以说建筑是人们对美、对道德、对人生的种种理解。解读中国的古建筑,也就是在解读古人的心灵。

  【最古老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建筑,但是大部分都毁于战火或者改建,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就是位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大约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而南禅寺大殿是最古老的唐代建筑。

  南禅寺大佛殿,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大殿的面宽和进深各三间,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有雄健的斗拱,殿内无柱,四椽状通达。通过南禅寺的大佛殿,可以知道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普及到了偏僻山村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