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苏州园林:处处有景,面面生诗

  【苏州园林简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是烟雨濛濛中的情意,柳眉杏眼的女子,小桥流水的巷陌,还有欲说还休一样的庭院。北方的美大气而粗犷,如同大饼卷大葱的滋味;南方的美细腻而柔情,如同一碗淡粥中的花样,品来别有情趣。

  南方的建筑有很多种,但最能代表南方建筑特点的,是苏州古典园林。有记载的私家园林出现在东晋,之后历代造园兴盛,有“钱塘自古繁华”为证的苏杭,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大都市,聚集了众多名流雅士,那时候的私家园林遍布了古城内外,有名的园林就有两百余处。这人间天堂的美誉,与它的处处园林处处景是分不开的。

  苏州的园林意境深邃、构筑精致、艺术高雅,身居其中,能感受到含蓄、内敛、庄重的美,与故宫的盛气凌人是完全不同的。乾隆皇帝几次游江南,深爱江南园林之美,就命人将御花园也修建成南方林园的样式,所以今天在北方的名胜古迹当中,也可以体会到苏州园林的味道。

  在苏州园林中,借景和对景被大量运用,这种设计是整个园林的灵魂。

  “步移景异”,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的景色,空间是有限的,但是要完美地再现外面的繁华世界。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格子窗就是一个画框,自然被定格在窗棂之中。

  借景,就是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之后,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为互借。借景创造了更深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比如拙政园的“倚虹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借景。

  【苏州名园】

  拙政园

  拙政园,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江南园林中毫无悬念的代表者。它最初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园子,元朝成为大弘宏寺,明代是大臣王献臣归隐苏州时的别墅,曾聘用文征明参与设计,经过了16年才修缮改建完成,取名叫拙政园。拙政园名字的来历,是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这是主人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拙者之“政”。

  建成不久,王献臣就去世了,其子在一夜豪赌中,输了整个园子。就这样,拙政园几易其主,并且曾一分为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统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时建的,至今也有150年的历史了。

  去拙政园赏景,最主要的景区就在中间。这里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临水而建,宛如江南水乡的边镇。池边有茂盛的花木,景致主次分明,有明代园林的浑厚、疏朗。水池南岸的假山之外,另有一个池塘遍植荷花,水岸藤萝粉披,山岛林荫宜人,时有小桥飞过,一到夏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赏荷。

  拙政园的中园有很多景致都是以荷命名的,当年王献臣在修建之时,就想以荷花来表达他孤高不群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中部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枇杷园等景点可赏。

  西部原为“补园”,在乾隆后形成工巧、造作的特点,西部主要建筑是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这里是当时主人宴请宾客、听曲之地,三十六鸳鸯馆形如曲尺,台馆分峙,装饰精美。在这里听曲聚会,即使人员众多也能相互招呼,其乐融融。东部原称“归田园居”,但是早已荒芜,都是后来重建的。

  拙政园以水为主,以池为心,楼阁轩榭环绕,园内有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是浮在水面上的仙境,春日繁花新笋,夏日荷影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四时宜人,面面生诗,不愧是“天下园林之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