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

  【八大菜系】

  每天的餐桌上,都会有不同风味的菜肴,红烧、清蒸、油炸、爆炒、凉拌……各人有各人的偏好,一个家庭常常口味一致,然后是一个村庄,一片区域,都有相同的口味选择。就这样,我们国家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八种不同的饮食风味组合。本节的话题一定会让我们胃口大开。

  我们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按照一定的规则分为八种,而区分的依据就是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的差别。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饮食呢?一方面,中国的领土面积广大,从北往南差异很大。中国北方多牛羊,南方多水产,沿海多海鲜,因此,大家在做法自然不太一样。

  另外,中国北方寒冷,菜肴的味道就会浓烈厚重,东部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兼有甜味和咸味,西南地区潮湿多雨,菜肴就会麻辣火暴,而沿海城市则习惯了海腥味,食物也比较习惯生冷凉拌。这些客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人吃法上的不一样。吃法不同,做法自然也就不同。山东菜和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江苏菜擅长蒸、炖、焖、煨;四川菜擅长烤、煸;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炸。

  综合起来,中国的菜肴可以分为八大派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除了这八大菜系之外,京菜、上海菜、湖北菜等,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影响不如前面几个大,另外,新疆和西藏的饮食习惯与汉族的不太相同,因此不算在这些菜系当中。

  如果说菜系有自己的气质,那么苏、浙菜好比清秀雅致的江南女子;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大汉;粤、闽菜好似幽默滑头的风流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才艺满身的蜀国名士。

  【二十四般武艺】

  同样的食材痛不痛的烹饪方法,做出来的风味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做土豆,煮的、炒的、炸的就不同。我们上面说的这八大菜系,后来又提炼出了二十四种做菜方式。这其中的学问,一点也不比练武功少。

  火字派:炒、爆、熘、炸、烧、焖、炖、烩、炝、烤。

  这几种做法都是“火”字旁,可见它们与火候的关系。其实每一种做菜的方式,都与火候是密切相关的,即使没有火字旁,也很少是不生火就能做的。

  水字派:烹、煎、蒸、煮、熏。

  其他:贴、氽(音吞三声)腌、拌、卤、冻、拔丝、蜜汁、卷。

  【按吃排辈】

  如果从中国的每一个区域中找一个代表城市,那么北方的中心是北京,西部的中心当然是有“食在中国,味在成都”称号的成都,东部的中心是有“天下第一食府”称号的苏州,南部则是有“无所不食”的广州。

  有名的八大小吃城有南京、苏州、上海、长沙、北京、成都、开封、中国台北。

  【满汉全席】

  要说什么时候中国的八大菜系能团聚,那就是在传说中的满汉全席中。

  满汉全席主要指的是清代的国宴,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所以,它既有宫廷菜肴的特色,又有地方风味的精华。满族菜有烧烤、火锅、涮锅这些特色,而汉族的八大菜系也是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满汉全席一般最少有108种菜,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3天吃完。

  满汉全席除了菜肴精美之外,吃饭的礼仪也很有趣。入席前,先上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按照冷盘、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也有统计说,全席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要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真是豪华绝伦。席间有名师奏古乐,席间有人前后服侍。

  不过唯一遗憾的是,满汉全席流行的时候,川菜尚未流行,要是加上川菜,那真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