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气功:动静相宜 轻重自如

  【动功】

  轻功是气功中的一种,分为动功、静功和轻功三个主要类别。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气功当中的一些门道。

  “动功”是相对于“静功”而言的。虽然说动静两者不能分割,要“由动入静”。但实际练习中,讲究分开练习,显示出“动”、“静”的作用不同。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第一课。

  道家对于练气功夫,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的非常精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动功也分为各宗各派,它们之间有差别,也有一致的要点。动功讲究“柔道”,要求全身的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儿硬性和使用一丝的气力。然后气沉丹田,下盘要稳,整个运气过程要缓慢平和。呼吸要讲究柔软,延绵不绝。最重要的是动功的柔,也在于动作的缓慢和细致,要能够感觉什么是“蛇行”和“涌动”。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然和人自己本身,以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在工作疲劳之后,专心练一套动功,疲劳消逝,精神还会增长。如此反复用心研习,不论外界是什么状态,都能柔然应付,自信从容。时日一长,勤加演练,不论练那一派的动功,都会练到很高的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刚,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如果练得炉火纯青,全身气脉了如指掌,就是上了“由动归静”的正确道路,再去打坐练静功,就顺理成章了。

  【静功】

  静功是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增强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在古代,道家一般把静功称为服气、炼丹、修道、养气、练气等;而在佛家,静功一般叫坐禅。它们都是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

  静功把人体看做一个自动平衡的稳定系统,通过身体和精神的入静,可以让人体自动进行平衡调整。练功者要用各自的办法来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定得好的甚至一念也没有了。据说静功练得好,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现象。

  静功根据练法的不同,也分各种派别。吐纳派强调呼吸锻炼,禅定派强调意念锻炼,要求练功者思想内敛、静坐凝心;此外还有存想派、周天派等,都是通过周身的运气达到入静的目的。

  【轻功】

  轻功在武侠小说中被赋予了浪漫色彩,几乎成了飞的代名词。古时练武之人,不论习哪家哪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轻灵,如果动作呆滞,不仅难以制人,还容易为人所制。所以轻功是各家各派的长练功夫。

  轻功不需要助跑,只需两足一蹬,就可起高和跃远,如飞燕掠空、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它能“轻”能“稳”,因为有一股“浮劲”在身。

  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练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下,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要练就这样的本领,需要练气行功。除有恒心苦练外,还需有较高的悟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悟性。

  古时习武之人练轻功的方法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顶功,就是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屈膝,不用拙力,要尽量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而铁锡碑,就把锡瓦铁衣穿在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来练功。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刻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一旦去掉附加的身外重物,就能顿感轻松,行走奔跳也会非常舒适和迅疾。其实这个道理,和平时运动员的训练是一样的,平时严格要求,等到了比赛时,就会应付自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