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棋:智力与耐力的较量

  【围棋】

  传说乾隆皇帝喜欢下棋,有一次他和官员刘墉下棋,说输了的话就可以答应他任何条件。结果真的输给了刘墉,乾隆问刘墉想要什么,刘墉说想要皇上帮忙成全他的亲事,原来,刘墉看上了一位漂亮小姐,但是他自己弓腰驼背,就不敢高攀。皇帝一听,就爽快地答应了他,就这样,刘墉以一盘棋赢了一个夫人。

  虽然这个故事不可相信。但是下棋的确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一种游戏,既文雅,又有趣。我们通常所说的棋分为很多种,今天要说的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象棋和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舜创造了棋。

  围棋棋盘为标准的正方形,由纵横各19条线互相垂直、均衡地纵横交错而成,构成一幅对称、简洁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如果你凝视棋盘,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浑然一体,茫然无际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是仰视浩瀚苍天或者是俯瞰寥廓大地。中国围棋大师吴清源考证说:围棋其实是古人的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围棋棋盘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对称性、均匀性。它全然一个整体,上下左右完全对称,四面八方绝对均匀。它既无双方阵地之分,也无东西南北之别。棋盘可以横摆、竖摆,下棋者可以从任何一边落子。围棋棋盘的这些特点十分契合宇宙空间的本性。

  围棋对弈又被称为“手谈”,双方以落子作为语言进行交流,每手棋都传递着信息。从战术上讲,围棋中有“金角银边草腹”之说。意指围取同样多的地,在棋盘角上可利用棋盘的两条边,所需子力(手数)最少;在棋盘边上只能利用棋盘的一条边,所需子力(手数)较多;在棋盘中腹没有边可利用,所需子力(手数)最多。所以主流弈法多优先在棋盘角和边上围地。

  围棋是一门经济学,不同于其他棋类项目以先擒获对方某种棋子为胜,追求达到目标的过程,围棋以控制地盘大者为胜方,追求数量的优势;而与其他棋类项目一样,围棋也是双方轮流下子,棋子及落子的机会就是棋手所掌握的稀缺资源。

  【象棋】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最早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与围棋不同,象棋行棋两方,每方六子。下棋之前,双方先要投箸,以决定先后。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制对方于死地为胜。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长官一人,共六人。由此可见,实际上早期的象棋,象征了战斗,是模拟战争的一种游戏。

  三国之后,象棋的形制不断变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有颇多相似之处。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期定型。这种模式下有棋子32枚,棋盘上有河界,将在九宫之中等。到了南宋时期,象棋已经家喻户晓,一时间成为流行广泛的棋艺活动。

  象棋各子有其固定的走法,比如马走“日”字,相飞“田”形,“帅”和“士”只能在九宫里走。“炮”隔子可以吃对方子,卒子过河不回头。

  象棋在元、明、清时期,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伯虎、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