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论语》遇见温柔敦厚的孔子

  【论语其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唱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话,就出自《论语》的第一篇《学而》。开幕式上,那些头戴长冠,手持竹简,宽衣长袖的儒生,也是模仿当年摇头晃脑地吟诵《论语》的儒生;而他们手中的竹简,就是孔子曾经“韦编三绝”的“韦编”,上面就是用毛笔竖排书写的《论语》。
  《论语》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孔子的一些善言的书。据国学家考证,《论语》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据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年了。

  【论语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温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可以和我讨论学问,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这是《论语》首篇《学而》中的话。宋代的大学问家朱子分析说,《论语》将学习放在书的开篇,就是让大家明白,学习是一切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学习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学习,都会变得迷惑、懈怠。孔子主张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学思结合,方可成为有学识、有道德之人。《论语》中多处言及学的重要,也有多处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言的,但总体强调应将学与思适当地结合起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态度才是明智的。这是孔子告诉子路如何求知时说的,这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毕竟有限,总有不懂之处,故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不足,不断学习,这才是明智之举。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读:孔子主张博学,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这里的“文”主要指文献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尽己,对人尽心竭力,“信”指诚实。孔子在教学中让弟子博学于文,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德行,加强品行修养;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诚笃厚,与人坚守信约。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孔子主张“士志于道”,要在寻求人生的大道上面努力,而不是只关心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还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须首先修养完善自身,才可能将道发扬光大;反之,只是以道来粉饰自身,哗众取宠,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三个人当中,必然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学习他们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孔子学无常师,经常随时随地虚心求教,他向老子学习过,也向路上的孩童请教过。他不仅要以正面的优秀的人为师,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为师,看到别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就赶紧改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读:智慧的人不会感到迷惑,宅心仁厚的人不会总是担忧,勇敢的人不会感到害怕。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孔子觉得这三条他都没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解读:天下的人,都可以称作是兄弟。当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而唯独自己没有兄弟时,子夏劝慰说你不要担心自己是个独生子,只要你对人有礼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想要“四海之内皆兄弟”首先要自己做到对人有礼,处事恭敬没有偏颇,也就是“恭而有礼”。
  礼之用,和为贵。
  解读: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谐,不以礼来加以节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既强调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无原则地进行调和,而要以礼节制之。这与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也是出自这里,但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追究,而是要按照礼来。

  【论语故事】

  君子不会走投无路

  孔子带着学生到处讲学,有一次,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不能烧火做饭,大家都又累又饿,但是孔子仍然在屋里抚琴唱歌。
  弟子颜渊正在择野菜,听到同学子路、子贡说:“老师两次被从鲁国驱逐出来,隐退到了卫国,后来到宋国讲学的时候,差点儿被人砍倒的大树压死,还曾经在周地进退两难,现在又被围困在这里了。那些要害咱们老师的人还在逍遥法外,也没有人来替我们说句公道话。这种时候,老师还在抚琴唱歌,君子难道就这样不把羞耻当回事吗?”
  颜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进去直接问孔子。孔子把琴推到一边,长叹一声说:“仲由(子路)和端木赐(子贡),看问题太短浅了。你去把他们叫进来,我跟他们说说。”
  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路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在天下传道,却遭受这样的困境,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
  孔子说:“怎么这么说呢?君子能够通达道义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达道义才叫做‘穷’(走投无路)。现在,我孔丘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遇到忧患,是因为我坚持仁义之道。如果因为遇到忧患就放弃仁义之道,还能算君子吗?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说是走投无路。”
  子路和子贡认真地听着,颜渊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孔子接着说:“你们看到那些松树和柏树了吗?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现在我们在陈蔡之间遇到了阻碍,从而可以考验自己是否能坚持住道德仁义,这是一种幸运啊。”
  说完,孔子又把琴拿过来,继续抚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师的心意,高兴地拿起盾牌随着节拍跳起舞来。
  子贡感慨地说:“原来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义才能上薄云天,有修养才能承载一切啊!”颜渊把孔子的话牢牢记在心上,琢磨着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有多大的威力呢?历史上有一个人只读了半部《论语》,就敢说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这个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赵普。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事情,赵普也参与了,可以说是皇帝很好的朋友。赵匡胤做了皇帝,将国号改为宋,史称宋太祖。后来,赵普又跟随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这样的人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本。我只是将这本《论语》从头到尾都读熟、读透。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后来,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就这样,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