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尔雅》古代的百科全书

  【尔雅其书】

  古代人们怎么交流呢?有一本《尔雅》,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汉语大词典。我们常说的“十三经”中就有《尔雅》,学习《尔雅》,可以了解古代词语。
  《尔雅》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名称,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尔雅名句】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解读: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夏天的时候植物和动物都茁壮成长,树叶茂盛,动物们也都活动频繁;秋天的时候开始收割庄稼;冬天的时候就有一个富足安详的时光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样的季节里种何种蔬菜,这些都是经过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直到今天,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还一直在沿用,农业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
  父为考,母为妣。
  解读: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在现在的祭文当中,依然可以看到“先考”、“先妣”这样的称谓,指的就是先父和先母的意思。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解读:如果是两个女孩,先出生的称为“姊”,后出生的称为“妹”。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称姐姐为“姊姊”,到现在有的地方还在使用这种用法。从《尔雅》开始,我们对称谓就有了严格的规定。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解读:遇到谷子不能成熟的称为“饥”,蔬菜不能成熟的称为“馑”,瓜果不能成熟的称为“荒”,如果两年都是饥年就称为“荐”。到现在,我们还有“饥馑”、“饥荒”这样的说法,其实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有含义的。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
  解读:两山之间有水,称为“涧”。两个丘陵之间有水,称为“澞”(音于)。山上有洞穴,就称为“岫”(音秀)。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解读: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叫做洲,比较小的洲叫做陼(音主),小一点的陼叫做沚(音止),小沚称为坻(音迟),人造的岛叫做潏(音玉)。
  荣螈,蜥蜴。
  解读:蝾螈,指的就是蜥蜴。在《尔雅》这本书中,解释的形式是前面说要解释的词,后面说解释语,如同今天的词典一样。统一名称,便于各地的人交流。

  【尔雅故事】

  屈原读《尔雅》

  身为楚国重臣的屈原曾经游历过天津,在他的传世之作《离骚》中,就有这次游历的经历和体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郭沫若对此的解释是:“我清晨从天汉的渡口起身,晚间便到了西方的边极。”
  春秋时期,天津北郊属于燕国,南郊则属于齐国。楚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曾读《尔雅》中的名句“析(音西)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并由此认为天津就是天的尽头。后来他出使齐国时,特意到天津一游,去考察《尔雅》中所说的天的尽头。

  雅学

  现在有一门“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同样也有一门“雅学”,是专门研究《尔雅》的学问。
  四库全书版尔雅新义
  中国古代有“仓雅之学”的说法。“仓”指字书《仓颉(音杰)篇》,“雅”指训诂书《尔雅》。“仓雅之学”就是文字训诂之学。雅学的专家团队,在汉魏时有樊光、李巡、孙炎等人。孙炎有《尔雅音》;东晋时,著名的学问家郭璞作《尔雅注》,远胜前人,一直传流至今;宋时有邢昺(音丙)的《尔雅疏》和郑樵的《尔雅注》等;清代雅学最为昌盛,相关的著作极多,统归雅学之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