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观涅槃品 第二十五

  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如来品,明缘起的如来;如释迦牟尼,指能证的假我说。上来明断烦恼,见真理;本品观涅?,才是佛教的极果。本论以阿含经为所通,所以谈涅?解脱果,不辨菩提果;涅?是佛与声闻所共证的。涅?,在梵文中,含义很多,所以向来译义不同:有的译作灭;有的译作灭度;唐玄奘又译为圆寂,意说德无不圆,惑无不寂。其实,涅?的特性,是寂灭。寂灭,不是打破什么,或取消什么,是说惑业苦本性空寂的实现。他不仅是寂灭,而是体现寂灭的境地。众生由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感果,受生死苦,轮回不息;不知惑业苦三是缘起的钩锁,而觉有自性的存在。所以在生死中,为内我外物等爱取所系缚,感到像火一样的热恼,触处荆棘成碍,一切充满苦痛。所以经中喻三界如火宅。涅?界,不受生死的热恼,没有苦痛的逼迫,得到彻底的自由解脱,于一切境无系无着,从心灵深处得到解放,确信未来的生死苦 [P493] 痛永息,得涅?的不生。涅?,本为印度各派学者共同的要求,唯佛法才能完成。得了涅?,就远离热恼苦痛,可知他含有清凉、快乐的意思。这清凉,不同在暑天中得到凉风那样的清凉;这快乐,也不同穿衣得暖、吃饭得饱那样的快乐;他是身心的无累、无着,是离烦恼的清凉,离生死苦的安乐。涅?是体证法性空寂而得的解脱,是现觉空寂而自知生死的永尽。在现生修行,只要内心离了惑染,见真谛,即能自觉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心得无限自在,不为生死苦迫所累,这就是证得涅?。如阿罗汉彻见到诸法的缘起空性后,舍留寿行,就得自由;来去活动,也得自在。因现生的解脱,知此生尽已,后阴不起的无余涅?是确实的。依阴处界身的存在或不起,分别有余与无余,其实涅?界是没有差别的。涅?非一般人所觉,佛要引导众生去体证他,所以对生死说涅?。说生死是无常的、苦痛的、不净的、非自由的,涅?是自由的、快乐的、清净的、不生不灭的;说生死是虚妄的,涅?是真实的。三有海中的有情,因此起出世心 [P494] ,精勤修行,要出生死入涅?。将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因果联系,扭转来到达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然一分学者,不能体达佛说的真意,生起执着,认为有三界可出,有涅?可求;以为生死外别有那善的、乐的、常的涅?。这不能代表佛说的涅?。佛证觉的涅?,即悟入一切法性毕竟空,本来寂静,这即是生死法的实相。入无余涅?,也是因生死的本空而空之,何尝有实法可舍,有实法可得?如虚空的无障无碍,明净不染,无彼此的对立,无一异的差别,无生灭的动乱,无热恼的逼迫,一切戏论执着所不能戏论执着的,强名为涅?。这涅?在迷妄时,与生死不相碍,所以说:『毕竟空中不碍生死』。在觉悟时,也与戒、定、慧等功德无碍,毕竟空寂而万德圆明(声闻的五分法身,也不有不尽)。涅?空寂,特依性空的实相安立,所以这是佛弟子所共证的。他是佛教的核心归宿。没有这,就是在佛教中,没有得到佛教的新生。说得彻底些,还在门外。得到了,才名为『从法化生』的佛子。本品一边破,一边显,破除实有论者的涅?,显示涅?的真义。种种不同 [P495] 的涅?说,在破显中也可窥其概要,所以这里不预加解说了。

  戊四 观所证的涅?

  己一 略观

  庚一 叙外难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

  一切实有的学者,见佛说断烦恼,灭生死,得涅?。一面主有烦恼可断,生死可灭;一面又种种的拟想涅?,以为有涅?可得。所以,他们觉得如性空者所说,「一切」的因果缘起「法」皆「空」,那就一切法「无生无灭」,这还有什么烦恼可「断」,有什么生死苦为「所灭」,而可「称为」得证「涅?」呢?断烦恼,息戏论,灭有漏,除杂染,了生死,出苦痛,这可得涅?;诸法既然都是空无自性的,就没有烦恼可断,没有苦果可灭;苦、集二谛没有,是善是常是真实的涅?,又从何建立?外人不但以有为的实有,成立涅?的实有;他的用意,还想因涅?的可得,成立一切法不能说空, [P496] 一切都实有自性。

  庚二 申正宗

  辛一 遮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

  外人以涅?不成的过失难论主,论主就照样的报答他说:假使主张一切「诸法」实有「不空」,即法法有定性,法法本来如是的,那就「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了。无生无灭的诸法,试问还有什么可「断」?有什么「所灭」呢?不断集,不灭苦,有漏因果常在,那又「称」什么「为」寂灭的「涅?」呢?这一反掷法,与四谛品同。有说:上二颂,明涅?为非空非不空,就是空不是涅?,不空也不是涅?。前颂为外人难空不是涅?,也就是假外人的口,说明涅?不是空;这颂是论主批评不空也不是涅?。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没有懂得本颂的真意。本颂是说:不空不能成立涅?,在毕竟性空中,才能成立涅?。不是承认说性空与不空,同样的涅?不 [P497] 得成。进一步说,诸法毕竟空,即是一切法的本来涅?。误解的来源,是没有辨清空、有,忽略了唯有无自性空,才能建立一切的特色。

  辛二 显 无得亦无至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

  前颂反责外人,这一颂显正,以二无四不明涅?。二无:是无得、无至,四不:是不断、不常、不生、不灭。涅?,是行者悟证空寂,离烦恼而现觉到的,不是可以形容的。其它的宗教,或世间学者所论所见的真理或归宿,好象自己是站在他的对方,他是为我所得的,这实不能证见真谛。佛教说见真谛证涅?,是悟入毕竟空性,深入法的内在,与一切法空性融然一味,无二无别,平常称之为入不二法门。这是境智一如,能所双泯,有无俱寂,自他不二,超越一切名想差别。这不能想象、思考,想就有能想所想;这也难以说,说就有能说所说。这唯有修行者以正观的直觉,廓然的洞见他。虽说融成一体,但也不起一想。以假名来表示他,所以说:悟入空寂性,是法 [P498] 法清净,法法本然的,是一切戏论都息的。这必不会以为我是能得的,真理是所得的。金刚经须菩提说:『世尊!阿罗汉不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就是「无得」的例证。依平常所说,似乎修行的慢慢的行到涅?了。这是说明他,而涅?本身实是「无至」的。生死是无自性的,涅?也是无自性的,在同一无自性的空相中,没有去来相,也没有从此到彼的动相。涅?即世间的实际,更无可至。或译无至为无失,那就与无得相待,即无烦恼可断,生死可灭,毕竟空寂中有什么可失?这样,一切有为有漏法,无不是性空,无不是缘起的寂灭,本来如此,没有一法可以断的。如果说有法可断,这就是断见,断见者怎么能得涅??所以说「不断」。涅?也有称之为常的。然这是指现觉空性的超越时间性而假说的。一般人以为由过去而现在,由现在而未来,三世时劫的迁流是无常;以为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一直如此是常住。这样的常住,只是缘起相对性的安定相,那里可以想象为实有的常在。在现觉空寂中,超越时间性,没有这种对无常的常,所以说「不常」。假使 [P499] 有此等常,这就是常见了。诸法空性,本来寂灭的,在寂灭的法空性中,不见一法实生,不见一法实灭,生灭的幻相宛然而寂然,所以说:「不生亦不灭」。这二无四不的寂灭空性,总算在不可说中,假说此二无四不「名涅?」。涅?如此,怎么可以有所得心,想象有苦可灭,有集可断,有真常的涅?可证呢!上来依胜义说。然如幻众生,修如幻行,不取着一切而得身心解脱的涅?;这涅?即如幻如化的。在如幻如化的涅?中,也决无自性实有的可得、可至、可断、可常、可生、可灭。

  己二 广观

  庚一 别遮以四句为涅?

  辛一 遮有无是涅?

  壬一 遮

  癸一 遮有 涅?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P500] 若涅?是有 涅?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若涅?是有 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 而名为法者

  在声闻学者中,像说一切有部等,以涅?为真实有的、善的、常住的;有无为法的离言自性,名之为择灭无为,即是以妙有为涅?的。择灭是以智慧拣择,灭除一切有漏有为法所得;有为法有多少,无为也就有多少,所以以为离系的实有的择灭无为,是很多的。大乘佛法中,也有以真常妙有为涅?的,但他是受过一切皆空思想的影响。小乘法法恒住自性的多元实在的涅?,通过一切一味相无二无差别的陶炼;但从实有不空的意图中,把他看做是真、是实、是常住、是微妙,具足恒沙功德的。这在思想的发展中,是透过了性空而开展出来的。由无常转为常住,由苦痛转为快乐,由不自在转为自在,由不净转为清净,涅?是具常乐我净四德的。这实与小乘以实有为涅?的思想相近。龙树破实有的涅?,是破小乘执有者;不过大乘真常实有的涅?论,如执为实,也是一样被破的。论主破实有者说:「涅?」是「不」 [P501] 能如你们想象那样可以看作实有、妙「有」的。因为「有」的,「即」是有「老死相」的,有老死相怎么可以名为涅??龙树的性空论,是彻底的:凡是有,即是缘起的存在,必是有生有灭的;因缘的生灭法,离了缘起就不能存在,所以必然要从有而无的。这样,如涅?体是有,就有老死相,老死相是生死的流转,怎么可以说涅?如此。大小乘学者,都不承认涅?有生死相。他们都说:涅?是常住真实的。可是,诸法中,无论怎样的观察,「终无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法」,是「离于老死相」的。老死相就是有,有就有老死相;承认涅?是有,又不承认他有老死相,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如「涅?是」实「有」的,那「涅?」就是「有为」的;有为法有生住灭,涅?有老死相,这自然也是有为了。这不但外人不能承认,事实上,如涅?也是有为生死,这就「无有一法」可以说「是无为」的了。佛说涅?是无为,在名称上是依待有为而施设的:有为是生灭法,无为是不生灭的。但这是意指诸法空寂性,那里真有无为实体?有为诸法的性空,名为无为,是超 [P502] 越而离戏论的。如执竖超为横待,说有实有的无为,那还不是堕在有为中?涅?是依生死苦集而施设的,苦集的寂灭即是涅?,假使说有实有的涅?,这也同样的落在生死中。

  再说:假定「涅?是有」,有就有所执取,有摄受,那为什么经中说有受是生死,无受是涅爱呢?所以说:「云何名无受」?若说涅?的有,不是可取、可着、有执受的生死有,是无取、无着、无执受的不思议的妙有,这也不然。因为「无有」一法,「不」是「从」执「受而名为法」的。以为确有此法,以为他的本体如何,自性如何,或者如何微妙,都是有执取的。如涅?是无受,就不可以说涅?是有了。

  癸二 遮无 有尚非涅? 何况于无耶 涅?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若无是涅? 云何名不受 求曾有不受 而名为无法

  这是遮破涅?为无的执着。像小乘经部师,就是以无为涅?的。他说: 有为是实有,无为是非实。如烧衣,衣烧了就无有衣;无瓶,瓶破了就没有 瓶。在因果相续中,离去惑业,不再有生死,说为涅?,那里有涅?的实体 ?本有生死的热恼苦迫,离此而得安稳的清凉,无有苦痛,所以佛劝人求证 涅?。他以因缘的否定与消散为涅?,也同样是不知涅?。论主破他说:实 有者说「有,尚」且不是「涅?,何况」你所说的「无」呢?有无是相待的 ,说有是待无而有,说无是待有而无,无是依有而成立的。「涅?」尚且「 无有」可能成立真实自性的实「有」,那里还「有」因有还无的「无」呢! 说有说无是世间事,因缘和合名为有,因缘离散名为无,这是现象的、生灭 的,那里是涅?相?假定说实「无是涅?」,怎么经中又说「不受」是涅?呢?老实说,实无是涅?,这就是有受,有受与经说的无受,就相违。因为从来不「曾有」过「不受」的「而」可「名为无法」的。无受,不但不受有无,也不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受。取着实有就是常见,受取实无就是断见。假定是有、是无,为什么经中又说是无受?有无都是受,有所受,不 [P504] 落于断,就堕于常。成坏品说:『若有所受法,则堕于断常』;又说『涅?灭相续,则堕于断灭』;这不是很明显的说有无都不是涅?吗?为什么还执实无是涅?呢?

  壬二 显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为涅? 如佛经中说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 非有亦非无

  论主破斥外人的谬误,申述佛经的正义:有情于世间,「受诸因缘」的生死事,见色、闻声、举心、动念,无不执受、取着,这就是自性见;有自性见,爱染一切,于是起烦恼、造业;由造业感受生死的苦果。缘起诸法,虽本无自性,但幻幻相因,而「轮转」在「生死」的苦海「中」。佛说涅?,不是断灭实有的生死(所以涅?非无),也不是另得真常乐净的涅?(所以非有);本性空寂,有何可断?有何可得?只是在见色、闻声、举心、动念中,「不」执「受」取着「诸因缘」法,现觉法性空寂,而还复诸法的本 [P505] 性空寂,所以「名为涅?」。毕竟空寂中,有无俱泯,离一切戏论的。不解缘起无自性者,以为实有烦恼可离,可灭,所以见有见无。其实烦恼就是取着,不取着即离烦恼,正觉一切无所得,佛称之为涅?。这「如佛经中说」:「断」除实「有,断」除实无的「非有」,离有无二边,悟毕竟空名为涅?。这可以「知」道「涅?」是「非有亦非无」的,这如何可说实有实无呢?不着生死的有,也不误以涅?为无,双遮有无,不着一切,这是根本佛教开示涅?的本意。所以拟想涅?,或以为有微妙的存在,或以为一切都没有,都是邪见,与涅?无关。

  辛二 遮双亦双非是涅?

  壬一 遮

  癸一 遮亦有亦无为涅?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者 涅?非无受 是二从受生 [P506]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 涅?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 是二不同处 如明?不俱

  有与无不是涅?,有的就以亦有亦无为涅?了。像犊子系就是这样主张的:涅?离根境和合执取的痛苦,但还有生死寂灭的乐受;有寂灭乐所以非无,离执受苦所以非有。神我论者说:离身心的苦,自我得彻底解放,也近于这个见解。真常论者说:涅?有二义:一、空义,是空却一切戏论妄见;二、不空义,是常住真实不变的。真常不变,是微妙的妙有,所以说非无;戏论妄见,是虚幻不实,可以说非有。这也不能说是涅?;因为毕竟空寂中,不但遮有、遮无,也遮亦有亦无的。所以论主破斥说:假定有主张「有无」和「合」而以亦有亦无「为涅?」的,这也不对。涅?是出世的解脱法,有无是世间的生死事。上文说有与无不是解脱,现在综合「有无」以为就是「解脱」涅?,这怎么可以呢?所以说「是事则不然」。如一定执「有无」和「合」名「为涅?」,那「涅?」就「非」是「无受」了。因为有无「二 [P507] 」法,是「从受生」的,上文已说过。所以如涅?有受,这就违背佛说无受是涅?的圣教。假定说涅?是「有无共」同和「合」而「成」的,试问:此有无怎么可「名」为「涅?」?要知「涅?」是「无为」法,「有无是有为」法;如以有无为涅?,不是以生死有为为无为吗?为什么说有无是有为呢?有就是生住异,无是灭;有与无,不就是有为吗?如涅?以有为为体,不是终无有一法可以名为无为了吗?同时,「有无二事」相「共」,不可说「是涅?」的,因为这「二」法是矛盾的;有是非无,无是非有;如光「明」与黑「暗」,明去暗来,暗来明去,这是「不」能共「俱」的;怎么可以合为一涅?呢?外人以为这不是矛盾而是综合,一分是有,一分是无,有无的综合为涅?;这是差别论。印度论师们,作此说的很多。中国的圆融论者,大都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是统一的。但毕竟空寂中,差别的综合不可得,并行的统一也不得成;这都是戏论涅?。

  癸二 遮非有非无为涅? [P508]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分别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双非论者说:佛不是说涅?为非有非无吗?我就是这样主张的。所以我的理论,没有丝毫的过失。然此等得佛言不得佛意。佛说涅?为非有非无,是立足在性空论,超越有无等二句四句的,离有无见而不着于双非的。你出发在实有的自性见,以为涅?是非有非无的,离有无而别有一实的,还是堕在四句中。四句中的非有非无句,不是涅?,是愚痴论。所以说:「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那应该思惟这涅?的「非有非无」到底是什么,「而分别」他是双非呢?假定说:不分别,不分别那有什么非有非无可说?假定分别而得,那就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又怎么可说非有非无呢?老实说,非有非无,是了解有无的无自性空而泯寂一切的。要你离戏论,而你以遮作表,以为实有真常微妙的非有非无,说什么因遮而显,真是旧病未除,新病又起。而且,以名言思惟「分别」为「非有」非「无」的,以这「名 [P509] 」为「涅?」,不知非有非无是亦有亦无的反肯定,亦有亦无是有无的综合而成的;假使「有」与「无成」立了,亦有亦无才能成立;亦有亦无成立了,「非有非无」才能「成」立。如上所说,实有实无是不得成的,即没有亦有亦无;那里有非有非无者可以分别?所以,非有非无的涅?论,是愚痴论,不是涅?。龙树智度论中,破这个双非,也不出此二门:一、显教意破,是指出他不知佛说非有非无的实相义,而生执着的错误。二、前三句破,是用前三句破他的第四句,使他在三句的分析中,自行瓦解。

  壬二 显

  癸一 如来离四句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上面总破四句,现以如来离四句的圣教,证明涅?的出四句。佛在世时,有外道问佛:如来死后去?如来死后不去?如来死后亦去亦不去?如来死 [P510] 后非去非不去?这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属十四不可记中的四句。如来不记别这四句,可知如来死后,是离此四句分别戏论的。涅?有有余、无余的两种,像释尊示寂在拘尸那熙连禅河畔二娑罗树间,这是无余涅?,是「如来灭度后」的涅?。在这灭度的无余涅?中,如来是「不」说是「有」,是「无」,也不说他是亦「有」亦「无」,当然是更不说他「非有及非无」的了。四句是世间的,依世间蕴处界的因缘生灭现象而说的;灭度后即无此可说。外人所以问佛死后去死后不去,因他以为有实在的,可来可去的。佛把他当作戏论看,所以在不受困缘的寂灭中,不记说有能证者,有所证的涅?,也决不起断灭见以为是没有的。正觉成佛,见谛(分得)证了阿罗汉果,都可以名为涅?,这是有余涅?。成佛觉了世间诸相,在世间中来来往往,自由自在,无拘无碍,而如来之所以为如来,也就因通达缘起无自性的毕竟空。在「如来现在」体达毕竟空的有余涅?「时」,在正觉涅?中,也是「不」说他是「有」是「无」,亦「有」亦「无」,及「非有非无 [P511] 」的。四句是戏论,而涅?空寂中,却一切戏论都息。后代的佛学者,忽略这点,忽略他的名言分别,不出思惟拟议,偏要以分别去分别涅?如何如何;或者自以为是积极的妙有的涅?。在性空者看来,这仅是妄想分别而已。

  癸二 涅?即世间 涅?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 亦无少分别 涅?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这两颂,与前观如来品中的『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的意义一样;不过前就如来与世间说,这约世间与涅?说。论主破四句非涅?,因为外人觉得涅?与生死隔离的,所以主张别有,或者即主张无。而不知这样的说涅?,是根本不对的。经中曾说离生死得涅?的话,这是相对的假说,目的在令人无取无着;离颠倒不取着,就能亲切的体现寂静的涅?了。如克求二者的实际,二者是无二无别的。本品有二颂,说明此义。初颂,约缘起性空无碍,观世间的生死是如幻的,缘起涅?即此如幻 [P512] 的性空(智论释色即是空,即约此颂释)。就涅?望世间,即空性寂静的「涅?」,「与」动乱生灭的「世间」,是「无有少分」差「别」的。就世间望涅?,生灭动乱的「世间,与」性空寂静的「涅?」,也是「无有少分」差「别」的。

  进一步,就诸法毕竟空性说:在空有相待观中,世间即涅?,缘起与性空相成而不相夺。然此涅?空寂,还是如幻相边的事。以此二者,更作甚深的观察:生死的动乱如幻而空寂的,此涅?的空静也是如幻而空寂的,二者都如幻如化而同样的性空寂灭,所以说:「涅?」的「实际」,「与世间」的实「际」,二者在幻相边,虽似有生灭、寂灭等别,而推求到实际,「如是二」种实「际」,确系「无毫厘差别」的。实际,是边际、究竟、真实的意思。所以了生死得解脱,不是离了生死求涅?,也不能就把生死当作涅?。离生死求涅?,涅?不可得;视生死即涅?,这涅?也靠不住。初从生死如幻是有为法,涅?不如幻是无为法的差别,进观二者的无碍;到得究竟实 [P513] 相,这才洞达世间与涅?如幻如化,实际都是毕竟性空的,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立场,二者还有什么差别(不起一见)!

  庚二 总遮以诸见为涅?

  辛一 遮

  壬一 叙见 灭后有无等 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 未来过去世

  论主明涅?离四句,也就是破诸见、灭戏论。本论开头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诸戏论是什么?就是六十二见;这里合成十四邪见。能观察八不的缘起,这一切戏论都可灭尽而悟入毕竟空性,这就是现证涅?。先叙述外人的执见:「灭后有无等」,就是上面说的如来死后去,死后不去,死后亦去亦不去,死后非去非不去的四句。「有边等」是我及世间有边,我及世间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的四句。「常等」是我及世间常,我及世间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三四十二句,还有身与命 [P514] 一,身与命异的二根本句,足成十四见。每四句中,又约五蕴为论:色是常,是无常,是亦常亦无常,是非常非无常;受、想、行、识四蕴,也是这样,就成了二十句。色是有边,是无边,是亦有亦无边,是非有非无边;受、想、行、识也如此,也成二十句。色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受、想、行、识四蕴也一样的,就又成了二十句。如身与命的是一是异二根本句,合为六十二见。这十四句中,灭后有无等四句,是考虑涅?,在涅?上所生起的戏论。有边无边等的四句,是推论未来而起的。我在无穷的未来,是有边际?无边际?假使未来永久恒时存在而不灭的,这是无边际;不能永久存在,这是有边际。常无常等的四句,是追究过去而起的。我在久远的过去,是怎样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即常;不存在,即无常。佛法中所说恒、常两个字,常是向过去而说的,恒是向未来世而说的。所以此中边无边等,也是约时间说。(这可以约空间说,即有限与无限)。所以说:「诸见依涅?,未来、过去世」。身命一异二根本句,可通于三者。 [P515]

  壬二 遮破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 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 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叙述了外人荒谬的执见,就针对他的执见,加以破斥。灭后有无四句,正是从涅?而起的戏论,上来已广为破斥。其它十句,虽不约涅?而说,然有了这种妄执,也是不能离执而圆证寂灭的,所以也附带的破斥他。你从实有自性见出发,在本来无所有的,妄见是有,种种戏论;「一切法」的毕竟性「空」中,那里「有」什么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呢?

  这些,都是邪见,都是戏论。不但没有有边等四句,也没有「一异」可说;又还「有」什么「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可说?一异是一切戏论颠倒的根本,放在边无边及常无常的中间。十四句是戏论,所以佛陀说法,不加答复,令人离此戏论,才能证得涅?。 [P516]

  辛二 显 诸法不可得 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 佛亦无所说

  一般人,总以为离生死得涅?,是有能证的人,所证的涅?;似乎有从此处到那边的样子。其实,在「诸法不可得」的毕竟性空中,息「灭」了「一切」的虚妄「戏论」,是「无」有能证的「人」,也「无」所到达的「处所」。人与处,都是在无自性的缘起上说的;性空中无法安立。本品上面说:『无得亦无至』。没有人,那里还有得;没有至,那里还有去处?不但圣者自证是如此,就是佛说法,也是假名巧说,如彩画虚空。虽常说涅?如何,生死如何,而实法性空寂中,未曾说得一字。所以佛说:『我成道来,未曾说一字』。证法、教法,一切空寂不可得,如金刚经等说。佛陀不是游化四十九年,宣说一代教法吗?佛说解脱法门,无非在众生现实的生死苦痛中,指出错误颠倒;依世间的名言假施设,引导众生。如有人不辨方向,已到家乡,不知这里就是,还想东跑西跑。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他,真是远 [P517] 在天边,不易到达。假使有人告诉他:你迷了方向!你不要向南方,转向北方,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你的故乡。要到达你的目的地,就得立刻掉转头来,向北方。迷路者知道了,掉转头来就是。那时侯,还有什么南方与北方?佛说法,也是这样,并没有说一实法,实相中有何可说?所以说:「佛亦无所说」。假使不明白这点,把方便当作真实的,每不免受名言的欺惑,专在名相中作活计了。 [P518]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