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流通分
第一节·当机申请
凡经有流通分者,其目的在于劝信弟子们能彻底地依教奉行如来言教,并且发扬光大,不但普利现前大众,并且亦可泽被后人。所以,凡能读诵、受持、书写、演说、流通此经者,皆可视为是依教奉行者,方堪为如来之弟子,学佛之居士。
本经之流通分,以当机的申请为发端,以如来赞叹正答为核心,以四辈弟子的欢喜奉行而结束。可谓主次分明,首尾有序也。
第一节?当机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解字
[复]又,再。
[所]这里,“所”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得]可,能。
[蒙]受。
[若]连词,假如,如果。
[行孝顺者]新、旧疏书皆不见此句,但有的流通本同为法护所译,但有此句。
[亦]副词,也,也是,以表示承接。
[为尔]犹言如此。即指设盂兰盆供之事。
[不]与“否”为通假字。《旧疏》作“不”,《新疏》作“否”。但依先秦之译风应作“不”,如秦译之《金刚经》中处出作“不”。
说文
目连尊者又一次地乘机请问佛陀道:“弟子我的生前母亲,因能蒙受三宝功德力量的加持,及众僧威神力量的咒愿故(得以离苦得乐)。如果未来世的一切佛弟子中,有欲修孝顺之道的人,也当顺奉盂兰盆法而设供,并以此功德资熏现在父母福乐百年,乃至救度七世父母得生天上,可以如此做否?”
会意
本经流通分,是以此段目连尊者的“复白佛言”而为导火线,如来便乘此良机倾吐自己的心声,作了下文之教训。宗密大师认为此段申请之语,乃是目连设盂兰盆供后的请问,与上文正宗分不是一席之语,如他注释此段经文说:“说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席之事。至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若从文义而论,当机代众请问之心急切,何必须待七月十五日设供之后呢?
本经的当机是目连,所谓的当机,就是出席众中的代表,他代表着听众的心声,故这里当机的再次请问,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君子尚能爱其亲以及人之亲,况且尊者乃是行出世大孝之杰出代表与模范乎?尊者前以生母身婴饿鬼重苦,凭己神力无法救济,故痛切肝肠,驰还白佛,以求悲救。今既其母得蒙解脱,为众重咨请法亦是性情中事。当然,尊者的申请既代表了与会同人的心声,又隐含着如来欲流传此法以恩泽后世的本怀。与其说这段文字倾吐了当机的仁义,倒还不如来泄露了如来的慈悲。
当然,目连当机也是本大乘愿,发普利心。自既得报亲恩,欲令人人皆得报恩,故殷勤申请流通。宗密大师云:“目连爱其亲,以及他人,如颍考叔谏(郑)庄公也。”所以,当机是促发本经流通后世的增上缘。
鉴赏
赏析此段经文,可以窥见当机是何等的尊敬如来,亦是何等的谦虚,字里行间闪烁着尊者崇尚师徒礼节的仁义与代众请法的勇敢与机智。这里,略指一、二。
如“亦应奉盂兰盆”一语中的“亦应”二字,充分透露了尊者对此盂兰盆法的彻底谛信心理,并以此二字警告后人,欲行孝顺者,欲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者,务须奉此盂兰盆法而设供,除此之外而无别法。
“可为尔不”一词,说明尊者以设问的语气,谦虚地征求如来的许可与印证。此间既隐含着尊者对如来的十分尊敬,又暗示着尊者是以咨问、试探的心理,以求如来对自己的见解加以勘验,亦是当机给如来一个倾吐自己心声与本怀的平台。当机的机智与勇敢,谦虚与尊敬,于此大显。
当然,这一切是要归功于译人的翻译之准确了。
引典
这里引二典故,以作明证。
一、孔子打盹、颜回解围
一日,孔子在杏坛讲学,适值三月桃花盛开,春风得意。孔子讲了一会,睡意难支,就停下来让学生自己交流。不料,孔子因昨天夜里睡觉少,就乘机打盹了一会,却被颜回看见了。回忍不住地问道:“老师,你怎么打盹啦?”
孔子则顺口说道:“我没有打盹呀,是周公找我有要事商量。”
下午上课的时候,颜回本无睡意,就假装着打盹了。孔子看见了,就责问回说:“回啊!你怎么不专心听讲,竟然大白天打起盹来了?”
回说:“我也没有打盹呀!是周公把我找去有话要说,他说老师您上午撒谎了。”
孔子听候,很坦然地当着大伙的面,承认了自己撒谎的过错。并且还很高兴地说:“我好幸运啊!有了错误,弟子能当面指正。”
其实,颜回并不是有意给老师难看的,而是帮助老师以启迪学生敢于承认自己过错的勇气,所以师徒二人的一唱一和,犹若阳春白雪,传为千古佳话。同样,本经当机目连也为了使如来倾吐其本怀,才代众再次申请的。所以,目连的为众重咨与颜回的解围有异曲同工的功用。
如来的本怀在于流传此经以恩泽后人,可不经当机的申请而自说,就有点违法“非请不说法”的尊严,也不能更为彻底地令与会大众,及后来着全盘承当谛心也。
二、颍考叔谏郑庄公
目连的爱母之心,及与他人之父母,真可谓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正因他的这申请便把本经的地位得以提升,亦把孝顺之道才得以发挥、乃至流传与世。为了说明当机之心声,今引“颖考叔谏郑庄公”的典故来说明之。
据说,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非常宠爱她的小儿子公叔段,结果公叔段起而造反。郑庄公对母亲武姜帮助弟弟叛乱十分不满,就把武姜迁到城颍去住,并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见她。”
一年多过去了,郑庄公感觉到自己对母亲的做法太过分了,很后悔,但他发过誓,不能违背誓言去接回母亲,因此,内心十分矛盾,整天闷闷不乐。颍谷(今河南登封西南)的守将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就向庄公进献贡品,借机见到庄公。庄公请颍考叔吃饭,颍考叔把肉留在一旁不吃。庄公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肉?”颍考叔回答:“臣下家有老母,平时只吃臣下的食物,没有尝过大王的肉羹,请允许我留下带给老母。”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食物,只有寡人没法送。”颍考叔说:“大胆地问一句话,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原因,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主公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挖一条隧道,直通到有泉水的地方,然后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是违背誓言呢?”
庄公听了大喜,就立即命人去挖隧道。隧道挖成以后,庄公终于在隧道中见到母亲,双方又悲又喜,从此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
颖考叔由自己之爱母想到郑庄公之思念其母的心情,故斗胆进宫上谏。同样,目连因目睹自己之母堕饿鬼道受苦的惨状而联想到普天之下人的父母,故由一人之母推及人人之母,由一人之孝而推及人人之孝,由是助佛弘化而兴斯咨请,发挥本经之精义,扩充佛教之慈孝,以启发现在及后世人等的孝顺心。
料简
问:“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之句中,何故既云“三宝功德力”,又云“众僧威神力”呢?
答:藕益说:“虽称三宝已摄僧伽,为显僧宝所存,佛法攸寄,故别表之也。”意谓佛法须赖僧传,欲开显自性三宝功德力,须先依僧宝而修持。若此盂兰盆法会中无僧宝之“咒愿行禅”威神力,则任何倒悬之苦无从解救。所以,此众僧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也,众僧之一“咒愿”、一“行禅”,则一切倒悬之苦当下解脱也。
点评
当机的这一重唱,触发了如来的痛痒处,引燃了与会同人及后世人的慈孝心,从而将本经的慈孝宗旨与救济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机的再次申请,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自大法东来,初翻此经后,千百年来目连救母的故事深入人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盂兰盆经》,即是佛陀为后世弟子开示一条孝亲的捷径法门,是佛弟子修孝顺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绝佳的机会。大众依经持诵《佛说盂兰盆经》,并加奉咒章,虔诚供养三宝。上供圣贤,集十方众僧之威神,下施三涂,则济六道含灵之沉沦。
我(阿难)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时尊者大目乾连刚证得六神通,打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以道眼观看世间;可是却发现他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没有饮食且瘦得皮与骨相连。尊者目连看见此情形,感到非常悲哀,便以自己乞食的钵装满饭菜;以神通力送去其母亲处。尊者目连的母亲一看到饭,便以手拿饭来吃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遍)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净身业真言 唵,修多唎,修多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诃。
中国自有盂兰盆会,最先出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就有此胜会施设,以后此法逐渐普遍,在初时梁武帝依佛法制施行,设斋供佛及僧,求其灭罪增福,可是到了后来弊制发生,将供僧一法,变为施鬼神食,实有违佛原则,世人未读佛经,固然不能明其详细,其实施鬼神食,肇始出在阿难的恳求,原非本经的立意。但本经佛令目连,要救其母重罪,须在七月十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国,住在祗洹太子和须达多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当时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由毅力达到六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由父母所生的肉眼,具有透视事物的天眼。二、一般人的耳朵,能够听到别世界的声音。三、脑袋能清楚他人的想念。四、关于自己过去多生的事情,能够了如指掌。五、只要想到其它的地方,转眼间便抵达。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指的是救倒悬之苦,“倒悬”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起来。“盆”指的是盛饮食用的器具,三恶道的痛苦实在是无法解说。经中提到七世父母,因为人人皆有父母。父亲有父母,母亲也有父母;既祖父也有父母,如此祖先逐级增加,若以三十年为一代,以三十三代计算,前后应有祖先三十万万三千三百九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的翻译的情况,大家不要在文字上执着。因为一切经都是“如是我闻”,哪个经都如是。但是这部经翻译的它没有了,给调个字,“闻如是”。人家是“如是我闻”,它没有,它给调过来了,“闻如是”,说我听见的就是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妈求鱼;孟宗他妈妈要吃笋子,冬天哪有笋子?
《盂兰盆经》的经题——佛说盂兰盆经六个字。 佛,指说法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演说。 盂兰盆,盂兰是梵语,华言倒悬。因为三恶道的剧苦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借助倒悬一词来比喻彰显。 盆是盛饮
这部经以目连尊者救母为缘起,讲述了自古以来人们所尊崇的孝道,是一部典型的“以孝亲为宗”的经典。《盂兰盆经》的大意是说,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救拔在饿鬼道受苦的母亲,向佛请教救母的方法。佛教令他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诸佛及十方僧,以此超拔他的母亲脱离苦难。
经文解说 经文大分三段: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此三分,始出唐道安法师之手,法师判一切经,皆作序、正、流通三分,序,是序述一经发起因缘,正宗,陈述一经所说要旨,流通,即将此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
梦参老和尚:佛说盂兰盆经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