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3课丨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

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

一、没有烦恼的人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接下来再讲经典里说的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

  “十二因缘”或“四圣谛”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先前提到的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还是名相上的分类,而十二因缘是讲人生死的程序:人生怎么从过去到现在,怎么从现在到未来。也就是讲十二因缘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人生从过去到未来,就是这十二种程序的关系。

  我们从何而来?当然一定有个过去的因,不会从天上忽然掉下来。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生命的本体,父母也不会生养我们。人生从哪里来?无明和行就是这个过去的因。有了过去的因,接着就有现在的果,这个果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和爱。有了爱、取、有,我要爱、我要拥有、我执取,那么就又造下现在的因,然后再感未来生、老死的果报。

  “无明”是个什么东西?无明就是“不明白”。真如佛性是明白的,是觉悟的,是出世间的。世间的生命被覆盖着,没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无明。有时候,佛教把无明和真如说成是一个,生死就是涅槃,无明就是真如。有人会困惑:“这个太矛盾了,不是说了生死、了生死,怎么又说生死就是涅槃?不是说离无明、离无明,怎么又说无明就是真如?生死怎么会变为涅槃,无明怎么会变为真如?”

  举例来说,刚采下来的菠萝,吃在嘴里好酸好涩。把它放着,经过风吹日晒,几天之后再来吃,就变甜了。这个甜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原本又酸又涩的菠萝,经过和风丽日的洗礼之后,才变甜的。

  无明经过修行,就成为真如,成为佛性,所以,无明是生命的本体,是生死的根本。若到了觉悟不生不死的境界,就是涅槃真如做本体了。

  涅槃真如是天上生的,还是地上长的?是父母生的,还是诸佛菩萨给我的?都不是,是从当初的无明而来。《大乘起信论》讲“一心开二门”,也就是一个心分成两条路,一个叫作“真如门”,一个叫作“生灭门”。真如和生灭是不二的,也就是空和有是不二的。

  觉悟的真如在这个地方,不觉悟的无明在那个地方,本来是两面的,而我们凡夫众生却避开真如,避开觉悟,所谓“背觉合尘”,一直往无明的路上走,这就叫生灭门,也就是生死流转门。

二、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因为无明而行,而生死流转。从无明一直到老死,老死了又再无明,无明又再老死,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未来又成为过去,永远都是一个环型的状态,也就永远不得解脱

  要想从流转回归还灭,就要从无明说起。所谓“无明”,生命一念不觉,就有生死人我,就有了差别世界。“行”是什么呢?行是行业,我们常讲一句话:“哎呀!我前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这个业就是行为,行为决定一切。世间的苦和乐,真实说来,都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都是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一切。

  经典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爸爸对公主说:“你应该感谢有我这么一个国王爸爸,穿得好,吃得好,无忧无虑。没有我这个爸爸,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办法?”公主说道:“爸爸,不是你的关系,现在我这么幸福、这么快乐是我的关系,是我的福德因缘。”这个专制的父王一听,很生气。“你讲这样忤逆我的话,好!我就看看你有多大的福气!”就叫大臣找来一个乞丐,强迫她嫁给一个乞丐,“让你去享受富贵荣华吧!”

  这个公主叫善光公主,她嫁给了乞丐之后,一点都不难过,也不伤心,因为在她的思想里,一直有着“自己会有办法的”想法。她对乞丐丈夫说:“夫君,你怎么会流落到做乞丐的地步呢?”丈夫说:“我还小的时候,家里有万贯家财,但是一把无情火来,把房子都烧掉了,家人都死光了。我那时候年纪小,没有其他能力,只有出来讨饭。”一个讨饭的人,还有什么办法来复兴家业呢?

  公主一听,说:“你本来不是穷人家的小孩,那么家里的房子烧了之后,土地还在吧?在哪里?”“土地有什么用?都是断瓦残垣,都是破瓦片、破砖头。”她说:“没有关系,你带我去看一看,我们可以把地犁一犁,种种葡萄,或种种其他什么东西。”回家之后,两人努力地犁地。不犁则已,一犁犁出他父母过去埋藏的黄金、珍珠、宝贝,一下子就发财了,没有多久,高楼大厦又在原地兴建起来了。国王得知此事,心想:“真的是如佛陀所讲的,人的罪业要自己承担,福德也是自己享受。”你有多少福德因缘存在银行里,它都会让你自由取用。

  什么银行?就是我们的坚牢库,我们的功德宝藏。不过,若浪费功德,老是透支,宝藏用完了,就要贫穷了。所谓“行”业,自己造作的业,就要自作自受。幸福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苦痛也是我们自己招感的,所以自己对个人的苦乐要负最大的责任。从无明而行业,行业有善恶,然后就有“识”,这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唯识家讲“第八识”,就是我们生命所依的阿赖耶识,又叫作藏识,一切的善恶都在里面,所有行为造下的好与不好,都藏在第八识里面。第八识遇到父母的缘分,就投胎去了,这个生命的识、灵魂就要去投胎了。投胎到母胎里面,就叫“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父精母血一和合,生命一接触,精神和物质就连在一起了。色,就是物质,也就是人的肉体,名就是精神,就是受想行识,两者和合之后,呱呱坠地,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六入”又叫六根。

  读《金刚经》的人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倘若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专门和外面的六尘境界打交道。所以六入一和六尘打交道,我们每天就要忙起来了。

  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舌头要尝,身体要感触,一天就忙起来了。六入一忙起来,就要去感触。眼睛接触色,耳朵接触声音,有了接触,就有感受,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很美,感受到很欢喜

  无明和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现在的果。我们由于过去的无明和行,就有了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我们现在的人生又再制造未来的因缘。制造什么未来的因缘?我“爱”。我爱什么?有的人爱名,为了爱名,又造作了多少善恶业;有的人为了名而做好事,有的人为了名而做坏事。爱什么?爱人,爱金钱,爱感情。感情,有时候让我们成就功德善业,有时候却让我们造下罪业。所以感情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感情用到好的地方就是好,用到坏的地方就是坏。感情用到好的地方,感情就不是罪恶;不过用得不当,就会制造人间的纠纷。

  由爱而“取”而执著。执著什么?执著我爱的人、我爱的房屋、我爱的花朵、我爱的衣服、我爱的学位、我爱的名、我爱的权力,心中吶喊:“这是我的,你们都不可以动!”

  执取以后就成为“有”,有也是业。把这许多善恶业统统集合在一起,就成为“有”,有了善恶业的因,又要再招感未来的生、老死。死了以后,又再从无明来起,过去、现在、未来,未来、过去、现在,就这样不断地流转。大海里的水汹汹地流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了?它会再流回头的。不回头哪里能维持那么多的水呢?

  这十二种叫“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个接一个,像接力赛一样地接棒。又例如我们平常烧柴火,一根木柴烧完,再换一根,一根木柴烧完,再换一根……如是烧了几十根,火还是原来的火。这把火,就如同是生命之火,生命之火藉由木柴,一根一根地燃烧下去。虽然一根一根的木柴有所不同,但是生命的火却没有不同,一直延烧下去。

  我们的生命一世又一世地轮转不已,形体总是不一样。不过尽管变成张三或叫作李四,身体的薪柴不一样,生命的火却是一样的。生命在“缘”里面,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生死流转。所以,生命的现象,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人生的因缘,主体为因,加上缘,就有结果,即所谓因、缘、果。如果我们不要流转,不要生死,不要轮回,有没有办法?当然有!佛教提出念佛、参禅,种种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要“了生脱死”。

三、生死流转

  我们读《般若心经》,主要是为了要有般若,证悟般若智慧,超越对待、超越有无、超越生死之外,去认识自己生命的实相,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貌。

  什么是本来面貌?可叫作般若、真如、佛性、法身、实相……名称尽管很多,可是意义却只有一个。它只是从多种方面来解释我们的本来面貌。等到我们把自己的主人翁认识了,找到自己的老家了,也就认识自己了。当认识了自己的真如般若的时候,烦恼无明也就打破了,无明一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接着六入灭、触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老死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还灭了,人就解脱了,就回归我们的本来面貌,回到我们的老家了。

  佛教的根本道理怎么讲?就是一个圆。从什么地方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结束也不知道,好比时钟滴滴答答走不完,从一点到五点,到八点、九点、十点、十一点、十二点,又从一点、二点、三点……到十二点。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在生死的圆圈子里转来转去。无明是无始有终,我们的真如佛性是无始无终。我们的本来面貌、我们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无始以来就有。那么,生命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没有结束,它就如同时钟的循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和真如佛性在一起,有真如佛性就有无明。等于一面光明的镜子沾染了灰尘。但是无明有终,无明烦恼是能去除的,它可以从圆圈子里跳出,超越圆圈,跳出三界,超出因缘果的范围。

  假如有人问,你从哪里来?我是爸爸妈妈生养下来的。你爸爸妈妈从哪里来?他们是从祖父母来的。祖父母从哪里来?曾祖父母。曾祖父母从哪里来?高祖父母。往上推,八十代、九十代、一百多代。究竟你是从哪里来的?生物学家讲,人是从细胞组织而来的。那么,细胞从哪里来的?这就不知道了。不管科学家创造什么东西,就是不能创造生命。除了细胞,一定还要有其他的东西组合,才会有生命。

  所谓真理,人生从哪里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生、老死,又再无明缘行,行缘识……像时辰钟一样轮回不已。人生在六道轮回里走来走去,永远走不完,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都不能知道。

  我们现在来画一个圆圈,在圆圈的中间画一个人,旁边写个生老病死。人生了就会老,老了又得病,病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老……生老病死是没有结束的。人没有结束,心也是一样,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升起,停了一下,又再换另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升起,马上又没有了,又再开始了另外一个念头,如是生、住、异、灭。

  我们观照自己的心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前念升起,我想到我喜欢的人,那么才想到那个人,后面一念又升起,那个人有对不起我的地方。老是想到这些苦恼事,即使不想他,他的影子还是会在脑筋里出现。这颗心就是这样生住异灭,一天到晚转来转去。

  心如猿猴,虽然你想用绳子把它扣住,可是它还是在那里蹦跳,一刻都不休息。我们说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链子来扣住这颗妄动的心。在每日的训练下,一天一天把链子剪短,今天剪短一寸,明天剪短两寸,剪到最后,不需要链子了,它也不再跳动了,心就降伏了。降伏了以后,不用链子它也不跑了。如何降伏其心?就是用这条铁链子来训练!如同耍猴把戏般,我们把自己的心当成猴子,耍自己的把戏。

  不只心在一个圆圈里,物也一样。物是什么?物就是成住坏空。桌子、讲台,用了三年、五年,十年,就是用了一百年、两百年,总有一天会坏去。坏去了、没有了,不是空,不是没有,“空即是色”,它又会再造成。

四、不要执着于空

  “有”不执著了,却执著一个“空”,也很危险。例如有人说:“既然是四大皆空,算了吧,我不要老婆了;反正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儿子了,管他去!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功名富贵了;身体是空的,我也不要了,就死了吧。”这不是很可怕吗?佛说,如果众生执著有,有办法救度他们,教育他们;如果众生执著空,就没有办法教,没有办法度了。

  有不少的佛教徒为了表示持戒,要到山里面去住茅棚;为了表示苦修,他要穿破烂的衣服。在家信徒也往往欢喜这样的出家人:“他在闭关,真了不起!”“他不吃饭,只吃水果!”“他不吃饭,只有喝水。”不吃饭,只吃水果?那么山里面的猴子不也只吃水果吗?它们跳啊蹦啊,精神还是那么好。不吃饭,只吃水?水里面的鱼不也是天天都吃水,你看,它们的活动力这么强。

  有人以为不吃饭就是修行,穿破烂衣服就是修行,住到山里就是修行,闭关就是修行,这倒不一定。自私自利,对佛法没有信心,对一切众生没有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我们就不能认定他是一个修行的人。

  再看佛陀,他吃饭穿衣都是佛法,行住坐卧都是佛法。《金刚经》里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或许有的人会起了怀疑——堂堂伟大的《金刚经》,可惜一开始就是讲吃饭、穿衣、走路、洗脚等无聊的日常琐事——他并没有想到其实这就是佛法。

  “食时着衣持钵”,是持戒;“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饭的时候,要出去讲说佛法,不讲说佛法就没有人供养;“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钵,尽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饭食讫,要“收衣钵”,还要“洗足已”,是精进;“敷座而坐”,是禅定。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饭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生活里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离开生活,离开众生,自己一个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慈航法师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亦即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度,就不要自己逃走了。

  把十二因缘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惑、业、苦。起惑,众生因为烦恼,怨天尤人,而造作种种恶业;身心造了业,就要受苦;受了苦就更是烦恼,又再起惑。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不断地在惑业苦里轮回。假如惑灭了,也就不造业了;不造业,也就不受苦了;不受苦,也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般若心经》讲“无无明”,空里面没有无明,就等于说菠萝里没有酸、没有涩、没有苦。为什么?因为它将来会甜。我们人没有无明,因为无明会结束。“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了脱无明。为什么呢?

  无明本来就不是真我。所谓“不增不减”,空不是说先有了一个东西,我们再来空掉它,也不是说先有后空。我们要知道空和有是“不异”、“相即”,是不离的。所以我刚才说,宁可以不懂佛法、不懂空而执著“有”,也不可以生空见

  佛经有这样两句话:“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宁可起“有”的见解,有房子、有你、有人、有三宝、有天堂、有地狱、有妻子、有儿女、有功名富贵。“有见”就是如妙高山也不要怕,怕就怕我们起了空见,偏执于空见,即使只如芥子许,也很糟糕。为什么?因为我们离开了“有”谈“空”,就是顽空、断灭空。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我们体会空的什么呢?是空的有,空和有是一起的,不要把思想境界搬挪到断灭的无里面去,那就危险了。

读后感

——国信师兄

  我们在世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大福报、拥有大智慧。但这个大福报和大智慧焉能容易得来?要经过世世修、几世修才能得来的。我们经常是在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一直谨记自己要存善念,要无分别。但当事情状况一发生,不得了了,啥也不顾了,该怎么恶言相加的甚至一举一动都透着魔的影子。其实我想说,修行是在在处处的,越难面对的现状,越是做成就我们智慧的机会。来做善事、改恶习、常常关照自我才能每天进步,从而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我常常觉得,修行不单是问因要果,而且还是要过,过程的过。在过程中体会真我的存在,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也不管我们去到何处,用善行过好当下才最紧要。

  生活中,有很多现状和经历都告诉我们说,处世之道心态颇为重要。无目的的做一件事,认真体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莫想得多少好处,那么一切将是另一番风味。就像我们教育儿女,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这句话一点也不错,那么怎样才叫有出息?怎么样才叫没有出息?我想有或没有其实,都好。我们好好引导,积极教育,孩子们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在正能量的生命中无限成长,那么这生的能量就会无限大吧!

原标题: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