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8课丨苦从哪里来?无我怎么能无苦呢?

苦从哪里来?无我怎么能无苦呢?

一、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无我怎么能无苦呢?

  《般若心经》告诉我们“五蕴皆空”的妙用。

  在这个人间,你能有也好,无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哪里都好,如是观之,那么你就拥有这美妙的世界,拥有空的世界、空的人生。

  我们对于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生是苦”是佛教常讲的一句话,而苦有好多种,比方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

  “二苦”,就是身体上的老病死苦,和心理上的贪嗔痴苦,也就是身苦和心苦。

  另外,还有“三苦”,苦就是我们的感受,有时候我们感受到苦,有时候感受到乐,有时候也有不苦不乐的感受。总之,无论感受是苦的,是乐的,或是不苦不乐的,以佛法来看统统都是苦。

  “苦受”,世间的老病死、贪嗔痴、怨恨、嫉妒、求不得、爱别离,都是苦的感受。

  “苦苦”,人生本来就是苦,再加生活上的苦、感情上的苦、思想上见解上的苦,就成了“苦苦”,苦中之苦。

  有的人觉得很快乐:我年轻貌美,我有钱,有背景,我的家世好,事业好,我一帆风顺,我感到人生很快乐。其实,乐受,在佛教里面还是苦。什么苦?“坏苦”。不管你怎么快乐,这些快乐终有一天会坏。你说你年轻美貌,年轻美貌会消失;你说你感情美满,感情也会有坏去的时候。

  快乐也会消失,快乐也是苦。

  再说“不苦不乐受”。人家赞美你很有修养很有道德,你觉得那没有什么;活到三十岁死或是活到一百岁死,你也都无所谓;有的吃很好,没有的吃也没关系。虽然苦和乐都不能动摇你,但是不苦不乐还是苦,什么苦?“行苦”。不管你如何有道德如何有修养,不管你如何平静如何慈悲,诸行无常,岁月不待人,时间是不会饶过你的,你会有变化的,会有无常的苦。

  所谓“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八苦”是生老病死苦以外,再加上“求不得苦”,欲望不能满足我们,就会苦,还有“怨憎相会”、“爱别分离”及“五阴炽盛苦”。五蕴皆空的“五蕴”,又叫五阴。阴是盖覆的意思,如同房子的屋顶能遮荫、大树能遮荫。人,有五个东西会把我们的本性真如遮蔽。哪五个东西?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色、受、想、行、识五蕴积聚了以后,就会像炽盛的火焰般燃烧,这个“我”也就要受无常之火燃烧了。

  人生等于甲乙两人从两个方向走来,在交会点相会一下,然后就各奔西东。就如俗语所说:“夫妻本为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西东。”色、受、想、行、识就像火焰交织般,因缘散了,一段时期的生命就结束了。所以,人身难得,我们不能对自己的生命马马虎虎!

二、苦从哪里来

  我们要想离开苦,就必须知道苦从哪里来?把苦的来源找出来,我们才可以脱苦。

  苦的来源如下:

  1、我与物

  因为我们对于物质的要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苦。当我和物质不协调,我对物质的欲望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苦。

  2、我与人

  人与人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苦。人和人的关系不能圆满,若是看到讨厌的人就不高兴,看到不欣赏的人就不欢喜,就要苦了。

  3、我与身心

  与自己的身心不能和合、顺利而有的苦。比方才二十岁、三十岁,肠胃就不好;才五十岁、六十岁,眼睛就看不清,牙齿就咬不动,走路也走不动了等等。身体的衰老逐渐给人带来苦。

  除了身体上的苦,心里想不开也会苦。有时候身体的苦引起了心理的苦,有时候心理的苦也会引起身体的苦。比方说心里有烦恼,吃不下,睡不着,当然就没有力气了,身体也就苦了。身体有病,不论是肠病、胃病、头痛、高血压,为此烦躁、烦恼、忧愁、苦闷,心里也就苦了。身心之苦是互相交织的。当然,我们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做到心不苦,进而能使身体不苦,这是可以训练的。

  一九五五年,我才二十几岁,有一次在台湾环岛布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拜佛拜下去忽然就起不来了。我心想:以后讲经不能站着讲,那怎么办啊?

  后来到医院,医生一看就说:“你这是严重的关节炎,必须把腿锯断才能保全生命,不然关节炎发作会传染到全身。”大家一听,替我感到紧张。这怎么办啊?以后变成个瘸和尚,说法能,走不能了。不过,我那时候想腿锯断也很好,为什么?我不必奔忙了,可以安心在家看经、念佛,不是更幸福吗?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顿觉人生有很大的力量;当我心里没有屈服的时候,也影响到我身体的改变。我从那时起,再也没有为这个病痛看过医生,没有打过针,更没有吃过药。可见心能发挥坚强的力量。

  佛光山台北别院的第一任住持慈庄法师,他的父亲是宜兰人,十几年前我请他到高雄帮忙,他忽然晕倒吐血,我们找了医生来看诊。高雄市立医院院长看了之后,看诊包一提,就走了,一句话也没讲。

  我们赶紧又再换一个医生来,那个医生一看便说:“这个人能活着真奇怪,我一生都没有看过!”为什么呢?“他五脏六腑都烂掉了,怎么还能活着呢?”我说:“有没有希望?”他说:“没有希望。不过我们试试看。”

  从那时候起,经过了十几年,慈庄法师的爸爸身体都很好。五脏六腑烂了,为什么精神还是很好、生命品质还是很好?关键就在于精神力!精神力可以带来身体的健康。他后来出家,法名慧和。

  4、我与见

  有的苦,是从内心的思想、见解错误而引起的,因我们对世间错误的认识而生起的。本来没有这一回事的,就因自己妄想、计较、执著而有错误认识。

  这个世间人情是非很多,人们常常因为错看外在的人事关系而造成误会。多年的好朋友,为了一句话,一误会就是几十年,一误会就是吵架收场,不论多少年的感情都不顾。

  多年前有一个乐善好施的银行家,他独身,没有家庭,经常资助孤儿院里的孤儿。其中有一个小女孩,从中学到大学都是这位银行家王经理资助她的。

  女孩大学毕业了,有一天,她跟银行家说:“我要嫁给你!”他说:“不要,我们做善事不是要人家感谢的,我是没有企图的。”女孩说:“我知道,我无以回报,我这一生的成就幸福都是你给的,为了感谢你,我自愿嫁给你。”就这样,他们两个人结婚了。

  虽然是老夫少妻,不过感情很好。有一天,这位银行家王经理的表弟告诉他:“表哥,你怎么让表嫂到外面去工作呢?”

  王经理说:“现代的女性应该要服务社会。”

  “表哥,不瞒你说,我常看到表嫂跟年轻的男子逛公园看电影。”

  “谢谢,没有的事。”

  他心里想:“我太太是自愿嫁给我的,还会有这个问题吗?”他心里一点都没有罣碍。

  又过了几天,朋友请这个太太吃喜酒,原本夫妻两人要一起前往,但是先生说:“我今天下班很累,不想去,你代表我去就好。”太太说道:“好,你就在家里休息,我去了。”

  这个先生在家里闲着没事,翻动着房间里的东西,后来在太太的枕头下发现了一个镜子。就在拿出来的时候,小镜子忽然分开成两面。镜子的后面有一张照片,自己的太太搂着一个俊俏的青年。

  “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我的表弟来跟我讲,我还不相信,现在真的让我亲眼见到了。”他一气之下,拿出酒来喝,愈喝愈烦恼,借酒浇愁愁更愁。

  过了一会儿,他太太回来了,一看便道:“人家请我们喝酒你不去,怎么一个人在家里喝闷酒呢?”他不开口。太太说:“你怎么不讲话呢?不要这样子,时间不早了,休息吧!”

  不论她怎么讲,先生都不开口。太太拿他没有办法:“你不睡觉,我就先睡了!”于是她朝床上一坐,拿起了镜子——小镜子已经让先生又架好了——于是她照照自己,说道:“你怎么不理睬我呢?你看,我这么漂亮,怎么不跟我讲话,你应该欢喜啊,我们这么相爱!”

  这个先生实在听不下去了,往前一把就掐住她的脖子。太太大惊:“为什么?怎么了呢?”这个先生拿起镜子一把摔碎,并把照片取出来给她看。太太看了,嘿嘿地笑起来。先生更为生气:“你这不要脸的贱人,看到如意情人,很欢喜是吧?”一把就将她掐死了。

  太太死了以后,他逢人就说新婚不久,太太暴病而亡。就这么把她埋葬了。

  过了半个月,表弟来了,说道:“表哥,我有一件事情很不安心。”王经理说:“什么事?”表弟说:“表嫂的死是因为我吧?”王经理答:“不是,不是,与你没有关系。”

  表弟说:“我向表哥忏悔,表嫂人很好,我之所以跟你讲那些话,是我想要害她的。因为她太漂亮了,我在追求她,而她却不理睬我,所以我故意在你的面前陷害她。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是不是因为这样子,所以你把她害死了?”

  王经理说:“不是啦,你不要多心,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一点也不懊悔。

  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是寄给他太太的。他想,太太都死了,怎么会有来信?打开一看,信上这样写:“梅,高中女校毕业以后,分别已经五年了,我现在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妈了,听说你大学毕业也结婚了。你记得吗?我们在毕业的晚会上,演了一出话剧,我演男子,你演小姐,之后我就把当时拍的照片镶在镜子后面送给你,你还保存着吗?我原本预备十年以后才告诉你,让我们回味青年时期的欢喜,感受人生的快乐。但是人生过得太快了,五年变化这么大,假如你还留有那个小镜子,请你打开来看,那里面有一张照片。”

  王经理一看:“天哪,我做了什么!”这就是错误认识的后果。误会有时会造成大不幸,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相互了解,不要以自己的情绪去决定事情,不要以自己错误的认识贸然决定,造成终身的遗憾。

  5、我与自然

  苦从哪里来?有的是从自然界的灾难,譬如地震、风灾、水灾而来。自然界加之于我们的苦,有时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天长地久有时尽,痛苦绵绵无尽期。或许有人说:何必把人生讲得这么可怕呢?我们还是感到很好啊!我以为,是很好,但是这个好、这个快乐却是短暂的。

  佛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个旅人行走在旷野中,忽然间,大象、老虎在后面追赶。这个人不断地奔跑,始终没有地方躲藏。最后,他看到了一口大井,心想:“到井里面去就可以藏身了。”跳下井里后,哎呀!井底有四条毒蛇,这下子不得了,怎么办呢?正好有一根树藤从井口往下垂吊着,于是他抓着这根藤往上爬,却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令他非常恐慌。这时候来了五只蜜蜂,嗡嗡嗡,滴下了五滴蜜,正好就滴到他的口里,甘甜的味道让他忘记了危险。

  这故事意味着什么呢?旅行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旷野就是人生;大象、老虎就是来夺取我们生命的“无常”;深井就是生死;四条毒蛇就是四大五蕴;树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无时无刻不紧紧地掌握住我们的生命线;五滴蜜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的人生就像吊在井里、攀着一条生命线、享受着五滴蜂蜜而暂时忘记危险的旅人。

  这样的人生,你说怎么不苦呢?

  总之,苦从哪里来?从五蕴来,从“我”来,因为有我才有苦。既然我们知道苦的原因是有我,那么,就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无我才能离苦。

三、如何除苦

  怎么样除苦?科学的发达,能解脱人一部分的痛苦;医学发达,能给人类延年益寿;经济发展,改善大家的生活;政治清明,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大家无忧无虑。然而科学、医药、经济、政治虽能解决我们人生一部分的苦,却不能解决我们根本上的苦,不能解决人的烦恼、不满足、忧虑、生死。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真正解决痛苦呢?

  用般若智慧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见解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力量、心理上的力量、感情上的力量;有力量就能面对人间,就能无忧无虑。

  有人说,信佛教要死,不信佛教也要死,不信佛教有烦恼痛苦,信佛教还是有烦恼痛苦,那何必要信佛教呢?还是要信仰佛教,因为信佛教是增加自己的力量,力量增大了,虽有生死,但无惧于生死,虽有痛苦,但无惧于痛苦。

  我们看到,有些人没有宗教信仰,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稍微有一点挫折,就觉得不得了了,无法应付,无力支持,最后自暴自弃,或消极自杀。假如能有个宗教信仰,有了力量,就觉得一次失败没关系,还有再来的机会;做错了事,生活潦倒了,没有关系,我还是能应付,因为我有修养,我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信仰会增加力量,不过这种力量也不是凭自己的血气方刚、匹夫之勇——那是支持不久的。

  人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消灭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根源从欲望而来,只要我把杂染的欲望降到最低,就不苦了;痛苦的根源是从愚痴、邪知、邪见、执著、愚昧来的,那么我不去执著它,就不苦了。我能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明白身体是因缘和合的皮囊,不在妄想、颠倒、自私、执著上花工夫,就不苦了。

  既已点燃般若的火炬,照亮了朗朗乾坤,照亮了人生,那么生死何所惧?照见五蕴皆空,也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人生在世,再多钱,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八尺,再多钱究竟能用多少?可是往往人不怕钱多,有了一千就想要一万,有了一万就想要十万。这个世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往往愈是没有钱的人愈欢喜布施,愈是有钱的人愈贪心,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为什么说有钱的人贪心呢?因为多,还想要再更多。

  所谓“安贫乐道”,贫穷不一定是苦的,贫穷也有快乐,而富有不一定快乐,富有里面的痛苦更多。人之所以会苦,与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境遇、我们的情执、我们的人际、我们的环境都有关系。如何把许多关系处理得好,要把自己的心治好,用般若的智慧照见我空,照出内在的真心。只要安住在平等的真心里,尽管人间有种种营求、万般波涛,你也能“度一切苦厄”!

读后感

——国信师兄

  文中说在这个人间,你若无分别有、无、生、死、多、少、大和小感觉这些都好,如是观之,那我们便拥有这个美妙的世界。

  人身在这个无量苦的世界本就是个累,若自己不清净了,谁又能来清净你的心呢。在诸苦中不着苦恼的相,不思量苦恼的事,用正确心态来面对难以平复的现状,心不动则不乱,也就是无我了。生活中诸相的多与少是咱们内心的感受来衡量的。这世间本来没有分别,是我们用所见所闻来度量这个本来的“无”。

  有时,苦是一念之间的不自在。一件事情若不能如我所愿,我内心就达不到满足的状态。而同一件事情,一样没有如我所愿,但我也觉得没关系,一样用满足的心态来处理,从而所得到的心理状态就会不同。而我们觉得人间一切的乐与悲,在佛陀的眼中就都是苦。苦,是人生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全部。若不能收获自足的状态,那岂不是更苦?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我觉得身体也会随心而变。我觉得我很美,内心所感受到的事物,嘴巴所吃到的食物,眼睛所看到的景色都是美的,那么我们的身上就会散发着一种由内而外的美。本来病痛的身体因为我们的心内的感知与感受就会慢慢的好起来。就像文中很多的故事一样,你的现状都是心内事物的表象而已。

  古人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意思就是品行端正,心身相一的人在处事时不仅可以安有自己的正知正见,也会帮助升起别人的正知正见。

原标题:星云大师讲《心经》 | 无我便无苦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