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5课丨“有”是挂碍,“无”最快乐

“有”是挂碍,“无”最快乐

一、“无”最快乐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智亦无得”之后,接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句经文很重要,意思是说,我们在谈“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分别;“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动乱的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这么多分别;无十二因缘,没有过去、现来、未来;“无苦集灭道”,没有这许多因果关系。“无智亦无得”是这也无、那也无,无到最后,以这个“无所得”而有“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是什么?就是菩萨道。要怎么成为菩萨呢?要以无所得才能到达菩萨道。

  有的人会说:“最初说无这样、无那样,让我们都感到很害怕,原来无到最后并没有无,还有个菩提萨埵!”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若心经》给人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兴致都没有之时,忽然一个转身,柳暗花明!那个柳暗花明是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以无所得”开启了一个菩萨道的人生。

  这个“无”很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你有心做什么事,有意做什么事,反而不能成功,你无心无意,就能成功了。意思就是,有相、有对待、有执著、有人我,就与真理不相应;无相的、无我的、无对待的,与真理就相应了。

  有一对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丈夫在兵工厂服务。有一天丈夫在下雪的冬天抱回来一只小狗,跟太太说:“小狗在雪地里快要冷死了,我们可怜它,就收养它吧。”为它取个什么名字呢?“从雪地里抱回来的,就叫‘雪来’好了。”

  雪来渐渐长大了,丈夫每天下班,坐火车回家,一下火车,雪来一定在火车站等候主人。

  有一天半夜,雪来的叫声很急。丈夫在兵工厂工作,拥有手枪,于是拿了一支手枪作预备,察看是否有坏人,后来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偷来到家里。这个小偷看到他手里有枪,赶紧下跪,说:“先生请慈悲,我是第一次偷窃。我的老母亲生病,我们家里很穷,不得办法,只好出此下策偷你的东西。”

  夫妇两人给他这么一讲,不但不怪他,还生起了同情心,拿了家里能吃的奶粉、鸡蛋,并且拿了一点钱给他,说道:“你去做小生意,不要做小偷。”这个小偷本以为这下要犯罪坐牢了,想不到这家男女主人对他这么好,于是千恩万谢地走了。事情过去之后,两夫妻也没再把它挂在心上。

  后来兵工厂发生爆炸,男主人殉职了,太太没有了丈夫,很伤心,以后怎么办呢?好多人都叫她改嫁,她却不肯。后来,她到了一所学校去教书。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狗子雪来仍然每天到火车站接男主人回家,当然是接不到人了,因此,它总是欢喜地去,失望地回来,多少年都是如此。后来大家就替这个狗子改了名字,叫“标准钟”,因为它每天到了下午五点就会出现在火车站。

  这个太太最初还没有到学校教书的时候,生活很艰难,虽然亲戚朋友给予救济,但总也救济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正当困难的时候,来了一个乡下人,牵了头羊,挑了许多菜和鸡鸭来给她,说道:“太太,多少年前到你家里来偷东西的就是我,我想到先生和太太对我这么好,我后来也做了小生意,现在家里经济很好,想到这都是你们赐给我的,所以特地到这里道谢。这是我在乡下种的菜,羊、鸡也都是我自己养的,送给你!”这个太太想:我现在无依无靠,多少的亲戚朋友周济我,最后都为难了,今天意外地得到这么一个人来帮助我,就收下来吧。

  后来这个乡下人知道她的丈夫去世了,经常会送来粮食、蔬菜。经过了多少年后,这个太太想:过去我们帮了多少人的忙,但是现在那些人都不睬我们了;这个小偷,是我们无意之间帮了一点小忙的,他现在却回报起来。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没有希望他回报的,反而给予这么大的报答。

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说到布施,《般若心经》是继承《金刚经》的思想而来的。《金刚经》里有三十二分,主要的宗旨就是“布施无相、度生无我、生活无住、修行无得”这十六个字。怎么布施?要无相布施。怎么度生?要无我度生。怎么生活?要无住生活。怎么修行?要无得而证。

  无,各位想一想,无是什么?无是无限、无量、无边、无上。佛教徒唱的《回向偈》里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段,也都是用“无”来形容的。我们常常鼓励一些信了佛但是发心还不究竟、不真实的人发“四弘誓愿”,也就是四种大志愿,度众生、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

  人生勇猛精进,亦应如此。

  舍利弗尊者是一个小乘的圣者,有一次发菩萨心,要“菩提萨埵”。怎么“菩提萨埵”?要无相、无我、无住、无修,才叫作“菩萨”。既然舍利弗发了菩提心,当然就要行菩萨道。

  有一个天人为了试验他,变化为一个青年,在路边哭泣。舍利弗一来,问道:“你在哭什么啊?”“我不要跟你讲,你是帮不上忙的。”“我是一个修行人,专门解救人的苦难,你在哭,一定是心里有苦。我是一个发菩提心、发愿要菩提萨埵的人,你跟我说吧!”“我真实地告诉你,我的妈妈有病,医生说她的病没有办法医好,必须用一个有修行的人的眼睛做药引给她吃,才能恢复健康。”

  舍利弗一听,说:“很好,我就是修行的人,我愿意布施你一个眼睛,你不要再哭了。”那个青年人说:“那怎么行呢?我拿你一个眼睛,我是要犯伤害罪的,你要给我就自己给我吧!”于是舍利弗用力地挖下了一个眼珠送给他。

  那个青年又说:“医生说,右边的眼睛吃了没有用,要左边的眼睛才有效。”舍利弗这一听,心想:“糟糕了,把个右眼布施给你,至少我还有左眼看得到……哎!我刚才怎么没有先问一声,你是要右眼,还是要左眼呢?只能怪自己粗心了。算了,发了菩萨心,要菩提萨埵,一切都要无我、无相、无人,以无才能菩提萨埵。”

  “好,左边眼睛你再拿去吧!”

  那个青年人拿了眼睛,不但不感谢,放在鼻子上闻过之后,立刻就朝地上一掼,还用脚去践踏。

  他说:“你这是什么有修行的人,你的眼睛好腥、好臭哦,这怎么能给我的妈妈吃呢?”舍利弗的眼睛虽然已经看不到,但是耳朵还听得到。他心里想:“哼!你这个家伙,要眼睛,到哪里去才要得到啊?竟还要有修行的人的眼睛。给你右眼,你说不对,要求左眼;左眼给你了,你又嫌臭,这许多众生真是难度,简直不知好歹!算了,我也不发菩提心了,我也不要证空证无了,我还是做我的小乘人吧。”

  这时候佛陀出来了,他说:“舍利弗!刚才是天人来试验你,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要做菩萨,就要禁得起考验;你要通过考验,就要有真正的‘无’。你刚才起嗔恨心,你就是还有‘有恩于人’、‘有对待’、‘有高下’、‘有分别的心’,这样怎么能进入菩萨位呢?”舍利弗听了很惭愧。

  所以小乘人要发大心,证到无、证到空,并不是那么简单。

三、“无”,很伟大

  我们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面生活,要如何体会“无”的道理呢?比方说,家里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说你几句、怪你几句,无关紧要,不计较;什么人对你不好、障碍你,不要紧,我无嗔恨、无报复心。因为你把自己安住在“无”里面,所以就很有力量;安住在“无”里面,就会如如不动。若老想着钱、想着名,心里患得患失,就不平安了。有钱、没钱没关系,有地位、没地位没有关系,有儿女、无儿女没有关系,有人对我好、没有人对我好没有关系。凡事我都没关系,我都不要紧,那么我就安住在“无”里面。

  无不是没有,一样可以有钱,可以有功名富贵,有朋友,有爱情……在事相上可以有,但是在心上要无,也就是“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农夫在田里立了木头人,鸟怕它,也就不敢来啄食了。但是尽管田里有许许多多的鸟儿、花草,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摇。

  我们在世间的生活,如果有了般若,会怎么样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好像从万花开放的花园里走过来,却一片叶子都没有停留在身上。

  深深体会无为、无动、无住、无念的妙处,我们也就常享受无的快乐。

  我出家后就没有回过我剃度的常住。几十年前,我从佛教学院毕业,回到我的剃度常住礼祖。我常住上的当家师是我师兄,我一回去,他就找了一间小楼房给我住。因为只有我一人,房间又这么大一个,显得空荡荡的,于是师兄就在我的房间里摆了很多坛子、罐子。我记得他跟我讲:“这个是年货!”就是过年时招待信徒、客人吃的糖果、饼干之类,他用个坛子把它们都封了,封好之后,再用东西盖着,摆放在那里。

  我经常会肚子饿,肚子饿了,就下楼来到处转,跑着、转着,就为了等饭吃。虽然我肚子饿,不过我始终没有去开那些罐子。

  有一天师兄跟我说:“你很好。”“什么很好?”他说:“我摆在你房间里的那些蜜枣桂圆,你都没有吃。”“你摆在我房间的蜜枣、桂圆,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吃呢?”他说:“我做了记号。”

  这一下我感到好庆幸:阿弥陀佛!假如我吃了,这下还得了吗?在我师兄面前一定要失去人格了。现在想想,师兄也不好,跟自己的师兄弟相处,还做什么记号呢?

  我一直不喜欢东西很多,希望东西很少;东西多是拖累,是罣碍,要无才好。或许各位有好多件衣服,现在要外出了,这件衣服、那件衣服不断地挑选着,挑选到最后,却没有一件合适的。其实,并不是没有衣服,而是不中意。人不中意之时,多、有也等于没有。

  我们出家人只拥有一件衣服很好,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高雄,后天见什么重要人物,都是穿这一件,心无罣碍。

  不要以为“无”不好。认为自己很穷,常常没有钱,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无钱不穷,无心,对于什么事都没有真心才是贫穷。想一想,哪一样东西不是我们的?山河大地、清风明月都是我们的,虚空宇宙都是我们的,法界是我们的,所以我们不穷。所谓“无”,虚空无相,所以能生万物,能有森罗万象。

四、无心无相,无得无失

  无心无相,无心就不执著,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儿子、女儿等等,出了家,我不这样着相,那么,天下人就都可以做我的父老兄弟姐妹了。我不执著哪一个位置、哪一件衣服才好,那么处处都是好位置,随意一件衣服都好穿,就能随遇而安。

  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在一个山洞里修行。为了不准任何人去探望他,他一上到山洞去就把梯子丢了,所以没人有办法上得去。他一个人住在山洞里,要吃饭了,就从上面把绳子吊下来,拿一点东西果腹充饥。他住在山洞里,头不剃,胡须不刮,衣服不换,也没有水洗澡,更没有个朋友和他谈话。

  他在山洞里一住就是多少年。有一天他修行圆满了,有人问他:“你住在洞里,没有水,没有剃头,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又没有朋友,怎么过日子啊?”“我有一个‘无’很好。我不剃头没关系,我心上的烦恼早就没有了;我不洗澡没关系,我心里早就清净了;我没有衣服穿不要紧,我用佛道来庄严身心;没有人跟我谈话没关系,十方虚空、日月星辰、山林里的树木花草,这一切不都是我的道友吗?我没有感觉到缺少,我没有觉得寂寞。”

  所以,“以无所得”,就可以“菩提萨埵”了。

  日本横滨总持寺有一尊中国大禅师石头和尚的肉身不坏舍利。我去过日本几次,每次都会去顶礼石头和尚。

  石头和尚十二岁时就拜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师父,但只亲近了三年的时间,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小孩能怎么办呢?石头和尚本来的名字叫希迁,惠能大师要圆寂之前,希迁问他:“我出家以为能依靠你,现在你要圆寂了,我这么小,怎么办呢?”

  六祖告诉他,你“寻思去”。他以为师父的意思是叫他天天要参禅,要参话头,要思想。从此以后希迁就天天打坐。坐了很久之后,一位老禅师对他说:“师父圆寂了,不赶快做点有用的事情,天天在这里呆坐做什么?”“我的师父叫我‘寻思去’。”老禅师就指点他:“不是这个意思,你有一位大师兄叫作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六祖有两个大弟子,一个叫南岳怀让,一个叫青原行思),‘寻思’就是叫你去找你的大师兄行思禅师。”于是希迁把二斤半的包包背起来就找师兄去了。

  这位师兄也是个开悟的大德。过去禅宗接引学人,人来了都要先给予考试一番。行思禅师看到来了这么一个小师弟,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希迁说:“曹溪来。”“什么叫曹溪啊?”“就是你我的师父六祖大师住的地方啊!”

  “从这么重要的地方来,那么你在曹溪得到什么东西?”希迁回答说:“未到曹溪也未失。”意思是说,我没有到曹溪去,也没有失去什么,我不必要得到什么东西。我本来就有真如佛性,何必到曹溪去得这个东西,我不到曹溪也没有失去什么。

  行思禅师再说:“既是如此,你何必又要到曹溪去呢?”既然没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石头希迁下面一句回答得很好,他说:“假如不到曹溪,怎么知道没有失去呢?”

  真如佛性这个东西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无,说得什么东西也不对,说失去什么也没有,无得无失。

读后感

——国信师兄

  “无”,对于没有开悟的人生,其实是很可怕的。往往没有开悟的人生会想讲说:我到这人间走这一遭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拥有吗?不就是为了证明我的自身价值吗?而这自身价值不正是体现在拥有什么上吗?

  其实,之前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了让大家肯定我,我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甚至失去自我,委屈求全。这一切然而都是满足自己而已。而现在想想,真傻。但不管到底有多傻,傻到什么程度,总归是要经历的。若无疼痛怎能心甘情愿的去找解药!

  师父讲“无”之境界,其实我觉得之过程就是让咱们在生活中迷茫,在迷茫中开悟,开悟后方可懂得了“心底无私天地则宽”的美妙吧。“无”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需要我们一一悟彻和参透。

  若得“无”之境,那便拥有了可靠的生活哲学了。我们也将不再惧怕失去与拥有,也无悲伤后,那就会积极自在的活着。

原标题:【第十五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 “有”是挂碍,“无”最快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