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智亦无得”之后,接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句经文很重要,意思是说,我们在谈“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分别;“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动乱的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这么多分别;无十二因缘,没有过去、现来、未来;“无苦集灭道”,没有这许多因果关系。“无智亦无得”是这也无、那也无,无到最后,以这个“无所得”而有“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是什么?就是菩萨道。要怎么成为菩萨呢?要以无所得才能到达菩萨道。
有的人会说:“最初说无这样、无那样,让我们都感到很害怕,原来无到最后并没有无,还有个菩提萨埵!”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若心经》给人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兴致都没有之时,忽然一个转身,柳暗花明!那个柳暗花明是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以无所得”开启了一个菩萨道的人生。
这个“无”很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你有心做什么事,有意做什么事,反而不能成功,你无心无意,就能成功了。意思就是,有相、有对待、有执著、有人我,就与真理不相应;无相的、无我的、无对待的,与真理就相应了。
有一对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丈夫在兵工厂服务。有一天丈夫在下雪的冬天抱回来一只小狗,跟太太说:“小狗在雪地里快要冷死了,我们可怜它,就收养它吧。”为它取个什么名字呢?“从雪地里抱回来的,就叫‘雪来’好了。”
雪来渐渐长大了,丈夫每天下班,坐火车回家,一下火车,雪来一定在火车站等候主人。
有一天半夜,雪来的叫声很急。丈夫在兵工厂工作,拥有手枪,于是拿了一支手枪作预备,察看是否有坏人,后来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偷来到家里。这个小偷看到他手里有枪,赶紧下跪,说:“先生请慈悲,我是第一次偷窃。我的老母亲生病,我们家里很穷,不得办法,只好出此下策偷你的东西。”
夫妇两人给他这么一讲,不但不怪他,还生起了同情心,拿了家里能吃的奶粉、鸡蛋,并且拿了一点钱给他,说道:“你去做小生意,不要做小偷。”这个小偷本以为这下要犯罪坐牢了,想不到这家男女主人对他这么好,于是千恩万谢地走了。事情过去之后,两夫妻也没再把它挂在心上。
后来兵工厂发生爆炸,男主人殉职了,太太没有了丈夫,很伤心,以后怎么办呢?好多人都叫她改嫁,她却不肯。后来,她到了一所学校去教书。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狗子雪来仍然每天到火车站接男主人回家,当然是接不到人了,因此,它总是欢喜地去,失望地回来,多少年都是如此。后来大家就替这个狗子改了名字,叫“标准钟”,因为它每天到了下午五点就会出现在火车站。
这个太太最初还没有到学校教书的时候,生活很艰难,虽然亲戚朋友给予救济,但总也救济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正当困难的时候,来了一个乡下人,牵了头羊,挑了许多菜和鸡鸭来给她,说道:“太太,多少年前到你家里来偷东西的就是我,我想到先生和太太对我这么好,我后来也做了小生意,现在家里经济很好,想到这都是你们赐给我的,所以特地到这里道谢。这是我在乡下种的菜,羊、鸡也都是我自己养的,送给你!”这个太太想:我现在无依无靠,多少的亲戚朋友周济我,最后都为难了,今天意外地得到这么一个人来帮助我,就收下来吧。
后来这个乡下人知道她的丈夫去世了,经常会送来粮食、蔬菜。经过了多少年后,这个太太想:过去我们帮了多少人的忙,但是现在那些人都不睬我们了;这个小偷,是我们无意之间帮了一点小忙的,他现在却回报起来。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没有希望他回报的,反而给予这么大的报答。
说到布施,《般若心经》是继承《金刚经》的思想而来的。《金刚经》里有三十二分,主要的宗旨就是“布施无相、度生无我、生活无住、修行无得”这十六个字。怎么布施?要无相布施。怎么度生?要无我度生。怎么生活?要无住生活。怎么修行?要无得而证。
无,各位想一想,无是什么?无是无限、无量、无边、无上。佛教徒唱的《回向偈》里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段,也都是用“无”来形容的。我们常常鼓励一些信了佛但是发心还不究竟、不真实的人发“四弘誓愿”,也就是四种大志愿,度众生、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
人生勇猛精进,亦应如此。
舍利弗尊者是一个小乘的圣者,有一次发菩萨心,要“菩提萨埵”。怎么“菩提萨埵”?要无相、无我、无住、无修,才叫作“菩萨”。既然舍利弗发了菩提心,当然就要行菩萨道。
有一个天人为了试验他,变化为一个青年,在路边哭泣。舍利弗一来,问道:“你在哭什么啊?”“我不要跟你讲,你是帮不上忙的。”“我是一个修行人,专门解救人的苦难,你在哭,一定是心里有苦。我是一个发菩提心、发愿要菩提萨埵的人,你跟我说吧!”“我真实地告诉你,我的妈妈有病,医生说她的病没有办法医好,必须用一个有修行的人的眼睛做药引给她吃,才能恢复健康。”
舍利弗一听,说:“很好,我就是修行的人,我愿意布施你一个眼睛,你不要再哭了。”那个青年人说:“那怎么行呢?我拿你一个眼睛,我是要犯伤害罪的,你要给我就自己给我吧!”于是舍利弗用力地挖下了一个眼珠送给他。
那个青年又说:“医生说,右边的眼睛吃了没有用,要左边的眼睛才有效。”舍利弗这一听,心想:“糟糕了,把个右眼布施给你,至少我还有左眼看得到……哎!我刚才怎么没有先问一声,你是要右眼,还是要左眼呢?只能怪自己粗心了。算了,发了菩萨心,要菩提萨埵,一切都要无我、无相、无人,以无才能菩提萨埵。”
“好,左边眼睛你再拿去吧!”
那个青年人拿了眼睛,不但不感谢,放在鼻子上闻过之后,立刻就朝地上一掼,还用脚去践踏。
他说:“你这是什么有修行的人,你的眼睛好腥、好臭哦,这怎么能给我的妈妈吃呢?”舍利弗的眼睛虽然已经看不到,但是耳朵还听得到。他心里想:“哼!你这个家伙,要眼睛,到哪里去才要得到啊?竟还要有修行的人的眼睛。给你右眼,你说不对,要求左眼;左眼给你了,你又嫌臭,这许多众生真是难度,简直不知好歹!算了,我也不发菩提心了,我也不要证空证无了,我还是做我的小乘人吧。”
这时候佛陀出来了,他说:“舍利弗!刚才是天人来试验你,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要做菩萨,就要禁得起考验;你要通过考验,就要有真正的‘无’。你刚才起嗔恨心,你就是还有‘有恩于人’、‘有对待’、‘有高下’、‘有分别的心’,这样怎么能进入菩萨位呢?”舍利弗听了很惭愧。
所以小乘人要发大心,证到无、证到空,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面生活,要如何体会“无”的道理呢?比方说,家里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说你几句、怪你几句,无关紧要,不计较;什么人对你不好、障碍你,不要紧,我无嗔恨、无报复心。因为你把自己安住在“无”里面,所以就很有力量;安住在“无”里面,就会如如不动。若老想着钱、想着名,心里患得患失,就不平安了。有钱、没钱没关系,有地位、没地位没有关系,有儿女、无儿女没有关系,有人对我好、没有人对我好没有关系。凡事我都没关系,我都不要紧,那么我就安住在“无”里面。
无不是没有,一样可以有钱,可以有功名富贵,有朋友,有爱情……在事相上可以有,但是在心上要无,也就是“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农夫在田里立了木头人,鸟怕它,也就不敢来啄食了。但是尽管田里有许许多多的鸟儿、花草,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摇。
我们在世间的生活,如果有了般若,会怎么样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好像从万花开放的花园里走过来,却一片叶子都没有停留在身上。
深深体会无为、无动、无住、无念的妙处,我们也就常享受无的快乐。
我出家后就没有回过我剃度的常住。几十年前,我从佛教学院毕业,回到我的剃度常住礼祖。我常住上的当家师是我师兄,我一回去,他就找了一间小楼房给我住。因为只有我一人,房间又这么大一个,显得空荡荡的,于是师兄就在我的房间里摆了很多坛子、罐子。我记得他跟我讲:“这个是年货!”就是过年时招待信徒、客人吃的糖果、饼干之类,他用个坛子把它们都封了,封好之后,再用东西盖着,摆放在那里。
我经常会肚子饿,肚子饿了,就下楼来到处转,跑着、转着,就为了等饭吃。虽然我肚子饿,不过我始终没有去开那些罐子。
有一天师兄跟我说:“你很好。”“什么很好?”他说:“我摆在你房间里的那些蜜枣、桂圆,你都没有吃。”“你摆在我房间的蜜枣、桂圆,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吃呢?”他说:“我做了记号。”
这一下我感到好庆幸:阿弥陀佛!假如我吃了,这下还得了吗?在我师兄面前一定要失去人格了。现在想想,师兄也不好,跟自己的师兄弟相处,还做什么记号呢?
我一直不喜欢东西很多,希望东西很少;东西多是拖累,是罣碍,要无才好。或许各位有好多件衣服,现在要外出了,这件衣服、那件衣服不断地挑选着,挑选到最后,却没有一件合适的。其实,并不是没有衣服,而是不中意。人不中意之时,多、有也等于没有。
我们出家人只拥有一件衣服很好,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高雄,后天见什么重要人物,都是穿这一件,心无罣碍。
不要以为“无”不好。认为自己很穷,常常没有钱,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无钱不穷,无心,对于什么事都没有真心才是贫穷。想一想,哪一样东西不是我们的?山河大地、清风明月都是我们的,虚空宇宙都是我们的,法界是我们的,所以我们不穷。所谓“无”,虚空无相,所以能生万物,能有森罗万象。
无心无相,无心就不执著,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儿子、女儿等等,出了家,我不这样着相,那么,天下人就都可以做我的父老兄弟姐妹了。我不执著哪一个位置、哪一件衣服才好,那么处处都是好位置,随意一件衣服都好穿,就能随遇而安。
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在一个山洞里修行。为了不准任何人去探望他,他一上到山洞去就把梯子丢了,所以没人有办法上得去。他一个人住在山洞里,要吃饭了,就从上面把绳子吊下来,拿一点东西果腹充饥。他住在山洞里,头不剃,胡须不刮,衣服不换,也没有水洗澡,更没有个朋友和他谈话。
他在山洞里一住就是多少年。有一天他修行圆满了,有人问他:“你住在洞里,没有水,没有剃头,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又没有朋友,怎么过日子啊?”“我有一个‘无’很好。我不剃头没关系,我心上的烦恼早就没有了;我不洗澡没关系,我心里早就清净了;我没有衣服穿不要紧,我用佛道来庄严身心;没有人跟我谈话没关系,十方虚空、日月星辰、山林里的树木花草,这一切不都是我的道友吗?我没有感觉到缺少,我没有觉得寂寞。”
所以,“以无所得”,就可以“菩提萨埵”了。
日本横滨总持寺有一尊中国大禅师石头和尚的肉身不坏舍利。我去过日本几次,每次都会去顶礼石头和尚。
石头和尚十二岁时就拜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师父,但只亲近了三年的时间,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小孩能怎么办呢?石头和尚本来的名字叫希迁,惠能大师要圆寂之前,希迁问他:“我出家以为能依靠你,现在你要圆寂了,我这么小,怎么办呢?”
六祖告诉他,你“寻思去”。他以为师父的意思是叫他天天要参禅,要参话头,要思想。从此以后希迁就天天打坐。坐了很久之后,一位老禅师对他说:“师父圆寂了,不赶快做点有用的事情,天天在这里呆坐做什么?”“我的师父叫我‘寻思去’。”老禅师就指点他:“不是这个意思,你有一位大师兄叫作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六祖有两个大弟子,一个叫南岳怀让,一个叫青原行思),‘寻思’就是叫你去找你的大师兄行思禅师。”于是希迁把二斤半的包包背起来就找师兄去了。
这位师兄也是个开悟的大德。过去禅宗接引学人,人来了都要先给予考试一番。行思禅师看到来了这么一个小师弟,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希迁说:“曹溪来。”“什么叫曹溪啊?”“就是你我的师父六祖大师住的地方啊!”
“从这么重要的地方来,那么你在曹溪得到什么东西?”希迁回答说:“未到曹溪也未失。”意思是说,我没有到曹溪去,也没有失去什么,我不必要得到什么东西。我本来就有真如佛性,何必到曹溪去得这个东西,我不到曹溪也没有失去什么。
行思禅师再说:“既是如此,你何必又要到曹溪去呢?”既然没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石头希迁下面一句回答得很好,他说:“假如不到曹溪,怎么知道没有失去呢?”
真如佛性这个东西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无,说得什么东西也不对,说失去什么也没有,无得无失。
——国信师兄
“无”,对于没有开悟的人生,其实是很可怕的。往往没有开悟的人生会想讲说:我到这人间走这一遭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拥有吗?不就是为了证明我的自身价值吗?而这自身价值不正是体现在拥有什么上吗?
其实,之前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了让大家肯定我,我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甚至失去自我,委屈求全。这一切然而都是满足自己而已。而现在想想,真傻。但不管到底有多傻,傻到什么程度,总归是要经历的。若无疼痛怎能心甘情愿的去找解药!
师父讲“无”之境界,其实我觉得之过程就是让咱们在生活中迷茫,在迷茫中开悟,开悟后方可懂得了“心底无私天地则宽”的美妙吧。“无”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需要我们一一悟彻和参透。
若得“无”之境,那便拥有了可靠的生活哲学了。我们也将不再惧怕失去与拥有,也无悲伤后,那就会积极自在的活着。
原标题:【第十五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 “有”是挂碍,“无”最快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