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集灭道”是佛法的纲要,它说明了整个人生的次第,在佛法里叫“四圣谛”(四种真理):第一是苦,第二是集,第三是灭,第四是道。
苦,我和人的苦、我和物的苦、我和欲的苦、我和感情的苦种种,苦的类别很多。“苦”是现在我们正在受的苦。它的原因在哪里?就是“集”。苦是果,集是因,这是世间因果。那么,如果我们要学习佛法呢?修“道”是因,证“灭”,证到不生不灭,灭度生老病死,那就是果。道是因,灭是果,这是出世的因果。
当初佛陀第一次向人间宣布真理,就是讲说苦集灭道,也就是佛法的大纲。无论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都是从苦集灭道引开来,而有三藏十二部经典。
当初佛陀三转四圣谛法轮。什么叫作“三转法轮”呢?第一次转法轮叫“示相转”,第二次转法轮是“劝修转”,第三次转法轮是“作证转”。佛陀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说法的巧妙真是妙不可言!
第一次讲苦谛。初转法轮时,佛陀讲说苦集灭道的苦是“此是苦,逼迫性”。苦的定义是什么?能逼迫身心者是苦。二转的时候讲的苦是“此是苦,汝应知”,就是劝修。第三转的时候讲苦:“此是苦,我已知。”我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苦。
第二次讲集谛。初转时说:“此是集,招感性。”集,能招感善恶一切,如同吸铁石一般,把好与不好的东西都吸过来了。我们的第八识就叫藏识,如同仓库一样,无论好的、坏的,统统都把它藏到里面去了。业集招感而来,等到将来因缘际会时就受生了。二转时说:“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是业障,你们应该断。三转时讲:“此是集,我已断。”
第三次讲到灭谛。怎么三转呢?首先是:“此是灭,可证性。”寂灭、真如、涅槃,是可以证悟得道的。第二转是劝修:“此是灭,汝应证。”这么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境界,你们应该要去证悟。第三转是“此是灭,吾已证”,灭了生死、灭了烦恼的世界是什么,我都已经证得了。
第四次讲道谛。首先说:“此是道,可修性。”道是可以修,可以证的。所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可以修的;“六波罗蜜”是道,“四摄法”是道,都是可以修的。第二转说:“此是道,汝应修。”这个道大家都要修。道等于火车的轨道,火车在轨道上行走,就不会危险。道等于国道高速公路,你能依着交通规则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就会很安全。第三转说:“此是道,我已修。”这些道,释迦牟尼佛都已经修过了。
所谓“三转十二法轮”,佛陀的教育法一点都不带神奇怪异,其中有程序,有归类,有法则。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示相转;“此是苦,汝应修;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是劝修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作证转。
学佛能有这样的认识,能依这样子的程序,就不会错了。
我们平常讲修行,有苦集灭道,有十二因缘,但是在绝对的真理、般若里,没有苦集灭道,没有十二因缘,真空里不会有一点杂质。
唐朝的李翱李文公问药山禅师:“请问禅师,什么是戒定慧?”药山禅师说:“我这里没有这许多闲家具,我这里没有戒定慧。”为什么?“因为一有了戒,就要戒除什么;一有了定,就要安定多少的杂乱、散漫;一有了慧,就要作好多好多的解释。戒定慧很麻烦,我这里没有这许多东西。”他真没有吗?有,有般若。般若里面,烦恼不可有,涅槃也不可有。
或许我们会觉得很糊涂,怎么烦恼要去除,菩提也要去除?有固然不可以执著,空也不可以执著?我想起几句很妙的话:“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地可以遮蔽天空;烦恼的乌云可以遮蔽我们的佛性,菩提的白云一样可以遮蔽我们的佛性。你以为没有烦恼,有个菩提就好了吗?那个菩提也不是真菩提。”我再用两句话说明:“铁链子可以锁住你,让你不能自由;金链子也可以锁住你,让你不能自由。”铁链子可以锁住你,金链子一样可以锁住你,烦恼的铁链、无明的铁链子,把我们束缚得紧紧的,那么菩提的金链子就不能把我们束缚起来吗?
读到《般若心经》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个“无智”,智是什么?智是般若,而空是连般若都不可以讲的。“亦无得”,说有佛果可证、有佛果可得,也不行。“无智亦无得”,是从否定上来看空,这个不是,那个不是。其实“无智亦无得”就如人家讲的“大智若愚”,不要以为无智就是没有智慧,无智就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我们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智慧,我们的得是无得的得,不要以为无智无得不好,无智无得的境界好得不得了。
有一天,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在开斗争大会。
先是眼睛提出抗议:“我们所在的这个人体不公平,我眼睛最有用,如果我不看的话,什么东西都不能认识,连路在哪里都不知道。眼睛是灵魂之窗,却偏要在那个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不服气!”
鼻子也说了:“不要说你不服气,我更不服气!人的身体上,鼻子最有用,我负责呼吸,我一不呼吸,大家就死翘翘了。但是偏偏这么有用的鼻子摆在下面,没有用的眉毛摆在上面,我也不服气!”
嘴巴听到了以后,鼓起如簧之舌,大声地叫道:“我才是觉得最不公平、最不服气的!我负责说话,不说话,你们什么都不懂;我负责吃饭,不吃饭,大家都活不了。偏偏这么有用的嘴却摆在这么下面!”
就这样你攻击来,他攻击去,最后眉毛实在招架不住了,就说:“各位不要吵,不要叫了,我愿意到你们下面来。”
好了!现在眉毛移到了眼睛的下面。眼睛一看,“这不像人!”移到鼻子的下面,“又不像人!”再到嘴的下面来,“更不像人!”怎么办?大家议论纷纷:“没有用的眉毛放在上面才像个人,我们还是请它上去吧!”所以,你看它没有用,实际上它还是有大用,因为有它在这个地方才像个人。你以为无用的,它有大用;你以为无得的,无得里面的世界妙得不得了。
前面提到真空实相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无十八界、无十二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就是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看起来,《般若心经》是在否定佛法所说的十八界、十二处、十二因缘、四圣谛。例如《佛遗教经》里说,佛陀讲的四圣谛是不变的真理,“日可令冷,月可令热”,然而佛说的四谛永远不变。但是现在这个不变的真理,在《般若心经》里却不能让它存在,要无,所谓“无苦集灭道”,唯有“无”才能与真理契合。
无论唯识家讲“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或是般若家讲“空”: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它都不是否定现实的存在,也不破坏现实的存在,而是另外建立“有”,说有空、有唯心、有唯识。它在“有”的上面讲“空”,在“无”的里面讲“空”,在有无之间讲“空”。
《般若心经》非常重要、关键的一句话,叫“无智亦无得”。般若不但要无苦集灭道,连般若智、真空都不准说,因为动念即非,一说出来就不是般若了,一说出来就不是禅了。禅是参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般若的空也是如此,空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空了,空是完全实证的境界。
——国信师兄
这一集星云大师把因果的循环用很明白的道理跟我们一一讲明,但若要参悟透彻还真的要反复的对理论研磨,然后再套用到生活当中来,这样多思索、多套用才能略参到一点开示。
而佛陀的三转法轮更加将善知识明白的证悟给我们。并要咱们明确的知晓一点,那就是我们所学的佛法都是很科学、并且有根可追的。在学习受教的过程中也都是有程序、有归类、有法则的。我想,这一定有别于迷信或者邪说,或者把我们的佛教育过于神化。
书读到此时,我对于在书中、在佛前、在善里感悟到的点滴,都将它们沉浸在了我的生命中。我想这样下去,定会让我此生的生命轨迹通向美好而自在的世间,在这当中乘凉、寂静而又幸福。
原标题:星云大师讲《心经》 | 烦恼要去除,菩提也要去除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