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有几种?我认为可从“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方面认识。
什么叫作文字般若?譬如有人要找地方搭捷运(注:捷运即为地铁),旁边的人远远看到捷运的标志,用手指一下,他就知道了,那么这个符号就是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凡是一个符号,无论它是文字、绘画、雕刻……能给人认识某一件东西的,都属于文字般若。
什么叫作观照般若?般若没有观照,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所以,东西不是光在相上认识,还要去观照。
举一个例子说,麻绳,麻它本来不是绳子,可是把麻捻成绳子,就可以用来打水,可以捆包袱,但你看到绳子就会想到这是麻。不过有的人他不会去观察麻的功用,不知道它能做成绳子来捆包袱、吊桶子、绑东西,不认识这是麻,还把一条绳子当成了蛇。
把绳子看成是蛇的很多,把树看成是鬼的人也多得很。“有一个鬼,我亲眼看到的。”“在哪个里面?”走近一看,不是,是棵树。
像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杯弓蛇影”的故事。一个客人到朋友家吃酒,看到酒杯里面有一个黑影,心里就想:那个黑影是什么?谈话中,那个朋友拿起酒杯:“请!”这么一吃,黑影没有了,客人心里害怕起来:“不得了,刚才这个酒杯里好像有一条小蛇,我把它喝到肚子里面了。”
当时他觉得要对朋友说出事实显得没有礼貌,也就没有说。不过回家后,他却一直不放心,老想着:“糟了!我今天吃了一条蛇。”由于他每天想着肚子里有蛇,看什么医生也看不好,天天委靡不振,就真的生病了。
后来朋友知道了,觉得奇怪:“到我家来喝酒喝到蛇,我家怎么有蛇呢?”有一天,他也同样坐在那个位子上喝酒,看到酒杯里的影子,他终于懂了,原来那是墙上一张弓映照下来的影子。于是他又再邀请那个客人来喝酒,这回客人不肯来,不过最后在他再三的邀请下,不得已还是来了。
这一次,他还是给客人坐在原位。因为他知道靠讲没有用,还是要让他看到事实的真相。当客人坐在那儿吃酒时,又一次看到影子:“哎呀!不得了,这是一条蛇。”“哪里?”“你看!你看!”“不是!”于是主人把墙上的弓拿下来,酒杯里的影子也跟着消失了。这就说明,心虽然是虚妄的,而虚妄心却也有很大的力量。
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的力量是很大的。过去有人为了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到牢狱里面找了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告诉他:“你要死了,要被砍头了,砍头好辛苦,好凄惨哦!我现在有一个好办法帮助你。我是一个医生,我只要用针筒慢慢把你的血液往外面抽,就能让你一点都不痛苦地死去。你是愿意被砍头呢,还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呢?”
“当然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
“好。你躺在这里不动,拿被单盖起来。”于是他替囚犯打了一针,并且在床的旁边弄了一个自来水管,让它不断地发出“滴、滴、滴”的声音。他不时地在囚犯耳朵边上讲:“不得了,你的血流了好多,痛苦不痛苦?”“不痛苦。”“你听到滴血的声音吗?你听,一滴一滴,血都流走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囚犯真的死了,不过他身上的血一滴都没有流出来。
这就是心的力量。这还只是虚妄心,不是般若心,般若心比虚妄心有更大的力量。虚妄心尚且能以假为真,假如换作是观照般若,必定会对宇宙世间认识得更清楚。
实相般若,由文字而观照,由观照而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我们不知道宇宙人生的样子,就是不知道真实的样子,也就是看不出实相是什么。
举个例子,桌子是什么?在我们的常识里面,怎么会不认识?这是桌子。但是我说:“你说错了,这个不是桌子。桌子只是一个假相,它的真实样子是木材,木材做成窗子就是窗子,做成椅子就是椅子,做成梁柱就是梁柱,木材才是真实的样子,你说的桌子是假相。”不过,你这么一听,我再问这是什么,你会说这是木材。错了,木材也是假相。那它是什么?它是大树,树木是木材真实的样子。那么再问你:这个是什么?大树。错了!这不是大树。这是什么?这是种子、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众缘和合所成。所以,实相是什么样子?众缘和合。你要认识“缘”,才能知道它的真实来源、真实的样子,认识到它的根本、其本来面目。
人人都有一个本来面目,或说真心、佛心、实相、般若、法身,看起来名称很多,实际上意义只是一个。例如,这是个房子,房子是假相,它真实的实相是由土、水泥、石子、沙、木材、人工等和合而成。
我们的内在都具备有一个真实的佛性,其中有很大的功德。只是这个真我,往往我们自己不知道、不认识。这是什么?这是花,那是衣服、手巾、茶杯、书,这个人是张三,那个人是李四,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假相,但是我们不能认识无相。无相才是实相,有相都是假相。《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一个故事,太太向丈夫说:“今天难得我们两个都在家,就拿点酒来喝吧!我们缸里酿制的酒大概快好了。”于是丈夫就到地窖里拿酒。酒缸盖子一打开,丈夫忍不住无明火起:“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原来你趁我不在家的时候,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男人!”
太太直喊:“冤枉,没有男人啊!”丈夫不信,说:“有,我明明看到酒缸里有个男人。”“好,我到酒缸里去看。”太太一看,更是怒火中烧:“你这个没有心肝的东西,你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女人,怎么还说我藏了一个男人!”
两个人就在那里吵起架来。这时候,来了一个外道婆罗门,刚巧要来看这两个徒弟,发现两人在吵架。太太说:“师父,我先生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女人。”丈夫说:“师父呀,我太太在酒缸里面藏了男人。”
这个婆罗门听了,就往酒缸里一看,这一看,不得了:“你们两个真不是东西,已经拜我做师父了,怎么另外又找一个师父回来呢?我不管你们的事情了!”他生气地走了。外道同样不能认识真相,而两个夫妻还是继续吵架。
后来一个出家比丘经过,正在吵架的夫妻俩于是请比丘来为他们评理。比丘一看酒缸:“原来是这样!”于是他拿起一块大石头对准酒缸砸去,把缸打破了,酒便流了出来。这时候,男人也没有了,女人也没有了,两人才知道原来这是假相,是不实在的,是错误的认识。
所以,佛法要从无相里认识实相,因为有相都是假相。
什么是无相?所谓“虚空无相”,虚空是什么样子呢?世间,任何东西都是虚空的样子。譬如这个长方形的房子里也有虚空,虚空因为房子是长方形的,所以它就是长方形的。茶杯里面也有虚空,虚空因为茶杯是圆形的,所以它就是圆形的。因此,虚空是无所相、无所不相。
因为无相所以无所不相,无所不相就是实相。执著就是假相,无相就是不执著,也就是实相。
般若本来只有一个,何必把它分成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呢?这是为了分别般若的层次:“正见”是凡夫的般若,“缘起”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般若,“空”是菩萨的般若,“般若”是佛的般若。最高的般若要到佛的境界才有。
所以什么是般若?正见是般若,缘起是般若,空是般若,般若当然是般若。
凡夫的般若是初级的般若,就是要具有正见。例如一般人为了买股票,会买一大堆礼品到寺庙里去拜拜,祈求佛祖能让他赚大钱。明天涨停板了,赶紧买水果来礼拜,感谢佛祖保佑;跌停板了,就不肯再买水果、鲜花来拜。往往只是凭自己一时之见,对很多事情没有一个公平、平等的看法。其实,人人都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要正见因果的理则,不可以认知错误,错乱因果。
所谓“正见”,就是不管如何,我向道的信心都不被破坏,信仰都不会动摇。
能有正见,就是拥有凡夫的般若智慧;能认识缘起,就是拥有小乘圣者的般若;能认识空,更是不简单了,要到大乘菩萨的阶段才能认识;而真正的般若,则是佛才能懂得。
好比学生读书,小学读历史,中学读历史,大学也读历史。般若的证悟也是一样的,在佛教修行的层次里,证悟是一步一步来的。文字般若就等于觉悟,观照般若就等于实行,实相般若就等于性体,本性的自体。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文字般若就是驾驶的船,观照般若就是驾驶的技术,实相般若就是目的地。以开车为比喻:车子是文字般若,驾驶技术是观照般若,到达目的地就是实相般若。
般若究竟有什么作用?般若的用处很多。你赚钱做什么?钱能解决生活问题。你读书做什么?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将来可以成功立业。在世间做什么事都要讲求“用”,般若有什么用?
要正信真理很难。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你信仰宗教,他也信仰宗教,有时候邪信却不如不信好,不信不如迷信好,迷信不如正信好。
有人说自己对信仰很虔诚,但是信错了,却是无比危险。也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不信没有了不起,不信不如迷信好。你看许多老公公、老太太在神明面前拜拜,他们虽然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正信不是凭嘴巴说的,正信有正信的条件。首先是信仰对象的条件:信实在的,信有能力的,信有道德的。我们现在信佛,佛是否合乎信仰的条件呢?
正信实在的。佛是实实在在的,他有生养他的父母,有生养他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有他修行的经过,所以他确是实实在在的大觉佛陀。
正信有能力的。佛陀是有能力的,《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我虽是良医,知病与药,你若不吃我的药,过失不在我医生;我如善导,导人善路,你若不照我的路走,不能怪我,因为我确实是有这方面的能力,只是你不愿奉行。
正信有道德的。合乎正信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德,若我们所信仰的对象本身仍有贪嗔痴,烦恼尚未断尽,生死尚未解脱,又如何能引渡众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与否的最重要考验。
①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本来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并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的条件是什么?要具备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不是你说你讲的是真理,它就是真理,而要看你说的话是否合乎这三个条件。
比方佛教说“有生必有死”,这就合乎真理的条件。所谓“有生必有死”,古人生了要死,今人生了也要死,外国人老了要死,中国人老了也要死,这合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所以这句话是真理。
②具有合乎三法印的条件。佛教里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是真理。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法的三个条件。所谓“诸行无常”,世上无论什么东西,在时间里面没有不变的;“诸法无我”,在空间里面没有独自存在的;我们若能懂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能认识“涅槃寂静”。
大海里面的水波涛汹涌,一个浪起,一个浪灭,一波推着一波,不停地变化,就在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假如我们能从波涛汹涌里进一步认识波,其实它就是水,水是寂静的,水是不动的。所以,从动乱里,也能认识一个静的本性来,也能看见它的本来面貌;从千差万别里,也能认识一个平等的样子来。因为无明的风起,所以水才会动,而其实它的本性是静的,即使是在动荡中,它的本性也还是静的,那就叫涅槃寂静。
人死的是躯壳,而人的本性不死。人人都有涅槃寂静,只是因为涅槃寂静里面起了妄动,所以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解脱,我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不动不静,就还回我们本来的般若、本来的面目了。
般若有什么用处?没有般若,就不能证悟般若;没有本来面貌,就不能认识本来面貌。好在我们有般若,可以认识我们自己。
般若可以明白真实的样子。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识“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实相的智慧。
了解不生不灭,涅槃寂静,回到本来面目,何惧之有?何烦恼之有?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波罗蜜多”。
——国信师兄
在这个世界上中有这样一种人,不论他在哪里,哪里的磁场就会充满了正能量。在他身边,仿佛一切迷茫与欲望都能如梦初醒般得到解脱,一看到他就似看到了人生的真理,他本是人身的样子,但似乎就是在人间的佛。我想,这类人大概就能称为“观照般若”,他可以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做着平常事,只是在因缘的指引下来到了这里而已。
记得年前,我的一位佛友在与我交流时对我说:“其实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沉睡的自我,等着我们去唤醒他。而自我睡着了,欲望和情绪当家做了主人。”我问:“那怎么办?”他答:“认识佛法就是在唤自我醒来,只不过有人早醒、有人晚醒,有人却一辈子都没有醒来。”
星云大师讲说:不知真实的样子,就是看不出实相是何。
实相就是本来的样子。《金刚经》也曾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所谓,无相才是实相,有相都是假相,众缘和合皆为实相。
原标题: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有何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