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上课了!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四讲
日期:2008年04月19日
主讲:释慧祥
敬请参考:hx.fjnet.com
敬请指教: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以摄其心。深入观照诸法实相。
【经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经】
自觉觉他的菩萨,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因此,其心再也没有任何的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
又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事物及因缘可以令他恐怖畏惧。
那是因为此菩萨已经远离了认知上的颠倒及发展上的梦想,已经完完全全将所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都止息下来了。
【说明】
一、问:什么叫“菩提萨埵”?
答:菩提萨埵,梵语 boi-sattva,巴利语 bo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简称:菩萨。意译作:觉有情。
众佛友!
众生分为两种:(一)、有情众生。(二)、无情众生。
(一)、有情众生:就是指十法界有神识的众生,上有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圣人。下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凡夫众生。都是属于有情众生。
(二)、无情众生:就是指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土、石、金、铜等,无神识的众生。
二、问:又为什么叫“众生”?
答:众生,是指“众缘所生”。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众缘所生。所以叫“众生”。
三、问:菩提萨埵(觉有情),是什么意思呢?
答:菩提,就是“觉”。萨埵,就是“有情众生”。所以加在一起而简言之,就叫“觉有情”。
此“觉有情”有二层意思:
(一)已觉悟的有情众生。(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因此,加在一起,就“自己已经觉悟而愿意帮助其他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简言之:就是“能自觉觉他的人”。
因此,能自觉觉他的人,就叫“菩提萨埵”。
四、问:“颠倒”与“梦想”有何不同?
答:众生对现象及道理的认知,共分为三种:
(一)真实: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真实”。
(二)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空”。
(三)颠倒:该现象或道理实际上是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或实际上该现象或道理不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的。此二种认知方式,都叫“颠倒”。
又众生对自己所想要成就的发展方式,也共分三种:
(一)行真实:该众生想要发展,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成就。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真实”。
(二)行空: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令该现象不要展现。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空”。
(三)行颠倒(或称为“梦想”):该众生想要发展的,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令成就。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也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消失或不要再产生。如此的发展方式,就叫“行颠倒”,或称为“梦想”。
如《心经》所说:“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指自觉觉他的菩萨,之所以能依着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就是他们在认知上是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在发展上是远离“行颠倒(梦想)”的发展方式,所以才能“究竟涅槃”。
五、问:什么叫“涅槃”?
答:为了要说明“涅槃”,我要先说明“轮回”及“解脱”两个词先。
(一)轮回:是指“苦的再造”。例如:上一次喝水时,因为没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又没有注意水温而再一次被烫着。如此的“苦的再造”的行为模式,就叫“轮回”。
因此,举凡,只要是行为模式中,是属于“会令痛苦再发生”的行为模式,都是属于“轮回业”。
上辈子因为没有修解脱,所以又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又不修解脱,而造成下辈子还得再投生一次,因此,就要再受一次生、老、病、死的苦。这就叫“生死轮回”。也就是再造一次生老病死的苦。
(二)解脱:“苦的停止造作”。例如:上一次因为没有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就懂得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温,所以这次就没有再被烫到了。这就叫做“解脱”。解脱喝水时因不注意而再一次被烫到的苦。
又例如:上辈子因为不懂得修行解脱业,停止轮回业,所以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懂得修行停止轮回业,发展解脱业,所以当这个色身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业缘来牵引我们投生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去了,这就叫“解脱生死”。
(三)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例如:有人虽然可以入甚深定,所以现阶段是有能力保持在定中,暂时解脱生死轮回。但是一旦出了定,就又有业缘牵引令他得再次轮回生死。则此种解脱,不可以叫做“苦的永远止息(涅槃)”。
又例如:有人能于一切境界出入自在,而不会去贪爱任何境界,所以能于一切境界来去自如而都不会引发任何的苦。所以称为“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六、问:什么叫“究竟涅槃”?什么叫“非究竟涅槃”呢?
答:涅槃,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有余涅槃,属非究竟涅槃。(二)无余涅槃,属究竟涅槃。
(一)有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但是只是还有这辈子的色身在,因此还有少少的苦是来自于这个色身所引起的。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余一点点苦在的意思。
(二)无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连最后的色身也都舍弃了。所以连色身的苦也都没有了。所以叫“无余涅槃”。
众佛友!
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们,很多都是属于在“究竟涅槃(无余涅槃)”来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完全不会被众生的苦所影响。因此,您们可以看到诸佛菩萨的像,都是坐或站在莲华上,就是意指“出污泥而不染”。
我们也就是要学习“究竟涅槃”“出污泥而不染”。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的缘故,所以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
众佛友!
一、问:“三世”是指什么意思?
答: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
众佛友,很多人,将“三世”解释为“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则不是属于《心经》中“三世诸佛”中“三世”一词的含义。
二、问:“三世诸佛”有很多吗?
答:过去佛,有无量无边。未来佛,有无量无边。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三、问:如果现在佛有无量无边,为什么又有经文说,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没有第二尊佛呢?
答:是的!在同一佛土中,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但是,因为佛土有无量无边,所以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四、问:一个佛土,有多大呢?
答:一个佛土,最小的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有更大的是以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的。
五、问: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
答:
一日一月,为一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
千日月,为一个“小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太阳系,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也说是1000*1000=个太阳系,就是“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就是1000*1000*1000=个太阳系,就等于“一个大千世界”。
又因为“一个大千世界”是“1000个世界”自乘三次,所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因此“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依现在的天文科学来看,则“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银河系”的大小。
众佛友!
因此当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于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只是于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
有关这个道理,您们去看《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就有说明。
又众佛友!
当知,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银河系”而已。可是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大大小小的“银河系”。而每个银河系,就是一个佛土。
因此当知,现在佛,也有无量无边。
因此,当有南传的佛教徒,问您们:“同一时间之内,只有一佛出世。没有二佛。所以怎么可能有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诸佛呢?”
这时您们就可以回答说:“是的!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但是这个宇宙,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有无量无边的佛。”
因此,当知,南传北传的佛经并没有任何的冲突。而只是人们的理解有偏差所以才造成误会的而已。
又众佛友!
当知,一切万法,永远在当下,随着当下的因缘而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
又众佛友!
一切诸佛及菩萨们,都是往更好更好来变化。而凡夫众生则时好时坏的来变化。
当知,此色身虽然会死,但是当知,真正的我们乃至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也都是永生的。
众佛友!
当知,不论您是轮回或解脱,您还是永生的。
又众佛友!
色身,不可能永生。
当知,真正的您,虽然是永生,但是这个色身,无论您将色身的因缘调得多好,此色身最长,只能住世一大劫。而不可能再长。
《大般涅槃经》“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CBETA, T01, no. 07, p. 191, b16~18)
众佛友!
此色身,最长只能住寿满一大劫。
又问: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可以住寿无量劫呢?
答:当知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是“化生”是“化身”非是“色身”。所以才能住寿无量劫。
当知,一切诸佛无论已涅槃头未涅槃,当知诸佛常住在世。
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CBETA, T12, no. 374, p. 385, c28~p. 386, a1)
众佛友!
当知宇宙之间,一切已存在的东西,都只是会变化,是以永远在当下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这连科学家都已证明,称为“质能不灭定律”或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或称为“物质不减定律”。
当知,诸佛已涅槃者,也只是色身的变化。而诸佛并不会消失。
又如《中阴经》“一时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
众佛友!
从《中阴经》载,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非是真灭。而是进入中阴界来教化中阴界的众生。于中阴界又用另一尊佛的名号来出现于中阴界,称为“妙觉如来”。
又如《中阴经》载:“尔时妙觉如来入寂灭三昧。将欲游行他方世界顾见所度。不可计众生心怀踊跃。
从经文中,我们又可以知道,当妙觉如来在中阴界教化众生后,又要大他方世界去教化别的众生。
因此,当知,释迦牟尼佛,也是常住在世的。只是换个色身,换个名号。来帮助更多众生。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入灭,但是别以为佛陀离开我们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以佛身示现,并非佛陀就不存在,而是用别的方式来帮助众生。
佛陀用什么身来帮助众生呢?
如《地藏经》载:“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因此,当知,诸佛常住在世,无论是已涅槃或未涅槃。
又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
因此,当知,佛陀跟所有的大菩萨都一样,都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之说法的。
而究竟佛陀对我们应现何身来度我们呢?当知,您就将一切都看做是佛,来从中体会因缘果报的道理。那么您就可以学到佛法了。
众佛友!
如何运用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呢?
当知要学会“事先观察”才能“事先了解”。
当我们能“事先了解”,才能“事先准备”。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才能“事先做好心理建设”。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并“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之后,我们就能“事先预防”。
众佛友!
般若(Prajna)一词,就是“事先知道”之意。
要如何事先知道,那就是要做到:
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事先预防。
又众佛友!
一、已生恶令断:当我们的行为习惯已经造成恶报了,我们就要将这种行为习惯停止下来不要再做了。
为了于未来不要再受同样的恶报。这种“已生恶令断”,就是一种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预防的方法。
例如:有人习惯开车时贴着前车行近来开车,虽然还未曾撞过车。但是当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因为开太近而撞车时,自己就要将这种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的开车习惯改掉了。
为了避开发生未来的恶报,所以这种“未生恶令不生”的修行,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二、未生善令生: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习惯而得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善报时,我们也就要提醒自己也要养成这种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该种好报。
例如:有人持“不与不取”的戒,所以他的东西,不论如何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就算是掉了,也都是有因缘可以再找回来。这时,当我们还未持“不与不取”的戒时,而希望也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则我们就要开始持守“不与不取”的戒了。
像这种为了未来得到该种的好报而持相关的戒,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三、已生善令增长:当我们自己因为修布施修持戒,所以得善报了,这时,还要从中看到目前行为的漏洞于将来可能会得恶报,则我们就要将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漏洞去除。令无漏。
例如:本来因为不布施所以富不起来,所以已经学了布施也富有了。但是因为有杀生所以虽富而常生病,所以这时就要再加修“不杀生”。
因此,为了善报而不要有漏洞,所以可见这种“已生善令增长”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事先预防”的法门。
所以,各位佛友!
“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四正勤”,其实也就是“事先预防”的法。也就是“般若”法门之一种。
众佛友!
其实,所有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所以能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
又所有的四圣谛,六度,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当知,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预防相关的恶报的产生,所以可以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属于“般若法门”。
又当知,佛陀出现于世,只为了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开示佛的知见让众生们可以开悟。为了帮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道,所以出现于世。
众佛友!
当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
但是因为众生不自知,所以就不会用,而又乱用,或偏用,所以才不能如佛陀那样全体大用。
因此,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其实都是佛。当我们相信自己都是本具佛陀无量性德之后。再教我们如何来运用才能展现这些性德。
众佛友!
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属于避开再次又落入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
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真的本具如来藏性。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部份是属于偏用。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一部份是属于乱用。
当您能相信自己是佛,当您能正用,能全用。则您就知道自己真的本来是佛。
而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就要用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来避开乱用及偏用。
因此,当知,我们算是未来佛。
如经文所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又说我们是未来佛呢?
那是因为,说“我们本来是佛”是就佛性来说,我们本具如来所有的功能。所以说我们本来是佛。
说“我们是未来佛”是就佛用来说。我们还不自知自己具此佛性,所以就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所以虽是佛,而不会用。当我们能正用全用时,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完全觉悟要如何将本具的佛性运用出来。
因此,众佛友!
众未来佛,愿您们要时时深入修行“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成就一切所愿。
下课!
(一法整理,未经慧祥法师校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