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会圣众 第一卷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讲解: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像是人的头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流通分像手足。本经的第一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这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是事实。第三品是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各种经典都是一样的(《心经》是删去首尾的中段,其它全译,仍是从“如是我闻”开始)。这是世尊遗教,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随即写出其它时、主、处、众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

  “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以下这样的。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说时,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到此土。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尊亲自如实听到的。以上的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销。

  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合于第一义谛的。《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时”,时成就。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注解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个字当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是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或者是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指弟子)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觉觉他,机缘感通,说听完毕,就叫做一时。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着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箱中间悬挂的一盏灯。坐在车箱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可坐在车箱后部的人,人迎着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佛”,主成就。在这六种成就里面,最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也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文中的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此城有新旧两城,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译为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为殊胜:(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但又难上,所以闲杂的人少来干扰。(2)是福德吉处,圣人喜住。(3)是三世诸佛住处。(4)此山清洁闲静,十方菩萨赞叹,八部鬼神恭敬守护。

  最末是众成就。本品的“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以及普贤、文殊、贤劫一切菩萨。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经末的“天龙八部。一切大众”,这是本经的众。单说地球上人类中的四众弟子就是两万人。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这是两万人同闻。本经第三十八品极乐圣众刹土的殊胜显现,也是两万人同时亲自看见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㈠乞士。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㈡破恶。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㈢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万二千人俱”。许多经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华经》与本经同是“万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会,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尊久蕴在心中,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这两部经典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宝珠,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会法众,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须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方才能称大圣。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权巧示现,表面是声闻,实际早证大果,也称大圣。“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六通。阿难当时只证初果,没有得漏尽通,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达的大圣之内呢?《净影疏》说:阿难是特殊的利根,虽然没证阿罗汉,可是他成就“无上胜妙功德”,对于神通“解了毕竟,亦名已达”。《净影》著眼点有二:一是阿难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他能忆持佛所说一切经法,又在今经里,能问妙谛,因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之法。二是对神通虽未全证,但已彻底了达,从因知果,故也可称为神通已达。再者阿难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权示现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罗钞三》说:“阿难密号集法金刚”。密教中,金刚是显现威猛相的佛,可见阿难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难在教中,集结经藏;在禅宗,继承迦叶成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预嘱传咐之法,转授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可以这样说,佛教能传下来,首先是依靠阿难,传承圣法,这是多么胜妙的神通。

  以下列举大比丘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钦仰的大德,作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是阿梨耶,翻为华文是尊者、圣者之义,是对阿罗汉的尊称。憍陈如,全名是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是姓,华语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罗门,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当作姓。阿若是名,翻为了本际、解本际。本际的解释是,每人本有的实际,即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开解了达,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转法轮,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并称赞他:“宽仁(宽大的仁德)博识(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威仪,作大众的模范)”。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说:“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即是《金刚经》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师因地的一生)是引诱妇女,并且用节节支解(把身体割成一一小段)来残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就是这个歌利王成为第一个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衷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种鹙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端正,眼睛象鹙鹭,大家就用鹙鹭来形容他的母亲。“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鹭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来形容他母亲的眼睛。又叫身子,因为他母亲身体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亲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跟人家辩论,就能胜过余人,并且能胜过她兄弟俱希罗(俱希罗很有学问,后也成佛的弟子,证阿罗汉)。舍利弗八岁就登外道的讲座,对大众说法。他十六岁到各国去游说。他说法宏扬,辩论无双。他学佛之后,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智慧第一。本经所要说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见《阿弥陀经》),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就是摩诃目犍连。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茯根等等。他这一族里头出家的人很多,对于他加一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树名。他的父亲是宰相,他从拘律陀树神那儿求子,得了儿子,就把树名作为他儿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论》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释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战祸。阿罗汉都有降龙伏虎、颠倒日月种种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为第一。

  “尊者迦叶”。迦叶也是姓。这个姓翻成为“龟”或“饮光”。名字叫毕波罗,也是树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树祈祷得子,就把树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因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称他为大迦叶。也因佛弟子中有三个迦叶,尊者的年岁最大,所以称大迦叶。迦叶翻为龟,因为祖先学道,曾有灵龟负仙图的瑞相,所以这一族就叫做龟氏。又叫饮光,因为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迦叶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饮光来作姓。又因为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尊者是一个炼金的师傅,他一时要为佛像贴金,但他的金子还欠少一点,不能把像贴金,当时有一个贫女,恰好有这一点黄金,贫女就布施了这一点,正好使他补足了佛像。那么,从这以来,九十一劫这两个人都身如黄金,光色显耀,好像月明星稀,他们身体很光,别的光就不显了,所以称他们为饮光。在佛弟子之中他头陀行第一。头陀行有十二,现在只举两种:㈠就是过了中午不但不吃饭,而且不喝浆,水都不喝了。㈡是不睡觉。但坐不卧。老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已经老了,别这么苦修了,但他还坚持。佛很称赞他,赞叹他没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说:有头陀行,我法就久存。头陀的意思就翻译为抖擞。抖擞有去掉的意思,抖擞这些尘劳烦恼。但是更应当注意的是,大迦叶是传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梵王到了灵山,拿金色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座。用自己的身体作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你看,这是一个梵天的天子,对于佛法是这样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献的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领会佛心,十分庆幸,不觉笑了出来。佛就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摩诃迦叶。”这就是世尊传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法心印传付已毕。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一齐嘱咐给大迦叶。于是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迦叶独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经多有傍证。《涅槃经》说:佛将涅槃,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说: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无上正法”都已经咐嘱给大迦叶,他为充当你们的大依止。又《舍利弗问经》:“我(世尊)寻(就要)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又《华手经》,世尊看见迦叶到来,就分半座,让给迦叶,并说:“汝当就此如来半座。”

  以上的引证,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传佛心印的禅宗的重要。显明了禅宗,也即是赞扬了净土。《大集经》称净宗为“无上深妙禅”。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净宗的一切能所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世尊咐嘱给迦叶的,也正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净土与禅,从来不是两物。

  “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阿难翻成庆喜、欢喜,又可以翻成无染,是白饭王的儿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净饭王听见自己的儿子成佛,又听见宫中生子,所以非常高兴,说:今天大吉,是欢喜的日子,这个小孩就叫欢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他随佛到了天宫、龙宫,见到其中极美的妇女,都不生喜爱的念头,所以又称为无染。阿难出家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说的他都能够记得住,一个字不忘。所以《涅槃》称阿难是多闻士,迦叶也称赞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阿难是多闻第一。以上五人,是会中万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它的全称应该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是“心”,“萨埵”是“众生”,或有情。这个名号全翻过来,就是大道心众生,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涵义就是觉有情。佛所证的是觉,无明还没有尽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觉悟都同于佛,就是觉有情,这就是菩萨。所以觉有情就是“菩萨”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呢?《清凉疏》(清凉是国师,是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祖师)说菩萨有四种“大”:㈠愿大。有大志愿,求大菩提。㈡行大。要广利众生。㈢时大。可以经过无量无数大劫来度化众生,没有疲劳与厌倦。㈣德大。具足一佛乘(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种种功德。因此称为大道心。《法华》指出六大。就是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贤”也可名遍吉。《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㈠位前普贤,就是发起了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发菩提心。净土宗三辈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是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鸟只有一个翅膀。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融合无碍的心。㈡位中普贤,指等觉菩萨,就是等觉的普贤。等觉之上是妙觉,妙觉就是佛。等觉菩萨只有一分生相无明还没有破。就差这一点点,这点一破就是佛。㈢位后普贤,已成佛之后的普贤。因他得了佛果,还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称为位后。《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一切果位没有不穷尽的,佛位也穷尽了,这就叫做普。他已经成了佛了,他还不舍因地做菩萨时的行愿,还在普度众生,所以叫做贤。这是位后普贤的含义。至于《会疏》说“体遍法界,故曰普”(妙体遍于法界就叫做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所证的果位靠近了极圣----佛,所以叫做贤)。这正是等觉菩萨的妙位。他的觉位邻近于登峰造极的圣果,所以这是位中的普贤(会中的贤护正士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在法会圣众中位列上首,德为众遵,位超一生补处(弥勒)与等觉菩萨,可见是位后普贤,早圆妙果,为速圆导归极乐的本愿,所以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士,就好像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样。《四十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普贤。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人重视长子,正常情况国家的皇位是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的,先主嘛,长子当太子。如来有长子,这是一切如来的继承人,这就是普贤。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现在我们经中,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密净不二。念佛号就是念咒,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宗说:一径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径草用。实际上许多问题都是仁者妄生分别。先师夏老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藏密的最古是红教。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尤其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

  “文殊师利菩萨”。翻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师利的恩惠)。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萨的威力加持所成就)。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极赞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处。《法华嘉祥疏》说:“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见佛性故。”疏文真是一语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见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圆证,如来妙果,摄尽无余。所以说“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无边至德,无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见佛性,一齐圆满,所以名为妙首、妙吉祥、妙德,实在是众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他在北方的常喜国成佛,叫做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现在示现在大会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才能信入。《阿弥陀经》说净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种。清净的信心正是来自殊胜的智慧。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弥勒是姓,可以翻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无能胜。合说就是慈无能胜(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弥陀疏钞》里讲,因为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都叫做慈氏。又过去生中遇见大慈如来,他也发愿,愿意跟他一样的名号,他就得了慈心三昧。再有,在他当婆罗门的时候,他号称一切智,在八千岁里头修习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修习慈定。《思益经》说慈氏,“众生见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华经》说:弥勒大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三会龙华。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和净土的缘特别深。首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大士又说:“愿我(普贤)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大智文殊,诸佛之师,也发同样的愿。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中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国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国世界。”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把本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嘱咐弥勒“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也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

  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

  (1)法大。这是释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

  (2)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

  (3)愿大。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

  (4)智大。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今我们所在的劫。在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个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根据《佛祖统计》,第一个佛叫做拘留孙佛,第二个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个迦叶佛,第四个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个佛。但是这一个佛到下一个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释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没有佛的时候长啊!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