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原来维摩居士责备大迦叶说,你虽然慈悲心是有了,但你只度贫苦的人,这就有所偏颇了。真正的慈悲心应该是普遍而无分别的,不管是穷人、富人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度。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佛法是平等法,最忌拣择分别。出家人化缘托钵的时候是不能分别贵贱贫富的,应该不起贫富想,不起贵贱想,不能说见对方很穷我才托钵,他很富裕,我就不找他,这样不可以,这样就不是比丘的平等心了。所以维摩居士批评得很对,要挨家挨户次第乞食才是正确的。
解释一下什么是“乞食”。乞食,又叫托钵,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是一种苦行的方法,大家可千万别小看它。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节省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出家人更加专心修行,同时还能帮助他们破除我执、我慢之心,修行忍辱。其次,比丘托钵乞食,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可以给众生布施供养、广种福田的机会,顺便结结善缘。这里面,无论是施者还是受者,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不是说我施舍给你东西,我就比你高贵;我被你施舍,我就比你低贱,不是这么回事。
不过这种沿门托钵、化缘乞食的方法,大概只适合于印度,南传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可以,比如泰国、缅甸和西双版纳,因为他们有供养出家人的传统,但在中国汉地就不行了。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理念不同,中国人看见出家人托钵,往往会把他们当成乞丐,什么“寄生虫”、“消极厌世”、“不劳而获”等等,讽刺诽谤就来了。所以在中国乞食不但无益,反而会害人造业。因此佛法自打传入东土,出家人就很少有行乞的,也从来没有大力提倡过,后来到了唐朝,干脆就由百丈怀海大师因地制宜、事实求是地给改了,改成了“农禅并重”,一面种地,一面参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样出家人基本上就可以自养了。
不过现在又不行啦,以前寺庙有很多地,可以种田,但是现在都被国家给收回了,只能靠香火、靠经忏维持,这样久而久之,外因结合内因,寺庙的味道不知不觉就变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香火道场、商业寺庙,大多属于此类。听说最近东北出了个大悲寺,很讲修行,他们重新提倡托钵,提倡行脚,在这个末法时代,这倒是一件值得随喜的事。就是不知道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这种方式能不能行得通?他们又能坚持多久?这件事对汉传佛教的未来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但是最后到底如何?恐怕还有待观察,希望他们能一路走好。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出家人之所以托钵乞食,是为了证得涅槃,证得“不食”的法身,这是一种自化化他的方便和手段,不是为了口腹之欲。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抟食就是用手把饭菜捏成一团来吃。古印度以前吃东西是靠手的,没有刀叉,更没有筷子,这是当时的风俗习惯,左手干脏活,右手吃饭,所以他们那边一般以右为尊。我记得西藏好像也有类似的风俗。我们以前说过,生命是由四大五蕴,什么血肉、骨头、神经,加上心意识等等和合而成的,出家人为了破除这个假相,破除对它的执著,所以必须要借假修真,不能不吃饭,当然也不会胡吃海吃,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就行了。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法身无染,法性不受,为证得这个不染不受的法性真身,出家人应该接受众生的饮食供养,但不应该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否则与道相违,就不是“不受”了。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古时候的城镇村庄叫做聚落,是人群集会聚居的地方。空聚比喻涅槃空相,意思是说真正的出家修行人不管去到哪里,就算是进入眼花缭乱的城市,心里也没有丝毫染著,不受任何影响。面对一切根尘境界,比如眼见形色、耳闻音声、鼻嗅香臭、舌尝百味、身触觉受,无论是什么,统统把它们观空,不作主观的分别取舍。换句话说,了达一切法当体即无,无住无相无分别。这不是理论,这是实际的功夫噢!要做到这点,才能算得上是清净比丘,才可以如法乞食。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意识是以诸法的幻相,也就是法尘为攀缘对象的,就像前面的五根五尘一样,如果修行者能了知一切法性相本空,无自性、无他性的道理,那么就会晓得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还是色声香味触法也好,都是缘起如梦的存在。因为虚妄,所以无常,刹那生灭。其实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也无所谓灭,无去无来,了解吗?
像你们居士,平常最爱干的事就是到师父这里来倒苦水,倒垃圾,就像有首歌里边唱的:“没完没了的爱与恨啊,没完没了的苦与悲!”师父就这样成了大家的下水道。我有时候一边听你们诉苦,一边就想,有什么用呢?我想告诉你们治本的方法,但你们却偏偏只想治标,只想暂时解决眼前的困难就好了。那样烦恼痛苦迟早还是会找上门来啊,我执我见、妄想分别还在,那烦恼痛苦就不可避免!失恋了,或者恨死老公了,有什么用?把现在的老公掐死,然后再找一个,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最后迫不得已又来找师父,甚至病急乱投医,这样没完没了的自我折磨,你们觉得很好玩吗?几乎每个人想要解决的都是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要先把自己给解决了。
所以啊,真正学乖的聪明人,就会开始回光返照,就会开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了。要学会自己观察自己,要能自己洞察身心如幻,万法如化的真相。这样就可以看清楚烦恼到底是什么了,它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更不在心的中间,它不过是心的幻用而已,当体性空,觅之了不可得。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因此你我本来无缚,如今又何必求解?!对不对?所以,如果你们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这点的话,那就能得大自在了!
下面,「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所以出家人吃一餐饭可真不容易。
八邪和八正道正好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精进、邪念、邪定、邪命,世间人大都在这八邪之中。八解脱在佛学大辞典里有讲,我就不多说了,光搞名相没什么味道。而这里的“不舍”,是不取不舍的意思,“入”是不出不入的意思,你们不要依文解意,否则就三世佛冤了。这里维摩居士对大迦叶说,如果修行者能对八种邪见不取不舍,于八解脱不出不入,虽然外表看上去和邪魔外道一样,和光同尘,但实际上却是证入了佛法正道的大成就者。他能于一念之间,将一味食物观想成千百万亿的上妙饮食,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圣贤。要有这样心量智慧的人才能吃得起这碗饭。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讲究的是中道不二,心无分别,当下即是。维摩居士就是现成的例子啊,他外表显现的也是邪相,但他却是真正证到无碍解脱的在家佛,成就之大,实在是令人高山仰止。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盘。」能这样乞食的人,没有什么所谓烦恼不烦恼的,有烦恼即是凡夫,但他也没有脱离烦恼,真以为有烦恼可离,那是小乘知见。所以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不取不舍,没有入定和出定的概念,无定无不定,是为如来大定。他随时处于一种无缚无脱的状态,大智不住世间,大悲不入涅槃,纵横生死,游戏自在,这才是让人心向往之的大菩萨境界。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比丘乞食,不应该去观察人家的福报大小,也不要有我给人家种福田的观念,虽然这是事实,但不要有这种损益增减的心理。因为实相法中,无我无人,无福德可得,施者、受者以及所施之物,同一空性,平等不二。能做到这样的人,才算是入了大乘佛道,才算是没有白吃这碗饭。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大迦叶根器很利,他听完维摩居士这番话后,感受前所未有,立刻就对一切菩萨生起了强烈的恭敬心。没想到这样一位在家人,居然有如此了不起的智慧辩才,凡是有缘听到他说法的人,几乎没有不发菩提心的。从此以后,大迦叶就再也不劝人走小乘的修行路线了。他之所以不能去探病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
原标题:你去寺院是亲近佛法,还是倾倒垃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