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三)
玅境法师宣讲
前期提示:
〈佛国品〉第二讲,佛正答宝积长者子,三聚净戒是净佛国土因行。菩萨为成就净佛国土,就必定有清净的因缘,在前期正答因中,科分:一、修善起净土行:菩萨具足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的愿力,是成就净土的要因。二、摄善法戒:由愿导行、积德利生,摄取无量无边善法,行六度波罗蜜,是菩萨积聚净土因行的种种功德。三、饶益有情戒:菩萨修慈悲喜舍四种三昧,行四摄法利益众生,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不为,方便无碍。故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亦是菩萨净土因行。 由三聚净戒功德圆满,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IV 三十七道品为净土因
图解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前面说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这是菩萨行苦萨道利益众生的功德,用这样的功德作为净土之因。而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则是菩萨自己修行的功德,用这样的功德作为净土之因。
IV‧1 总说
三十七道品在佛法内是颇重要的法门,尤其是我们出家的佛弟子,一出家时,应该先学戒,而后就要学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道」是通达的意思,由此处到彼处交通顺利,叫作道;三十七道品是凡夫由生死地到涅槃地的道路,走这样的路能够通达无碍,所以称为道。而到涅槃的路不是一法组成的,共有三十七种不同的类别,所以名三十七道品。「道品」玄奘法师翻译为「菩提分」。圣人的智慧叫作菩提,就是觉,可以分为三种: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三乘圣人的智慧叫作菩提。「分」是因义,由这三十七种因,能够得到菩提果,所以这三十七种修学的法门都是菩提的因。
菩萨修行这三十七道品,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是清净的。佛国的清净相貌为何呢?菩萨成佛的时候,成就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功德的众生来生其国,所以他的国土是清净的,是则人清净名为国土净。
IV‧2 别析
IV‧2-1 四念处
「念」是明记不忘,对于曾习之事,能够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地记忆,就叫作念。「处」是境界,四念处有四种境界。在修四念处时,对于这四种境界,要明了地在心里面现出来,就是「念」,现出来后,加以观察,如是观察,就是智慧。心能系念境界的时候,就能够除掉散乱;观察的时候,就能除掉内心的颠倒;是名念处。
IV‧2-1.1 明四种所缘境界
这四种境界就是我们凡夫执着为我及我所的身、受、心、法:
一、身: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的住处,此住处是清净的、美妙的(我所),我就住在这身体里面。
二、受:我是受苦呢?我是受乐呢?这表示我的苦乐情况,并于此妄执苦恼为安乐。
三、心:就是我的自体。执我论者执谁是我呢?就是心,这个明明了了的心,它能明了一切情况,分别是非利害,对我有利益?对我有损害?它能思惟、观察、判断,这就是我的自体,执为常恒住不变异的。
四、法:即「我」的染净情况,有染污法,有清净法。若是放纵自己做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活动,爱着世间的种种境界,爱着禅定的境界,那么我就是在生死中流转,就是染污的境界。我若能够相信佛教,修学戒定慧,除掉贪瞋痴,证得三明六通种种功德,我就从生死中得解脱,这名清净法。
法与心有什么不同呢?心是我的本体,法是我的作用,这样子做,我就染污,是我的一个作用。这样子做,我清净了,我能得涅槃、得阿罗汉果、得佛菩提,也是我的作用。前面是流转的作用,后面是还灭的作用,而以心为本体。我染污流转生死的时候,我是受苦;我若得涅槃,得三明六通,我就受乐;这个身体就是我的住处。多数众生执心为我,故作这样解释。
但按照佛法来说,我流转生死,我得涅槃,「我」是凡夫的迷执,是错误的。应作如是观:身是不净、受唯是苦、心恒无常、法实无我,流转者、还灭者不可得,以此四观除掉以前的种种颠倒执着,是名四念处观。
IV‧2-1.2 四念处观法
IV‧2-1.2.1 观身不净
南传《法句经》「老品」148颂:
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
此颂共有六种不净观:
一、粉饰观:谓此身体是极丑陋的,所以须要装饰打扮它、种种饮食资养它、沐浴它,才觉得可以和人见面。
二、疮伤观:伤是身体为病所害之意。身为疮所伤,流脓流血,故名疮伤。此句是譬喻。吾人的身体有九疮: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口,如是九疮时时有不净之垢流出,如是思惟不净,是名疮伤观。
复次,人的全身毛孔皆时有气体流出,此气者即是微细的分泌物。津液流出之后即积存皮肤的表面,即毛孔的周围,若久不沐浴,即有臭味发出。由于此分泌物初流出时,其量微小,以嗅觉迟钝不能自觉知,故周身毛孔皆可以名之为疮也。故有颂云: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
故此身实是不净。
三、骨观:头部的髑髅骨,以下为颈骨、肩骨、胁骨、臂骨、腕骨、指骨、脊骨、髋骨、大腿骨、膝骨,乃至脚趾骨。众多的骨节互相连接,筋缠皮裹,会走路、会说话、会骂人。无论男女老少皆一堆骨而已,实是不净。
四、疾病观:身体多病,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若上若下若内若外,无有不病之处,令人苦恼万端,亦是不净。
五、多思惟:此译本附注:「思惟此身美丽微妙等」,意即思惟自身美丽微妙,实在是人之妄想颠倒,有何美丽可言!
六、非常存者:长寿虽是人之所欲,然而终有死亡之日。离别所爱的财宝、离别所爱的朋友、离别所爱的眷属、离别所爱的自身,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此亦是不净。
于奢摩他中观察如是六种不净,可以破除净的颠倒。
IV‧2-1.2.2 观受是苦
受是领纳之义。根、境、识三法和合之时,有顺乐受触、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由此三种触生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对此三受,要观乐受为坏苦、观苦受为苦苦、观不苦不乐受为行苦。
观乐受为坏苦者:苦受的不可爱,令人厌恶,是世人共所知的。唯乐受也观之为苦,有何所以?乐受是令人满意的,然而有变坏之时,因之引生苦恼,故名坏苦。
不苦不乐受云何是行苦?不苦不乐受时,并非解脱了苦苦及坏苦。其内心中潜藏着发生上述二苦的粗重性。在时流的前进中终必又遭遇到苦苦或坏苦,故名行苦。
苦受云何名为苦苦?谓顺苦受触能令身苦心苦,故名苦苦。又无常法有生住灭三时之异,苦受生起之时,生时、住时皆苦,故名苦苦。
复次,众生于诸乐受多生染着,由此因缘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身坏命终生诸恶趣,受诸苦恼。若诸众生由此乐受行身妙行、行语妙行、行意妙行,身坏命终生人天中,受乐果报,然而终不能解脱生苦、老苦、病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如是乐受是众生的贪心生起之处,能生当来五道中众苦。
又诸众生于苦受中,多起瞋心,不如意事现前之时,违于心之所欲,便生种种愁恼怨叹。如果挺而走险,行身语意三种恶行,则堕诸恶趣,受诸苦恼。如是苦受,是诸众生瞋怒心生起之处,能感现生、后世众苦。
又诸众生于不苦不乐受中,因无正智观察之故,随欲而转,迷惑颠倒,追求坏苦或苦苦,造种种罪,难以觉悟。
所以佛说诸所有受皆是苦也。
IV‧2-1.2.3 观心无常
从变动上观察
观心无常简单地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时,有时是乐受、有时是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忽而是贪心,忽而是瞋心,忽而是愚痴心,忽而是疑惑心,忽而又是高慢心。有时作恶业,有时作善业。这个心常常在变动,所以是无常的。若是常,它应该永久是那样子不变异。而现在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实在是变动的,所以知是无常。因为观察它是无常,也就知道是无我了。
从缘起上观察
另外一种观察是从心识生起的因缘去分析:首先,心要依止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活动。但是眼耳鼻舌身意有剎那的变动,所以心也是变动的。复次,眼耳鼻舌身意是由业力而得的果报,这个果报有老病死。当死亡之后,第二种业力继续得果报时,又得了新的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这时又有心的现起。所以心是无常的。
其次,心要依靠六种境界与六种根的和合,还要加上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引心趣境的心所),心的活动才能生起。因作意的不同,所以心也就有变异。
因为心要靠众多的变异因缘才能生起,所以心是无常的,若是常住就不靠因缘。从这个地方观察,心是无常,无常故无我。
IV‧2-1.2.4 观法无我
这从我的作用上去观察。我这样的活动是染污,这样的活动是清净,这都是法——色受想行识的活动本身有染污或清净——不是我。而这一切法是清净,是染污;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有的,都是本性空的,那有法可得?那有我可得?都是依赖因缘而有,是不自在的,是无我的。
四念处就是这样观察: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IV‧2-2 四正勤
此是说修四念处的时候要精进勇猛的修行,所以名四正勤。
四正勤是:「未生诸恶令其不生,已生令灭;未生诸善令其得生,已生令增广。」这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善法,一类是恶法。善法里面又分两种:已生长的善法及未生长的善法。恶法里面也分两种:已经生长的恶法与未生长的恶法。
IV‧2-2.1 对治恶
修行的次第应当是先受三皈五戒,乃至出家人的具足戒,或菩萨戒,这表示此人已有出离心或大菩提愿,而后修四念处观。修观的时候,应用心于所缘境上。若是打瞌睡,或是打妄想——想其它是非烦恼的事情、放逸的事情,乃至贪欲、瞋恚、疑惑等各式各样的烦恼,简而言之,只是昏沉与掉举,这叫作恶法。这些恶法已经生出来,就要除掉它,赶快把心收回来修四念处观。这是已生恶法令灭除。正修四念处观时,有时候止,有时候观,也要注意未生恶法,不令生起。
IV‧2-2.2 修善法
善法中的二种是:未生诸善令其得生,已生令增广。什么是已生善或未生善呢?
四正勤之后的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就是善法;之前的四念处也是善法。四念处里说智慧,信进念定慧里面也有慧,但成就五根时智慧较圆满一点。这五种善法未生时,应努力修行四念处观,把五根培养出来。已经生出来时,要努力修行,叫它增长圆满。或者说,止观即是善法,增长扩大时即名五根、五力。
能够勤修善法,断除恶法,所以四正勤也叫作四正断。因为一定要假藉修习善法,才能断除恶法,所以断恶生善,二者不相离。
IV‧2-3 四神足
IV‧2-3.1 依《大乘庄严经论》注1释
微妙难测谓之神,即指六种神通而言: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的境界不可思议,所以叫作「神」。足,是依止义。六种神通怎么能有的呢?神通要依止禅定而有,所以称作「神足」。
要修习四神足,需修八断行(或说八个足),就是:一信、二欲、三勤、四猗(安)、五正念、六正智(正知)、七思、八舍。
前面说念住、正勤,是精进勇猛地修学四念处,其中也有修禅定。但是修四念处时,慧的力量强过定,二者不平衡,还不能得解脱,即于此时要增长定力,所以要修四神足。
IV‧2-3.2 依《杂集论》注2释
另一种解释,神就是禅定。因为禅定的境界不可思议,谓之神。禅定有四个足——依止处:欲,是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精进,于所修法专注一趣,无有间杂;念,于所修法,忆念不忘;观,即是思惟,若有昏沉掉举之时,思惟对治,不今忘失。
IV‧2-3.3 释八断行
八断行中第一个是「信」,修学禅要有信,你要相信有禅、有神通这件事情,并且相信自己能成就。有了信心以后,第二便能生起「乐欲」:我想成就神通,我想成就禅。要有如是愿。
由于所生起的欲是很强烈的,因此能发起精进,就是第三步骤「勤」;也就是采取行动,真实勇猛精进地修行、不间断地修行。由于能精勤不间断,就可以得到禅,得禅就有轻安,这是第四个步骤,即「猗」。
但是正修行中,还未成功时,有的时候心里面打妄想,心远离了修禅的所缘境。假设你是修数息观,心本来应缘取息的出入相,这时心不能注意息的一出一入,跑到贪瞋痴的境界去了,就是失正念。修行的时候不要这样,心要忆念所缘境,叫作「正念」,这是八断行之五。若是失正念时,马上觉悟,叫作正知,赶快把它收回来,继续缘念所缘境,即八断行之六「正智」。
第七个是「思」。譬如说静坐时打瞌睡,心里面完全不明了,不能修止也不能修观。这时候要怎么办?要思惟光明,或者缘取电灯的光明,或者思惟太阳的光明。这样的思惟光明,可以破除昏沉。
另一种思,是思惟法义。譬如你把《金刚经》背下来,于修止观时,一方面背诵,一方面思惟其义,就把昏沉破除去了。
第八个断行是「舍」,舍是什么呢?舍用来破掉举。当心里面打妄想时,要思惟这与修止观有障碍,是无益而有损的,要舍掉它,再把心住于所缘境。得平等位,故名为舍。
把这八个方法摄为四种方法,就是欲、勤、心、观。若能依此次第修习,能精进勇猛,就可进取禅定。得到禅定以后,再修神通很容易成功。把四个开成八个,或八个合为四个,虽有开合之异,内容是一致的。
IV‧2-3.4 释四足处
欲、勤二足处,与八断行的信、欲、勤、安相同。对于心三摩地则有另外的说法:
有的人也没有特别用功,不用一天只吃一餐饭,也不修不倒单,他好像是轻描淡写的这么一坐,就得定了。这怎么回事?论上说,这个人前生修过定,他修定所栽培的种子很有力量,现在稍为修行,以前的种子就发生作用而得禅——心一境性。前世修定的种子、定的功能,随着你的心流到现在来,遇缘再现,现在得到摄心的因缘,定就出现了,这叫作「心三摩地」。
观三摩地的「观」是观察:我的心现在是掉举呢?昏沉呢?抑或正明静地修四念处观呢?常当要这样警觉,这叫作观。因这样的正观而得禅称为「观三摩地」。
其它经论上也提到,未修四念处观以前,要先检查自己什么样的烦恼偏重,是散乱心重?贪心重?瞋心重?或有别的业障?或是慢心太高?检查之后,就修对治,使令心里面调和,没有障道因缘,这时候再修四念处观,心能够正念有力,就容易成就禅。有些情况是,精进勇猛修四念处,智慧增长了,定没有增长,所以定慧不平衡,慧多定少,这时候修四神足,增长定的力量,定力与智慧平衡了,就容易得解脱。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大正31,643页下栏)
《杂集论》卷十。(大正31,740页上栏)
IV‧2-4 五根与五力
五根与五力同是信、进、念、定、慧。
这五种称为根,根是增上的意思,它有很大的力量,能使令我们修学的善根,渐渐增长坚固,所以称作根。这与前面所讲的四正勤一样。修三十七道品时,先是精进勇猛地修四念处观(四念处及四正勤);后来又加上禅的力量(四神足);但还是继续修四念处观,就有了信、进,以及念、定、慧了。初修时,也有此五法,但是不够坚固。
IV‧2-4.1 信
信究竟是信什么?还是苦集灭道,你能相信世间五蕴是苦,世间有苦有集;出世间是灭、是道。或者相信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寂的,是无我的。在未修四念处观之前,我们初开始接触佛法,从语言文字上面的了解,对于佛法观察世间现象的种种道理,有的人也会得到一点信心,例如世间事相的千变万化是无常,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容易认同;但是这种信心不牢固。若能继续学习,多看佛教经论,对于语言文字的佛法信心又增长了一点,但还是不牢固。若能修四念处观,又修习奢摩他,有成就时,于定慧中所得的信心就与前面的不同,是更加深刻、更坚固的。对于佛所证悟的法、对于圣人成就的胜义,也有了真实的恭敬心。这种由自己修行而得的信心,就是五根中的信,它不同于由语言文字上所生的信心。
IV‧2-4.2 进
进实在就是四正勤,但这个时候是特别的精进而不懈怠,励力勇猛的修行。
IV‧2-4.3 念
念是不忘失,不忘圣言。于精进修行之后,念力也大大的增长了。
IV‧2-4.4 定
定就是四神足,现在还是修定,这时定力也增长了。
IV‧2-4.5 慧
慧是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智慧,即是四念处中后二种念处。
由于信进念定慧很坚强,所以称作根。可以说这时候的五根,是烦恼、魔障所不能屈服;日常中的贪欲、瞋恚等烦恼都不能够胜过它。若是继续修行,信进念定慧的力量可以降伏烦恼,可以降伏魔障,这时候就称为「力」。
辨内外凡位
三十七道品的修学,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的阶段,尚属外凡,若是成就了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就进入了内凡。以内凡位的暖、顶、忍、世第一来配属五根五力,暖、顶位成就五根;忍、世第一位成就五力。到了忍位时,虽然还没有入圣位,但是他已决定不退转,《成唯识论》把忍位分为三品忍,中品忍两剎那,上品忍一剎那,世第一一剎那,无间入于见道位,也就是得圣道了。
IV‧2-5 七觉支
「觉」字怎么讲呢?从无数劫以来就在生死里面流转,现在忽然觉悟真理,如从大梦中觉醒过来,所谓「久处生死大梦,于今方觉真谛」,今天开始觉悟了这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叫作觉。就像人睡眠觉醒过来,这时候入于圣人的境界了,所以称为「觉」。见道位,在小乘佛法里是证须陀洹果;在大乘佛法,就是初欢喜地。
七觉支有七个支分,即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IV‧2-5.1 念觉支
念,即是明记不忘,「不忘尊教」。什么是尊教?有两种解释:一、佛说的法门,你依着它来学习,起修时,这个法门的情况在你心中明明了了,都能忆念。二、你受邬波陀耶(亲教师)或阿阇黎所教示者,就是「尊教」。你在行住坐卧中,心里面能把这个法门现出来,是名不忘尊教。
这里面应注意的一点,就是修行的法门不是自己的虚妄分别,是佛菩萨所开示的,要根据这个法门修行,所以说不忘尊教。
IV‧2-5.2 择法觉支
择法:择是观察的意思。初修三十七道品时,修学四念处,要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苦、修空、修无我观;但是到了择法觉支的修行时,没有那么多的事了,只是修一个无我观,或者是空观。择是智慧,就是无我智,是能够透视人无我、法无我无漏无分别的智慧。法,即是净慧所缘的空性。
在《阿含经》中说,择法觉支断去了三种烦恼:
一、断身见,即不执着在色受想行识中有我可得,觉了五蕴唯是虚妄、不真实、因缘有、如幻如化,其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
二、断疑,对于迷悟因果,犹豫而无法决定的情况也断除了。有三种疑,即疑自、疑师、疑法。
三、断戒禁取见,对于外道的修行方法,不再疑惑是对,是不对。也决定不再去学习外道的修行方法。
IV‧2-5.3 精进觉支
观察无我的道理,是需要勇猛精进才成功的,不可以懈怠;是名精进觉支。
IV‧2-5.4 喜觉支
由于精进获得了成功,就是从大梦里面觉悟过来,成为圣人了,这时候心里面大欢喜。大乘佛法里面说十地,第一地就是欢喜地,和这里说的喜觉支意思一样。在小乘佛法中,就是证了初果圣人。大乘佛法中说,证入圣位之前,在胜解行位已经经过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长时期的努力,经历种种的艰苦,现在得到成就,心里面欢喜。
IV‧2-5.5 安、定、舍觉支
前面说喜,是证得圣位有所成就的欢喜。这里说轻安,是身体里面有了轻安乐。轻安乐从那里来?从禅得来。欲界的人得到禅,在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中,有了色界的地水火风,令他觉得快乐——轻安乐。然而还是在定中,心里面是明静而住的,如果是须陀洹,应是未至定。这时候,这位修行人虽然心里面有念、择法、进、 喜、安、定,但是他心里面的境界是舍的境界。
舍是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
心平等性,是不昏沉、不散乱,又能够明明了了地,很寂静。正直性,就是明静的境界可以一直相续下去。无功用住,这时候他的心中一点顾虑也没有,不顾虑我是不是还有妄想?会不会有昏沉来打扰我?他没有这些顾虑。平常修行的时候,或者也能平等正直,但是心里面会顾虑,这样的境界能不能持久?也许就昏沉了,或者要打妄想了吧?但是这个时候没有这回事,称为「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是名为舍。
若有人问:修行初得圣道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得圣道的境界是不可言说的,强言之,就是念、择法、进、喜、轻安、定、舍,这就是初得圣道的相貌。
IV‧2-6 八正道
前面说过,循此方法而修行可以到达涅槃,所以称为「道」。「正」是「见道」的意思。入圣位的层次分为见道、修道、究竟道;道前还有资粮道、加行道。
IV‧2-6.1 资粮道
我们想要修行以前,先要准备一下修行的条件,也就是积聚修行的资粮。前面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属于资粮道。
IV‧2-6.2 加行道
五根、五力是加行道,为了得入圣道,精进勇猛的修行,叫作加行道。
IV‧2-6.3 见道
七觉支是见道,这时候开始睁开眼睛了,有了慧眼能见胜义的佛法。那是离名言的。
IV‧2-6.4 修道
八正道是修道位,从这个时候开始修行圣道,由有学位而无学位。前面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还是凡夫的修行;到七觉支时才睁开眼睛,才看见什么是道,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功,还要继续修行。因为七觉支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疑三种烦恼,但是贪瞋痴的烦恼在初果圣人都完全具足,还须要修八正道来除掉这些烦恼。
IV‧2-6.4.1 正见
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七觉支的觉,也就是无我的智慧。见道的那一段时间,在小乘佛法中说一共有十六剎那。在见道的时候,是无分别的境界——无我的智慧与真如理性相应——离一切分别,离一切相,这就是根本智。十六剎那后,或者他出定了,或者还是在静坐,这时候他会忆念见道的形相,此时称为后得智。根本智和后得智合起来称为正见。
正见是圣人无漏的智慧。根本智也好,后得智也好,都是无漏的。无漏是没有烦恼,是清净的,是能真实觉悟一切法是因缘有的、无常的、无我的。这样的智慧名为正见,是不退转的。
IV‧2-6.4.2 正思惟
正思惟是属于后得智的。见道的圣人于见道之后,为了能用语言文字把见道的相貌表达出来,则需要先思惟所见之缘起无常、无我之理,而后用语言文字表达,为弟子们开示无我、无常、空、不净、七觉支等等的道理。
IV‧2-6.4.3 正语
能够论议抉择佛法的真义,开演见道的境界之语言,称为正语。此时当然是远离了其它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等虚妄欺诳的过失。
IV‧2-6.4.4 正业
在人间修学成功得了圣道的圣人,还有有漏的身体存在,因此他需要乞食,或为衣服、饮食、卧其、医药等生活所需去求乞化缘。在化缘的时候,他对于自已的往来动静,或者一举手,或者一投足,一切行住坐卧的威仪中,他的内心都能正知而住。
「正知而住」这句话很好,这也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自见其心,令心清净,好像有一个监视的人注意着你在干什么。这位修行人自见其心有没有贪、有没有瞋……, 照住自心,并且约束他,叫他明明了了、清清净净地相续下去,这叫作正知而住,也叫作正业。这个时候,虽然没有静坐修止观,或许也做点杂事,但是他心里面总是正知而住,称为正业。
IV‧2-6.4.5 正命
前面说乞食化缘是出家人的生活来源,或乞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等生活所需,没有非分不合理的贪求。我没有饭吃,我就去乞食,没有衣服就乞衣服,于维持生命所需的活动中,没有虚伪,实实在在的,是名正命。
IV‧2-6.4.6 正精进
就是精进的修行。
IV‧2-6.4.7 正念
虽然是圣人,但是这时候修行还是不忘尊教,还是要根据佛的教导而修行,称为正念。
IV‧2-6.4.8 正定
入圣位后的修行也要入定,摄心不乱地在定中修行。当然,圣位以后的定还有深浅的不同。
IV‧2-6.4.9 结语
把八正道归纳来说,正见、正思惟属于智慧,也就是毘钵舍那;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语里面有一部分也属于慧;正念、正定属于定;正精进则是在戒的基础上精勤地修学定慧。总括地说,是依止戒而精进地修定、慧,以断除没有断尽的烦恼。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系的烦恼悉数断除以后,或者证得阿罗汉果、 或证辟支佛果、或者证得无上菩提究竟圆满。这就是「道」。合起来共是三十七种。
四念处的修学,里面有定也有慧,但以慧为主。四正勤是精进地修学四念处之意。四神足是在修学四念处中,加强止的力量,还是依此继续修行四念处。得到了五根(内凡位的暖、顶位)时,还是继续增长四念处的修学。得五力之后,就是见道位——七觉支。见道后,还要继续修四念住观——八正道,从有学入于无学。这样解释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佛法的意思,属于大乘佛法的《维摩诘经》虽不同于小乘,但其意义还是相似的。
前说四无量心、四摄法和方便,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功德;三十七道品是菩萨自己修行的功夫,所以说三十七道品也是菩萨净土的因行,当菩萨成佛时,成就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的众生往生他的净佛国土。
V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佛回答宝积长者子问佛国的因行时,先说三心,而后说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修这么多净土之因,有了那么多功德,就要回向。回向的意义是很微妙的。回是回转,转变一下;向是方向,也就是目的,转变目的地叫作回向。
不相信宗教的人当然是需求世间的五欲境界,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五欲的境界丰富、更丰富。不论是作那一行的,都是希望生活美满一点、和乐一点;为什么要和乐呢?好让大家能安下心来享受。这就是众生的一个方向。
修学佛法的人方向要转变一下,不要一心老在追求五欲。学佛的人不求五欲吗?也不能一点都不求,因为还要维持生命体的存在,这在佛法上也是同意的。但是应该抽出时间和精神做更重要的事情,成就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利益一切众生就是更重要的事。这是我们佛教徒的一个方向,所以叫作回向。回向可以分为两种:
V‧1 作功德后的回向
作了功德以后的回向有三种:第一种是作了拜佛、读经、忏悔、修六波罗蜜、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等等的功德后。若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回向。若说我为了得世间的五欲,那就是没有回向,方向没有转变,还是原来的老家风。回向无上菩提,是第一种回向。
第二种回向,是愿以此修行功德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这个说法与《大智度论》所说有些不同。《大智度论》说,你所作的功德实在是不能布施给众生的,就好像说我作了罪,把罪送给别人一样,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能回向一切众生呢?是所作的功德得果报时,你可以自由的处理所获得的果报,可以分送给他人。这是慈悲心的作用。
第三种回向,是观察所作的功德、能作功德的人都是空无所有,这叫作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是空无所有的如义。虚妄的现象看上去好像有,但是观察它的真实性,其实是空无所有。回向实际也就是观察所作的功德是因缘有的,所以是空的,能作功德的人也是空无所有的。这叫作回向实际,于功德无所著。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的因行之一,菩萨成佛时,他得的国土具足很多很多的功德,这些功德怎么有的呢?是由回向来的。
V‧2 未作功德而回向
另外一种回向是没有作功德,什么也没有作,就在佛前发愿:「我愿得无上菩提,我愿度一切众生,我愿断一切烦恼,我愿学习一切佛法,我愿亲近善知识,我愿学习圣道能够顺利,远离一切魔障。」就在佛前发愿,这也是回向。
但是这个地方说的回向,是作了功德以后的回向。
V‧3 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这句话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说得非常详细。为什么能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呢?有的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看见社会上有土匪、盗贼抢劫财物,作种种恶事。菩萨见到这个情形就发愿:「当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没有盗贼。」他走到旷野看见毒蛇、恶兽,就发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没有三恶道。」也就是这位菩萨看见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或如意的境界,因而发愿,愿他成佛的世界有种种的清净、种种的庄严。
V‧3-1 人庄严
前面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六波罗蜜是菩萨净土,乃至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这么多菩萨净土,所表达的意义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他国土的众生都是有道德的人。文中没有说到菩萨自己的依报国土是怎么回事,只说他成佛的时候里面的众生是怎么回事——都是有道德的、清净庄严的人。
V‧3-2 事庄严、法庄严
「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当然包含人庄严,但是还有其它的庄严,其它什么庄严呢?就是法庄严、事庄严。菩萨成佛时所在的国土有佛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弘扬佛法, 那个世界有佛法的流行,这是法庄严。事庄严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依报世界不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境界,而是种种七宝庄严。我们读诵《无量寿经》时,对佛国的净妙就能有所了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