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八
“云何名为普超一切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普超三界有情诸法,是故名为普超一切三摩地。
“云何名为决判一切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普能决判有情诸法,是故名为决判一切三摩地。
“云何名为散犹豫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所有犹豫皆能散灭,是故名为散犹豫三摩地。
“云何名为无所住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不见诸法有所住处,是故名为无所住三摩地。
“云何名为一相庄严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不见诸法有少相者,是故名为一相庄严三摩地。
“云何名为引发行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虽能引发种种行相,而都不见能、所引发,是故名为引发行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一行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见诸等持无二行相,是故名为一行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离行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见诸等持都无行相,是故名为离行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妙行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令诸等持行相微妙离诸戏论,是故名为妙行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达诸有底散坏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得通达智如实悟入,得悟入已于诸有法通达散坏令无所遗,是故名为达诸有底散坏三摩地。
“云何名为宝坚固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见佛、法、僧不可破坏,同无相故,是故名为宝坚固三摩地。
“云何名为解脱音声文字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见诸等持解脱一切音声文字众相寂灭,是故名为解脱音声文字三摩地。
“云何名为入施设语言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悟入一切等持诸法,施设语言无著无碍,是故名为入施设语言三摩地。
“云何名为炬炽然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威光照曜,是故名为炬炽然三摩地。
“云何名为严净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普能严净一切定相,是故名为严净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无标帜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不见标帜,是故名为无标帜三摩地。
“云何名为具妙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诸定妙相无不具足,是故名为具妙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不喜一切苦乐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乐苦之相不乐观察,是故名为不喜一切苦乐三摩地。
“云何名为无尽行相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不见诸定行相有尽,是故名为无尽行相三摩地。
“云何名为具总持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能总任持诸定胜事,是故名为具总持三摩地。
“云何名为摄伏一切正性邪性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正性邪性摄伏诸见皆令不起,是故名为摄伏一切正性邪性三摩地。
“云何名为息违顺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都不见有违顺之相,是故名为息违顺三摩地。
“云何名为离爱憎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都不见有爱憎之相,是故名为离爱憎三摩地。
“云何名为无垢明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都不见有垢相、明相,是故名为无垢明三摩地。
“云何名为具坚固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令诸等持皆得坚固,是故名为具坚固三摩地。
“云何名为满月净光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令诸等持功德增益,如净满月光增海水,是故名为满月净光三摩地。
“云何名为大庄严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令诸等持成就种种微妙希有大庄严事,是故名为大庄严三摩地。
“云何名为普照世间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照诸等持及一切法,令有情类皆得开晓,是故名为普照世间三摩地。
“云何名为定平等性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不见等持定散差别,是故名为定平等性三摩地。
“云何名为远离尘垢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能灭一切烦恼尘垢,是故名为远离尘垢三摩地。
“云何名为有诤无诤平等理趣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不见诸法及一切定有诤、无诤性相差别,是故名为有诤无诤平等理趣三摩地。
“云何名为无巢穴无标帜无爱乐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破诸巢穴,舍诸标帜,断诸爱乐而无所执,是故名为无巢穴无标帜无爱乐三摩地。
“云何名为决定安住真如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常不弃舍真如实相,是故名为决定安住真如三摩地。
“云何名为离身语意秽恶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身、语、意都无所得,破坏一切身、语、意恶,于诸等持无障自在,是故名为离身语意秽恶三摩地。
“云何名为如虚空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观一切法都无所有,无障无碍如太虚空,是故名为如虚空三摩地。
“云何名为无染无著三摩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观一切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无染无著,是故名为无染无著三摩地。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念住。何等为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云何身念住?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身、或于外身、或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而能不起身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云何受念住?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受、或于外受、或于内外受住循受观,而能不起受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云何心念住?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心、或于外心、或于内外心住循心观,而能不起心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云何法念住?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法、或于外法、或于内外法住循法观,而能不起法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行时如实知行,住时如实知住,坐时如实知坐,卧时如实知卧,如如自身威仪差别,如是如是皆如实知,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正知往来,正知瞻顾,正知俯仰,正知屈伸,服僧伽胝,执持衣钵,若食若饮,卧息经行,坐起承迎,寤寐语默,入出诸定皆念正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于息入时如实知息入,于息出时如实知息出,于息长时如实知息长,于息短时如实知息短。如转轮师或彼弟子,轮势长时如实知轮势长,轮势短时如实知轮势短;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如实知息若入若出、长短差别。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自身所有诸界差别,于诸地界如实了知此是地界,于诸水界如实了知此是水界,于诸火界如实了知此是火界,于诸风界如实了知此是风界。如巧屠师或彼弟子,断牛命已,复用利刀剖析其身分为四分,若坐若立如实观知;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察自身地、水、火、风四界差别。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外为薄皮之所缠裹,所谓此身唯有种种发毛爪齿、皮革血肉、筋脉骨髓、心肝肺肾、脾胆胞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涎泪垢汗、痰脓肪[月+册]、脑膜[目+蚩]聍,如是不净充满身中。如有农夫或诸长者,仓中盛满种种杂谷,所谓稻、麻、粟、豆、麦等,有明眼者开仓睹之,能如实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种种杂谷;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审观自身,从足至顶不净充满,不可贪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乃至七日,其身胮胀,色变青瘀,臭烂皮穿,脓血流出。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乃至七日,为诸雕、鹫、乌、鹊、鸱、枭、虎、豹、豺、狼、野干、狗等种种禽兽或啄或攫,骨肉狼籍,[齿+查]掣食啖。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禽兽食已,不净溃烂、脓血流离,有无量种虫蛆杂出,臭秽可污过于死狗。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虫蛆食已,肉离骨现,肢节相连,筋缠血涂,尚余腐肉。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已成骨锁,血肉都尽余筋相连。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但余众骨,其色皓白如雪珂贝,诸筋糜烂肢节分离。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成白色已,肢节分散零落异方。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诸骨分散各在异处,足骨异处,腨骨异处,膝骨异处,髀骨异处,髋骨异处,脊骨异处,胁骨异处,胸骨异处,膊骨异处,臂骨异处,手骨异处,项骨异处,颔骨异处,颊骨异处,其髑髅骨亦在异处。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骸骨狼藉,风吹日曝,雨灌霜封,积有岁年,色如珂雪。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至冢间观所弃尸,余骨散地经多百岁或多千年,其相变青状如鸽色,或有腐朽碎末如尘,与土相和难可分别。见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涅槃终归如是,深生厌离。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于内身如是差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于外身住循身观,于内外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随其所应亦复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外俱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除世贪忧,随其所应皆应广说。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观时,虽作是观而无所得。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正断。何等为四?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是为第一。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已生恶不善法为永断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是为第二。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是为第三。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增广倍修满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是为第四。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神足。何等为四?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欲等持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一。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勤等持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二。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心等持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三。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观等持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四。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五根。何等为五?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修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五力。何等为五?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七等觉支。何等为七?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八圣道支。何等为八?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解脱门。何等为三?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皆空,其心安住,名空解脱门,亦名空三摩地,是为第一,诸菩萨摩诃萨欲学大乘当于中学。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空故皆无有相,其心安住,名无相解脱门,亦名无相三摩地,是为第二,诸菩萨摩诃萨欲学大乘当于中学。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空故皆无所愿,其心安住,名无愿解脱门,亦名无愿三摩地,是为第三,诸菩萨摩诃萨欲学大乘当于中学。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十一智。何等十一?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说智。
“云何苦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云何集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云何灭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云何道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云何尽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贪、瞋、痴尽,是为尽智。
“云何无生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诸有不复生,是为无生智。
“云何法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各别自性,是为法智。
“云何类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之相,谓苦、无常、空、无我等,是为类智。
“云何世俗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诸有情修行差别,及知诸法名相等异,是为世俗智。
“云何他心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他有情补特伽罗心、心所法无所疑滞,是为他心智。
“云何如说智?谓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一切法如说之相即是如来一切相智,是为如说智。
“善现当知,此十一智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无漏根。何等为三?一者、未知当知根;二者、已知根;三者、具知根。
“云何未知当知根?谓诸有学补特伽罗,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
“云何已知根?谓诸有学补特伽罗,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
“云何具知根?谓诸无学补特伽罗,若阿罗汉、若诸独觉、若菩萨摩诃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
“若此三根,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三摩地。何等为三?一者、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无寻无伺三摩地。
“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谓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是为有寻有伺三摩地。
“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谓菩萨摩诃萨所有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寻唯伺三摩地。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谓菩萨摩诃萨从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为无寻无伺三摩地。
“若此三种,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十随念。何等为十?一者、佛随念;二者、法随念;三者、僧随念;四者、戒随念;五者、舍随念;六者、天随念;七者、厌随念;八者、死随念;九者、身随念;十者、息随念。若此十种,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等清净善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佛十力。何等为十?
“善现当知,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因果等法处非处相,是第一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过去、未来、现在种种诸业法受因果别相,是第二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世间非一种种界相,是第三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非一胜解种种胜解,是第四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诸根胜劣,是第五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遍行行相,是第六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根、力、觉支、解脱、静虑、等持、等至、染净差别,是第七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有无量种宿住差别,是第八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由净天眼如实了知诸有情类有无量种死生差别,是第九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漏永尽,得无漏心解脱、得无漏慧解脱,于现法中自作证具足住,能正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第十力。
“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无所畏。何等为四?
“善现当知,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见无由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婆罗门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第一无所畏。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称我已永尽诸漏,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如是漏未得永尽,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见无由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婆罗门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第二无所畏。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为诸弟子说障道法,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习此法不能障道,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见无由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婆罗门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第三无所畏。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为诸弟子说尽苦道,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修此道不能尽苦,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见无由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婆罗门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第四无所畏。
“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