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坛经讲座 付嘱品第十

付嘱品第十

这是《坛经》最后一品,里面涉及到禅宗内部的一些法数,很重要。你要出世,要在世间度化众生,没有相应的本领手段是不行的。六祖大师在这一品中所谈到的法,既是宗门内的家法,对学禅者起到教材的作用。更是对外应机接机的方便。六祖是把世间法相吃透了的。对分别思维那一套了如指掌,懂得了六祖所说的这些法,你自己对内对外就有了一个准则,就不会是外行了。以后禅宗内五家七宗虽各有各的纲宗,但都不能超出六祖在这一品中所说到的那些范畴。

另外,在佛教内,特别是禅宗内,祖师临终,都有所付嘱——对弟子们有一定的交待,里面很有一些要抉择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应好好地研究一下。

对法与禅宗的纲宗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亦是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布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禅宗是佛教内的一个宗派。佛教的思想体系,就是禅宗的思想体系,全部佛教都是禅宗的基础。如果说禅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也只是在方法上和佛教内的其它宗派有所不同而已,最根本的目的和理论基础是完全一致的。

你看,六祖在这一品中,就向大家介绍三科三十六对,这些本来就是教下的,不过六祖根据禅宗的特点而加以归纳,作为自己的教学纲领。三科就是五阴、六入、十八界。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妨再结合着谈一谈。五阴就是五蕴,说简单点就是心和物,就是物质的肉体和我们的精神——心,在五蕴中,心被分为受想行识这四部分,为什么要分得如此之细呢?因为每一蕴的功能不同,各有各的认识对象。人在环境中生存,每时每该都面对着自己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就没有心,没有这个心也就没有相应的环境了。

心的作用,首先是有感受,也就是因为外缘的刺激而引起心内的感受,也才有所谓的心理活动。感受之后就要想,就要对所感受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纳。行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行就是行动。外来的刺激引起了思想的活动,有了认识,接下来就行动。识又是什么呢?识具有了别的功能,就是对外境、对受想行都有再认识、再归纳、再整理的作用,对内对外起到领导的作用。

五蕴就会成了这么几个方面。你看,这个还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我们说:“五蕴皆空”。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就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又叫六根,也叫六门。与这六个相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角法,又叫六尘,也叫六入。六根与六入相互发生作用。加在一起就是十二处。六根、六尘相互作用产生六识。从简单的眼界、色界到眼识界,再从耳界、声界到耳识界,乃至意界、法界、到意识界,总共十八界。人生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十八界。为什么叫界呢?界就是领域,就是界线,它们各处于自己的领域界线之内而不产生混乱。如颜色和眼睛是一对,它不可能和耳朵连在一起,眼睛是听不到声音、嗅不到气味、摸不到软硬冷暖的,这些功能不能乱。因为有其它相应的根和识。所以宇宙万物尽管复杂,但它并不混乱,因而才有因果,才能建立稳定的认识世界。

六祖为什么要在这里大谈这些内容呢?我想六祖是有其用意的。因为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看来简单,又不立文字,书也不必看。这对自己,你有那个因缘,你开悟了,这个路子当然对。但如果要给众生说法呢?太简单了不行。如同现代有的人学祖师,任何人来请教,他都不开腔,什么都不说,那怎么行。要度众生,总待有相应的手段,自己对佛教的法相也不能是外行,不然怎么能算是佛教呢?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六度万行这一类基本知识是应该知道的。而作为一个法师或禅师,更应对此有深入的研究,你才能给众生说法,也才能度人。现在讲法相的人讲“谛、缘、度、蕴、处、界”,这是法相的总纲,谛、缘、度是佛教修行的总纲,而蕴、处、界则是对宇宙现象总的分类。把这六个字的原理弄通了,那么,整个佛教的纲领也就抓住了。以后不论你学禅宗、天台、华严、唯识、净土,哪怕密宗,才有基础,也才能深入,不懂这些,那么你对佛教内的任何宗派都没有入场券。

对那些学习禅宗的人而言,仅仅知道什么“心外无佛”“即心即佛”“直指人心”是绝对谈不上了事的,而且是危险的。你必须学习佛教的基础理论,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后,才能选择某一宗派进行专修。你若对禅宗感兴趣,还是得屈尊就驾,先学习基础知识,再拜一位老师指导才行。而对于禅宗内的师家而言;就必须精熟这一切,而且要具备使用六祖这“三十六对法”的功底,不然盲捧瞎喝一气,成何体统。

“动用三十六对”是六祖的说法,当然还可以更加精确和详细地分下去,百对,千对,万对都可以。你把古人做的律诗统计一下,里面的对子就更多了。六祖在这里把三十六对提出来,作为一个纲领交给弟子,以后禅宗内各宗各派都有自己传法的方式和系统,都是发源于此。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这五宗,各有各的教育方式和传法方式,他们称之为“纲宗”。纲宗是极难讲的,在宗门内的争论历来就很大,更不用说教下了,不讲吧,不行;讲吧,各类纲宗的用语都非常暧昧,如同道家的丹经一样,要想得到确切的道理是不容易的。这是我们要把禅宗思想和体系提高到一定的学术地位上去而必须努力的大课题。好在六祖这三十六对很平实易懂,这是各家纲宗之源,懂了六祖这三十六对,对以后深入禅宗各大宗派的设施就有了本钱。下面我们看看对法。

有东就有西、有南就有北、有此就有彼。世界一切法都是相对而存在,都是相反而相成。六祖说:“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我们在修行中自我观照也好,为他人宣传佛法教义也好。都应懂得对法的原理,若不懂,就会落在一头,惹出笑话。所以要:“出语尽双”“来去相因”。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被局限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空间之中,康德那个著名“二律背反”,就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宇宙有没有始终呢?如果认识从没有上论证,就会确证其没有始终;如果从有上论证,就会确证其有始终。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是正确的肯定判断;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同样是正确的肯定判断,而且都可以证明。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在这上面翻来复去,但总超不出这个“对法”。但禅宗下手处不同,它要求你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要离开这个“两边”要知道,思想和认识离开了对立就无法展开。学禅宗的人天天在批评“分别思维”,一边是否定分别思维。所以仅仅在思想上、语言上“出没即离两边”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自性、佛性这个道本来就不在这个“两边”,而又包括了这“两边”。

六祖这里的“出没即离两边”“出语尽双”“来去相因”是见道后本体的自发作用。是认识的最高作用,它对人对事,自然而然地处于“两边三际断”的作用中。你执著于东,给你说西,你执著于有,就给你说空:你执著于秽,就给你说净;你执著于过去,就给你说现在;你执著于无常,就给你说常,你执著于烦恼,就绘你说菩提。反过来也一样,总要使人回头,要使人从所执迷的境中解脱出来。这样,“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你才可能开悟,可能见道。下面举几个例子,其实这类例子前面已经有了,但不妨再举。

有人问赵州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没有,那个人不服,说:“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你为什么说这条狗就没有呢?”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在嘛。”你执著于一边,一团业识,有无佛性对你自己有何相干呢?另一个人也问赵州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这次却回答有。那个人问,“狗既然有佛性,它怎么会变狗而不变人呢?”赵州说:“那是因为明知故犯啊!”你执着于有,赵州就说无,你执著于无,赵州就说有。所以,法是活的,因人而异,没有什么现成的真理让你死记硬背。禅宗是怎样使用对法的呢?禅宗内有一行活就是“杀活纵夺”,你执著于活,就用杀接你,你执著于杀,就用活接你;你执著于夺,就用纵接你,你执著于纵,就用夺接你,下面看临济大师的开示:

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

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在《五灯会元》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有人问德山“如何是佛”,德山回答说:“佛是西天老比丘。”佛是圣,但老比丘却是凡。洞山设了一问:“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很久没有人回答得了,石霜庆绪听到后,回答说:“出门就是草。”仍然是以凡对圣。有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那人说:“和尚莫以境示人。”赵州说:“我不将境示人。”仍然用的是对法。有个和尚问百丈:“如何是佛?”百丈说:“你又是谁呢?”投子大同参翠微时问:“二祖见达摩时有何所得呢?”翠微反问他:“你今天见我时又得到什么呢?”等等等等,例子可多了,尽是对法,全是接人对机时的妙语。所以学禅宗的人要细心,千万不要错过机会,我们不提倡空心净坐,念头任它在心中自生自灭,但是就在这无穷尽生灭之中,你想过对法的妙用吗,或许在那一念闪动之时,好消息就来了。这里还须强调一下,你真的到了那个境界,有所悟入的时候,有烦恼固然不对,但心里若还有个佛也是不对的。真正彻悟之时,一切法空,烦恼没有,佛也没有。有个人问云门大师如何是佛,云门的回答很可怕,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干屎撅!”你若达不到凡圣全扫的境界,心里还有个佛,这个佛就成了你的障碍,就成了放在心里的干屎撅。大慧杲为亡僧下火时有个谒子很好:

山下麦黄蚕已断,一队死人送活汉。

活人浑似铁金刚,打入洪炉再锻炼。

在这里,死人是活的,活人是死的。上面曾举过的“无情说法”,和那些“枯木龙吟”“骷髅眨眼”“泥牛人海”“石女起舞”等等,全是这一类例子。平时读公案,碰到这些简直不知所云,但如果你明白了六祖大师“对法”的道理,看到这类公案就会会心一笑了。一般人看问题停留在低层次,俗话说“非类勿比”。说西东、死活、长短等就合乎逻辑,能理解。但层次一高,超出了这个层次,超出了这个逻辑,一般人自然就茫然了。下面再看禅宗祖师们常引的那个“法身谒”。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里的“比”超越了常规的“类”,更使人摸不着魂头。为什么呢?本来最高处的道理是不可说的,一但说出来,就不是最高的了,就落在了相对的“二”中,不是“不二”了。对法的妙处,一是指出你的片面和局限。第二,也就是向你提持最高的那个东西。所以祖师们的答话,必须具备这种作略。

有一次,赵州在对众说法,他的一个徒弟来捣蛋,说:“老和尚,听说佛是不违众生愿的,有没有这回事啊?”赵州说:“是有这回事。”徒弟说:“我太喜欢你老人家的那根拄杖了,那你送我吧?”赵州说:“君子不夺人之好。”徒弟说:“既然佛不违众生愿,你为什么舍不得这根拄杖呢?”赵州说:“我也没有说过我是佛嘛,为什么要给你呢?你若是君子,就不能夺人之好啊!”,这里,你再看六祖大师对“黄梅意旨什么人得”的回答,才明白了“我不会佛法”的含义,不然,你就会陷在麻烦中。

这里再补充一点,《中论》在开篇时有一个偈子非常重要:“不生也不灭,不断也不常,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这里,没有绝对的相同,也没有绝对的相异。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相对的概念,都有相反的意义。《中论》又说:“能说是因缘,诸法因缘生,善灭诸戏论。”怎样才能说明这个道理呢?那就只有用缘起来说明。而“戏论”,则违背了缘起法的道理。我们说“一”,你在哪儿能找到这个“一”呢?离开二、三……”你找得到这个“一”吗?所以这个“一”不是单纯的、独立的,它必然处在众多的数中才能成立。所以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彼此间都是相反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把这个道理推演到万法之中,就是缘起法,只有在缘起之中,你才能见真实。所以六祖反复强调,要:“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付嘱品”里六祖付瞩什么呢?就是这个“对法”,大家学习时一定要注意。

面临生死时的自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熟悉《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的人都知道,祖师要圆寂了,总在事前要先给弟子们打个招呼,一方面大家有个准备;二是让那些有疑的赶快来问,这的确是对众生负责的表现;第三是,老和尚修行了那么多年,指说是开悟了,见了道了,解脱于生死了,是不是真有其事呢?中国人有“盖棺论定”的习惯,你当了祖师,了了生死,总要拿点凭据给大家看看嘛。所以,尽管禅宗不提倡神通,但临终之时,那些祖师们总要表现点自由于生死的节目给大家看看,增强弟子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

六祖大师这里就是现身说法,他在一年前就准备圆寂了,让弟子们把灵塔建好。然后又提前一个月说他某天某时要走,在生死中没有得到自由的人,做得到这点吗?何况,六祖也没有得什么病,在这一品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头脑清醒得很,与平常没有两样。有的人会说,既然得了道,怎么不活过几百岁呢?怎么不长住于世间呢?说这种话的是外行,决不是佛教徒。要知道,不生不灭就在这个生死之中啊!离开了这—个生死,你是找不到什么涅槃的。佛住世八十年还要涅槃,何况其它,想长生不老就是邪见,是贪欲!六祖在生死中得了自在的,所以才敢说:“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敢预报于汝。”没有把握,是要闹笑话的。下面我们举几则祖师们圆寂时的公案,大家看看,里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马祖有个弟子叫邓隐峰,住在五台山。他圆寂时对弟子们说:“诸方大德圆寂,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大家都看见过。你们中看到过站着圆寂的吗?”弟子们说:“虽然站着圆寂的不多见,但还是看见过。”邓隐峰又问:“那你看见过倒立着圆寂的吗?”弟子们说:“这太稀奇了,没有看见过。”邓隐峰于是就表演了一个倒立,弟子们以为他疯病发了,去拉他,谁知他已经圆寂了。更奇怪的是,他身上穿的僧袍仍然贴身,并没有翻下来。这一下把整个五台山都轰动了。邓隐峰有个妹妹是五台山的比丘尼,听到消息后赶来一看,不满意地说:“你这位老兄啊,生前不遵循律仪,死了还更惑众吗?”于是用手一推,邓隐峰才倒了下来。这是一例,再看:

宋代汾阳善昭与龙德府的府尹是朋友,这位朋友请他到所管辖的承天寺来任住持。派人请了三次,汾阳昭都谢绝了。去请的人没有完成任务,受到府尹的严厉处罚,再派他去请,如果再请不来,派去的人就得掉脑袋。这个人很害怕,把情况给汾阳昭说了,跪着不起来,求汾阳昭救命,汾阳昭说:“好,我去。”于是设素筵招待他,正吃着,汾阳昭把筷子一放,说:“我先走一步了。”大家一看,这个老和尚就这么圆寂了。当然,他那个当府尹的朋友听到后非常后悔。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最奇怪的是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也是预先通知大家某年某月某日他要圆寂,圆寂时做的那个辞世偈就极好: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虚空步。

偈子做完了,从从容容地剃发、沐浴、披衣,再向大家告别,于是就坐化了。但弟子们舍不得他,哭声震天,并且从早哭到晚,一直哭到第二天。这时,洞山忽然睁开眼睛,批评他们说:“你们这样像出家修行的人吗?真正修行的人是哀乐不入,心不附物。你们这样劳生惜死,真是太痴愚了。”于是吩咐庙上办“愚痴斋”,大家舍不得,过了七天才把斋办好。洞山与大家一起把斋吃完了,说:“出家的人就是无事的人啊,到了临终出行的时候,千万不要哭闹。”说完,回到方丈,长坐而去。你看,这是多大的本事,决不是一般夸夸其谈的人做得到。这些公案,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一,既是学佛,就必须知道三世因果,知道万法皆空的道理,要相信真有解脱之道。佛法不是一般的知识和学问,你也不要仅停留在知识和学问上,修行修行,那要放在自己的性命上修行,要得受用。平常没有受用,到最后时,你能有这个力量吗?要知道,祖师们的这些本事,只是在最后那一着时才表演给大家看一下,实际上功夫早就有了,只是怕引起大家的妄念,隐而不露罢了。这个功夫从哪儿来的呢?有其果必有其因。六祖大师在下面指出了你用功的方法。

六祖说:“若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在前面已经谈过一些,这里结合一相三昧再谈一下。一般人的智慧只是世间的聪明伶俐而已。你若证了空性,证了万法皆空的道理,就得了一切智,又叫根本智。有了根本智,你就得到了解脱。一切种智又叫一切智智。只有佛才具有,也就是不仅能洞悉万法的共相,而且通穷尽一切事物的差别相。一相三昧就是在性空这个问题上得定,得决定见,不论善恶、美丑、因果、凡圣、生死、烦恼菩提等等,你都能“无取无舍”,“不生爱憎”,也就是做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样,你就实践了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在念头上,而一行三昧则重在行为上,你一相三昧到家了,一行三昧也做到了,它们同体而异名。你平时若在这上面用功,久而久之,你的身体生理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并不是很神奇的事。新陈代谢的秘奥一般人不明白。新陈代谢就是生死,不过不那么明显。一睡一醒之中也有生死,念头的生灭也是生死。只不过这些大家是熟视无睹,认为只有放进棺木才是死。我们平常的觉性都被种种杂念、烦恼遮障了,自己不认识自己,如果你照六祖所说的,达到了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进而明心见性,你的那个身体的变化就大了。你的觉性,才会从浊乱的烦恼、杂念中澄清出来,这样,对生死,对三世因果就会看得清清楚楚,并且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业命中获得自由。

有几位同学多次问到丹道的问题,本来这里不是讲丹道的地方,不过接着上面的话题我提示一下。什么是丹呢?丹道家认为,修行若要达到不死,不去外面胡乱投胎,就得预先自己给自己准备个胞胎,到了一定的时候,让自己的神识进入这个丹里,就不死了。许多讲丹道的人连这点都不明白,结丹干什么呢?弄个皮球来好玩吗?人是要死的,死了要投胎,要继续活下去,但这个躯壳却不听使唤了,坏了,怎么办呢?有了丹就不怕了,神识在丹里面,你就得到了再生之机,而且就是自己生自己,不要受牛胎马腹之苦了。

结丹的道理又何在呢?人身都有阴阳二气流转不息,阴阳二气不转了,就成了死人。要结丹,就得把自己的阴阳二气调好。丹道家认为,阴阳二气是经常见面的,也与父母交合的道理一样要结胎。但你不能使唤自己的阴阳二气,所以就结不了丹,你若能使唤它们,让它们交合成功,丹也就成了。阴阳二气交合不在多,只一次就可以结丹了。有的人讲今天一个周天,明天一个周天,简直是闹笑话,你那点阳气,就这样被折腾消耗了,还结什么丹!阴阳二气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它是自己运动流转的,你若把住了火候,丹就结成了。另外,结了丹你自己会知道,肚子里的确有个东西,而且身体也会起变化,饭量会少,睡眠也会少,但精神越来越好,心情也越来越好。阴阳二气交合的感受是非常美的,超过人间的一切享乐的感受,真是舒服无此,全身任何地方都在欢喜。结丹后你随时都可以让阴阳二气交合而养丹气。张三丰的大道歌说:“百日归一见笑颜,看准阴阳往上翻。即见黄婆为媒娉,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禁,谁能言,浑身上下气冲天。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接落丹田。倾刻间,水火既济通宵眠,百日归老返童颜”。真的有这一套学问啊!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成都认识的赵升桥老先生就是这方面的通家,他老人家是一位篾匠,那个功夫真是少见。

禅宗是不讲丹道的,只讲明心见性。性却不是修炼而成的,而丹则必须自己阴阳交合而成。佛家对丹道的看法是,那仅是一种方式,可以多话几年而已,丹也终究要坏的,道家那套方式是得不到究竟的,因为丹也是因缘所生的啊!即使活上千年、万年,必然有坏的那天。而禅宗认为我们的这个性是本来就有的,用不着你去修,天地形成之前它就有了,天地坏了它仍然存在。所以学禅宗用不着去结丹,只叫你明心见性。见性之后,身上的一切气都可以集中起来。对此,佛教不叫丹,也不叫阳神,而有一个名字叫意生身,意生身同样有丹和阳神的作用。但意生身也离不开性,空了就不坏了,有就非坏不可。彻底空就彻底不坏,没有什么力量能毁坏它。什么是金刚?空就是金刚。意生身是全体的空,所以不坏。道家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空上,出阳神与意生身似乎有点类似,但本质是不同的。禅宗叫你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则万法俱具,怕就怕不能见性。一但见性,千万亿化身凭空而出。出阳神与细胞分裂相似,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也能有所变化,但毕竟不能与见性相比。在这个意义上说,禅宗那些来去自由的祖师们,不必说得了菩萨果、罗汉果,最起码的也是成就了意生身。如果是证了罗汉或初地,哪怕是得了意生身,你还会稀奇那些丹吗?

丹道的祖师张紫阳,在其《悟真篇》里讲金丹,讲性命双修。内篇讲金丹,外篇讲明心见性。他讲金丹时赞叹金丹如何如何殊胜,但到了最后说一句话,“性功不彻,命功不圆”。光修命不修性是得不到圆满的。到了最后,性就是命,命就是性。要知道,道家的丹道理论和实践,真正发展成熟是在宋元时代,那时在国内是禅宗的一统天下。儒家要向禅宗学习和吸取养料,道家同样在向禅宗学习、吸取营养。吸取的是什么呢?就是明心见性。如果大家有兴趣看丹经就可以知道,宋元明清的丹经,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几乎没有不讲明心见性的,只不过换成了道家的术语而已,同时你可以看到,他们讲金丹是很精彩,但讲明心见性,这套功夫就远远不如禅宗内的祖师了。这也许叫隔了行吧。要知道,道家尽管批评禅宗“修性不修命”,但对禅宗的明心见性都非常留心。而禅宗呢,也不是没有谈到胎,马祖就说过“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明心见性就是结胎,圆悟克勤给他的弟子说:“胎要养得熟,死后得意生身,天上人间任你住去。”禅宗内虽然有些地方讲圣胎,不过是对明心见性的借喻,学佛就学佛,不要把自己修行的路弄死了。

禅宗的法统和力量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侯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槃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戊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添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粱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金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当诛夷。但以佛法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肃宗谴使就请师衣钵归里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今谴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后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余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

在这最后一段中,六祖一方面对禅宗的法统作了交待。另一方面,可以说再一次重复了《坛经》的要点。禅宗为什么会流传一千余年,并且长盛不衰,与六祖大师这里的付嘱有极大的关系。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五灯会元》和《五灯全书》的目录,从六祖并始,师师相授,灯灯相续,到清代康熙年间就传了近四十代,传到现代约五十余代。禅宗这样严密的传法谱系,在宗教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佛教内的其它宗派,法系传承经常中断,难以接续,都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日本的禅宗也很兴盛,他们在宋代于中国接法后,仍然按照中国禅宗的规矩传法,也奉六祖为祖师。当然,在朝鲜、在越南,禅宗的传法与日本也是相类似的。

为什么禅宗有如此之大的凝聚力量,这就不得不归功于《坛经》,归功于六祖大师。在古代的中国传统是稳定而强大的,在传统中找不到依据或依据不足的宗派或学派,哪怕取得了一时的显赫,也会很快为人们所淡忘,因为传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信誉的积聚。六祖大师在这里建立了自已的法统——传法之统。六代传法当然确有其事,但六祖更把这个法统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使自己有了绝对牢固的依据,而优越于其它宗派。以后,天台、华严、净土、密宗等也纷纷仿效,试图建立自己的法统,但都远不如禅宗的牢固。如天台宗在《佛祖统纪》中所作的努力那样。因为把法统上溯到释迦佛并不难,难的是在现实的社会中,该宗派是否有能力维系这个法统,历史表明了在这上面最成功的只有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这一旗帜,在中国佛教徒中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由于其简捷易行,故易受僧人和士大夫们的尊信和奉行,为自己建立了广阔的传布空间。所以,在六祖之后短短百余年间,禅宗不仅承受了唐武宗灭佛运动的打击,而且迅速形成了五宗竞荣的局面,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当然,对于禅宗的法统,教下各大宗派是有异议的,但却无力动摇社会的承认,最后也只好随波逐流了。关于禅宗法统,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在藏经中有不少专著,这里只是提示一下,这个专题,还是留给这方面的专家去讨论吧。

一个宗派的发展和繁荣,仅靠法统是不够的,它本身还应具有超凡的实践力量和普遍性。对于这一点,也是其它宗派所不能比拟的。自己就是佛,“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六祖大师归结的这一总纲,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六祖在这一段中所阐述的,是整部《坛经》的浓缩,你看:“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不论因也好,果也好,六祖把佛与众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消除了一切差距。所以,每一个人,只要你发心,只要你按照六祖的开示去修,去行,你的解脱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你看祖师们,他们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自在,为什么呢?他们见到了这个,尝到了这种无上的法乐,当然是信心百倍了。大家已经知道了,在《坛经》中,不论六祖千说万说,实际上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么是“此心”,就是我们大家人人都有的这个心,对这个心,你不能把它推到一边,也不能把它推到未来。就是现在你能思、能想、能作、能为的这个心、这个念啊!有的人说:“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凡夫心,怎么能与佛心相比呢?”错了,若说你心上的那些善恶是非,当然是凡夫,不能与佛的光明相比。但你那个能善能恶,能是能非的作用,恰恰就是佛性,佛在这上面并不比你多个什么。所以六祖说:“汝等的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但是,你若一念返照,直心而往,“一念平直,即众生是佛”。对这一段,我建议大家能够背诵,因为全部《坛经》二万多字,背完有困难,也没有必要,这一段仅两百多字,又好记,背熟了,天天对照着修行,久了必然会得受用。修行是一个整体,《坛经》这一段可以说是主心骨,你在这上面有了受用,你就稳得住了。另外,不要因为禅宗说“不立文字”你就不读经了,这样不行,对佛的经论,我们要学,要看。三藏十二部太多了,可以选择一些学学。如《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八识规矩颂》、《三论》和《大智度论》。看了这些,你对唯识法相,对中观般若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同时,应经常诵读《金刚经》、《楞伽经》。这两部经都是禅宗用来印心的,你的修行对不对,就可以用这两部经来检验。再如《楞严经》这部经在历史上很受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对学佛的人帮助很大,应该读。再如《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维摩诘经》,都是极好的。在这些基础上你再读《华严经》,你的境界就会改观,就会得到极大的力量。

禅宗讲顿悟,讲不立之字,在频悟这一刹那,的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正如六祖所说是:“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的。但在悟之前,如果你没有多少佛教知识,那么你还是要多学点佛教经论,作为自己的资粮。你如果悟了,那更要广学万法,一方面验证自己的悟境,另一方面是广度众生,圆满功德。不能把“不立文字”和佛教经论对立起来,那是“二”,不是“不二”,所以祖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总之,你不要执著,既不能执着于经论,也不能执著于“不立文字”。要时时刻刻,行住坐卧,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做到“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你就可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里,并不是要你放弃正常的工作,还应把你的本职工作搞得更好。六祖所说的“但识众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本职工作都搞不好,你“觉”个什么呢?“无动无静”这一套功夫,就在你全部的工作生活中啊!大家一定要明确这点。功夫就在你的喜怒哀乐之中,佛性就在你的七情六欲及种种烦恼之中。“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有些人修行,闭门不出,不问世间,看上去貌似清净,但到红尘中一来却过不了关,八风一吹,痛苦就来了,更谈不上力量。所以祖师们经常强调世间这个“大冶洪炉”,就是要在其中百炼成钢,成就无上金刚。我们提出“人间佛教”的道理就在这里。一方面,我们要在烦恼中断烦恼,在烦恼中证菩提。另一个方面,这个世间不太平,苦难太多了,菩萨要度化众生,离开了这个世间哪里去找众生呢?禅宗就是要你在世间锻炼,要你在烦恼中滚打。“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六祖处处都在强调这点。所以说学佛学佛,就是要懂得烦恼是怎么回事,你懂了,你就是烦恼的主人,你就得解脱和自由;你不懂,你就是烦恼的奴隶,你就得不到解脱和自由。

《坛经》我们大致就学到这里。学习结束了,我仍然很感慨,这么好的法,这么伟大的力量,为什么今天留意的不多呢?《坛经》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品,是全世界的骄傲。我们大家能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的确因缘殊胜。大家回到各自的岗位上,望能继续学习,有所提高,若其中能有人开悟,则是这次法会的一大喜事了。

谢谢大家。(全文完)

后记

1990年11月,四川省佛教协会等单位在成都举办讲习班,由贾老宣讲《坛经》要义,历时二十余日,听讲的来自全国各地,共100余人。讲习班结束之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纷纷索要贾老的讲义。但贾老此次宣讲,没有讲稿,所以我们只得组织人力,整理当时的讲课录音。经过诸君努力,历时半年多,终于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讲义,主要由冯学成同志整理,参加工作的还有严永奎、刘蜀西、胡俊、何光明、李政、万长安等同志,在此一并致谢。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稿成之后,正值贾老生病住院,不能对全稿进行审阅,加之我们水平有限,错漏之处难免,望读者鉴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