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行由品第一

  门人法海编集

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1),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1)宝林寺即曹溪南华寺是也。法海坛经序云: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曰、可于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落成于梁天监三年。传灯录云: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为法泉寺。宋高僧传云:太平兴国三年、敕建塔。改为南华寺。又改曰、华果寺。广东通志云:南华寺在县(韶州府曲江县)南六十里。梁天监元年。天竺国僧智药建。后为六祖演法道场。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锡齎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其寺为岭外禅林之冠。按指月录、曹溪宝林、堂宇湫隘。六祖谒里人陈亚仙、捨宅广之。即此寺也。六祖传黄梅衣钵、居此。今衣钵与真身俱存。开宝三年、赐名南华。塔毁。明成化六年建复。国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亭、避难石、曹溪水、十二景。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三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2),本来(3)清淨(4);但用此心,直了成佛(5)。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2)自性:诸法各自不变不改之性也。

  (3)本来:无始以来名本来。

  (4)清淨:远离身口意三业恶行之过失、烦恼之垢染、名清淨。

  (5)心、佛:传心法要曰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淨、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6)。

  (6)此悟如何?参之。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7)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7)即如来藏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8),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馀,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8)自性本智、触处应现、千般万般、应用不乏。不即不离。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9),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10)?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11),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12),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9) 求人天有漏之果、福报尽时、还入三涂。或如今生持戒脩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淨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

  (10)福者、即从福田求得之人天福报也。虽得福、亦不能救生死轮迴之苦。

  (11)传正法而更授以师之袈裟也。

  (12)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湥课页寿室猓?蠓?瓷疲?捵婕磹海瑓s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13),及《五祖血脉图》(14),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13)画楞伽经中说法时会处众等之变相。

  (14)谓自初祖达磨大师至五祖弘忍大师之图以形容嗣续列祖之传。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1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16),不生不灭(17);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18),万法无滞(19);一真一切真(20),万境自如如(21)。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15)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16)达磨来此土至梁魏二国。祗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17)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18)问曰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淨、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问、只如清淨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见。

  (19)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

  (20)一真指绝待真理而言。离虚妄谓之真。所谓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云一真一切真。

  (21)如如是不动义。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獦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