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行由品第一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22),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22)细细思之!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23),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24),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25),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26)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27),学法无益」(28)。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3)不顾身命也。

  (24)默契也。

  (25)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

  (26)五个何期须细细参之。

  (27)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淨、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

  (28)普照禅师曰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鍊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齐、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29)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29)顿悟之教、使人速成佛果、一直而谈、更无委曲、不历阶渐、唯指本源、故称为顿。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麤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喫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30),不论禅定解脱(31)。」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32)。」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33),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30)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31)若顿悟自心。本来清淨。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淨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32)祗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即是不二之法。盖见性即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即是见性。故繁言之则为三。简言之则为一。

  (33)五蕴(亦名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与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内界、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外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中界)。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薙髮,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淨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