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3课丨承佛教戒是什么?

第23课丨承佛教戒是什么?

  那么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承佛教戒是什么呢?

  承佛教我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律,他就是以持戒开始,所以身识身识,就是我持戒一定是我身体力行,我身体上面触摸外境的时候,那你身体端坐的时候,你的身体是正念,身识,对吧?

  那么如果你毁犯,有所毁犯,比如说你去造杀盗淫,行淫欲的时候阿难不是身体被魔女就是来回抚摸吗?这个时候你产生的身识就不一样了,所以他持律,那么他身识始终是清净的,渐次清净,不断地清净,不断地清净,你看这里有一些名词给大家介绍一下: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三千威仪不毁犯;八万微细,八万细行也不毁犯。跟大家说一下什么叫做三千威仪呢?

  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制的戒呀,制的这个比丘戒乃至菩萨戒法里面有三千威仪,什么叫做三千威仪呢?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一共有二百五十条,那么这二百五十条里边,你想嘛,持守这二百五十条戒的时候,人一天要干什么?要怎么样?要行住坐卧,就是这又叫四威仪,四威仪就是你的四种状态,在这四种状态里边,要始终持这二百五十条戒,所以四乘以二百五就是多少?一千,合成一千。

  那么菩萨戒里边又有三聚净戒:一个是摄律仪戒,就是你的威仪律仪,你的身;一个叫摄善法戒,你要行一切善法;还有一个叫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有情。这三种戒乘以一千就是什么?三千威仪。在这三千种微细的状态下,你始终要保持这二百五十条戒律,这就叫三千威仪。就像咱们上次讲《楞严经》,不是还记得那个流变三迭吗?还记得吗?东西南北,过去未来。那么八万细行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三千威仪的基础上,八万四千是怎么算出来的,听明白了。十善业知道吧?十善业。

  十善业,那么十善业里边,身口一共有七支嘛,杀,盗,淫,两舌,恶口,绮语,妄语,一共有七支,这是身体和口,身业和口业,对吧,一共有这七个方面。

  那么在这七个方面呢,再三七是多少?二十一,就是两万一千了,三千威仪威乘以这七个方面,就等于说两万一千了,对不对?这两万一千再配上什么呢?意业的贪嗔痴。贪嗔痴后还有一个叫做等分,相等的等,分别的分,一分两分的分,这个等分是什么意思?我一说大家都明白了。

  就是说我们上辈子比如说修行,我们上辈子修行的时候,修学的时候,这个贪嗔痴有现行,我们上辈子具足了,比如说贪心起来了,嗔恨心起来的时候,我们上辈子修行的时候,你会对治,对吧,但是你对治的时候呢,你上辈子修行对于贪嗔痴的对治,你也不是挺厉害,但是你也不是没有对治,所以就说怠对治,就是爱理不理的这种感觉,也没有不管,也没有彻底把它管好,对于自己的贪嗔痴。

  在这种情况下,感得这辈子的习气还是,就这辈子的因缘对这个三毒还是这样,你也不是说特别难降伏它,但是你也不是说很容易就能降伏它,因为上辈子等流出来的还是这个习气。所以就这个状态等于说我们这辈子修行的时候,对于贪嗔痴也是不紧不慢,这样地去修,所以叫做等分。

  贪嗔痴再加上等分,是不是四个?这四个乘以前面的两万一千,二四得八,一四得四,八万四千,就是这里讲到的八万微细,我们俗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对于戒律的微细具体化,也就是从心念上去一念一念一念一念地去持守,在二六时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发心中,时时刻刻持守,就叫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这是优波离尊者过去,记住我们在讲身识,他就是身体力行,不出现在身识的上面,绝对清静,入的如来藏。后面还有两个词,可能大家有的人懂:性业,遮业,这个懂吧?受过五戒的都知道,性戒、遮戒。这个性就是说,什么叫做性业?持戒里边有性戒,就是说你所戒的法呢,它体性本来就是恶的,不待,就是不用等到佛制这个戒,杀盗淫妄你在人世间做,都是属于恶法,这就叫做性业,杀盗淫妄都属于性业。什么叫做遮业呢?就是所戒的法本身不是恶法,但是佛制了不能让你做,为了防止你引发作恶,所以佛制出来,所以叫做遮业。

  你比如说喝酒,就是遮戒。我考一下大家,还有什么是遮戒?还有什么?吸毒的话还不能(算)严格的讲,为什么?吸毒在世间也算恶,你害人呀。还有什么是遮业?受过菩萨戒的就知道,若佛子不能什么?吃什么?吃一切众生肉,吃荤的,不但吃一切众生肉,吃腥的,吃腥之前还有什么?吃荤,荤是什么?就那五样,葱蒜这些东西嘛。那么世间人吃葱吃蒜算犯戒吗?对,到了佛门制止了,如果你犯,这就属于遮业。

  还有,还有大家再想想,看来你们每天都,其实这些事你们都干过,也持过,你们都不上心。受过八关斋戒吗?过午不食,世间人如果过午食了,会不会有罪?对,佛制了过午不食,那么你过午一食,就有罪,这就叫做遮戒。包括比丘戒里面是不能让你刨土的,去种地的,大家知道吗?那么世间人的话你不种地吃什么呀?

  所以等等这些,我们就从这里就知道说,你看:性业遮业悉皆清静,身心寂灭。这里讲到的,我在这个如来的座下就是说,由于佛教我持戒,持戒以后我维持这个律仪,也就是说,我是如来众中纲纪,就是我维持戒律威仪的这个纲纪,蒙如来令我心戒清静了,亲印我心,心戒清静了以后,持这个戒,修这个心,众中推为上首,所以说众推为上。

  那么这里,佛要问我圆通法门,大家这里要仔细听一下,为什么说圆通法门在这儿他是这么持戒得的呢?这有两重意思,因为还有一种叫心戒。佛问圆通首先是什么呢?我初,刚开始的时候以什么呢?执身之戒,就是我执著身体不能去毁犯,杀盗淫妄。

  执身之戒就使得五根和前五识不随五尘去造作了,你看身识嘛,身识就是我把身守住了,那么我们五根对五尘去造作的时候,一定是我们身体去有身业,并驾齐驱地才会产生眼耳鼻舌身识,对吧。

  那么我把身给守住了,不随着这个外在的触尘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前五根和前五识也不随五尘去造作了,这样就让身得了自在。次第是怎么样呢?执心地之戒,次第执心,就是执心地之戒,心地之戒是什么呢?怎么样令行通达的呢?从这里就是要悟明什么呢?叫做无作妙戒,大家听过这个词吗?无作戒体。

  无作妙戒是什么呢?既没有所持的戒,也没有能持的心。你看是不是还是归到如来藏妙真如性了,没有分别对待了。没有所持的戒,也没有能持的心,然后你身心中一切境界通达无碍了,就是不要等到我去执持了,自然就没有毁犯了。

  我在此给大家讲过嘛,证到初果的人你去耕地的时候,自然那个虫子就会远离他了,不会被他耕到、弄死了。这就叫做人家持戒功德的心戒现前了,自然就没有毁犯了。没证到阿罗汉果,这个初果二果三果证到以后呢,如果他没有出家,就比如说证到这个预流以上,但是还没有证阿罗汉果,因为证阿罗汉一定是以出家的身份,在此之前,那么他决不会,哪怕说成为在家人,但是宁死他也决不会有这个犯邪淫戒的因缘,也就说在他一生中,也就不会出现这种因缘勾引他去犯这个邪淫。

  这就叫自然无犯,自然无犯,通达无碍,所以这里说,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就是说,我证入圆通,是以身识为下手,持戒、持律为根本。好,那么我们在这里,再把最后一个六识圆通的目犍连的意识给大家讲完,因为这个也比较短,也比较简单。大家一起来先读。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你看,这就是目犍连的意识,意识圆通了。这个目犍连为什么叫意识圆通?因为他称为神通第一。目犍连汉译为叫做采菽氏,就是他们祖先是采一种植物而生的,他们祖上就开始修道,也是外道,那么流通下来,他们就叫目犍连,叫大目犍连就是因为他有神通。

  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有神通,都不知道他的神通是怎么来的呢?这一段就讲他的神通怎么来的。就是当时,还是从座起顶礼佛足白佛言,当时我在路上乞食的时候,偶然地遇到了,你看他这个佛讲法,真的是真语者实语者,这么多章节这么多经典里面他都不会乱,你看就是前面讲到这个,谁遇到这个三兄弟来着?舍利弗,也是遇到逢这个迦叶波三兄弟相逐,这里的目犍连同样也是他们兄弟三个,也不知道是一拨遇到的还是隔开遇到的,就听他们宣说如来讲的因缘深义。

  这里讲的因缘深义呀,我们应该这么理解:不是说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常作如是说,而是什么呢?像《中论》里边讲到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这才能叫做因缘深义,缘起性空的大乘第一义,性空缘起的因缘深义。

  所以他在这里,听到这个法以后就顿时心开意解,发明本心了,就是由于一切皆是缘起嘛,缘起就是性空的嘛,那么他悟入到这个性空,就可以随便地去缘起,反映在咱们凡夫的视野中就叫神通,能明白吧?什么神通?就可以从这墙出去。那么从这个墙出去,大家想想,从这墙出去,它缘起中的话我们的一般的因缘认为,这儿的因缘有一道墙,那么我呢有一个我,都是这种缘起,有一个我肯定不能出这道墙,我们的缘起中都是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只有缘起,而且执著缘起,见不到性空,就没有性空了。

  他听到这个甚深缘起的深义,心开意解了,立足于性空的本质上来讲,可以在这个缘起法中随便,这就叫神通。所以在阿罗汉的这个,这都是属于共凡功德了,就是有些外道也可以修到这样的神通,提婆达多嘛。阿罗汉有一种功德就是可以从山里面入,从海里面出。

  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执著点神通,随便他知道你想点什么,都觉得了不得了,这都是毛毛雨呀,虽然咱们现在没有,但也不要看不起他,我们最终是极乐世界,一念就能到他方国土,是这样的一种。所以你看这里他说,得大通达,就是悟到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缘起性空义。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到了这种地步了嘛,佛也得给他给个名份呀,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

  当时这个佛住世的时候,如果说,就是比如说有来人他有愿力要出家,那么佛就在用他的威神力,就是向这个愿意出家的人他会说,善来比丘,这么一句话一说,这个人的头发就会自动脱去,袈裟就自然著身了。你看人家那会儿,随便生活中就处处都是神通。我们现在也是神通,但是我们意识不到,比如说吃饭喝水也是神通,我给大家显一下。

  这就喝进去了,这就叫神通呀,很可能在另外一界国土你就没有这样的,你就不要说另外一界,畜生来讲吧,你去给狗喂水,它能够这样倒着喝进去吗?它必须用舌头不断地舔不断地舔,所以它就认为人可以这样这是神通。

  所以佛住世的时候就袈裟自然著身,须发自落,就具足了僧相了,目犍连人家就是这么出的家。而且呢,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就是从此以后,他用神通游诸十方世界,去住自由了。用这个神通力发明了意根,就着意根,用他的神通的这个意根意识,用这个意根的意识,来发明如来藏性原来是不变随缘,由于它不变,所以才能够随便地去随缘,这样才自在无碍,所以于众中神通推为无上。

  这里讲到的说,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这里讲到的宁唯世尊是什么呢?就是说到我的神通之力,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就是说不但独为释迦牟尼佛所许,觉得他神通第一,十方如来都赞叹他的神通力,因为他遍游十方,做诸佛事嘛,所以这里叫做圆明清净,就是一真不动的性空中,他可以,圆明就是随便地去做诸佛事。这还是形容他这个任运思惟,不假作意,就是不用刻意,随便就任运自如的自在,这都是叫做神通。

  所以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大家要知道,这叫叹我神力,自在无畏,就是无所畏,为什么?能够降伏魔,能够摧灭冤家,这不是就无畏嘛。目犍连可会降伏了,在这个《降魔经》里面讲到,有一次佛上到兜率天去讲法,结果下面就是毒龙就害人害得不行,目犍连就去收拾他,他就一会儿变成很大,一会儿化作很小,来来回回就把这个毒龙给弄害怕了就降伏了,目犍连。还有一次呢,在志行道(梵志)里面有一个外道去移山,就跟愚公移山一样,外道去移山怎么也移不动,结果人家目犍连一下就把它平为大地,就为民除患嘛,所以当时为什么说神通第一呢?所以他这里讲到说,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

  就是你问圆通法门,我以旋转我的虚妄分别、向外攀缘的这个意识,归复到湛然常住的这个如来藏心,这样的话,我的心地光明了,就得以显发宣流了。这里讲到的,如澄浊流,久成清莹,就好比说,这个浑浊的流水久久不动了以后,就把它澄洁成清净、莹洁的一个,清净的一个水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如果论圆通的话,依我所证,唯有意识为我的修因,最为第一。目犍连是怎么得的神通呢?还是转的识,用这种妙观察智。

  所以大家想想,这就是阿罗汉,这是讲到的神通呀。昨天有一则很有意思的事,现在真的是这些胡说八道的太多了,说怎么给超度,说你要每个月来,完了以后能够到边地疑城,能够到什么上中下品什么的,就开始给人说了,说你来的话超度,到哪个时间段期满了,往生了,谁不好好表现,说你们家的没往生。可是问题还信呀,还有人信,天天跟着去信,倒也是好好地去念佛,但是他们就像完成任务一样,什么时候问的说,你们这个亡灵往生了,我就任务完成了,不是为了念佛而念,是为了说超度祖亲呀,六道的这些六亲,走的六亲亡灵而去念的。

  所以大家想想,他念的那股劲儿,他就是交换、功利的这种心去念佛。昨天我就破邪显了个正,我就说到,说阿罗汉的神通呀,可以从地入从海出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凭借阿罗汉自己的力量还没有资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大的神通都没有资格。六通得到了,像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可以从山入从海出,宿命通就是看到前生后世,他心通你想什么他都知道,这样的大神通都,这还是,这都属于说俱解脱的阿罗汉,还有不是俱解脱的,有的是慧解脱,有的是这个,这个叫做什么解脱?

  就是这些阿罗汉再怎么厉害,他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还到不了极乐世界呢,你怎么能让他就在极乐世界好像守着随便就说,我看见他又往生了,他没有往生?我说这不是明摆着打妄语,大妄语嘛,这要堕无间地狱的呀,为什么不怕呢?那就是根本不相信有无间地狱。所以说现在这个没办法,随喜你们能够听到楞严正法。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原标题:承佛教戒是什么?丨《楞严经·众菩萨品》2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