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5课丨佛法讲的空法,都不是佛法?

第5课丨佛法讲的空法,都不是佛法?

端身正念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大家吉祥如意。

  那么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一讲。有时候也是说不怕布施难,就怕难比难。这两天我不是放假么,回去这个陕北老区,给他们讲了几天,其实又讲了就是泛泛地说了一下,念佛呀因果呀轮回,这些硬性的底盘来信心入道。

  所以确确实实跟他们比起来,咱们在这儿可以说是太有福报了。我们觉得说坐在这儿了,说反正那儿有人在讲《楞严经》,还在西四这么个地方。可是他们那儿呢,如果我不去,就永远可能就没有这个法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是老乡,沾了点后门面子,不知道为什么这辈子生在那儿。

  确实闻法非常难,那真是如饮甘露一样的,远近其他县城里面的,榆林市下面的,县城里面上来的都有。这就是说这个,因为你宿世那个地方的佛法很不兴盛,基本上是断灭之相,所以就咱们佛法里面称之为叫做边地。

  所以在那样的边地,我觉得确确实实非常难得,也是格外的殊胜,从难上来讲就比咱们这儿更难,也可以说更殊胜。但是这个佛菩萨护法度众生呀,也真有意思。白天讲法,晚上还要做三时系念,超度这些他们的这个冤亲债主呀,宗亲,历代宗亲亡灵。做这个三时系念呢,做到二时的时候,这个一念说汝等亡灵,还真的是就,黄土高原上呀,你们知道那个风要是一卷起来,真的就跟龙卷风一样,我们土话叫做鬼旋风,真的就呼呼呼就刮到这个小庙前面的这个广场上,呼通的一下就当中正门那儿就刮在那儿,也没进来,就刮在那儿卷了几卷。哎呀当时所有的这个,来瞧热闹的也罢,看那个我们那儿叫闹红火,就是看这些人这是干什么的,都心里说哎呀,咯噔一下,说原来这是真的,真有鬼。

  所以你看我也不知道是真的是鬼来了呢,还是佛菩萨护法来加持变现的,总归就不偏不倚不迟不早就在那个时候,它就来了,所以这些人马上全部心里就咯噔一下,就信了,有的根本没那回事就信了。所以大家想想,为什么说弘宗演教,不仅仅是光我在这儿说而已,什么事只要让你能入就行。

  那么每个人入的方法不一样,入的情况、时间,这个点不一样。所以说这就是地藏王菩萨发的愿吧,化百千万亿身,度百千万亿人,各式各样的,包括法门也是百千万亿的。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法门就是这个楞严大定,一心一意把这个如来密因会到一句弥陀圣号,然后以这个全身心的发愿往生之心,现前用这个首楞严大定来作大补。

  这就是我一直给大家说的,讲《楞严经》的初衷吧。所以我们一边在学的时候,要从性相圆融上去会;另一边在学的时候,还要在理上来指导行去通,一点一点地通,天天去钻,每一周来讲来听,于我于诸位都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在上一讲的时候呢,我们跟大家不是讲过,就是说主要这个核心句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这是就着阿难,佛这个最亲的弟子,他从什么呢,就是从解结的这个点上来说的,因为他觉得六根既然向外攀缘,他认为这个六根之结还有另外一个地方,肯定是从那儿有源头。

  结果佛就斩钉截铁地告诉,六根本来就是结,没有源头了。而且六根之所以称之为结,就是你以为有源头、有解、有结。所以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

  说白了,会到一点上就这么简单,真是跟万里黄河一壶收一样,就收在这个壶口了,这句话就是黄河的壶口,我们修行的壶口。

  下面呢,还记得上一次我们跟大家不是把这一段偈颂给读完了,但是并没有讲。今天我们就开始,从这一段偈颂开始讲起,四句四句的来看。

  大家找到这个经文,依着经文往下贯。找到了没有?你看头四句是: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这个呢,这是从这个教理文字上来讲呢,这个地方是非常的就是讲的到位,次第很好。但是就是从理解上来讲呢,它是比较生涩的。因为毕竟这个句子它有局限性,是五个字一句,所以他在讲义理的时候,可能有的是稍微稀一点,有的就特别浓。

  所以大家在贯的时候把心提起来。这里的真性就是我们常说的真体,常住真心,也就是妙真如性,是一切法所依的,能出生一切法,随着不拒群相发挥嘛,在此一直讲。

  那么这里首先讲到的是说,一个叫做有为空。首先就是说依这个真性所显现的我们现在所讲的一切的有为法,有所作为,也就是你知见上立了知和见的这些法,全部称之为有为法。我们学《楞严经》一定要把心提到这个究竟的最边缘的层面。

  有所作为之法不一定是咱们说,今天很大幅度地去做一件事,起心动念一念起,就是落在有为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有为法,当体是本空的,是因缘而有,但是如幻如化。

  这是我们给有为法首先定这么一个位说,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那么相对于有为,我们说无为法难道是真的吗?无为法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你看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第一义谛。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它对和错,一定要放在大的背景角度上来讲。是从语言思惟层面上讲的无为法,那么它同样还是生灭法。如果是从悟和证方面直达的无为法,那它就是真的。你们一定要把这两个层面。

  所以这里说的,又说到无为法没有起灭等等,还是相对所说的有为法而言。这是从语言表达层面,咱们世俗谛为什么,因为依着我们会的文字,我们听到的话语,来讲有为和无为。

  那么当我们表达有为的时候,说它缘起如幻如化。当我们说到无为的时候,相对有为而所立的,所以同样不真实,也如空华一样。这就是无为无起灭,就是我们以为说的无为法无有起灭,但是我们在说的时候,其实用起灭心来说,那么相对而言还是不真实的,如空华一样。这就是这边也给你铲了,那边也给你铲了,不许你解,只许你悟。这是这一句。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来看: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这句话就开始浓度就大了,但是也比较简单,流畅一点讲就说有为法是虚妄不实的,是为了显示无为法是真的。

  大家想想,想好啊。说有为法是虚幻不实的,是为了显示无为法是真的。那么说无为法是真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为了显示有为法是虚幻不实的?他们两个就是相互来这儿演,我演正,他演反派,我演正角他演反派,但是正角和反派都是戏。

  所以在这里还说真妄同二妄,为什么呢?真和妄只是相对待而成,这两者都是虚妄的,所以叫做,这里讲妄真同二妄。这句能会得过吧?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因为这个真如自性呀,它本身是不可以说它是真的,也不能说它不是真的,你不能用真或者非真,就是不能用肯定或者否定来进行对待的认知。那么这里讲到的犹非真非真,这个话是这么理解的,就是同样还是什么呢,既不是用真来表达,也不能用不真来表达,所以这里讲到的犹非真非真。

  那么既然不是说真,或者说不是真,那么怎么可以用能见和所见的这种对待法来从中认识呢?你看嘛,言这个妄是为了显真,它是对待法。那么这是在同一水平,同一层面。因为有虚妄,所以才说真嘛,那么这个虚妄和真它一定是在同一水平同一层面的,都是妄的。既然是这样,妄也是妄,真也是妄,所以这个妙明真性既不是真,也不是不真,就不能用能见的根和所见的尘,来在这一层面进行认识。这就是这句话。

  大家想想,对待法是一个什么,它的真实样子是什么样的?你看我现在说这边是,这是方向是哪里,东边是吧,这边是西边。那这个东和西怎么建立起来的?是不是东对西说东,西对东说西呢?那么我问一下大家,既然是相对来建立起来的,这个东和西谁先有的呢?既然同时有的话,那么东和西没有的时候怎么有的呢?我又可以露一下我原来学中观的时候研究生的这个功底了。

  大家想想,东,假如我们要说东,说东是相对于西而建立的,问题是西还是相对东建立的,这个西还等着东来建立,你现在东还得依靠西来建立,那到底怎么建立相待法呢?假如你说一块儿有,同时而有的,那么如果同时而有,相待而立,那么没有的时候,怎么来的呢?没有东西同时建立,那么同时建立的时候,在同时建立之前,它是同时没有的,你怎么相对呢?已经同时建立了相对的话,你还为什么要去建立相对呢?

  这就是《中论》里边的偈颂,原文就是:若法相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就是指的这个相待法本身就是假的。当我们觉得说,这是相对这边而说这边,这是有一个参照物。

  可是参照物本身都还需要参照物,从哪儿而起呢?所以才这里表达为什么呢?犹如幻化,不实如空华。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

  第三句: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这就是讲到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个六根,既是轮回根本,也是解脱根本。也就是这个根和尘之间呢,没有各自独立的真实性。也就是像这个交芦一样,就是芦荟这个芦草,它是相互依靠对方成立,这个有结缚烦恼和有自在解脱,都是以六根为所依的,只不过是我们怎么呢,逆这个流,就成了凡了,循这个流,就成了圣了。就是反观就是圣,依它就成凡。所以这里讲到的结解同所因,就是一个,一个所因。

  那这里讲到的圣凡无二路,即是同在一条路上,凡夫和圣者也不是分门别路的。就在这个门头,六根门头,要么转凡,要么成圣。再往下看: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也就是说,你试着观察芦草中的这个性,本性。他不是讲了一个比喻嘛,就是用芦草它是,这个根是相互而有,茎是相互缠绕,才能够往上长,只要中间有其中的一根断了,它就长不了了。以这个草的比喻来讲说,你观察芦草中的这个本性。你如果说这个芦草本身是空的话,可是它宛然确实存在的呀,我们眼根对着芦草,发现了它的存在状态,输送给我们的分别心,它确实宛然存在着的。可是你说它宛然存在着,它其中没有一个实体呀,万法皆是因缘而有。所以用这个空有都不能表达。

  大家知道吗,我们所有平常所说的佛法里面讲的有法、空法,都不是佛法。有时候听了这个话,我当时听了都受不了。

  明明是万法皆空,因果不虚嘛,那因果就是有法,空法就是这个空呀,万法就是有啊,那你怎么说有和空都不是佛法。它只是入佛法的方便,就看你喜欢从哪一门入。

  你喜欢从有,那么你就认认真真去行;你喜欢从空,你就一心不乱地去觉。就这两条路。什么时候这两条路会到一条路了,就空有都可以抛开了,不但可以抛开,还随时想怎么用怎么用。我们现在只能用有,用不了空呀。你用有的时候,如果没有空的伴随,你的有全是真有,但是真有就是假有,其实都是妄想,但是我们就把妄想当真了。

  所以这里,空有两者都不能用来表达。你迷晦于空有之见,你如果一定有一个空见有见,这就叫做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你如果能发明这个空有之理,见到这个理性了,那么就叫知见无见,就是清净解脱。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就是这个意思。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他就觉得真的是到位,他说本来的这个真性呢,就不是凡,也不是圣,非凡非圣的。

  但是我们迷晦的时候就是结缚,就是凡;我们发明了以后,就是脱,就是解,就是圣。就看你是迷晦呢,还是发明呢?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凡情不立,圣解也空,有为是空,无为也不实,无为也不实在,同样是空的。这里呢,上一段就是可以说总结我们上一次的课程,刚才讲的这一段。

原标题:佛法讲的空法,都不是佛法?丨《楞严经·众菩萨品》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