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

  子二 众说本因 分二  丑初 诸圣略说  二 观音广陈 丑初分四  寅初 六尘圆通 二 五根圆通  三 六识圆通  四 七大圆通 寅初分六  卯初 陈那声尘  二 优波色尘  三 香严香尘  四 药王味尘  五 跋陀触尘  六 迦叶法尘  今初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陈那五比丘与鹿苑,解见第一卷,显见不动科中。鸡园智论云:昔因野火烧林,林中有雉鸡,以羽渍水,以救其焚,因是命名。其地钟灵,依此而修,道业易成。或五比丘,有在此修道,效与鹿苑并举之。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之后,说法度生,为我等三转四谛法錀,我于佛音声之中,悟明四谛之理,即悟苦是生死苦果,有迫逼性;集是烦恼苦因,是招感性;灭是涅槃乐果,为可证性;道是出世乐因,为可修性。佛借音声以作佛事,我于音声而得开解。六尘应以色尘为首,今以声尘居先,后以耳根殿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也。又别对阿难之机。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此述悟圆得证。佛问比丘解不?我初称解。如来印证我,最初解,即命名为阿若多,此云最初解。我所解非他,即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称妙者,悟声尘乃是缘生之法,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为妙觉明体。其体秘密,无形无相;其用周圆,遍照法界。我于音声,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此结答圆通,从声尘得证,即以音声为上。

  卯二 优波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优波尼沙陀,此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观不净相:乃四念处之一,观身不净也。优波虽属利根,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修不净观,以对治之,遂于此身,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观之后,非但离障,且能悟性。以从不净:指此色身,以从种子不净,乃至死后,作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此中但云白骨微尘者:微尘即是烧想,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微尘遇风,一吹即散,终归于空,即色不可得,无色不能显空,非但色无,并空亦无,故曰空、色二无,因此得成无学之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名色性空。尘色既尽:即上空、色二无,妄相既尽,真性斯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归空,色色皆如来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圆满曰圆;我从色相,为本修因,得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圆通,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即此色尘为上。

  卯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香严童子,观香尘而得道,以自性真香,庄严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并非年龄幼稚也。起座礼佛,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者:以智照观察,世间一切,有相有为之法,即因缘所生法也。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也。此所有相,皆是虚妄,非真实常住法。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我当时闻教辞佛,退而自修。宴晦者:宴然安处,晦迹韬光。清斋者:清净斋室,即斋心洁己,清修观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此香乃斫香树,著地经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沉,故以名焉。《华严》云:阿耨达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普熏阎浮,据此则鼻不蒙烟可知。 香气寂然者:无形无声。来入鼻中:我则即境修观,以香气为所观境,观此香气,非从木来,以徒木不烧,香气安能远达;亦非从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气不常有故;亦非从烟有,以寂然来入,其鼻并不蒙烟;亦非从火生,以世间诸火,本不出生香气。不闻之时,香气去无所著,正闻之时,香气来无所从,当体空寂,由是香既不缘,鼻无所偶,根尘双泯,意识亦销,根尘识空,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得香严号。尘气即香尘之气,倏然时之短也消灭。妙香者,自性真香,体不可见曰密,用乃遍现曰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以香尘为本修因,证入圆通,乃以香尘为上。

  卯四 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碱、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药王、药上俱称法王子者,以能绍隆佛种,堪承法王家业故。若究远因,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比丘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将阿梨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其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味之药,供养佛僧,立名药上,此得名之深因也。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属。

  我无始劫下,自陈夙因。为世良医:善识病源,善能治病,药到病除,方称良医。遍尝诸药,口中尝此娑婆世界,显尝药济众,即在此土。种种之药虽多,不出草、木、金、石四类,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 尽也知,何者为苦,何者为酢,乃至何者为辛等,并知孰为和合性,以多药共治一病;孰为俱生性,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便苦,一药可治一病;孰为变异,如修炼炮炙,方有功效;谁是冷性,能治热病;谁是热性,能治寒症,孰为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如是则世无难医之病,人无不活之命,此善治身病也。至于善治心病,则宏宣佛法,化导人心,改恶迁善,返迷归悟也。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承事如来,即本师释迦,二法王子,久于此界,修大乘因,如来成佛以来,久经无量劫数,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师资夙缘所在,故得承事。因宿习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尘为观,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离也。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然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此初起觉心,了其无体也。身、心,即指舌根与舌识,诸药不来,舌之与识,不自现苦等诸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诸药不能自知苦等诸味,故非离身心,此后观察,知其无从也。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者:由是分别味尘之因,既无定体,又无从来,惟是幻妄名相,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从是开悟,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观行已成,圆解又开,得蒙如来,印证我昆季 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乃如来鉴机,因其愿行,立其嘉号。菩萨是自、他两利之人,解行相应之称,上指过去蒙佛,下指现在得果,今于如来法会之中,为法王真子,权乘是庶子,二乘乃外子。因味觉明者:因观味尘,从浅至深,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证,位登菩萨,此是真修实证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据我所修所证,以味尘为本修因,即此为上。

  卯五 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罗,此云贤守,以贤德自守,此自利也;又云贤护,以贤德普护众生,此利他也;又名贤首,位居等觉,是众贤之首。并其同行道伴,十六开士,开士即菩萨异称,谓自能开悟,复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同时起座,礼佛自陈圆通。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我等等其同伴。先于过去,威音王佛之时。佛称威音王者,《法华》云:神智无量,将导一切。要解云: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大囧珐王,说法无畏也。准《法华经》,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跋陀当在初佛像法之中,以与常不轻菩萨同时也。跋陀等初为慢众,常轻慢诽骂常不轻菩萨,后见不轻神力,自悔前非,又复信从,故得闻佛遗传教法,发心出世俗家也。文中直言,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此从略也。《法华》云:尔时常不轻菩萨者,则我身是;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跋陀婆罗菩萨等是。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者: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随例入于浴室,正浴之时,以水触身,觉有冷暖涩滑之触,由是穷究此水,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洗尘而现,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洗体而现,四大假合之体,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忽悟水因,水为导悟之因,既不洗尘,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双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宿习:即指过去观行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无忘。按跋陀先于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嗔恚意,轻贱不轻,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犹能宿习无忘,守护善根,乃至今时,从佛出家。此佛是本师,昔缘复遇,承教断惑,出三界之家,令得无学之道,此非小乘无学,乃是证于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者:妙触对妄触而言,妄触有能触之根,与所触之尘,发生知觉,是名为触;今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妄触既尽,妙触宣明,微妙触尘,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宣明即发现也。成佛子住者:即证菩萨位,位居等觉,是佛真子,堪绍佛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佛问我圆通,如我所证,乃以触尘为导悟之因,昔以触尘观行薰习,后得妙触宣明,故以触因为上。

  卯六 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姓也,拣异余迦叶。又云大饮光,以尊者身光,映蔽余光故。本名毕钵罗乃是树名,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以名焉。紫金光比丘尼,即其妇也,同时发心出家。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此自述往因。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于世,名日月灯明佛。此佛以三智立名:日能照昼,令人作务,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凉,喻真智照理;灯能昼、夜并照,真、俗无碍,喻中智双照理事。佛三智圆具,故号日月灯明。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后,感佛深恩,供养舍利。梵语舍利,此云灵骨,由佛大悲愿功,碎金刚不坏之身,而为舍利,流布天上人间,为世福田,令恭敬礼拜供养者,皆获福故。然灯续明者: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灌顶《疏》引《付法藏》云: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坏,时有贫女,对像感伤,有欲修治,愧无资财,后丐得金钱,倩匠为薄,同成功德。金师欢喜,治莹佛毕,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爱乐,据此则紫金涂像,另一因缘,或翻译脱漏毗婆尸世之文。

  自尔以来:即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有二意:一指过去同时发心,修治佛像;一指今生同时发心,从佛出家。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迦叶正观法尘。而言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迦叶现在鸡足山中,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我以空观,销灭法尘,即上我观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但结言而已,非另有别法也。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故。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约罗汉之迹,祗破我执,约证圆通,法执亦亡。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初六尘圆通竟。

  寅二 五根圆通 分五  卯初 那律眼根  二 槃陀鼻根  三 憍梵舌根  四 毕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阿那律陀亦云阿?楼陀,或云阿泥楼豆,此云无贫,又译如意。过去劫以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得如意乐,是佛堂弟。起座礼佛,陈白本因,言我初出家时,每于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偈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字去声,好也,见有见性见尘之别,若见尘,是出流循尘,故有流转,若见性,是入流旋根,获得无妄。故佛教以好乐见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见之见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无动无坏,突开金刚正眼,名得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 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

  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者:此明半头天眼之功能,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阿那律陀,于净名会下告螺髻梵王曰:我得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则天人报得天眼,岂能与尊者,较左右耶?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此中佛所授之三昧,因阿那律陀,正忧根坏,不能见尘,世尊教以旋见亡尘,不必见尘,循元脱根,不必用根,正对机设教,因病与药也。

  卯二 槃特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此云道生,槃特伽此云继道,其母两度随夫出国,西域国风,女人若要生产,当回母家,第一次欲产,回家时促,行至半路,于大路边生子,遂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应当早归,又是仓卒不及,于小路边生子,名曰继道,相继乃兄,于道路而生,故名继道。从座而起,顶礼白佛。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譬喻经》云:槃特于迦叶佛时,为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因此故感愚钝之报。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槃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后三字,记得后三字,遗忘前四字,五百罗汉,同教一偈,不能成诵。其兄先出家入道,见其弟如是愚钝,出家亦复无用,遣令还俗。槃特闻已,遂持绳至后园树下,欲寻自尽。佛化树神,而斥之曰,迦叶佛时,卿作三藏,弟子五百,吝法不诲,故获斯报,但当自责,何为自残?仍现佛身,而语之曰勿怖,成无上觉,不由汝兄,佛乃以手,牵至静室,指扫帚云:此是甚么?答曰:‘扫帚’。又问曰:‘扫帚二字能忘记不?’答言;‘不也’。佛即教日夜诵扫帚,既久佛将扫帚二字,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扫除,其地清净,日夜将这一把无相扫帚,扫来扫去,将心地尘垢,扫除尽净。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此奉教调息。佛愍我愚钝,教我安居静处,调息摄心,愚钝虽由吝法远因,阙诵亦属散乱所致,故佛授以调息之定,调鼻中出息与入息也。鼻中气息,有四种相: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按天台止观,调息当离风、气、喘三相,而幽绵自在,此似六妙门,前三门数随止也。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四句,我于尔时,秉教观息,工夫纯熟,心渐微细,先唯调其出入,后便穷其生灭,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不住;刹那,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穷息至此,可谓极微细矣!此似《六妙门》,后三门观还净也。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此开悟得果。其心豁然者:即穷尽鼻息处,诸行惟在刹那,刹那无体,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乃至界内欲有无明三漏先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蒙佛印证,成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即奉教调出入息。反息:即鼻根不缘外尘,反观息相;循空:即穷诸行空,循顺空理,此背尘合觉也。所谓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住阴、界,前则阙诵,后竟得果,斯鼻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卯三 憍梵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司病。

  憍梵钵提,此云牛司,牛食之后,恒常虚嚼,口则磨来磨去,尊者之口如之,此乃宿业之报,故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因见老比丘,无齿而食,笑其如牛吃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证阿罗汉道,汝犯口过,应当忏悔。’自亦知非,虽经忏悔,世世生生,犹感牛舌之报。故曰:‘有牛司病。’佛以憍梵钵提有此舌病,敕居天上,免人讥诮遭堕。来入法会时,令含念珠,可以遮谤,天人有宿命通,知其感报之因,不敢谤毁,故令居焉。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此如来因机施教,欲令就路还家,故示以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从舌根入也。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无味之味,但令反观根性,不观甜淡等尘,惟观双离空有,中道妙味,是为一味。清净心地,离尘脱根,反尝自性,一味清净,即本元心地,依之修习,可成三昧,故称法门。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者:我因不循甜、淡、味尘,而起分别,得灭攀缘识心,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识心已灭,此即弃生灭也。入三摩地,有修证之分,此是修中三摩。如何修法?但用根性,本有智光,观照尝味知性,非生于舌根自体,以外物不来,舌不成知;又非出于甜苦等物,以舌若不尝,物不自知;由悟根性,脱根离尘,所以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此即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也。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内脱身心:由上观味之知非体,故悟舌性,非关舌根自体,故能情界脱缠;外遗世界:由上观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尘等物,故能器界超越。又由前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故得远离三有 即三界。上既根尘俱脱,情器双超,如鸟出笼,鸟喻迷时真堕妄中,笼喻三界五阴,今既解行相应,离妄证真,故如鸟出笼。此按圆通,已解根尘粗三结;离垢销尘,法眼清净,解后细三结。即四卷末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成大阿罗汉,破无明,证法身,如来亲自印证,登大乘无学之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以舌根为本修因,还复一味,清净之心,旋转循尘,黏妄之知,以斯舌根,最为第一。

  卯四 毕陵身根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过去五百世,为婆罗门,性多憍慢,每过恒河,呼河神小婢断流,神虽为断,怀嗔白佛。佛令向神道歉,遂合掌向曰:小婢莫嗔!众皆失笑。佛言:实无慢心,因河神过去为其婢女,乃余习耳。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我初发心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数 音率常也闻如来,宣说世间,不可乐事,即四谛中苦谛,如来对小机众生常说,故得数闻,闻已依教修观。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即观苦谛,行、住、坐、卧,不离观法。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伤其足,毒入身中,举身 即全身疼痛,正观苦谛,忽遇苦事,乃是发悟之好机缘也。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个能知觉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脚跟,观察此知痛者是谁?由是而知,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能痛著此觉心,此为无痛之真觉。后三句,交师云:‘虽有能觉之心,与所觉之痛,而身根中无分别清净觉心,本无所觉之痛,与能觉之痛觉也。’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此思惟非识,乃属于智,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现身,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觉

  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摄念者,收摄知痛之妄念结成疑团,随顺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心忽空。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觉痛之身识。忽空者,由真觉之力所镕,疑团打破,真纯妄绝,如汤消冰,故曰忽空。经三七日之久,诸漏悉皆虚尽,纯一本觉,清净真心,永离虚妄,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同上所释。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纯一本觉,遗妄身心,以斯身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卯五 空生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须菩提译空生,初生之时,其家宝藏忽空,其父大惊!为卜吉凶,得一卦,既善且吉,遂名善吉,未久宝藏复现,又名善现。起座顶礼白佛:我旷 远也劫来,心得无碍;心即意根,无碍即空也。自忆受生,如恒河沙:极言多生,喻如恒沙,此得宿命通,无有隔胎之迷,此叙远本也。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此生随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如是乃至,出胎之后,由人空,而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罗万法,悉皆空寂,同深心菩萨,人法双空境界,此属自利;从佛出家后,自行化他,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如,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即人空、法空,真如自性,此属利他。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空生虽悟人、法二空,尚未了达,空性即是如来藏性,乃蒙如来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解见空大文中,悟得全空全觉,全觉全空。空性圆明者:谓此真空妙性,不同偏空故圆;不落断空故明,乘此妙悟,得证大阿罗汉。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三句:承上虽得人、法二空,尚有空在,故重观空性,并空亦空。即上文俱空不生,故能顿入如来,第一义空,宝明妙性,真空性海,既已顿同佛空,其知见自应同佛。佛知无知,无所不知;佛见无见,无所不见。印成无学者:如来印证,已成大乘无学之道。解脱性空者:虽证空性,不住于空,不为空缚,是为解脱,非同二乘,沉空滞寂,被空所缚,非真解脱也。如来印我,所证真空,不碍妙有,故为无上。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诸相入非:诸相即人相、法相,悉入于空,非即空也。此句人、法双空。非所非尽: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空之人、法二相;尽,亦空也;即能所俱空,所谓空、所空灭,痛愈药除也。人、法未空,须假空智,人、法双空,空智亦泯。

  旋法归无,斯为第一者:此法非法尘之法,乃人相、法相、非法 空也相之法,以意根无分别性,旋其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第一义空,无字即第一义空,欲证第一义空,惟斯意根,最为第一。

  寅二 五根圆通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