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十卷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色、受、想、行、识”的识蕴如果没破除,成不了佛的。转八识成四智,得把八识转成智慧。识蕴若尽了就成功了,究竟成功了,证明真正证得了。你现前根根互用,体性圆融,六根之用没有间隔,一根即具足五根。互用当中就能得到金刚慧,叫金刚干慧。这个得识蕴尽,识蕴尽了,诸根互用,在互用中这才行菩萨道,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就是不生不灭,生灭和合,寂灭现前,超越世间一切魔外,超过出世间二乘小乘的圣人。金刚干慧是破你最后的惑,无明惑,金刚慧是能破生相无明的。不破生相无明,不能成佛。发了菩提心才能有这种金刚智,有这种金刚智才能够破除最后的惑。所以现在一切菩萨,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这个是把这个会了就得到圆明精心。精是不杂,圆满是无碍,明净圆满无碍。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这是讲真心世界的。真心世界是一切诸佛众生圆融无碍,互相交彻,发菩提心,证得菩提果。“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你刚一发菩提心就成佛了,成佛的心跟你最初发菩提心,这两个心。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成不了佛心。到了成就佛果,跟这初发菩提心,成了佛果的佛心跟初发菩提心的心,这两个心哪个心难?如是二心初心难。只要你一发菩提心了,决定能成。但是你发了心之后,时而发,时而退,时而隐,你发了这个心一定增长的。

  我们从凡夫,我们现在起,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不是马上就能成佛,不是一发菩提心生死就了了,这个还经过好长好长劫。这一生发菩提心了,来生又把发菩提心忘掉了,不能相续。但是这个菩提心是金刚种子,永远不会变灭的,它会相续的。只要你发了菩提心,一定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它时而隐,时而现。一发了菩提心,你这个心永远不会变灭、不会坏。因为你营养不够,缺乏营养;就是你不行菩萨道,它就缺乏营养了。或你这一生迷了,没行菩萨道,你的菩提心这一生没增长,诸佛菩萨一定来援救你的,一遇缘,菩提心就长起来了。这是在信心位时候,摇摆不定。一到住心,咱们前头一再讲初住,你那个菩提心发展的住在菩提心上,永远不失了。这个时候经历十住,十信心满,初发心住,这回再不退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十心;再经过四加行,完了之后登入初地,这回再不退了,叫金刚十地,就是不坏的意思。一直到等觉、妙觉,究竟成佛,圆明了。成佛还是这个心,你最初发的心成就的还是这个菩提心,乃至到等觉、妙觉,那个成就了菩提心。所以顿超十地,就是一生。圆教的利根,一生成佛。善财童子,法华经的龙女,都是一生成佛的。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妙庄严海,就是你历生所修的万德庄严你的佛果,因所修的积累的德,庄严佛的果海,就说妙庄严海。福德智慧都圆满了,圆满菩提,证得一切种智,这是究竟了。证得菩提跟真如本性和合为一了,跟你自性,佛本来的真如性,这是理;你修的一切事,事回归于理,一切心回归于佛心,圆满了,究竟无余了。归无所得,自己的心行契合你本俱的真如体性,不是外来的,全是内心所俱的,这叫理究竟。理究竟了,还是原来所具足的。圆满菩提是智慧究竟。那我们现在做的什么?我们培我们福德。先培我们福德,长养我们的智慧,必须得福德智慧两足尊,才叫成就佛果了。等到你成就了,从性起修,还归于你的真性。离开你的自俱的体性,没有一法可得。全性起修,乘着你全体的性体而起的修行,所有修行还归于你体性,乘性起修,还归于体性。我们又有另外两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那个妙明的真心把那狂妄的狂惑清净下来,还回你原来的妙明真心。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佛跟阿难说,此是过去一切诸佛世尊,在这个奢摩他的止当中,毗婆舍那观的当中,止观觉了,分明无碍,觉明分析微细的魔事。因此一切魔事销灭了,直至菩提,心不迷悟得大利益,觉明分析微细的魔事,一切魔业全部消失。这叫楞严大定,修习大定。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魔境现前,你的心中了了分明,不被魔所沾,心不着垢染,把这魔事给它洗清楚。你身上所有的垢染就是魔,魔不是外来的,心里头所有的垢染就都是魔。你把它认识到,不被它所沾染,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那魔无法奈何!不落邪见,直至成佛了。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到蕴魔销灭,蕴魔、心魔、见魔,蕴魔之上有心魔、有见魔,属于心的垢染,把它洗刷干净。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一切魔鬼魔神,魑魅魍魉,莫奈如何,无复出生。所以咱们上来讲的五蕴魔,就是你的心跟你的见,就是两种。心洗清楚了,一切天魔外道莫奈你何。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因此一直到了菩提,无诸少乏,一点不缺什么,极小的毛病也没有;对于下劣的思想没有,增进菩提的心随时在增长;于大般涅槃心不迷闷,对于佛的果位心里清清楚楚的,直至成佛。下劣是二乘,如果是回小向大,把下劣心蠲弃了,进入大乘心,心不迷闷也不颠倒。

  所以在我们禅宗修禅定的道友们,他讲大凡胜小圣。一发菩提心,修无上禅的时候,就这个心已经胜过小乘的圣人了,胜过二乘果位。这个地方就讲的是这个。如果已经证得声闻、缘觉果位了,乘空持寂,不发菩提心,在楞严经魔说是魔,划为魔的十道之内。不过这个魔他总是超出三界外了,不受生死轮回了,只是心量不大,不肯利益众生,所以大凡胜小圣就在这个里头。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像我们现在末法,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我们都在这个范畴之内了,我们都是愚钝众生。未识禅那,对于这种奢摩他的止不了解,也不知道说法,喜欢修三昧,喜欢习定,但是容易入邪,容易入外道。如果你要害怕恐怖入于邪道,怎么办?自己恐怖怎么办?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这就是楞严经的楞严咒。你怕修定招邪,那你就念楞严咒,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不能念不能诵,怎么办?你在禅堂写上,在你修定这个禅堂写上我楞严咒,写这个楞严咒魔不来,避魔的。另外一种,现在有把楞严咒缩小印得很小,带在身上,缝个小口袋,就带楞严咒,把它带在身上。起什么作用?你修禅定时候,魔不能来,魔不能入,魔不能动。你不能念诵,把它带到身上。

  我们一般的出家人刚出家就念楞严咒,要念上半年,差不多。我没有念过,因为我出家不同,我出家就受戒,我都没停过。等一学华严经,不要念楞严咒了,华严经本身都是楞严咒。这种境界就讲到这里,就是带上楞严咒,你不能读诵,楞严咒保护你,佛力加持。这是佛亲口所说的,楞严经就是这样教授我们的,就持佛顶陀罗尼咒。不能诵,把禅堂写上,一切魔进不来。或者你带在身上,一切魔不能动你。楞严咒功力非常大,凡是一说咒语,就是大悲咒也如是,一切咒都如是,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也如是。凡是咒就是浓缩。楞严咒就是一部楞严经,浓缩了。你要带一部楞严经多大?带一个咒不大了。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佛所教这个楞严经最后浓缩到楞严咒的时候,这是十方一切诸佛从始至终究竟修行的法门,你如果恭敬钦承,能够以此自利利他。例如说我们学楞严经,我们要习定,要修禅定,要断一切魔事,自己感觉自己的力量不够,怕飞魔入侵。那你就把楞严咒带在身上,写到身上,或你住那个房子(禅堂),把楞严咒贴到那上头,魔进不来。为什么?此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修的法门。十方一切诸佛从修到成佛,如是修,依着楞严经而修,这就是自利利他。你把五十种蕴魔学会了,什么是魔,什么是法,什么是佛菩萨加持,就知道了。这是自利利他两面的。二者,十方如来哀愍最后末法众生。末法众生业障重,修道的就是这个禅堂也不清净,又缺乏明师指导,怎么办?就把楞严咒贴上,可以避诸魔。这是十方如来慇懃教化众生,这是修止的、修三摩地的、修禅那最初的方便。但是你要生信,由生信而开解,由开解而能进入,这个咒就达到你耳根圆通。这上没说,我心里想,耳根圆通法门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你念大悲咒也一样的,你就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你一门深入,从耳根深入。法法相通,你念普门品也一样的。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

  在这个时间佛教授之后,阿难就从他座位起来,听佛的开示教导,顶礼佛,忆持楞严咒、忆持楞严经无失。他在大众当中向佛顶礼之后,他就向佛表白说,如佛所言,五蕴相中,佛上来跟我们讲的五蕴境界;这五蕴境界全是虚妄的,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我跟着佛这么久了,佛从来没有像这一次法会当中开示五蕴。五蕴怎么来的?妄想安立的,五蕴是妄想安立的。妄想以什么为根本?这是阿难第一问,问佛。五蕴它是依着妄想而安立的,什么是妄想的根本?这是妄源,阿难请佛说说妄的根源到底是怎么来的。所以他问佛五蕴相中,在讲五蕴当中五种妄想,如色蕴中坚固妄想,受蕴中虚明妄想,想蕴中融通妄想,行蕴中幽隐妄想,识蕴中虚无妄想,这五种妄想的根本想心。五种妄想都是虚妄的,当体全空的,但是它的根本究竟如何来的?我平常给大家说过,鱼朝恩请问国师就是这样子。他问:妄想从何起、何者是妄想?这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阿难现在就问佛:什么是妄想的根本?妄想从何起的?五种妄想“色、受、想、行、识”,什么是五种妄想的根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要把妄想销除,次第让妄想渐尽,有没有个界限?我现在把色蕴消失了,完了又开始受蕴,我把受蕴又把它消失了,“色、受、想、行、识”一蕴一蕴,它的开始到它的还灭,到它销灭的浅、销灭的深,为并销除,还是次第渐尽?五蕴一下都销除了,还是一个一个销除,这叫次第,五蕴集体销除。色蕴跟受蕴中间有界限没有,诣何为界?我证明我色蕴销除了,现在我受蕴又起来了,问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它们的界限,每一蕴的边际,这个阿难向佛请求说我还不明白。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你再大慈大悲给我们大众,使我们心里清净,眼目明白,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就是做他们指导的方针。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什么是五蕴的根本?妄想,都是妄想生起的。一切尘垢,一切生死,全是由妄想生起的。我们说打妄想、打妄想,妄想就是生死的根本。你不打它也存在,打它也在,并不是你想不想。一切根本就是妄想,都因妄想而生起的。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佛答覆的意思就告诉他了,这个妙觉明心就是五蕴。你还要再问五蕴差别之相,就是妙觉明心迷了之相。一切法建立在空中,空中没有,空中无色。五蕴,咱们念心经,心经就跟你讲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是真空的,实相之中没有,都是无相的。虚妄发生,在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根本没有,虚妄发生。像演若达多说把脑壳丢了,认影子说把头丢了。

  这个比喻我们大家都懂了,但是在实际上我们认为五蕴是真实的,我们并没有把五蕴当假的。现在我们每天的受用,一天生活当中,我们不是把假当成真的吗?如果你认成假的不就成道了,你苦集灭道就没有了。简简单单说,我们这个色身现在我们学佛都知道它是假的,我们哪一天、哪一时、哪一刻、哪一念,你没把你身体当成真的?你就当成假的,脑壳痛也不痛了。没当成假的,当成真的了。我昨天还这么想,我现在九十五岁了,真的老了吗?假的。一想到,“唉呀!九十五岁了”,你心里先打个颤,“唉哟!九十五岁,老了”。如果没这个思想,也没什么老,也没什么小。妄想,每个人都这想。所以就像演若达多似的,他脑壳就在他脑袋上长着,就在身上长着,他说脑壳丢了,一样的。

  咱们一切众生你真正要是明白了,但是遇事就不行,在理上我们都能知道这是假的。是假的,但是你假不了。人家往你脸上吐口唾沫,你马上就火冒三丈,不管谁吐你。不是这样子吗?如果你知道是假的,跟你毫没关系,你吐就吐吧!人家把你脑壳砍掉了,那不是我,我就看着别人被人脑壳砍掉了,那你永远不死了。就是假不了,问题很简单。就像人家蒙一张纸,纸那边你什么也看不去了;拿手把它捅个洞;就是没捅这个洞,你看不见外边。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一切世间相,一切影子,原来就没有,头上安头,就像演若达多把脑壳丢掉一样的。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找元因,妄元无因。佛就答覆阿难,你要找一个妄的元因,找妄的原来,没有,有还叫妄吗?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妄不是真的,没有。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在没有当中立个有,这个有就是因缘。因为什么缘起?把这个因缘迷了,不称因缘,是自然的。世间上没有自然的,哪一法是自然的!虚空该是自然的吧?虚空对着有说的,没有有,虚空还有吗?谁还立个虚空干啥?彼虚空性,犹实幻生,是幻化的,因缘、自然都是众生自己计度的。咱们这张三李四,你是计度的,假名。你不计度,什么都没有。所以你没计度,哪有五蕴!五蕴牢固不可破的;五蕴根本就没有,你要认为有,你也破不掉。原来就没有,它根本就不成立,都叫妄想颠倒,没有一个事实给它依赖的。

  像我们大家都可以观,你坐着想吧!这个世间你所见到的,哪样是真实的?哪样是不坏的?没有真实的。或许你会答覆:虚空是真实的。既然叫虚空,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了。虚空还是真实的吗?真实,它还叫虚空吗?那你再举别的例子,哪样是真实的?没有不坏的,没有永恒的,这就要修观了。所以一切法因缘假合,迷了因缘,说一切法自然的。它的虚空性,虚空性是什么样子?幻生的,因缘的,自然的。幻生、因缘、自然,众生的计度;妄心虚妄计度,也没个幻生,也没个因缘,也没个自然,你来给它安的。诸法如是。彼虚空的性不动不坏,虚空有体吗?幻妄所生的才叫空。迷了,迷妄有虚空,依空而建立世界。所以空里而建立世界,在世界里头所产生的因缘、自然是众生的妄心计度。这要想,不是在语言上你能够悟得到。你用事实观想,想哪样是真实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消失的东西。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阿难,知妄所起,妄从什么地方起的?知妄所起,说妄因缘。妄怎么起的?说妄因妄缘。妄因妄缘从哪来的?妄无元,原来就无有。妄既无元,说妄因缘。原来没有说它有,这不是头上安头吗?推为自然有。什么是自然有的?没有一法是自然有的。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蕴的本因,“色、受、想、行、识”同是妄想。咱们讲了很久的五蕴,五蕴的本因,因为什么有五蕴的?妄想。那这不是五蕴没有吗?五蕴本空,妄想不是实。妄想本身就是妄,还有什么实吗?二计俱非,两个都是假的。假的是对真的而说的,因为你认为真才说假的;真都没有,假立不起来,说假做什么!原来无一物,还有什么假的可安吗?有什么真假吗?原来本来就没有,那真假从何立?所以这一切的问题,在六祖答覆那个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原来什么都没有,哪里还要惹尘埃!“何处惹尘埃”,没有。众生妄计。众生一妄计,这一执着,不但有,愈有愈无边了,无法无尽。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说了半天,完了说的是妄想。“色、受、想、行、识”,什么是它的因?妄想。答覆了。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汝体先因,你的身体是因为你父母想生个儿子,父母想生。汝体先因,你阿难的体因为什么?你爸爸妈妈想生个孩子,把你生出来了。那你的心呢?你非想,若是不是想,你会来得到吗?是你想的。汝心若是非想,你不能投生。就是想。你心里一想,你爸爸妈妈又想生个儿子,你就来了,就这样子来的。如果你心没有想,你来不到,你不能来。你那在想,等着呢!等到一传达,因缘成熟了。这也是个因缘成熟。你的身不是有,汝身非有,是你爸爸妈妈的妄想把你想出来了,打妄想把你打出来了,就是这样子。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一想醋口里就酸了。从这个我想到我看三国演义时候,曹操行军的时候;东吴失败了,跟东吴打仗,火烧战船,失败了下来,大路上没水喝,渴得不得了,怎么办?都走不起来了。曹操很聪明,他说:前头有个梅树林,快点走,到梅树林吃梅子,一吃就好了。大家精神都来了,口里就冒酸水。一说梅子,口里就冒酸水,一冒酸水就不渴了。虽然这是故事,因为我们学佛的人,看见什么小说也好什么事也好,你往佛教的道理想,你拿佛教道理一讲,微妙得很!就是如是,一切法如是。佛说我心想酸味,你一想酸口里就流口水。心想登高,腿就发憷,腿就酸起了,所以足心酸起。如果没有悬崖,醋物未来,你体也不会感觉到,对不对?虚妄通伦,不论想什么。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所以假事真事,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咱们金刚经上,大家都记得吧?那不是一句话,你遇到任何事,愈烦恼时候,“唉呀!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心里就解脱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跟它执着什么?心里想什么,想的睡不着觉。如梦幻泡影,假的。当你一想假的,什么都放下了,一来就困了,乏了,那不睡了!好多问题都如是,如梦幻泡影。所以佛教授我们好多成道的方法,你随时你一天生活当中,好多你都开悟了,你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等你想不通,想不通是你钻牛角尖。你在牛角尖跳出来,到台怀镇去就通了。你钻到牛角尖里,当然不通了。所以佛告诉他们,跟阿难说,如我先讲味道时候,我一说醋,你口里酸就起来了,流口水。一说酸梅,一说甜,这就是反应,物质反应。咱们任何事情都有这种想法,都有这种反应。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想登高,这都是讲受蕴的,受蕴的时候遇到什么境界,如果你以前受过的,你知道;你没受过的,你反应不大厉害。如果你受用过的,你就知道了,一说,你那虚妄玄想它就现前了,你感觉酸涩,这是心理作用。咱们一听到火就感觉烤得很,它是上升的;一说到水,水是向下流的。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因为这样的关系,你的受身,能动的色体,跟汝现前的顺益境界,违境界,逆境界,你心里一想。但是这些想法,告诉你全是妄想。妄想能引起你身体,能引起你生理,你生理就是这个妄想成的,所以你一想你那个身体就有感觉,它就是这妄想成的。它若不是这个妄想成的,它没感觉。还有语言思想,想的心是因,但你领受;色蕴是因,领受的受蕴它就生起了。因为受必须有东西,必须有别的物质你才受。想是没有,打个妄想,一想就到了。你现在,不说神通,就你妄想,你想太原,咱们说咱们最熟悉的大乘寺,你这么一想,你到了大乘寺了,都现前了。如果没到过大乘寺的,你跟他说大乘寺,他想了半天,他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没去过。的去过的才熟悉。跟你们大家说监狱,你们没住过,你怎么想那个味道不一样。他要跟我说,我就清楚了,监狱什么样子。懂得吧!得由因受生,才能动你的色体。顺益违损,相顺的你感觉高兴,违背你思想的,你感觉有损减,这两个都相互驱逐的,全是虚假的,这叫虚明妄想。好了,咱们明天打个最后妄想。【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继续昨天讲的。能想的心是因,想的心能动色体,这就是缘了。能动色体,就是五蕴身受生的时候,由你想心这是因,受蕴生起,所以能动色体。能动的色体是苦乐二相,苦相、乐相它们驱驰不息,驱役你的心驰流不息。因此你现前的这个色身,能受生的这个色身,它怎么来的?它是由想心,由受因,由这个形相而生汝现前这个肉体。有顺缘,有违缘。顺缘,就增长,就受益。违缘,就是损伤。这是苦乐的二境。二现驱驰,就是苦境跟乐境。驱驰就是能役你的心,你的心就被苦乐所驱驰的,这样永远不息。但是这个所生的心是虚明,全是妄。违境、顺境没有真实的,虚假的。这叫第二个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由汝的念虑念处使你这个色身,但是色身不属于念,身非念伦。由你念处使你的色身,但是你的念处没有因,汝身何因,如何被念所驱使,这种种的取像生心,心生形取,与念相应。这一段经的意思说你的妄想,妄想是“色、受、想”想蕴,五蕴之中想蕴,想蕴在驱使你身心的实;这个实不是真的,有虚假,是可坏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呢?想蕴所成的,想蕴的妄想。由你的念虑,这个念虑就是想蕴,就由你这个想蕴的念虑所起一些浮想。浮是空的,浮不是扎实的,由念虑使我们这个色身生长。但是身不是念伦,身跟念跟思虑两回事。能思的是想,想是属于心,如何驱使色身,心生了,取形相了,跟你心的念相应,就是跟想相应。想蕴是妄想。由想跟身念相应,成立这个想蕴。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寤即是心,寐即是梦,作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这是第三个妄想。想心,能想的心跟你寤寐所做的梦,想念跟你的妄情融通在一起,这叫妄想。咱们经常说打妄想、打妄想,妄想怎么来的?因为你想心跟一切梦境,想念的摇动你的妄情,妄情跟想心融通,这就成了第三个妄想。你的身体跟你的想相应了,想跟你的肉体相应了,由你这想念不停息,想念它不停息,动摇你的妄情。想念不息,动摇你妄情,你睡觉要作梦,这梦境所以由来。五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五根,跟外头“色、声、香、味、触、法”就互相融通,身心互融而成的妄想。互融这个色身又随你念头驱使,所以才摇动你的妄境。这是妄境跟你的妄情结合在一起,想蕴跟你的妄境结为一体。梦寐之间,摇动你思想的妄情,妄情融通你的一身。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想是属于心理作用,身是肉体,身体的作用得受妄想支配,想支配你的身体。但是你这里头随时的变迁,你不觉得。因为这个是变化的,你想是变化的,它不住的,所以化理。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想蕴过了是行蕴,“受、想、行”,现在讲行蕴。行蕴是潜妄的根本,想由行生,行蕴很微细的、很幽隐的。行蕴本来没有,因为你心的生灭不停,行蕴就是你那个心不停的想,那个不停的想不是前头的想蕴了,它不停!行就是不停的意思。行蕴很微细的、很幽隐的、很难知的,是心理生灭不停。不停的这个生灭,就叫行。这个行使你约身约心迁流不住。人怎么老的?就这么迁流不住老的,你并不觉得。你觉得吗?就像一种变化的东西,它不停在那动脑子,其实是心理,他心里不停的动。你能分出来你心的生灭相吗?这就是生灭相。所以说密移,你没办法能了解。还有咱们指甲的生长,头发的长,筋脉的摇动,这都是行蕴在那不停的变化、不停的行动。

  行蕴的理体是什么?就是变化,不停的变化。完全是用,或者说事,事情的事。咱们这肉体心理,心理是生灭不停的念念在想,身体不停的变化。不是一下就老了的,它在不停歇的变化,迁流不息,念念迁变。但是这种动相你没办法理解,幽深难测,这就是运运密移。像头发的长,指甲的生,甲生发长,但是你人渐渐就变老了,容颜也起皱了。每个人如果你每年照一张相片的话,你自己看一看吧!但是你平常没有感觉,感觉到吗?微细的密移,秘密的推移。但是你的相貌渐渐就消失了,发也白了,面也皱了,这都是日夜相代变化来的。你有觉悟吗?所以这叫生灭不息,念念迁变。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你知道这个变化吗?这肉体是你、不是你?若不是你,我在何处?辨别虚妄无体,说它念念不停的迁变,不是一下就老的,但是你不觉得。假使说真,你就不该变,变就不真。变的时候,若真正是你,你掌握它变,你应该有觉悟。你知道你变吗?你前一个钟头、后一个钟头就变了,没有谁感觉到。谁感觉到了?它念念不停的迁流变,不是十岁孩子,一下就变六十岁、九十岁老头,那你有感觉。但是它念念的变,你没感觉。等它变成了,你感觉到了,你自己也知道今年五十了,不是去年了,去年四十九。这是粗的。前念过去了,后念生起了,变了,老了一念。感觉到吗?前一念跟后一念,在一念间你感觉不到,若隔上一年,你就感觉到了;隔上十年,那你当然感觉到了,它是念念的迁流不息。

  你的身体迁变,它要变,不是真的,你何必认真呢!真的,那你就不变了。若是真的,你应该有感觉,前一念,后一念变了前一念了,这一念间变了。心理能可以发生,大家看过小说吧!伍子胥过昭关,这个关不好过,要检查到了就是死亡,他这一夜间愁得不得了,如何过这个昭关?明天就要过。第二天,眉毛头发全白了。这叫伍子胥过昭关。还不用化妆了,也不用藏了,胡子头发全白,当然不是他了。这是故事。人有时候忧愁相貌就变了,这不是化妆,思想的化妆。佛问阿难:现在你的身体是不是你?你的肉体的变迁是真的、是假的,你有感觉吗?就是这么句话,说是你、不是你。是你,你的体迁变,那就不是你了,不是真的。若是真的,就没有迁变。你自己没感觉。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一切法都是没有真的,迁流不息,行蕴。时而受、想、行、识,这是行蕴,都是妄想。则汝诸行,念念不停。这个念念不停非常秘密、非常幽隐,名为幽隐,这叫行蕴第四个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真不容妄,真绝不是妄,妄也绝对不是真。咱们说五蕴境界,“受、想、行、识”的识蕴,这个识蕴是一切妄的根本。识蕴有没有?识蕴在哪里?识蕴就是心。若说真的,就是我们达到成佛了,妙明真觉或是妙明的真心;但是我们堕落为凡夫、堕落为众生,受妄想熏习把它盖覆了,妄想熏习盖覆真性。识蕴藏着真心,识把真心给盖覆了。就是你真心给打妄想给打掉了,就是妄想了,没有真实的了。心如果不摇动,湛然常住的,恒常的,那你身上就没有“见、闻、觉、知”了。身体的“见、闻、觉、知”从何处来的?妄想,妄想生的,生的妄想。若是真的,真的不容妄。但是这个是真妄和合的,像那八识不是真妄合的吗?真不容妄,而妄里含着有真。修行到这种境界,登地菩萨了。这是讲妄分,不是讲精明分。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佛有举例子跟阿难说,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假使你这个识体,识的体,识有体吗?识没有体。咱们认识一个事物,要找我认识这个体,这个体在哪儿?就现实来讲,真不容妄,真绝不容妄,那妄由哪来的?妄由真起的。无明熏真如而产生妄,这个道理我们学教义都知道。你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你很小睹到一件奇怪的物,等你经历年岁了还记得,永远记得。

  我在备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想到我大概是五岁,我们那县里头产生一个奇异现象。什么现象呢?猪生了九个小猪仔,有一个是象,就是大象的象。那全县都轰动了,大概我爸爸带我也去看,就一只象,是大象,象的鼻子。马生麒麟,猪生象。但是当时的人不懂得,生下三天,象死亡了。要懂得怎么样呢?拿刀子割,拿那小刀在那象皮上割,一割那象就长,一割那象就长。这个后来我到印度,我一直记到这个印象,到印度那个大象生小象的时候,那个大象就拿它那舌头舔那小象,那小象一会儿愈舔愈长、愈舔愈长,愈舔愈大,它把它那个皮,那个象皮坚固,包着它,象生不起来。咱们没有大象,如果猪生的象,如果你要懂得拿小刀割,一割那象一会儿就长大了。马生麒麟,猪生象。我当时小孩看到的,后来我这个印象还记得,印度象多,我到印度特别到那养象生象的地方,他们看见了那象一生下来,那个象它的妈妈去舔,小象就长。你不舔,那象的皮生下来就很厚,它把它包着长不起来,急死了。

  所以一切事物,当有一个奇怪物,你很早年记到,经过这种事你就知道前的记忆宛然,那记忆里很清楚很清楚的,绝不会忘失。能记得这个精明念念受熏,有什么筹算?就是恒常怎么思惟的,有何筹算?这是反难的问题。若是所有的一切情感,实在有一个真实的,真实的就不容习妄。不容习妄,过去习惯的习,就是习惯了,不容妄想的意思。那什么缘故呢?就像你这个记忆力多少年他也忘不了,睹一个奇怪事或奇怪物,经历。因为念念受熏,筹算就是心里想。所谓筹算者,就是你的想法。

  这个识蕴的识体若真正是真的,就容不得习妄,不受外边的熏染而起变化。我几岁看见那个猪生的象,这脑子里头永远有这个记性印象,什么缘因?就这句话。昔年睹一个奇物,经历好多年,忆念都不失掉。再遇到前头那个变异象,你又把你旧的想法一下就现前了。咱们每一人回忆一下,你脑子里头,从你记事那一天,你脑子里积了好多东西了,这东西要把它摆出来有形有相的,它寄存在什么地方?储藏在什么地方?咱们每个人都记得很多事,储藏在什么地方?假使以前那种影子一现,你脑子马上就反应出来了,就记忆宛然,跟现前一样的,曾不遗失。那这个精了的心,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何因何缘还不失掉?就是湛然的真知。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所以说到这,佛跟阿难说,阿难当知,此湛非真。这个不是真的,就是静下来。佛举个例子说,如急流水。急流的水本来流动非常之快,但是没风没浪,恬静的。流的很快,你看不见流,恬静。那个急流你看不见,水流急看不见,还在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不是想的,这是想蕴的,完了在行蕴当中,含藏到识蕴当中。“受、想、行、识”五蕴,其实是一念间。

  另外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在加拿大,加拿大温哥华水向上流。人家水都是向下流,但是那个地方,就这么一个山坡上,水向上流。还一个奇怪的,凡是这些游鱼,鱼就在那个平水流上来。凡是到过加拿大到过温哥华,都看过这个奇异。那鱼冲着水往上流,流到那个山顶上。山上有个大池,到那产子,产完子了又下去了。每年不论流到海里到什么地方,每年一定要回来,等它产子的时候顺水上流。你看到很清楚,但是水向上流,鱼向上流很困难,它一点点往上冲。那是一种奇景,都去看。台湾也有这么地方,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水倒流。它是一个沟,好像人工修的一样,地名我忘了,看到水上流。水向上流,顺底下往上流。真的吗?真的,是现前实物。你说水向下流,它这水向上流。

  这个地方,此湛非真,当知这个湛然不是真的。如急流水,急流水你看见很平静,没有流,实际它流得非常急。流得急了,反倒平静。形容想元,想的元不受妄习干扰。说识,这完全形容识的。世间相有很多,跟咱们的智,咱们的识平常一般的看见相反的。类似这类事,大家如果到过天台山的也有这个,那叫“一行到此水西流”。一行大师到这个地方,那个水本来是顺流的,到那它上流去了,向上流。一行禅师到天台山,天台山有股水本来这水是向下流的,“一行到此水西流”。水向东流的,一行禅师到这,这水顶上去向上流。所以那有个碑刻到石头上,“一行到此水西流”。一股水本来向东流的,一行禅师到那一打坐向西流了。这是神力吗?地理上的位置。台湾也有这么一个,可能那个是人工,水向上流。一个沟,水向上流。这叫反常。

  此湛非真,就是湛然的湛,不是真净的的真寂。若是真的,不变;变的,不真。很恬静的,流急的不见了,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这句话如急流水,波浪很平的急流水,很恬静的,没有波涛的掺杂。恬静的,为什么它起了变化?佛拿这个举例子说想元,就是四蕴妄想的根元,“色、受、想、行”,这四想的根元是妄习所熏染的。你看着很恬静,实际上是妄习熏染,并非无流,所以它变化。这是形容想元的,形容什么?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微细那个妄想什么时候才能销灭?等到你六根互用的时候,根跟识它们开合之际。根跟识的开合,根跟根的隔离,就是妄想。永远如是,没有时候销灭的,它不会销灭的。等你修行成道了,根解圆通,六根互用,妄没有,真显现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相开合的时候,什么时候?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等到寂灭现前的时候,六根互用。这个阿罗汉都能做得到,六根互用。眼根没有了,用其他的根能看;耳根没有了,用眼根能闻,这叫六根互用。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说到这,佛跟阿难说,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六根未尽的想元,就是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串习历来的习惯。六精之性是什么?就是八识它的互相熏,见闻觉知互相熏习,在八识中念念受熏。六识的精性在八识当中,八个识神互相通了,根根互用,就是互相串连起来了,眼也能听,耳朵也能看。这必须得到湛了内,湛然寂静,罔象虚无,这微细的精想达到这种地步。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我们经常用思惟的观照,楞严经是让我们修行的,观照!在你受想的根,就是阿难,是五受蕴互相的妄想所成的。“色、受、想、行、识”五妄,五种妄想,他受报之地,把那个真性给你盖覆了。这叫五受蕴,又叫五取蕴,就是补特伽罗一切众生的数数取,都在这里取。这就是自体,五蕴的躯,咱们这五蕴成就的幻躯,五蕴身,观你的五蕴身。这里头深浅微细不同,每个人跟每个人的不同,但是都是妄想所成的。真心没有,真里头无妄,五蕴法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等你妄尽了,还源了,成为一真法界了。你看到华严经妄尽还源观,专讲这个五蕴妄尘,回归于原来一体的。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五识以何为界?就是它的因界。想就知道因界的浅深,因的界义就是把它分开。既是界,那色是色、受是受、想是想、行是行、识是识,把它分开。有相的为色,无相的为空,色单立一边,“受、想、行、识”无相的,无相的离开色相,空!就是色空二法,“受、想、行、识”是一边。色蕴,有相就叫色,无相就叫空。若离开色相了,就叫尽色,色尽了;色尽了,都是空。出乎色的边际,在色的边际是因为色蕴所生,出开色的边际,色就受不到了。

  受蕴,它的取着触,触是触合意思。触,一接触你才有受。有你乐接受的接触,你高兴接触的。有你不愿意接受的,像打你肉体,你不愿意接受。或是你享受时候,洗澡很舒服,两性相配,这都舒服了。这叫高兴的、喜欢接受的,乐受;不高兴的,苦受。受蕴当中,取着的触合在一起,触合有违境、有顺境,不高兴的想离,高兴的想触。这个我们在境界相上都可以想到,这是受蕴当中有违有顺境。

  色、受。想蕴,有念的,记得起来的就叫记,有念的为记。无念的为忘,无念,记不起来了。在诸念而不忘无念,有念时候想到无念,因为想到它相对的时候,有的是尽想,有的是尽忘。全想不起来了,有的全能记起,记起很清楚。想蕴的边际,什么也想不起来,那就叫边际了。无想了,想断绝了,想蕴边际。就是在你静下来什么也不想的时候,什么都忘了,一不想什么都忘了。现在我开始有了,突然间过去的什么都忘了,就看到眼前的,记不得了。很熟的人,突然间说不上他的名字,他是谁?这个就叫忘。现在开始有。本来这种的忆力在八十岁就开始了,我已经过了十五年了,现在开始。因为有佛法熏习的力量,所以这种的妄想就像一刹那过去了,又恢复原状。想记得念,就想得起来。念忘了,记不起来了,想断了。这是想蕴。

  行蕴,迷了。这个行蕴心里头散心杂念的粗相,这一切行为就像瀑流一样流下去了,迷。如果是修,心很细的,行为很密的,形容像什么似的?像你看山林里头,看电视那野马跑的时候,形容着就像那野马跑的时候,一下就过去了。现在不要用飞机形容,如果用飞机形容那极细了,一分钟飞了多少里了,特别那航天的,太空飞行的。拿这个来形容行蕴。咱们思想比这快,行!咱们一念间,上海、美国纽约,这一作意,这边说话,那边一想,到了纽约去了。这都叫行蕴。

  “色、受、想、行、识”,识就是把一切所想的灭前境界相入于识,无入就合湛,有入内外湛明,识。识是入无所入、出无所出。大家回想我们这个识,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现在说是心,是八识的体湛然生灭,你能分析出来。你的思想能分析出来吗?分析不出来。你醒的时候在识蕴当中,由行蕴而进入识蕴,或者是你精明了湛的时候,还可以辨别。在你梦中呢?你梦里识的运动跟你醒的时候一样的。这个是若存若亡。八识我们认识不到的,确实是我们都认为绝对是有,就是我们的心,一切身命生灭之相都由这流出来的。我想到了咱们楞严经里的一句话,“妙赞总持不动尊”,形容什么?形容咱们这个八识的体;“首楞严王世稀有”,但是得把八识体的妄销除;“销我亿劫颠倒想”,把你所有颠倒想(就是八识)销灭了;“不历僧劫获法身”,不经过好久,一念间,八识灭,法身显,就显露法身来了。

  假使说识蕴尽了,到什么地位?一般的大乘经义说到地上的菩萨,灭无明,证法身。楞严经上说初住,住心向地,初住时候就可以了,初住就获得法身了。初住证得圆通,这是楞严经特说的。到你十信位满心,进入初住,圆通了。为什么?蕴尽,识尽。五蕴尽的时候都清净了,到了何位?入初住位。为什么?六根互用开合,六根分开,六根合成。咱们把这个叫妄想,妄想灭得证。一般的得到十地,得到地,楞严经讲达初住就可以了。空也是色;色界浅的,浅显说知色为色;应当知道空亦是色。楞严经上,知空色皆是色,空也是色。色界浅的,空是空,色是色。色界深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咱们念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和合义。

  【此五阴元,重迭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这是五蕴元,“色、受、想、行、识”的元,它们互相重迭生起。生,怎么生的?因为识有。识有名为生,识无名为灭。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这个道理一顿悟了,事非没有了。乘跟悟并销,事非顿除。这是因次第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佛在前头第五卷当中,就跟阿难结解次第、次第结解。我跟你说得很明白,为什么你还问我这个问题?这是呵斥阿难的。因为今天我们要讲圆满,还有一刻钟,多讲一下。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叫阿难宣扬楞严经,很简单。佛到这就说完了,我现在跟你讲的什么是妄想根元,你现在明白了吗?你不要明白就算了,要传示将来,你要弘扬楞严经。在末法当中,一切修行者让他们认识什么是虚妄,别把这个身心当成真实的,全是虚妄,不要求生,要厌离自生,深厌自生;不要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要贪恋,应该求有涅槃。就是这个含义。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有这么样一个人,财富非常大,尽十方虚空都是七宝,拿这个七宝供养十方微尘数诸佛。这个供养,这个财物,你说这个人施供养佛的因缘多不多?福报大不大?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若有这个众生拿这个来供养佛,那功德不可思议。往昔,佛说以前讲的,施佛七钱,施七个钱供养佛,他舍身了之后得到转轮王的位,投生为转轮王。现在这些个七宝来供养佛,穷劫思议,尚不能及,那这个福德无边无际。这是比哪个福德最大。念楞严经的福德最大,无论楞严经的一字一句福德都无边。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一切诸佛说的话,没有半句是假的。若复有人,假使有这么个人,身具四重,犯了四重罪,“杀、盗、淫、妄”都犯了。菩萨的十波罗夷,犯了十波罗夷。若能念楞严经,这个罪过顿时销灭,瞬息之间销灭了,也不下阿鼻地狱了,也不堕十方无尽的无间地狱了。楞严经的消业非常快,但是你要想学楞严经障碍也非常多,我们大家要念个楞严咒起码要楞半年,人家说楞半年、楞半年,半年还背不会,并不是天天念的;乃至能听一遍楞严经,功德无量,就是不可思议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若是有人犯了“杀、盗、淫、妄”四根本,乃至大乘菩萨犯了十波罗提木叉,这种重罪在一般经上不通忏悔的。在楞严经可不是这样子,能于一念;还不说咱们学几个月了,以前不算,现在咱们也学七十天了,两个月零十天,咱们是八月一号开讲的,这不是一念了。将此法门于末劫当中,就是末法时代,开示未学,是人的罪障应念销灭。咱们可别做这想,经上这样说,咱们还要忏悔,不要满足。佛说你受持楞严经,所有这么多的大罪,不通忏悔的,在楞严经应念销灭;就是你学楞严经这一念间,把这个罪都销灭了。不但罪销灭了,把地狱的因成了安乐国的因了。地狱苦因,成安乐国,转苦为乐。如果你经常的能念楞严咒更好,不能念楞严咒,就大佛顶首楞严经念一遍,功德也是如是,转苦为乐。这部经的功德力量相当的强,你学一遍等于销无量劫的罪恶。经前“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劫获法身”,就能够成佛了,不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得福超越,前头人供养十方一切诸佛,那功德多大、福德多大。但是有一个人能念念楞严经,他所得的福德超过以前布施的人,一百倍,一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就是说你能遇见楞严经,受持一遍,学习;乃至念一遍楞严咒,那个福德不可思议。假使约佛说,是财施为重、法施为重?当然以法为重,财施虽然重,不如法施。能于一念间,这个是悟,开了悟了,圆顿法门。咱们没有开悟,这就是开悟的因,种了圆顿法门的因,将来一定能成佛。约修行说,是自行为要、化他为要?你自己去照着楞严经修重要,还是帮助别人讲解楞严经,让别人也能知道,使那未学楞严经的让他懂得这个道理,开示未学。这是第二种功德,约行。修行,以什么修行为重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以什么法门为最要?楞严经。这是佛所讲的,嘱托的。约佛、约行、约福报。有漏的福报跟无漏的福报两个相比,能够遇到楞严经,读诵楞严经,乃至称个名,永脱轮回,再不堕三涂了,这是无漏的福报。譬如摩尼,一颗摩尼珠,胜过你供养多少千般海里的宝贝,就是一颗摩尼珠超过以前的。这就说是特别殊胜。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若有人能诵一遍楞严经;能持此咒,乃至能持楞严咒;我们上早殿一定得念楞严咒,大家都能持楞严咒;功德穷劫不尽。我若广说这个功德,经过一劫也说不完。前头是略说。同时照着楞严经,佛所教授的去修道,直至到成佛不会受魔业的,一切魔不能入侵。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此经已,佛把楞严经讲完了,在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还有他方的,他方是指不是娑婆世界的,他方的菩萨,他方的二乘;还有圣仙童子,圣仙童子他修外道的,现的是外道的身,是仙人的身,但是他必须内修圣道,指这一类的仙人,在这法会当中有这些童子,圣仙童子来听经的,来护持楞严咒的。还有一些初发心的大力鬼神,这种鬼神多分是菩萨化身的,立志护法的,具大神力。皆大欢喜。经完了,作礼而去,表示谢法的意思。

  我现在跟大家念了一遍。讲,不敢说讲,我也不会讲,老了,脑壳也颠倒了,说错的,没有说对,向大家忏悔。祝大家吉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