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前几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吉祥经》正宗分的第四首偈“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了解到一个人应当孝敬奉养父母亲,爱护妻子和儿女,并且要远离不善业,佛说这样的人生是最吉祥的。今天,我们接着来看正宗分的第五首偈: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
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我们应该培养广行布施的好品德,帮助衣食困难的亲眷,还要时时检点自身的行为,令身口意远离过恶瑕疵,能做到这些便是最吉祥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偈的第一句:“布施好品德。”《大智度论》里面说道:“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这是说广行布施的人,常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就像夜晚天空中刚刚升起的月亮,人们没有不喜欢的。
我们想要成佛,离不开菩萨的六度四摄等法。六度也叫做六波罗蜜,意思是说通过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四摄就是指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四摄都是以布施为首,可见布施这一法对于成就佛道的重要意义。
布施,梵语音译檀波罗蜜。檀字保留了梵语的发音,华言的意思是施舍的施。波罗蜜就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因此檀波罗蜜就是说,通过布施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
说到布施的功德,我们先来看一则迦旃延尊者度贫女的故事。迦旃延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由于尊者思维敏捷,擅于说法摧伏外道,所以人们称为“论议第一”。
《贤愚经》里面记载,有一位婢女经常遭受主人的打骂,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有一天她到河边去打水,心里越想越苦恼,便决心投河自尽。就在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正好路过此处,便问:“您这是在做什么?”贫女向尊者诉说了内心的苦恼,迦旃延尊者听后对她说:“您既然感觉到苦,那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呢?”她疑惑地请问尊者:“贫穷在我身上,我怎么能卖得掉呢?”
迦旃延尊者告诉她说:“可以的。虽然一个人没有一寸布,没有一分钱,如果懂得了布施,就可以把贫穷卖掉!”接着,尊者出于慈悲拿着自己乞食的钵对贫女说:“你来供养我吧!”
贫女因为一无所有,只盛了一钵清水来供养尊者。以此供水的功德,贫女在命终之后生到了天上享受天福。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布施是可以越渡贫穷苦海的。
概括来说,布施不外乎有三种,就是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用钱财来布施,属于有为的布施,修的是福报。钱财是身外之物,经典里常常说,聪明的人会用自己的不坚固财来换取坚固财。不坚固财是指的世间的钱财、房子、土地等等,它们属于水、火、官府、盗贼、败家子等五家共有。因为这类财物会在贼盗、水冲、火烧、王夺,以及败家子败坏等情况下散失,所以它并不是固定永远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前面所说的五家所共有的,所以称为不坚固财。
那么怎样才能把不坚固财转化为坚固财呢?佛劝我们广种福田。福田简单来说有八种,这是指的佛法僧三宝是敬田,父母师长为恩田,病人穷人是悲田。因为这八种能给众生培福报,如田地能滋生长养谷物,所以称为田。我们如果能够广种这八种福田,就相当于把不坚固财存到了坚固不坏的银行里,功德利益永远不会散失,多会儿去取,它都是有用的。
有些人只会一味地抱怨自身贫穷,却不知道贫穷的因在哪里。从因果上讲,贫穷是从悭贪而来的,富贵是从布施而来的,因此我们要懂得修财布施。
第二种布施叫做法布施。财布施修的是福报,只是有为的善,一旦福报尽了,难免还会堕落受苦,所以我们接着来修法布施。
法布施着重体现在如说修行,也就是能按照佛的教法去实行,以及弘法利生等。《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是说在各类供养当中,法供养的功德是最大的,因为有形的财布施是有为的,会坏的。之所以把布施称为供养,是因为当布施的境是恩田与敬田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突显三宝以及父母师长的尊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布施者内心的恭敬。
根据《行愿品》记载,法供养的形式是很多的,包括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等等。
第三种布施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简称无畏施。通俗地说,帮助别人,令人远离恐惧,这叫做无畏布施。这种布施的范围也很广,大至救护众生性命,小到仗义执言,都属于无畏施。
以上所说的三种布施,因为各自所种的因不同,所以果报也各有侧重。其中财布施能得富贵多财的果报,法布施得的是智慧的果报,而行无畏布施则能得到身体健康、长寿少病等果报。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受持五戒,这三种布施都能做得到。在求受五戒的时候,发愿尽形寿不偷盗便是财布施;向别人介绍五戒的殊胜功德就是法布施;发愿尽形寿不杀生,所有众生因此而得到保护,就是无畏施。
受戒和不受戒的差别是很大的。举例来说,一个没受五戒的人布施一百元,这一百元所产生的福报是有限的。但如果求受五戒发愿尽形寿不偷盗,由此善愿便能感发戒体,随后落实到行为当中,一切众生的利益都会受到保护,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无形无尽的,不可说不可说。
1.《大智度论》是如何赞叹好施之人的?
2.为什么说布施一法对于成就佛道意义重大?
3.卖掉贫穷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把不坚固财转化为坚固之财?
5.为什么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6.请列举出五种《普贤行愿品》中记载的法供养方式。
7.财施、法施、无畏施各自所得的果报是什么?
8.为什么说受持五戒,财施法施无畏施便都能做得到?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法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求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
《佛说吉祥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是一次晚上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王国,住在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在一天的晚上,有许多天人,身上都有光明,一齐来到精舍,他们身上的光辉,把精舍照耀得像白天一样,同时合掌礼拜,围绕着佛陀,其中一人,代表天人大众向佛请示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五千人俱。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人。前后围绕而为说经。时大会中有一大士名离垢盖。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今可现有诸佛世尊如来至真等正觉
多数朋友生活中可能都会用得到的一部佛经,请仔细听。这部经很美,很时尚,生活中很温馨,这部经的名称叫《吉祥经》,很好记,《佛说吉祥经》,很好记。很多初学佛的朋友可以直接看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一部佛法入门说明书、幸福人生操作手册。说得很具体,一二三四五六七,环节、程序很科学。比如说最初学佛,我们追求幸福,这部经很好地说
《吉祥经》出自南传佛典中小部经典的小诵经部分,由序文及十二偈颂所组成,叙述贤者日常生活的方法乃至证得涅槃之最上吉祥。此经南传佛教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
《吉祥经》有时候也称为「在家居士戒律」,它深受佛陀追随者的欢迎。其中有两段叙述背景的序偈,时常都有人引以诵读。此偈颂阐述了天神和世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吉祥。经文以「如是我闻」开始,接着便叙述经典的背景内容。这部经典出自《小部。经集,Ⅱ。4》。
1 勿亲近愚。恶者。2 应亲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无怖畏、灾难、横祸之事(除非是过去造恶之报)。他能善思惟、善说、善作,于过见过、有过悔改、向人悔过。3 尊敬值得尊敬者。4 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
本经经文很短,祇有几句经文和偈语组合而成,称得上是最短的佛经之一。经文的开端讲述了佛陀讲述《吉祥经》的因缘--佛陀在在舍卫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正值深夜时分,有一天神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请教如何才能做到最吉祥。针对这一天神的请问,佛陀用偈语作了回答。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