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上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吉祥经》正宗分的第六首偈:“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只有远离邪行并且克制自己不饮酒,才能够坚固持守美德,人生才会获得吉祥幸福。今天我们接着来看正宗分的第七首偈: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
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要学会接人待物恭敬长辈,和同辈相处要谦让,于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懂得知足感恩,及时听闻正法的教授,佛说能做到这些便是最吉祥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恭敬与谦让。”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学佛要知道怎样来培福报修智慧,想要培福修慧就要从恭敬做起。恭敬落实到生活当中,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来到佛前,想生起恭敬的心,这是很容易的;当我们来到某位领导面前,好像就会有一种畏惧感,自然不敢乱动乱说;当我们在路上见到一个乞丐的时候,因为觉得他可怜,所以就会对他行布施。但能不能恭恭敬敬地去布施乞丐呢?恐怕大多时候我们只是生起一种怜悯的心,可以把钱给他,但不一定能恭恭敬敬地来布施他。
文殊菩萨讲:“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这是说平等心不容易修和保持,凡夫的心常常会随着境转。恭敬是让我们培养一种平等心,不管对尊贵的人也好,不管对普通人也好,都要能生起一种恭敬的心。
弘一律师告诉我们,对佛像要作真佛想。到了佛像前要谨守威仪,凡是供佛之处不可以嬉笑躺卧,乃至于伸脚向佛坐等等。恭敬心要从处理一切事当中来培养,要从对待一切人当中来培养。
《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对任何人都用一颗恭敬心,不敢轻视任何人,常常去给人顶礼。碰到有人用石头子打他或者骂他,他却恭恭敬敬地说:“汝是未来的佛,我不敢轻视汝等。”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在相上你是你,我是我,但追究到理体上,我们都有着同样的佛性,最终都会成佛的。
不仅人如此,猫也好狗也好,乃至于一切有情都有佛性。猫的佛性,狗的佛性,和我们人的佛性是一模一样的。在古老的轮回里,我们虽然流转了不知多少生多少世,不管是下地狱还是当畜生,佛性却从来没有改变过。透过众生的相来看本质,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
也许会有人问:既然佛性平等,众生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相呢?这是因为众生起惑造业不同,也就是说想的不同、说的不同、做的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了你我他,产生了差别相。
我们在讲五戒的时候也说过,如果能够圆满持五戒,未来世所得的人身是很尊贵的,又有财富又有地位。五戒可以受满分,也可以只受其中的一条。受一条也是做人的因,只不过相对持满分五戒的人来讲,获得的果报是低劣的。因此人有差别,这种差别缘于过去世每个人别别的造作,所谓“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的生命体就像一条长河,生命的现象犹如浪花般不断地涌现,今生结束了下一生又会出现。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有造作,就会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应该变得智慧豁达起来:既然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为什么不能平等地从内心里慈心爱护一切有情呢?
我的母亲出家以后是果齐老师父,曾经叮嘱过我:“对你尊重的人,不能有一点不恭敬;对普通的人,要有十分的恭敬。”在此,愿以此语与大家共勉。
1.印光大师是如何强调恭敬一法的功德利益的?
2.为什么说恭敬一法在生活当中并不容易做到呢?
3.根据弘一律师的说法,我们应当如何恭敬佛像?
4.《法华经》里的常不轻菩萨为何能做到平等恭敬一切人?
5.既然众生有着相同的佛性,为什么又会形成不同的相呢?
6.生活当中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恭敬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法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求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
《佛说吉祥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是一次晚上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王国,住在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在一天的晚上,有许多天人,身上都有光明,一齐来到精舍,他们身上的光辉,把精舍照耀得像白天一样,同时合掌礼拜,围绕着佛陀,其中一人,代表天人大众向佛请示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五千人俱。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人。前后围绕而为说经。时大会中有一大士名离垢盖。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今可现有诸佛世尊如来至真等正觉
多数朋友生活中可能都会用得到的一部佛经,请仔细听。这部经很美,很时尚,生活中很温馨,这部经的名称叫《吉祥经》,很好记,《佛说吉祥经》,很好记。很多初学佛的朋友可以直接看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一部佛法入门说明书、幸福人生操作手册。说得很具体,一二三四五六七,环节、程序很科学。比如说最初学佛,我们追求幸福,这部经很好地说
《吉祥经》出自南传佛典中小部经典的小诵经部分,由序文及十二偈颂所组成,叙述贤者日常生活的方法乃至证得涅槃之最上吉祥。此经南传佛教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
《吉祥经》有时候也称为「在家居士戒律」,它深受佛陀追随者的欢迎。其中有两段叙述背景的序偈,时常都有人引以诵读。此偈颂阐述了天神和世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吉祥。经文以「如是我闻」开始,接着便叙述经典的背景内容。这部经典出自《小部。经集,Ⅱ。4》。
1 勿亲近愚。恶者。2 应亲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无怖畏、灾难、横祸之事(除非是过去造恶之报)。他能善思惟、善说、善作,于过见过、有过悔改、向人悔过。3 尊敬值得尊敬者。4 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
本经经文很短,祇有几句经文和偈语组合而成,称得上是最短的佛经之一。经文的开端讲述了佛陀讲述《吉祥经》的因缘--佛陀在在舍卫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正值深夜时分,有一天神来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请教如何才能做到最吉祥。针对这一天神的请问,佛陀用偈语作了回答。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