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要想获得吉祥,住处不可不考虑。儒家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说,一个明理的君子,他不会使自己处在风险之中。民间也讲,常在水边走,没有不湿鞋。你常受某事之感染,不可能不变化。所以,孟母三迁其居,教导出一代亚圣!但如你自小生活在赌楼,不用教也会些下流的东西。我们佛教徒也是,假如你住在屠宰场旁,对杀生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商的有密诀,谓:“知地取胜,择地生财。”这个接下我会在成功学原理中细讲。上次讲过,道家修道讲法侣等四要点。其中择地,很是重要,他们讲洞天福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但不幸得是,他们的许多洞天福地都被佛教掌握了!呵呵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其中如五台山,就是道家讲的好地。他们叫紫府山谓如紫气东来一般易经中,也大谈风水之道。有空我也会为你们讲一讲而佛教呢?有人以为不信这个其实佛教不要人迷惑这个以为学它就可解脱并不反对这个。寺庙许多住持,都是会这个的,他们建寺,要用这个。密法中,更是不可缺少。就有“梵天择地法”,专讲之。但是,有时地不是你能操控的,因经济等原因,有许多事不得成。这就是,往昔有德行今生才能居于善处。如我本人,过去生中,修了点善行今生得生能闻佛法之地。出生之处,离家不远就是藏寺群虽已经文革败落但能量场在。搬到杭州来,大家这次也看到了家后面就是两个佛塔这两塔中间过去有一香积寺。过去生中,多行不义者,今生亦难遇佛法,多是转生到无佛法之处(边地)。所以讲,人身难得,中土难生。这个中土,是指有佛法之中央大国不是单指中国。与佛法邻近的,很难生到那。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但你能选择,如职业佛告知大家,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假如你选择偷盗为生,最终结果是难逃法网。逃了法网,也逃不出因果之网。要选择正业,那什么是正业呢?佛在八正道中讲过。正业我接下讲的“成功学原理”就是告知你正业,并教你佛教徒的经商理念。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多闻工艺精正业要靠努力要多学多思多闻工艺精所谓艺多不压人。法多好成就。阿底峡尊者指出:“善学法者,不应对一经一函起定执,应多闻思修。”要多听,尤其是多听老师的课,呵呵(一笑)多思多看多读我怎么忙每天也坚持读书要少动手(脾气)多动脑要少说话,多用耳(听闻)米煮时间少会生,著久才熟可食。法学少了,不易通。学久了就易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能生巧,久必精良!但是,学多不可空泛,钱多不可心花。不能样样通,样样松。不能有些福报,就失去人格特性!应守世间法律,应学佛法戒律。应守世间法律,就能做好人;学佛法戒律,才能做好佛。这就是“严持诸禁戒”。不守持的,必会不吉祥。言谈悦人心说话要柔和,动听,不要粗鲁。一说话就要与人打架,怎么会吉祥!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你和他笑,他会打你吗!悦人心就是感动他的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春亦寒。你没钱布施,好话总会说吧!就用好语来布施吧。与善人谈,如沐春风,你要给人春风,不要给人冰刀!!!这样,自他二吉祥。祝大家六时吉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求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
《佛说吉祥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是一次晚上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王国,住在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在一天的晚上,有许多天人,身上都有光明,一齐来到精舍,他们身上的光辉,把精舍照耀得像白天一样,同时合掌礼拜,围绕着佛陀,其中一人,代表天人大众向佛请示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五千人俱。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人。前后围绕而为说经。时大会中有一大士名离垢盖。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今可现有诸佛世尊如来至真等正觉
多数朋友生活中可能都会用得到的一部佛经,请仔细听。这部经很美,很时尚,生活中很温馨,这部经的名称叫《吉祥经》,很好记,《佛说吉祥经》,很好记。很多初学佛的朋友可以直接看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一部佛法入门说明书、幸福人生操作手册。说得很具体,一二三四五六七,环节、程序很科学。比如说最初学佛,我们追求幸福,这部经很好地说
《吉祥经》出自南传佛典中小部经典的小诵经部分,由序文及十二偈颂所组成,叙述贤者日常生活的方法乃至证得涅槃之最上吉祥。此经南传佛教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
2018年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新春伊始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吉祥经》,希望以此因缘能和大家共同踏上真正的吉祥幸福之道。
《吉祥经》有时候也称为「在家居士戒律」,它深受佛陀追随者的欢迎。其中有两段叙述背景的序偈,时常都有人引以诵读。此偈颂阐述了天神和世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吉祥。经文以「如是我闻」开始,接着便叙述经典的背景内容。这部经典出自《小部。经集,Ⅱ。4》。
1 勿亲近愚。恶者。2 应亲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无怖畏、灾难、横祸之事(除非是过去造恶之报)。他能善思惟、善说、善作,于过见过、有过悔改、向人悔过。3 尊敬值得尊敬者。4 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