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章

  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

  时间:2009年10月17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又名:梁乃崇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金刚经》的经文,我们上次已经讲完了;今天要讲禅宗跟《金刚经》的关系。《六祖坛经》里有一段故事:六祖慧能向五祖学禅的时候,有一天半夜,五祖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用袈裟围起来,不让人家看到,秘密的教他《金刚经》。

  当时整部经还没讲完,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吧,那里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到这里,六祖就大彻大悟了。他就体会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已经真正懂得所谓的自性了。他所以能够懂,都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体会到的。

  也可以说,《金刚经》对六祖来讲是最重要的经典,他是依《金刚经》才印证了他自己的体验。所以六祖以后的禅宗都是以《金刚经》为最重要的经典。在六祖以前,并不是以《金刚经》为主的,而是以《楞伽经》为主。

  六祖以后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那些公案都是修行达到突破,有了新体验的时候,所留下来的纪录。那些公案常常让我们看不懂,留下来的文字都是不知所云的;但是那些不知所云的公案,我们每次读到的时候,都是很开心的。比如说什么空手把锄头、桥流水不流,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你光是听他们这样讲,不知所以的,就觉得很开心。

  尤其有一个公案,大概大家都听过的,就是有一位禅师,他先是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修到最后的时候,「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代表了他整个修行的历程。你看看这几句话,是不是就是我们《金刚经》的句型:「X即非X,是名X」?所以他们其实都是在演《金刚经》,而他们的《金刚经》呢,不是说的,他们是做的;实践、做到了,那就是他留下的公案。

  所以那些公案不是像我们做文章;他是真正的实践,做成功了,然后留下了记录。如果他根本没有做,只是写出这么有点像公案的文句,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所以重点是要能够真的实践、真的做到了。

  有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学禅的人,他先到一个禅师那边去学;学的时候,他就问师父:「佛是什么?」或者是问:「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每次这样一问,就被他的师父打,或者骂。后来他就不敢问,也不晓得该不该问,都不敢问了。旁边的人就鼓励他:「你如果不懂的话,你在学,就应该要问啊!」所以他又去问,这次他又被师父打,并且推出门外,然后把那个门「碰」这么一关;他的脚还没来得及走出去,一只脚就被他打瘸了。

  这时候他很难过,旁边的人看到这样,就再去问他的师父,他怎么办。他师父就说,要他到另外的禅师那边去学,不要教他了。那他更难过了,所以就跑到另外的禅师那边去,再去请教。那个禅师就问:「你学到了什么啊?」他说:「没学到什么啊,每次问就被打,最后一次还被推出去,把脚弄瘸了。」结果禅师听了以后说:「你的师父好慈悲哦!」当然我们听起来:「什么?被打成这个样还叫慈悲?」这倒也没有什么特别,更特别的是,那个徒弟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就修成了。

  整个故事就是实际的演「残暴等于慈悲」,就是在演《金刚经》。「残暴即慈悲,是名残暴」,或是「慈悲即残暴,是名慈悲」──管它是名什么,都没有关系啦,反正他就此开悟了。从这一个事情我们就知道,「慈悲即残暴,是名慈悲」这《金刚经》的句型,我们会这样念、会制造这样的句子;但是光这样制造是没有意义的,人家是真的实践呀!实践到什么程度呢?实践到他真的体悟了。他为什么会从此就开悟了呢?因为他真的体会到「残暴就是慈悲」,真的体会到了才会开悟。

  所以整个禅宗演的戏码就是在实践《金刚经》,而不是在说《金刚经》。本来《金刚经》就是要实践的、是要做的,不是拿来说的。所以当你没有体验到《金刚经》的那个句型,比如说「佛法即非佛法」你没有体会到,说是毫无意义的。你要真的体验到了「佛法真的是外道耶」、真的觉得佛法和外道完全相等的时候,你才可以说:「佛法即非佛法」;没有体验到,说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再来看《金刚经》在《六祖坛经》里的特别呈现。《六祖坛经》最后一品〈付嘱品第十〉,特别讲了三十六对。因为六祖已经准备要圆寂了,所以他特别教导他的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等人。他把他们叫来后,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找来,因为这些被叫来的人将来都是要做禅师,要去传法、教人的。所以六祖就把教人的诀窍教给他们。

  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他说:你们跟其他人不一样,我圆寂以后,你们都是一方的大师,我要教你们怎么说法,才不会偏离禅宗的宗旨。「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你说所有的法都不要离开自性。

  自性,禅宗也叫本来面目。就是你不要离开你的本来面目。「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这边差不多已经把重点讲了,人家来问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就是用对法。对法就是《金刚经》,人家说长、你就说短;人家说天、你就说地;人家说好、你就说坏……这样跟人家对,就是对法。这么一对,你要真的能够对、真的会实践《金刚经》,就消融了;若只是嘴巴对,心里没有对,就没有消融。

  《金刚经》不就是「X即非X」吗?我们就要把X和非X的相剥掉、对消掉;留下祂的本性、本质。如果没有把相对消掉,那就没有做到,就不太有用,也没什么意义。这里他就告诉你,要用对法。这段经文就是在教《金刚经》要怎么用、怎么做的事情。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三科法门也没有特别,就是「阴、界、入」 三个。所谓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就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所谓的十八界,就是生出六识,然后六识出六入,六入见六尘;三六一十八就这样子。这一个程序其实就是本明缘着十二因缘的程序,这样子出来的。这里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个自性、本明,缘着十八界出来,或者缘着十二因缘出来;就这么一件事情而已。祂也强调了一点,就是自性是源头;生出十八界的过程,就是自性起用。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怎么起用呢?自性里面是含有万法的。藏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祂含了所有的种子在里面,由祂起用的话,就生出万法了。十八界这样的万法,就从自性这里生出来了。

  我们在讲自性的时候,若特别提到自性能含万法,又名含藏识;这样讲的话,这个自性已经被看成是阿赖耶识了。我们对于阿赖耶识本来就有这样的认识──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跟自性的关系,可以说阿赖耶识里面的清净部分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其实庵摩罗识就是自性。所以把自性看成是阿赖耶识、含藏识的说法是可以的、一致的。

  这边开始就是祂的意义了,自性若起思量,自性就转成识心、转成六识了。所以就生六识,六识一生出来,就出六门──就是六入;出了六门,下来就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就说明了这个事情:怎么用自性?其实就是顺着十二因缘,一下来,就是在用自性。我们能够思想、思考问题,就是自性已经在起用了、已经出来了。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

  自性起用的时候,如果用的不好、歪了、偏了,那么十八界就是偏差的、错谬的;用的正,那十八界都变成正的。换一句话说,如果把自性拿来做不好的用途的话,这是众生的用法。所以众生也是在用自性,只是把自性用坏了、用的不好了。如果把它用的正、用的好的话,那就算是佛在用了。

  「用由何等?」你要怎么用?祂下面这句话就告诉你:「由自性有对法。」你要用的话,祂是有一个对法可以用的,意思就是我们在用自性的时候,要用对法,就是用《金刚经》;也就是用《金刚经》的句型,我们就可以用的善、用的正。这一段,他就是对他的几位重要弟子这么交代。

  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这里,他总共分成三十六对,第一类是「外境无情」,无情指的就是物质,就是没有生命的。这样子的有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意思就是,如果天是X的话,非X就是地。所谓对,就是《金刚经》的「X即非X」,就是让X和非X相等;让它相等,就把它的相剥掉了,剩下了本质、性质。这边他就没有再把「是名」标出来,因为真的对成功的话,就是是名状态,所以不用再写出来。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法相是观念、道理;语,就是我们说的语言,言语和道理相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共是十二对。这是在语言上的,他把它归类为法相语言的对法。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再来这十九对是自性起用的,总共加起来是三十六对。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不只三十六,对不对?根本就是无量无边对,多得不得了。不过这是他特别教他的弟子的对法。这样的对法,本身就是《金刚经》,而且他在教这三十六对的时候,就是教他们怎么用《金刚经》。怎么去用?就是这样子来用的。这三十六对的对法,其实应该就是以《金刚经》,举了三十六个例子就是了。

  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这三十六对法如果你会用的话,你就贯通了所有的佛经,你就能够离两边、离开二分法,那么就达到不二了。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自性起用的时候,你虽然在跟人家讲话、交谈,一样可以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内不着空,外也不着相。只要着相,就会生出邪见;执空,就会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言语;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为什么执空就谤经?执空的话,就是什么都没有嘛,你认为空才好,经典是有文字的,那个经就不好啦!所以那就是谤经!「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言语;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你还在跟人家讲话,其实你还是用到文字啊!所以这是不通的。这个执空的人又会说:「直道不立文字。」我们是禅宗,真正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光是「不立」这两个字,就是文字啊!所以你说不立文字,自己就在立呀。「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他就是在说,你自己说的空,你还好啦;但是你这样就是在谤经,因为佛经就是有立文字啊!这样罪就很大啦!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这是他告诫弟子,说:「你们如果着相的话……」他前面讲执空的,现在又在讲着相的。你们如果在用的时候是着相的话,你着相作法,想要求真,然后又设很多道场在那里讲,有啊无啊这个好不好;但是你本身就是着相的,这样的人就不得见性了。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我们再看,又有一种状况,只是在听法,听了以后就依法来修行;可是在依法修行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就做「我什么都不想」这样的事情;这样子的话,「于道性窒碍」,不行!所以我们以为依法修行,要一念都不生,那就是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这样子的话,对于这个自性、这个佛性、这个道性,是妨碍的。为什么妨碍?因为你自性不能起用啊!你把它停住不用,所以是妨碍。

  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光听,但是不修,这样子呢,你就会生出邪见、邪念来。那要怎么做?听了法,依法来修,重点在不住相;你只要不住相,做什么事都OK了。「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只要无住相法施,或者无住相,做任何事就OK了。问题来了,怎么样做到无住相呢?

  他前面已经讲了,就是用对法啊,人家说一个相,你就用一个相反的相跟他对,一对成功了,达到是名状态,就是没有相、无住相啦!所以这边所说的,我们这样子做,就是要用《金刚经》达到是名状态。只要你用《金刚经》达到是名状态,你思量也可以、起用也可以,都OK,那个都正的。

  那如果你着相,当然就不行!那我就什么都不想,我的自性就不起用,不思量了、什么都不做,行吗?也不行。你不起用,就让你的自性阻塞了。所以他就是告诉我们,要这样子来用,我们才能够达到无住相法施、无住相布施、无住相做任何事。所以,《金刚经》不是让我们变成呆呆痴痴的,不是这样子的;而是让你很灵活、可以用、可以活动、可以做事、可以……什么都可以做,而且这样做才对。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停滞在那里,不是这样。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人家来问你问题的时候,问有,你就跟他说无;问无,你就跟他说有……就是这样子。这个太简单了,我们什么人都会。不过他应该不只是这个意思,祂应该是要教我们,当他问有的时候,你就用无;你的心就要立刻拿「无」跟「有」来对销掉,把那个相对销掉。能够对销,就达到是名状态;对不了,只是语言上斗嘴,对修行是没有帮助的。

  但是斗嘴会斗赢的,人家怎么说都说不过你,会有这个功效。所以有人就只是在文字语言上来斗嘴,那个不算是《金刚经》!那应该算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玩的矛盾统一、正反合。他们玩这个,这样子也很有威力的,玩这样子的话,斗嘴都不会输的。甚至有人专门拿这样的东西做权力斗争,那也是很厉害的。但是这样子,对修行没有帮助,只会造业啊!

  所以这个东西,要用的时候,虽然我们是可以这样子用;像《六祖坛经》里,祂就教他的弟子,人家这样子问你,你就这样来对。已经在经典里面这样讲了,但是他们真正要用呢,是真的要做到,把相剥离了;所以真正的差别,就是在这里。

  唯物辩证法就是正、反,然后就合,但这个合是有相的;而《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是离相的、无相的。这个地方差别很大。

  不过世间的人,要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很快,一下就学会了;但是要学会《金刚经》的句型,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警惕,不要落到,以为自己玩的就是唯物辩证法。如果以为是这样子,造成的后遗症很大,因为每次都会赢人家,所以很多人就很有兴趣;但是这样的胜利、这样的赢,是在造业,那个业报是要还的。不是以为你赢了、你都赚了,你只得到好处,不是!表面上你得到好处,后果不堪设想,你要还的!所造的业都是一定要还的。这一点,我想我们要了解。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我们再看下面,「设有人问,何名为暗?」你就怎么回答呢?「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明没有了就是暗,以明来显示这个暗,也以这个暗来显示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就反反复复,又明又暗、又暗又明,把你弄昏了,离相以后,就成中道义了。就是又不明也不闇了。

  如果是正反合的话,明是正,反是暗,合是什么呢?就是灰啦。但是是名状态就不是啊!它无相的、要离相的,所以这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成中道义的话,那就要到是名状态才是。所以他就教他们「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不过这样子的教法,如果没有办法真正懂《金刚经》的话,会弄成唯物辩证法;玩来玩去,就玩到矛盾统一,这样子的话,是有危险的。《六祖坛经》显示,禅宗整个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实践《金刚经》。但是要实行《金刚经》的话,必须要实行真正的《金刚经》,不能把它变成了唯物辩证法。

  我知道,也有人认为《金刚经》的句型「X即非X,是名X」是正反合。我要说明,这样子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不能讲对或错,至少我会讲,那个是危险的、不好的。对修行而言是很危险,而且是不好的。

  以上,我就是把《金刚经》跟禅宗之间的关系,介绍到这边。刚才引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正反合,我现在接下来,再把唯物辩证法的正反合,跟《金刚经》之间的关系,再加以说明。

  《金刚经》就是「X即非X,是名X」;唯物辩证法呢,我们都知道,就是正、反和合。用另外一个说法,就叫做矛盾、统一。何谓矛盾?正和反就是矛盾,合起来了以后就是统一,这个是他们所说的。要举例的话,如果我们说正是白色,反呢,就是黑色;那么这两个是相反矛盾的,把它合起来,白和黑合起来就变成灰的;灰的,就是所谓的统一。

  那我们的《金刚经》呢,祂也可以是白的即是黑的,白即是黑,是名白。是名白是什么东西呀?既不是白、也不是黑、也不是灰,它是无色无相的。所以这个地方跟正反合,是可以清楚的对比出来它们的不同。

  这个确实是不同。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他那样子的对法,有些时候是在正反合的状态,所以他并没有全部都在是名状况。我现在的了解,这个代表正反合也是《金刚经》,只不过是《金刚经》的有相部分。《金刚经》还有一个部分,是是名状态,是无相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离相的部分。所以《金刚经》的句型,有一部份是有相的,还有一部份是离相的,祂有这两个部分。所以我们可以把正反合,视为也是《金刚经》;但是它是有相部分的《金刚经》。而这个《金刚经》句型的是名状态,我们要讲的这个状态,是离相的部分;所以离相是《金刚经》,有相还是《金刚经》,这两个都是。

  但是我们世间人一用的话,会偏向有相的;对于离相的,太难了,他不会用。如果你只会用有相的话呢,最好不要用,为什么?那个用起来是有威力,但是它是造业的。有没有人有办法,用这个有相的《金刚经》,又有威力,又不造业?有没有这样子的人?不是有没有这样子的人,是有没有这样子的佛?有,有这样子的佛。就算是佛,要这样子用都很难,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要用的话,就尽量用离相的部分;我们是要修行,就要用这个离相的部分。如果你离相的部分用得非常熟练,很会用了;这个时候,有相的这个《金刚经》,你就可以用,不会有问题。你在用的时候,用了有相的部分,同时也在用离相的部分,两个同时用,那是会惊天动地,不得了的,所谓佛的威神力就全部出来了。只有这个状况可以,最适合。但是通常这是要离相的《金刚经》用得非常熟练的时候,你就可以去用有相的《金刚经》,也就是那个唯物辩证法。如果不能的话,最好不要用。

  有人就是用了有相的《金刚经》,很任意、很强烈的在用有相的《金刚经》吗?有啊,我们这个世间就有这样子的人啊!这样用下去,会是什么结果?他所得到的业报,是原先没有这样用的时候的三倍!他会受到三倍的业报!他如果没有这样用,他得到的业报是一;但是他用了这一个有相的《金刚经》,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话,是有威力的、是有效的,但是他得到的业报是三倍!这个业报是要受的,逃不了的!就慢慢受吧,业要消完了才能够解脱。不然的话,那个业一就直压在那里。

  所以,有好处就有坏处,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今天这个补充,可以说,我现在是接受正反合也是属于《金刚经》,但它是属于《金刚经》的有相部分。它不是不可用,但是后遗症很大。你会善用的话,比单独只用离相的《金刚经》更有威力、还更有好处,对修行是有帮助的。

  我以前在《金刚经现代直解》是不接受唯物辩证法的,不认定它是《金刚经》。最近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新的了解。我知道这个也是《金刚经》,但是是《金刚经》的有相部分。对于一般众生而言,这个有相的部分容易用,很快的就能学会用,但是后遗症很大。除非你已经修成佛了,然后离相的《金刚经》又用得非常熟练了;然后再去用有相的《金刚经》,那是OK的,而且是很强、很厉害的。这样子的《金刚经》,就变得更是威力无穷了。

  【现场问答】

  问:请问什么是末那识?什么是阿赖耶识?什么是意识?它们的差别为何?

  师:这些问题都是很大的,不是几句话可以讲的。因为时间有限,我没办法详细回答你。

  所以我就先告诉你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你会想东想西的那个心;你在想东又想西,比如说「等一下中午我要吃什么东西」──这一类的、有形象的想就是意识。

  什么是末那识?末那识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抽象思考;是抽象的,不见得有形象。比如说,你现在心里就是很欢喜、很快乐,可是没形象啊!你也搞不清楚,就是欢喜啊!还有心里面就是忧虑,「唉呀,我就是忧虑」但是你忧什么?也没有忧什么,就在那里忧虑;它没有形象。这样的状况我们有的时候就会说:「你有太多心事。」这就是末那识,是没有形象的一种想法。

  阿赖耶识是什么?阿赖耶识就是无明。你有,你自己都不知道──对一般人来讲,通常是不知道;能够知道自己这个部分,「啊!这是我的阿赖耶识。」那个修行要很高的。如果修行没有到那么高,你根本不知道你有阿赖耶识。要举例的话,就是你心里都有一种,你要做选择,选择要听梁老师讲《金刚经》。你要做这个选择,你现在才会来。那种选择跟阿赖耶识是有关系的,还不能说他就是阿赖耶识,但是会跟阿赖耶识有关系。或者说我们心里面都有一些设定,而这个设定你自己不知道,那样的设定其实就是阿赖耶识。那个设定谁给你的?可能不是你自己给的,而是老天爷给你的,那个就是阿赖耶识。

  我曾跟一个同性恋者好好的谈过,因为我们双性恋的人跟他们不一样,我们也搞不懂他,就乱猜可能是怎么样、怎么样。后来跟他谈,他说我都猜错了,他们不是这样。深谈后,才猛然发现:哦,我会是双性恋,因为我在阿赖耶识被种下一个双性恋的设定,所以我会变成双性恋;而那些同性恋者,也是在阿赖耶识被种下同性恋的设定啊!那里根本没有理由可以讲,到那个地方,没有理由可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设定,那些设定,都是阿赖耶识。

  这样子应该算是最简单的回答了,用最短的时间,讲了这么复杂的东西。

  问:如何用对法?请具体实例。

  师:刚才不都已经举了,人家问天,你就用地对,就是拿相反的来跟他对啊!当然开头对的话,如果《金刚经》实践的不够,功夫不够,就只是在斗嘴。但是你修行够的话,这样子一对就是《金刚经》,就把它划到是名状态了,就是这样子用啊!所以,具体的用法,就是实践《金刚经》的句型。

  那么,《金刚经》要具体怎么用?我们日常生活会用的,比如说,我的钱亏掉了,我的财产亏掉了,你就用对法。什么对法呢?吃亏就是占便宜,来对一下嘛!你就说:「啊,我占便宜了。」这就是对法。你如果还是不相信,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给自己洗脑一下,就这样用啊!这个就是实际的用法!就这样子用啊!只是你用的成功、还是不成功而已。用不太成功,还是有点效果的。至少吃了亏,心里有点安慰。真会用的话,以后会真赚钱,就像那个塞翁他真赚啊!就这样,你会用,就会到那个样子啊!

  还有当你失败的时候,你就念:「失败为成功之母。」就这样对,不就对上了吗!这么一对,心里面就平了嘛。若还不相信,我就告诉你,你去看看那个《富爸爸穷爸爸》,作者证明一定要失败三次,经营企业才会成功,第四次才成功。他也讲了为什么,这是说理的部分;真会用的话,不需要说理啊!一对就解了,就没问题了。对法就是这样子用的。

  问:如何以无相的心法,用有相的《金刚经》?请具体说明。是诵经后的回向吗?

  师:我告诉你,我不会讲。只告诉你有这样的事情而已,因为这个太难了,我自己都搞不懂了,怎么讲。

  问:戒为何与非对?

  师:戒就是正,非就是无戒。所以这个,当然可以这样对。

  问:一般皆拜有相的神佛,也展现威力,有庇佑作用。若无相的话,是否就是常与自己的自性对话?

  师:嗯,这个问题,我有点搞不清楚在问什么?我刚才讲的,有相的部分跟无相的,是讲《金刚经》的句型;不是在说我们拜有相的佛。那么有相的佛,就展现威力,来庇佑你,无相的佛就没有威力?不是,不是这样。无相的佛哪里会没有威力?威力无穷啊!祂的威力来自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一起用,就有威力了。

  今天讲了这个部分,特别说到一件事情,大家可以参考、注意的,就是《六祖坛经》里面,什么是起用?就是你的自性产生了思量。你在想,就是你的自性在起用。问题是起用的正、还是邪的问题。如果你要让起用的正,你就用《金刚经》,离相的那个《金刚经》;这样子用,一用下去就是正的。如果你不会用,那么就是邪的啦!或者你用有相的《金刚经》,多半是邪的啦!那个连佛啊,若离相的《金刚经》没有修好,要去用有相的《金刚经》,都会变邪的。跟你讲,都是邪的。

  所以,我今天讲后面那一个有相的《金刚经》,只是扩大你们的视野而已,不是要你们用,那个太难了。我自己都不敢用,所以你们也不要,听了以后就想拿来用,会把你们害死的。

  问:为救母亲,而必须煮活鱼汤给母亲喝,这算不算杀生

  师:当然算杀生啦!你已经把一个活的鱼杀了嘛!不管你为什么原因,当然算啦!我想他心里面是说,如果不算杀生的话,他就可以做;如果算杀生,该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不要杀生,我想他的问题是这个。

  我可以跟你们说,并不是杀生的事情我们一定不可以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生命都会死的,你不杀他,他自己也要死的。但是那这样我们就可以杀吗?也不是。在这里,杀生与不杀生的关键点是,你是不是尊重生命?你是不是爱护生命?

  我们会想,爱护生命,我们就不要杀。对,我们不要杀。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了爱护母亲的生命,还不得不杀一条鱼,这个时候怎么拿捏?这个问题就是你的功课。你要去体验怎么拿捏,那是你该修的功课。当你厘清楚了,晓得怎么拿捏了,那么你就是修行,你就修好了。至于那条鱼,是不是你杀它,它就一定不喜欢,或者要恨你?不一定。这个问题,是要你自己去揣摩,才会找到你自己修行的路。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不适合我给你一个答案。我给你一个答案,你就好像「啊,问题解了,我就可以怎么样。」如果我给你一个答案,说:「这是可以的,杀没有关系。」哦,这下子就出问题了,马上就会出问题。就像基督教和天主教,现在教他的信徒,都说那些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当然起初他们就是有这个问题,到底可不可以杀动物来吃啊?就有这个困难。后来他们得到了这个答案;这个答案给下去就完蛋了。所以,这个答案是很危险的。

  我本来不知道有这个说法的,是因为我母亲我才知道。有一段时间,她是信天主教的。我正好有一段吃素,我吃了六年素。她知道我吃素的时候,一直烦恼:「你这样会营养不够啊!你会身体不好啊!」然后就要劝我吃荤的。我那时候就是不想吃啊,所以就不要吃。我也不是为了守戒,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那个肉一碰到我的舌头,我就悲从中来,吃不下,没办法吃啊,所以就没吃。

  我没跟她讲,我说:「我就是吃不下,没办法。」但是她不晓得啊,所以就不断的劝、不断的劝。后来她就拿出这个,她说:「神父都这么讲,动物就是生来给人吃的。」我听了以后,就觉得:「喔,是喔!」那我也没有讲话,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也不晓得怎么反应。她看我没反应,所以以后看到我就讲、看到我就讲。讲到后来,我就想:「这个好像是真的,真的是给人吃的。」又想:「真的吗?真的是给人吃的吗?动物是给人吃的吗?」我就很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到后来,「啊!我知道了,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我就理解了: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所以我就跟我母亲讲:「ㄟ!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她一听我这样讲以后,再也不说了。

  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对法,这一对,真的,问题就不见了。所以当有人像今天这样提问:「要不要杀生啊?鱼吃不吃啊?」我们不能说鱼就是给人吃的,不能说。但是你吃它的时候,如果还要说它该给你吃,那就实在太可恶了,对不对?就算我们吃了它、杀了它,我们要跟它说对不起,然后再感恩它、祝福它。这样子的话,我想那个鱼心里也舒服一点,对不对?

  问:三十六对,悲与害如何对?

  师:悲心就是同情心嘛,看到人家受到伤害,我们就去帮助他,解除他的伤害;那悲跟害当然是相对的,没问题。这个很容易了解的。

  问:请问,用对法破着相,而达到无住相法施之境,固然很好;但是对凡夫,会不会因此变成了两个相,岂不更容易混淆,妄念更多了吗?一般凡夫与初机能契入吗?请开示。

  师:如果不会用《金刚经》,对来对去,根本没有对销,那是无效的。但是这样子有让他变更差吗?也没有更差,他本来就这么差嘛,差不多啦,并没有变坏。如果他还能够契入的话,那就赚到了。所以这个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要了解,这个法虽然列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是对祂那几个重要的弟子说的,并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所以这一点呢,除非你自己认为:我已经跟六祖的那几个大弟子差不多程度,那你可以参考用。如果你还不是,那么还是不要用。

  问:有人说《六祖坛经》是度上等根器之人,一般中下根人恐怕难以契入。到底千年来也只出了一位六祖,六祖前有一到五祖,六祖后似乎未发现有来人。请问老师的看法为何?

  师:六祖以后有两百多个修成,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出名,名气没有像六祖那么大而已。我们都说现在是末法时期,禅很难学,所以现在都不修禅了;都去修念佛法门,做净土宗了。净土宗比较容易,禅宗比较难,这是看法的问题。

  在我看起来,净土宗比较难,禅宗比较容易。因为禅宗它是要体悟自性,自性就是你自己啊!这还不容易吗?修净土宗,要阿弥陀佛来接你,阿弥陀佛是别人耶,你叫祂,祂会来接你啊?不容易啊!自性就是你自己,你跟自己打交道当然容易嘛。所以我的看法是,禅宗比较容易;要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别人啊,你要求得祂来接你,不简单耶,这个太难了。

  问:禅宗师父内心是非常疼爱徒弟的,然而用的手段是残暴的。赶出去的方法,就是爱的表现的另一种相,而是名状态是指真爱的本质,不受外相残暴手段掩盖。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就是师父的真爱的菩提心,是吗?

  师:不是,是那个徒弟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深受他第一个师父的残暴行为所苦,那残暴的相在那里;然后第二位师父又告诉他,那个残暴的相在那个师父看起来,说:「喔!你的师父好慈悲喔!」第二位师父这么一说了以后,他才发现:「喔,原来残暴是慈悲。」当他心里面真的把它相等的时候,残暴的相跟慈悲的相都没有了、不见了,只剩下它的本来面目、自性。那个时候他才体验到是名状态。

  所以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而是实际的冲击。在强烈的冲击下,把那个相剥掉,达到自性、本来面目,这样他才开悟。不是见他师父的什么真爱,师父对他来讲,他看见的都是相,没有本质;本质是在他自己心中!

  问:父母亲常责骂子女不对的地方,也是在演《金刚经》是吗?

  师:不知道。他可能是,可能不是。

  问:《金刚经》的是名X,是可以无相、无不相的无限性吗?

  师:可以。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演练无相的《金刚经》?

  师:常用这个《金刚经》的句型,或者是去体验日常生活中,你所看见的相、所看见的状况、所面对的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你追寻它的本质,就会追到是名状态,就是在演练《金刚经》。这样的话,看事情就不会只看表面,都是看背后的本质,那是很深入的。

  问:请举一些有相的《金刚经》的例子,为什么会有三倍的业报?我们可以在言行上更加警惕。

  师:这个没有办法说,为什么有三倍?问这个问题,你要自己去找答案。

  问:请问对法,达到离相的是名状态,也是随顺觉性吗?

  师:对。

  问:今天的补充,离相与有相的正反合太精彩了。

  师:今天的补充有相与离相《金刚经》,其实大家听听就算了,很难用的。主要是告诉你,因为正反合很多人会想办法在用,现在我主要的意思,虽然它也是《金刚经》,但是不要乱用,否则你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问:对生活中的个性制约,如何以佛经中的智慧来对治?例如他人骂到自己,就会动气,习惯担心等等。

  师:你自己用的,我这个不晓得。

  问:请问,生气即非生气,是名生气。这时是名生气,本质是空无吗?心还会生气吗?

  师:你做了才知道,我告诉你也没用。你要问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去做,做到了,你自己就晓得。

  问:释迦佛悟道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到底在想些什么?

  师:你不要问我啊,去问释迦牟尼佛吧!

  问:修行时,有众多法门,是否该择一精进?如果有时念阿弥陀佛、静坐,有时又观想四臂观音,对修行是有帮助,还是阻碍?

  师:这个不一定,你多选择、多做;会有妨碍,或反而是帮助,那是不一定的。随各人的状况,这个没有答案。

  问:请问自性起用,是否就是舍识用根?二者之间的关系,请开示。

  师:自性起用,没有舍识啊,自性起用就是由自性生出六识,没有舍啊!一个也没舍,也没有舍识、也没有舍根,都没有。他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识和根。就是十二因缘一贯的延续下来的事情。自性一起用,就入到世间来了。祂怎么入的?就是从自性直接就到识、到六根、到六尘,就这么下来。你中间舍掉一个,那是没有办法的,你就不能起用了。

  我们修行,有的时候要舍六根,又要舍六识,甚至七识八识都要把它舍掉,其目的是为了体验自性。我们一般人,没有体验到自性,他的自性就在那里起用,但是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自性,根本体验不到;不但体验不到自己有自性,甚至他体验不到自己有阿赖耶识。所以对他而言,他根本是没自性,根本是在六识之下,在那里混,在那里起用;至于他的自性已经被忘掉,好像不存在一样。因为是在这种状况,我们就需要先把这些六识、六根、六尘止息下来,让自性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你就知道自性在起用了。怎么起用的?就这样起用。

  今天讲的这一段《六祖坛经》,是六祖在教他当时手下的大弟子,那些大弟子都已经悟本来面目了,对自己的自性是清楚的,所以才这么讲。现在这个问题这么一问,也很重要;我们大家要知道,如果自己还没有体悟自性,还没有悟本来面目,那么你其实是不知道的。就是说你不是真正知道,只是听我这么讲、在语言文字上知道、在理解上知道,但是你根本做不到。你的自性在起用,你无法知道,是有这个问题的。

  我们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