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33、悲

  今年四月间,纽约 Rochester 有五、六十位同修到庄严寺来,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要我和他们讲‘佛教的中心思想及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接到了这个题目,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要在浩如烟海的佛教教义中,选出那些是中心思想,实在不是我这样只学了一点点佛法的人所能够讲的。

  历来大德,见仁见智,也没有大家一致的说法。这也可能是因为众生宿根因缘各有不同,对某些人讲,某种教义是中心思想;对另一些人来讲,也许另一种教义对他们更有益。各位大概都知道禅宗的六祖惠能是听五祖讲《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可是我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已经几千遍了,还是不彻不悟。那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算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呢?

  至于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则法门八万四千,更可能因人而异。应机的法门,往往能一听即欢喜,一学便深入;不应机的法门,大师们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他过耳即忘,得不到好处,这也是常见的事实。

  可是那天我觉得他们所出的题目,的确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我总得尽我所知提供答案。所以,我说:‘我很惭愧,因所知很少,只能贡献各位一个字,这个字是什么呢?是“悲”字,是慈悲的悲,悲悯的悲,大悲心的悲。诸佛以大悲为根本,所以悲可列为佛教中心思想之一。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念念和悲心相应,自然容易走上福慧双修,成佛的正路。’

  那天我提出了这个‘悲’字后,请大家静默了一分钟,让大家思惟一下,是否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题目,有了答案?我说:‘如果各位满意了,我可以讲讲别的有趣的掌故,譬如这尊千年古观音像的来历。如果各位认为我应该再将这个悲字加以引申,则请举手。’

  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举手。

  可是那天因为时间有限,要问其他问题的人很多,我只简略的将‘悲’分为‘悲己’及‘悲人’作了一些解释。所以今天想趁这个机会,和各位作详细的讨论,以补不足。

  什么是悲及大悲?

  在一般的中文字典中,悲的定义是‘痛’。这个‘痛’可不是肉体的痛,如背痛、牙痛等,这个痛是心灵上、精神上的痛。《辞源》的注解中接下去说:‘有声无泪曰悲。’这是一种伤心极深刻的表示。‘悲’还有一种意义是怀念、顾念。《辞海》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游子悲故乡。’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字所下的定义。

  佛教传入中国,译经的大德们选用了‘慈悲’两个字来表显佛陀菩萨们的重要心态,所谓‘慈以与乐,悲以拔苦。’所以,在佛法中‘悲’的含义就扩大为‘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也’(《佛学大辞典》)。换句话说,悲已不单是在心痛及怀念对方,而是进一步要设法如何消除对方的苦。

  各位,通常我们所讲的悲,大都在这个解释的范围内。以我的浅见,这还不能算是佛菩萨的‘大悲’。这里有能悲的主体——我;所悲的对象——别人;苦的事实如病痛灾难,有时间性,有生灭相,所以还不是离相的大悲,而大悲必须不著相。

  离相的大悲,只能说是我们学佛者的目的地,是彼岸的境界,但也是我们划船的指针。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在划船的阶段,所以把握住这个指针、方向,十分重要。为加强对于大悲的说明,我想举两个例子:

  今天有很多位母亲在座,所以我先举一个母亲和初生婴儿的例子。

  我得承认,我没有做过母亲,所讲的话是否正确,还得请各位母亲指正。不过,我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所以也有些因观察而体会出的做母亲的心态。当和如生第一个孩子——梅儿时,我们住在昆明电工厂中,那时日本的飞机常来轰炸昆明。在初生梅儿的几天中,和如心中好像什么都不要了,只有这个婴儿。只要孩子一哭,她就马上喂奶;晚上只要孩子一动,她就立即惊醒;一有警报,抢著婴儿就往防空洞跑。

  那时我的印象,在和如的心目中,婴儿和她是不分的。并没有‘我是母亲,你是我的婴儿’的观念。这个初生的婴儿,还是和在胎胞中一样是她的一部分,婴儿即是她。所以婴儿饥饿,即是她饥饿;婴儿不舒服,即是她不舒服;婴儿有危险,即是她有危险。在座的听了我这几句话,有的也许只能意会,有的也许回忆起她自己的经验。各位,和如的这些行动,不但没有我和婴儿之分,也不是为名,我一句话也没有称赞她,她并不以为恼;也不是为利,根本无利可图;她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这种悲心接近佛菩萨的大悲。

  各位,第二种例子是在灾荒急难的场面中,往往可以见到有奋不顾身而救人的人。在没有时间转第二个念头的刹那,这种大悲本性的显现,忘了人我之分,而做出奋不顾身救人的可悲可泣的事迹,实在是有情人类的一种美德。他不是为名,也不为利,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充分的发挥了佛菩萨的大悲精神。

  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大悲不但无我,而且无法,无法就是说连这是一种慈悲,是有福报,是有功德的种种观念,一概都没有。这样无我、无人、无法而行悲,才是大悲。

  各位,接下去我将‘悲’分为‘悲己’及‘悲人’加以引申,那是一种方便的讲法。希望各位在想到‘悲己’时,也想到‘悲人’;在想到‘悲人’时,也记起‘悲己’。这样渐渐的自能启发您本具的般若正智。

  悲己

  什么叫悲己呢?悲己就是悲悯您自己。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爱恤您自己。说来也许很难令人相信,一般人很少是爱恤自己的。

  我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明明知道饮酒要误事,可是自有人类以来,不论东方西方,天南地北,喝酒的人多得不可计数,而误国误人的记载,更不胜枚举。最近纽约城中,有人喝醉了酒,午夜开车,撞死从餐馆中出来的母女三人,关入牢中,以杀人罪起诉,他的一生也许就此完结,您说这人是不是悲悯自己?

  又明明知道吸烟伤肺,而且已经有明显的科学证明,可是吸烟的人还是这么多,好像来日方长,吸了再说,并不替自己的健康寿命著想。

  贪口味,则更是普遍,而且美其名曰口福,殊不知此种福气是造成日后各种病痛的主要原因。您说他知不知道呢?他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贪吃。

  毫无控制的让自己生气发火,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生气不但会伤害自己身体,而且更易损伤与人的情感。各位也许也遇到过这种人,常会因一件小事而自己控制不住,甚至有恶口伤人的,事后则又自己懊悔怨恨,晚上失眠,您想他这样对待自己,是不是太不够悲悯了呢?

  进了佛门,受过五戒,或者已现出家相,则应该早已明白身业、口业、意业的因果严重。可是真有几个人能完全不造身口意三业呢!其中尤以口业最易犯,嗔心最易起。

  以上都是几个常见的例子,各位请仔细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悲己’可真并不容易啊!这也是所谓‘我相难破’,各位如不信,不妨试一试,随时留意!看您是不是能够‘悲己’,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办法。

  悲人

  什么叫‘悲人’呢?悲人就是悲悯对方。各位,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一般所谓的‘人’,往往是只指人类。不错,人类的苦痛,已经说不尽,每天翻开报纸,看电视新闻,几乎都是令人痛心慨叹的报导,所以能对人类起悲心,已经是很不错了。可是我们学佛的,应该明白,‘悲人’的‘人’并不是狭义的人类,而是广义的众生。而且这里的所谓众生,不仅是指有情感、情欲的众生,也包括了凡众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无情的众生,譬如房屋、用具,以及一花一草、一纸一笔都是众生。讲到此处,各位也许会问,对一纸一笔,又怎么生悲呢?各位说得不错,悲心有时候是难以常情理解的。不过到悲心纯熟的阶段,一个人自然而然的会生起对任何东西都有珍惜心,不浪费心,不随意毁坏伤害的心,这才是悲心的充分表现。

  在美国物质太丰富了,我常常看见小朋友们在一大张洁白的纸上,画上几笔,就向地上一抛,又另外拿起一张洁白的只在画,好像纸多得很。这种不爱惜东西的习惯养成,会障碍悲心的生起!

  根据一般的经验,‘悲人’要比‘悲己’难。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第一,您是以一个有限的力量来应付无限的要求。第二,您会遇到必须作一个权衡轻重的判断选择,有时会感觉到不容易。

  关于第一点,我想比较容易明白,各位大概都有这种经验,譬如以钱财布施来说,就会觉得不能随心所愿各处都捐。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的财力总是有限,而需要钱财帮助的地方或众生实在多得不可胜数。

  那末,怎么办呢?

  《了凡四训》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到她家附近的一个庙裹去,她看了庙中的庄严佛像,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很想捐钱给庙里,可是一摸袋中只有二分小钱,她就将这仅有的二分钱捐给了庙里,庙中的方丈,得知了这件事,就特别跑出来为这女孩祝福称赞。

  多少年过去了,女孩长大,被选入皇宫为妃子。一天她想起家乡的寺庙,就带了几千两银子到庙里来,奉献了大量银子,这位方丈得知了,差一个小徒弟出来招待她。这位皇妃觉得很奇怪,就进去找方丈,说:‘方丈呀!您应该还认得我就是某家的孩子呀!我小的时候,曾在此捐了只二分钱,您却特地出来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奉献了几千两银子,您却只差个小徒弟来迎接我,是什么原因呀?’方丈说:‘因为您捐二分钱的时候,您的心远比今天捐几千两银子要既真且切!’

  各位请记住——既真且切。

  各位也请不要误会,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当女孩捐了她仅有的二分钱,她就得饿死,并不,她的父母照样供给她生活所需的一切,她也没有其他负担,不过,这二分钱确是她那天可以自己作主的仅有资产,她可以去买糖果吃,可以去买玩具,可是她不这样自己享受,而捐给了庙里。所以说她捐这二分钱是既真且切。后来的几千两银子为什么反而不既真且切呢?因为她那时拿出几千两银子并不伤害她自己的享受。

  关于第二点,我想举一个例子,也许更能清楚。

  我有一个年轻朋友,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四苦中,病的痛苦为最明显,也最普遍,而且这种苦,往往持久多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实在可怜,所以他决心学医救人,进了医科大学,书念得很不错,也常接触佛法。

  有一天,他忽然来找我,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大群的白老鼠来找他讨命。他惊得大叫,醒来满身冷汗。他说:‘这些白老鼠都是他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所杀死的。’可是他说,他学医,这种实验又不得不做,问我是不是只好放弃学医,或者我有什么建议。

  当时,我问他:‘您觉得救人重要呢?还是救您自己重要?’他想了一想说:‘救人重要。’我说:‘既然肯定救人更重要,那么您就得好好的学医,尽快的学成,做个好医生,全心全意的救人,而将您真心救人的功德,回向给这些因助您救人而舍了生命的白鼠,愿它们都超生净土。在实验室中只杀不得不杀的,不随意乱杀。可以少杀,则不但自己应尽量少杀,也劝同学们大家少杀。倘若有空的时候,因为您已学佛,能念经咒,则念念往生咒地藏菩萨名号等,将功德也回向给所有为助您将来救人而牺牲了生命的众生,这就叫做处逆道而行悲心,您应以这种心来权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位年轻的朋友,现在已学成行医,是一位极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医生。我为他欢喜!

  如何培养悲心?

  各位请记住:悲心的反面,即是嗔心。轻的嗔心叫生气、发脾气;大的嗔心,即是仇恨。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强,嗔心愈不容易生起。这是我们在做人及修行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则。

  悲心的培养并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观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体会出为什么悲心不易培养。

  今天所想讲的两点,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却是我个人几十年来累积的经验,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第一点是我们自己日常可以训练的:不要马上下批评人的结论, 。,

  这话怎么讲呢?就是说不论是在家庭中,朋友之间,机关中的上司下属,学校中的先生、学生、同学之间,如果您忽然觉得对某个人所做的事或者所说的话,心中不满,不要马上下结论,说这个人错了,就开口批评他;更不要当著很多人的面批评他,当然更不要骂他。要隔一段时候再下结论。怎么隔一段时候呢?譬如默念阿弥陀佛二十声或者默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声,或者默数一至二十,然后再下结论,再决定他是否错了。

  各位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办法,看能否减轻您生气的机会,使嗔心少起。这也是‘悲己’的一个法门。

  第二点是如果有人侮辱您,毁骂您,冤枉您,或者甚至在肉体上伤害您,希望您马上记起《金刚经》中的下面一段经文: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赞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各位,我们得生而为人,而且能够有机会得闻佛法,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能有缘和诸上善人在庄严寺的夏令营中聚会一起,各位过去世一定种过许多善根。可是也难免有过恶业,甚至于应堕三恶道的罪业。各位平时烧香拜佛、捐钱造庙、诵经念咒,就是希望消去过去的罪业,种未来的善因。今天有人来悔辱您、轻贱您,使您重罪轻报,极大的罪业可以消灭,您说您该怎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