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目录 序言 金刚经的流传 现代的金刚经讲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讲于新加坡大众学佛研究会—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序言

金刚经的流传

现代的金刚经讲记

释经题

译者

金刚经的宗旨

总释经文上篇

总释经文下篇

总结

感谢与回向

序言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一共讲过四次《金刚经》,一次为老居士们讲,一次为佛学院的学生们讲,另两次公开为居士们讲。因为学员的程度不同,随缘讲解的内容深浅也不一样。每一次的讲演都没有笔记,由果逸居士发心把在大众学佛研究会的开示录音进行了笔录,整理成这个讲稿。

因为是一个星期一次的开示,常常在下一次开示时重复上一次的部分内容,加上讲解时过于口语化,所以由果逸居士进行修饰及整理,再加上我修改及增补不足的资料而成此讲记。此讲记能得以完成,我要感谢果逸居士以及几位协助改稿者与录入者的发心。

释广超

二00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写于翠岩精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的流传

我们现今所见到的佛经,都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金刚经》当然也不例外。佛陀所遗留下浩瀚如海的教法,全部经论都被后人分门别类编辑成《大藏经》。在《大藏经》中,《金刚经》是属于大乘经典的般若部。般若部有很多经典,其中有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这部经卷帙繁多,文义广博,是诠释般若(智慧)的重要经典。《金刚经》是在《大般若经》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后人把它摘录出来,印成单行本流通

《大般若经》中记载,佛在以下的四个地点讲有关般若的大乘经典:一、王舍城灵鹫山:佛在灵鹫山多数讲大乘经典,《大般若经》大约一半是在此处讲。根据经文的记载,一些经典是在灵鹫山山顶说的,一些却是在灵鹫山的其他角落,如王舍城讲的;二、舍卫城;三、灵鹫山下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四、他化自在天。

佛讲般若经典的时候,有时在人间讲,其对象多数是比丘;有时不在人间讲。而《金刚经》就是佛在人间的舍卫城所讲的大乘经典。

金刚经的译本

此经共有六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北魏菩提流支译,

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经名皆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注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此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解。传说六祖惠能大师在家时,听到有人念诵此经,有所领悟而去拜访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五祖为惠能讲解《金刚经》,当惠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开悟了。因此,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

在现今的《大藏经》中共有五十三家不同的《金刚经》注解,那真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参阅这些注解时,要注意注经者是站在哪个宗派来讲解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注解经典,都有宗派的偏见思想。如果是天台宗的法师,就专门以天台宗的方式来注解;三论宗则有三论宗的注解方式;各个宗派都以不同的角度来看这部《金刚经》。所以当我们看此经的注解时,首先要知道作者是谁,他是用什么宗派的观点来注解的,千万别以为其他的法师也认可他的见解。

现代的金刚经讲记

现在我特地向各位介绍几本:

一、《金刚经讲义》,这是近代最庞大、最详细注解《金刚经》的著作,是民国时期的江味农居士所作,看得懂文言文的居士可以请来看。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作者智谕法师,是台湾的讲经大师,他讲解很多经,此讲记是作一般性的注解,没有参杂宗派的概念。以上两本注解,可在长青佛教文化服务社请到。

三、《能断金刚经了义疏》是韩清净居士注解的。韩清净是近代与欧阳竟无居士齐名的唯识大师,他所注解的《金刚经》就有浓厚的唯识色彩。

四、《六译金刚经》,此经中个别列出六种译本的《金刚经》,如果要对照翻译的差别,可参阅此书。

五、《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篡释》,作者罗时宪,是香港的一位居士,专讲唯识,他所讲解的《金刚经》主要是根据韩清净的注释。

以上《金刚经》的近代注解,各家有各家的见地,我之所以为诸位介绍,用意是提醒大家,对同一部经的注解虽合佛法,但不一定契合当时佛说法的本意。而且,不同讲解者本身对经文的了解、讲解时的对象(听众),都影响讲述内容的深度。当你听了我的讲解,应以你的智慧来了解本经,希望你对此经有更深的领悟,不要只是跟随我的知见。

释经题

一、金刚: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有三义:一、指世间宝物,即金刚石之类的矿物,它属于炭质的化合物,其特性是非常坚硬,能破坏一切固体物,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它;二、指金刚力士或护法。三、指金刚力士手中所拿的降伏一切魔的金刚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金刚,就含有断除、降伏和不可摧坏这两种意思。

二、般若:即觉悟解脱生死的智慧。大乘佛法把般若分为三类: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凡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般若道理,称为文字般若;通过思惟观察而确定的般若道理,称为观照般若;通过修行悟道而证悟实相的般若,称为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也称为:闻慧、思慧和修慧。

根据佛法说,众生在生死的流转中,要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就要修种种法门,而这种种法门可归纳成“六度”。六度中的“智慧度”,即所谓般若波罗蜜。所以在讲般若之前,让我先为诸位解释波罗蜜。

三、波罗蜜:梵语Paramita,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在古印度,波罗蜜是表示事情圆满完成,已经成就了的意思;佛教延伸其意为“到彼岸”,即修行者修学而能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生死的彼岸。到彼岸的方法归纳成六种,称为六波罗蜜,简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六度中的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智慧度,此智慧是专指解脱生死的智慧,并非指一般的智慧。此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有人解释成能够摧断一切烦恼,解脱到生死彼岸的智慧。然而,唯有声闻人求断烦恼,菩萨不说诸法断灭相,所以本经不曾提到断烦恼是菩萨的金刚智慧。

四、经:梵语Sutra,汉文音译为修多罗,或为素怛缆;意译为经,或契经,即是上契真理下契群机。“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它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贯花,使其不散一样,所以名为经。

刚才我说过了,金刚含有断除、降伏和不可摧坏的意思。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题中,没有“能断”这两个字,但是玄奘法师的翻译有“能断”这两个字,即把经题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那些喜欢考究的人,就认为鸠摩罗什法师把“能断”省掉,如此翻译不能取信于人。也因为这样,韩清净居士认为玄奘法师的翻译,比较能够得到原来梵本经文的概念。

般若智慧有深浅之分,迷执心外有法之因缘有无的有相智慧为浅,见心法不二之法性平等的无相智慧为深。有惑可断而有能断的有相般若,是声闻与初发心菩萨的浅慧;无惑可断而无能断的无相般若,是果位菩萨的深慧。本经的问法者问如何降伏心,佛不说降伏,只说无相与无住生心;问者有相问,答者无相答。因为本经是最上乘法,全部经文只讲般若、讲心、讲无相,并无能断与所断之意。而且在所有译本中佛回答此经名时,唯有玄奘法师的翻译出现“能断”,所以我个人认为奘译有误,原因是他遵从无著菩萨的见解。可是,以般若断烦恼并非大乘正宗,亦非最上乘。

我个人认为鸠摩罗什法师并没有把经题中的“能断”省掉,而是本来此经内容没有能断之意,全经重点讲无相法、无住行,实相智,所以本经的经题之金刚般若表示菩萨不可破坏的实相无相般若智。

译者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藏,即经、律、论,能通达三藏的出家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移居龟兹国;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母亲生他不久,即出家做比丘尼,鸠摩罗什后来也跟着出家。幼年,到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修学声闻三藏。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于是回小向大。回到龟兹,已是饱学的法师了。秦王苻坚,派吕光攻打龟兹,迎接鸠摩罗什法师来华。吕光攻破龟兹,护送法师回国,在半途中,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吕光即宣告独立,国号西凉,在今甘肃西部。等到姚秦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凉,这才迎接鸠摩罗什法师到长安。当时,佛教的优秀学者,都集中到长安,向法师学习大乘佛法。法师一面从事翻译,一面讲学。所翻译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经》、《法华经》、《弥陀经》等,《大智度论》、《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等。鸠摩罗什法师的文笔优美,所翻译的经论信实而能达意,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的最成功译品。所以鸠摩罗什法师的译典,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

金刚经的宗旨

佛陀常自称为“大医王”,专门医治众生的烦恼。众生有种种烦恼、种种迷惑,佛就得用不同的佛法医治众生的烦恼。因此,佛针对一些菩萨而说的《金刚经》,主要的宗旨是为菩萨阐述一切法的实相——无相,心要无住一切相,即无所住而生心,此心即金刚般若智。在其他的大乘经典,如《大般若经》,也经常讲到菩萨在行道的时候,要如何观察心,如何观察世间,心要如何不迷失地入世间,《金刚经》正是讲菩萨以“无住生心”来入世间,进一步觉悟实相。

菩萨的道行可以分为十个等级,有些是即将成佛的等觉菩萨,有些是刚刚发心的菩萨,有些是证到菩萨果位——初地到十地等菩萨。佛为菩萨阐述“无住生心”的主要目的是:菩萨要来世间度化众生,要跟众生在一起,就要看清楚世间的真相,要知道实相无相;菩萨要度化众生,要运用自心,就要无住生心。如果一个修行者只顾达到个人的解脱,那他的出离心是非常强烈的,什么都不要了,还要生种种心来做什么?反之,修菩萨道的行者,就要了解《金刚经》中所诠释的无住生心,并且要做得到,然后才能在生死轮回中自由自在地无住生心,继续完成其佛道,最后证悟诸法如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