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及解译

普门品 | 作者:网络 [投稿]

  原文: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解译: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无尽意菩萨说道:观世音菩萨就是是代表内心所成就的人格和德性,也是每位正信佛教徒内心所发出慈悲喜舍,施无畏行为的一种形容和代表。所以不可以把观世音菩萨当做救世主或神祉来信仰、来膜拜,因为观世音菩萨被世间人称做施无畏仁者,所有发出实践力行、追求真理的人,共同将大慈大悲的心布施喜舍给所有众生,将布施的功德完全归给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就是代表宇宙中的大磁场、大能量,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神通自在法力,到处施无畏,这就是他的慈悲力量,能够随时让内心拥有清净智慧的人,感应到闻声救苦,所以人间世界的人们,都必须存有大慈大悲的大爱,用观世音菩萨来代表这样的人,所聚集的功德力,来一心供养(也就是在内心清除一切污垢,在内心之中,供奉慈悲智慧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五浊恶世的人间,建设清净极乐的净土。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都能体会,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之力,完全是在形容人间世界发大菩提心,内心生出清净智慧的人,因为能够不断发出慈悲喜舍施予众生的行为,所以大家听完释迦牟尼佛在开示时,都能由内心生出清净的智慧,而发愿引渡所有沉沦生死苦海的人们,协助无量无边的众生解脱烦恼苦厄,拥有如此心境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人世间的应化之身,不必怀疑。

  这个时候,无尽意菩萨听完释迦牟佛的开示,马上领悟而发出清净无私的大菩提心。于是他马上站起来,告诉释迦牟尼佛。世尊,我从现在起,(现在起就是当下之意)听完您的开示之后,立刻发出大菩提心。

  大家要记得,这不是隔几天才发出来的,也不是等退休后,无忧无虑之后,才发出这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也不是说等孩子长大了,再发大菩提心,绝对不是,是听完普门品的讲经之后,马上、立即、当下的发出,你慢了几天都不对,慢了几天发出就代表智慧悟性不够,是当下的心领神会、是当下的道感神交,当下发出觉醒的愿力,这也代表即时行愿。

  于是无尽意菩萨当众解下颈部、身上贵重的珠宝完全献给观世音菩萨。这里所说的珍宝璎珞,代表无尽意菩萨身、口、意的心,在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外在的珍宝,一种是内在身、口、意清净的心。清净的心价值百千两金啊!这地方就是在诠释无尽意菩萨听完释迦牟尼佛开示观世音菩萨成就的因缘,实际上他了解释迦牟尼佛只是在诠释自己内心无量无边的慈悲喜舍之心,应化在人间世界的一种形容。

  所以,十方三世诸佛都是释迦牟尼佛口中所讲出来的,释迦牟尼佛在开示观世音菩萨的成就因缘时,就是在诠释他内心所印证到宇宙天地间的慈悲喜舍。无尽意菩萨因为“当下”就发下愿力,而成就了十方三世人天供养的大阿罗汉果位,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力。很多人听完以后,只是想一下子而已,有些人等退休以后,有些人等孩子长大以后,这样的领悟永远都没办法让你现今世得到八地以上,永不退转,不受到五蕴迷障逼迫的菩萨果位。

  所以法师经常跟每位学员讲,不学佛则已,要学佛的话一定要爬上这根竹竿的顶端,一定要得到八十分以上,若不能得到八十分以上的悟境,你还是一样继续迷迷糊糊地,流转轮回在六道生死苦海中。如果说每一位追求佛法、真理、智慧的正信佛教徒,能够和无尽意菩萨一样,听过佛陀开示之后,立刻用自己清净的身、口、意当下去实践力行,慈悲喜舍的作为,这样就能成就释迦牟尼佛的大爱,这种大爱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而身、口、意的供养就是法施,刚才讲过法施是人天世界最大的功德,是将自己的生命,毫不保留的奉献在传播佛法、真理、智慧上,来接受真理的光明,点亮所有众生的心灯,这就是一灯引千灯的含意。这心灯也可以解释为发出实践力行的心灯,这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大的主旨,也是让众生从内心里发出大菩提心的心灯,来传播真理、宏扬佛法,并以了生脱死、即身成就,为我们生命最大的功课、最大的目标,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大丈夫作为,故祖师云:“人生最大一事为生死大事”,也就是指生觉、死迷。

  这时无尽意菩萨告诉在法会现场的观世音菩萨说:“仁者,请接受法施珍宝璎珞,请接受我的身口意、清净的菩提心。”他做出了一个生命中最大的奉献,但观世音菩萨不敢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这里释迦牟尼佛开始诠释,佛教团体的伦理,因为在很多佛教团体中,为了利益和私心而在承办佛事会务时,互相争功诿过,为求自己的表现,而踩在所有人的头上往上爬,要不然就摆出一付道貌岸然的样子,开口闭口就觉得自己很清高,目空一切,贡高我慢,盛气凌人,完全失去佛教徒以心为粮食的锻炼,那些世俗不成熟的作为,都不是真正发出菩提心的人,只不过他们将世俗的习性,将人间世界的恶劣习性带到清净的教团里,教团就是佛教团体。

  所以,一般世俗人不知道要修这个身、口、意的清净,好大喜功,喜欢说人是非,所以在世俗人的公司行号团体之中,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充满着权力,充满着斗争和是非不断,毫无伦理可言的利益团体。佛教团体是用一种慈悲喜舍的心,互相鼓励、探讨真理、锻炼心灵、牺牲奉献的一个清净团体。这种没有私心奉献的作为,才是真正维持佛法、真理、智慧延续下去的一种关键,每位菩萨都要牢牢记得。

  所以佛教团体是一种信仰伦理的团体,互相包容体贴的团体。在三世诸佛的作为之中,我们都很清楚可以看到,过去诸佛他们用慈悲的心思与作为,来感化所有求佛、学佛、成佛的菩萨;现在的诸佛也都是用这种慈悲心思和作为,来感化所有求道学佛的菩萨;未来的诸佛也必定会用慈悲的心思与作为,来感化所有求道学佛的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喜舍的代表,这是众生发大菩提心的首要条件,在慈悲喜舍的品德中,观世音菩萨当然不敢接受无尽意菩萨身、口、意的大供养,所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观世音菩萨,你必须要接受。为什么呢?

  因为无尽意菩萨当时在灵鹫山上参加法华盛会的时候,带领了五百多位信徒在现场学习佛法,因为这五百多位信徒都互相恭敬、谦让,观摩、学习成熟品性的人格示范。无尽意菩萨发出大菩提心,让自己的身、口、意,和一切珍宝财物全部奉献布施出来,将所有实践力行的功德和印证的成果(财物),无条件的奉献出来给观世音菩萨,完全舍弃自己的私心和福报,福报就是一种享乐的意思,这就是佛教徒应有的品性和作为。

  为了介绍这种无私作为来提醒所有的会众,提醒什么呢?就是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天,天代表管理政治的官员,这也是佛教的外围护法,还有龙代表人间世界的成就之人,夜叉、干鞑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这些都是在诠释世俗之中,各行各业、各色各样心境背景的人,都在佛教的外围做布施,来护持一个佛教团体的生存与弘法办道,在延续生存与传教的推展上,都是靠外围护持的佛教团体,为了让这些人都能了解,用慈悲之心来承办佛事互相体谅,信仰佛教的伦理,所以观世音菩萨必须接受无尽意菩萨这些功德的供养,因为只有接受,才能延续佛教未来发展的生存。

  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无尽意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慈悲喜舍之心,所印证出来的精神智慧代表。于是观世音菩萨为了完成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而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珍宝供养。观世音菩萨是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才接受无尽意菩萨的珍宝璎珞供养,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观世音菩萨接受了供养之后,当场将它分为二份,一份献给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

  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所有的正信佛教徒都要将自己的功德作为,不管是财物、不管是功德的作为也好,都要归于自己的启蒙指导老师,这就是佛教的伦理,也是身、口、意的布施。所有在场的菩萨都不能忘恩,要饮水思源,维持佛教的伦理。另一份献给了多宝佛塔,这是指道场、寺庙的意思,也就是代表清净团体的意思,是传播佛法、真理、智慧的地方,一个清净的团体,也是延续佛法流传的一个团体。就这样,观世音菩萨和无尽意菩萨各自完成了无相“施与受”的功德和智慧,也因为完成了这些施与受的程序,而让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充份显露出施、受皆空的智慧。

  讲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觉醒就是一种智慧。这是人性中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之力,只有慈悲智慧,才能行使神通,没有智慧就没有任何喜舍的神通可言。这样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在受到珍宝、受到功德的布施之后,而被束缚住,所以他能自在无碍,因此他将无尽意菩萨所布施的财物,一半献给指导老师,另一半献给教团,就这样观世音菩萨显露出内心慈悲喜舍智慧的神通之力,这样他才能自由自在,应化每一位追求真理,追求慈悲智慧,传播佛法的人。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和无尽意菩萨他们各自完成了施与受的功德之力呢?因为无尽意菩萨他随着这个动作,立刻引导所有法会现场的人证悟到大阿罗汉的果位,观世音菩萨也立即将这个珍宝、功德分成两份-一份献给老师释迦牟尼佛,一份献给教团。他完全自由自在,不受这些珍宝、功德的束缚和拘住,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智慧。

  无尽意菩萨听完释迦牟尼佛的开示,终于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因缘始末和功德事迹的涵意。于是,他就用“偈”,就是用唱颂的方式,请释迦牟尼佛重复开示普门品的重点。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得口干舌燥,无尽意菩萨还要请他用唱的再说一遍呢?

  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用内在的慈悲之心来对待众生,所以重新请求释迦牟尼佛用偈颂的词调,重新唱诵一遍,主要是为了当时在灵鹫山法华盛会中,让所有会众都能确实体悟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喜舍和闻声救苦的真正含意,并加深这些法华盛会会众的体悟。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和菩萨的智慧,他不希望只有自己了解就好,他希望在场的会众都能了解。下面就是唱偈的对答,这种唱诵在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的翻译原文里,并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后人根据其他译本里面发现到普门品内容的偈颂唱诗,所以才增添在普门品里面。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就是让每一位菩萨都能清楚明白发大菩提心的作为,很多人修了一百辈子还不了解,原来回到心灵的故乡,就是要发大菩提心。有人来学了一个月,马上就能应证到,马上就能发出大菩提心,这些都是累世所修来的功德福报,所以才能在当下听懂(见道)之后,瞬间发出这种大愿力,发出这种大菩提心,也就是说佛教徒如果能在内心感应到观世音菩萨慈悲喜舍的精神时,也就等于具足了正等正觉如来妙相的尊贵,这样不仅是外表的庄严,他的生命也是尊贵的,这和一般凡夫俗子迷糊的心思,追迷逐妄的生命,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所有的世俗凡夫都是在妄念之中,追求妄念的目标,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生命的目的,就是灵魂透过肉体来世间学习灾难和痛苦,在学习灾难、痛苦的背后,就是获得生命的经验和智慧,也是修正灵魂的品质,修正灵魂的讯号,提升灵魂精神的能量。所以说能感应到观世音菩萨慈悲喜舍的精神时,就表示能具足到最正等正觉如来妙相的尊贵。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用唱诗般的歌颂,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地重复叙述一遍普门品的内容。从这地方,我们内心都会产生一种相当感动、相当恭敬虔诚的心态,无尽意菩萨为了要让所有会众加深印象,用唱颂的方式再问一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不辞辛劳的用唱偈歌颂来回答。

  这就是佛菩萨内心的慈悲,利益众生的心,他们活着的目地就是为了付出,就是要利益众生,而世俗人活着,就是希望人家给他什么,只有佛和菩萨是不断地付出,无限量的付出,所以他们才会拥有无量无边、源源不断的福报和智慧。这时释迦牟尼佛开始重新叙述一遍普门品全部重点和精华,所有参加法华盛会的众菩萨、众大弟子们和所有护持佛法的外围团体,各类不同心境的人都聚精会神的聆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