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5讲丨为成佛而成佛,能成吗?「早课」

- 荣誉,从来不是求来的 -

  一、先成佛or先度众

  《地藏经》的第十五讲,十五讲是第四品当中的内容。第四品当中有一段文字,跟这段经文其实不是特别的吻合,似乎是突然提出来的一个问题。经文是这样的,说有两个国王一起修行,他们对佛法的理解不一样。我把经文给大家念一下,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佛告定自在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如果仔细体会的话,这段经文很有意思。两种不同风格的人一起修行,一个人说,我要先成佛,成了佛以后我再度众生。还有一种呢是说,我现在不成佛,我现在要度一下天下所有的众生,等大家都成佛以后,我最后一个成佛。这在我们生活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去理解这个事呢?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先简单地来讲就是,有的人说,净土法门就有这样一个理解,说我们现在先念佛,念佛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证三不退,证了三不退以后,乘愿再来度众生,那我们不被众生所转,这要先成佛的一类。还有一类说,如果不度众生,不能像佛一样去度众生,是成不了佛的,肯定要度尽天下的众生,这就是行菩萨道的那一类众生。

  所以从次第上来讲,前一类是要让自己先转烦恼,一定要有能证菩提的能力。而后一类说,烦恼这个事情,又不是一下子断就能断的,慢慢断嘛。但断烦恼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帮助众生?或者说,我们用帮助众生、度众生的方式,来修行嘛?所谓的火焰化红莲,在红尘当中去历练自己,然后再成佛,断烦恼更快一些。这是一种。后来的初学者他说,一个人掉进河里,你想去救他,于是你跳下去了。对吧?可跳下去以后,你发现自己不会游泳啊,本来淹死一个,现在好了,淹死两个。所以你不会游泳,你不要想着去救人。后面那个人说,不会游泳,我要先学会游泳,我再去救人。关键你要有救人这个心啊,你要有这个大悲心啊。

  所以从初学者来说,是有这样的讨论,到底应该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对于一切智成就如来和地藏王菩萨,对他们来讲,是修行次第的不一样而已。而对初学者常常把修行的次第认为是两种不一样的对立面。我们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这两者是不是对立的?显然不是对立的嘛。对吧?殊途同归的嘛。你不管是先成佛再度众生,还是先度众生再成佛,这是个朝三暮四的问题。一个猴子他给它早晨吃三个,晚上吃四个,噢,后来人家改了,早晨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显然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晚上吃的少嘛,晚上要睡之前最好饱饱的,这才有幸福感嘛。其实三个和四个,总共七个,没有多出来,没有少掉。

  所以初学者对这个问题有争执,而对于真正的修行解脱者,这两者是没有区别的。初学者的争执是来源于他们对法门的不自信,是来源于自己的心不平等,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历来在佛教史上有所谓大乘跟小乘的争论。小乘说,我们要先得解脱,然后度众生,这是早期的教义,因为你自己要有把握。大乘说,我们也要度众生,度众生的过程,就是去向解脱的过程,这两者不一不异,或者说我们边度众生边解脱,边修行边随缘度众生,这是大小乘的风格表现在这部经当中。但实际上,对初学者我们要强调的,初学者的分别和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自己的法门与其他法门的对立,这不是法门的对立,这是我执习气的对立。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二、成佛,是境界还是荣誉?

  那我们这里,把这个问题分析到这里,这段经文常理当中应该给大家解释完了。那我们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这是我五年前在读《地藏经》当中猛然的一个收获。这个收获是有一天,那天刚好是金鸡奖还是金鹰奖的颁奖典礼。颁奖典礼当中最后一个节目是,他要给一个导演颁一个终身成就奖。那个导演拿到这个奖以后,大家都觉得他很牛,导演也觉得能拿这个奖自己也感觉很荣耀。

  我看了这个电视以后我就想,刚好第二天念《地藏经》,我就想,我们在佛教当中认为的证果,认为的解脱,甚至认为的成佛,这个境界是自己认为的,还是别人核定的?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的意思是,我们那么愿意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习,我们那么愿意仰慕佛陀的智慧,佛之所以称为佛,被世人、一切人所恭敬供养,他是因为他的大境界,而得到了人们的供养,还是他在孜孜不倦地度众生,人们才恭敬供养他?

  他的大智慧,使得人们得解脱。如果是恭敬他的大境界的话,他只要安住境界不动,什么也不说,那就自然地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像一样,他就坐那里,等着人烧香,等着人供苹果。如果说,他不只是坐在那里,而是尽其一生在度众生,把自己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众生,众生因为获得了他的帮助,获得了慈悲,获得了他的大智慧,自己也同样得到了解脱而供养他。这两者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区别很大。如果它是一种境界,是自我的;如果它是一种能力,能力一定是在互动当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念《楞严咒》的时候会念到,《楞严咒》的祈愿文里面说“大雄大力大慈悲”,《普贤行愿品》当中“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个大字什么意思?大是不为自己,为众生,不是一时为众生,是一辈子,生生世世为众生,才所谓大,否则是小嘛。我们也有慈悲嘛,对吧?我们为什么不是大慈,为什么不是大悲呢?我们也有一些智慧,但为什么不是大雄大力呢?我们有时候为自己,我们有正念,有时候会退失。

  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在这里理解经文,这里的大它是体现在度众生的能力上的吗?所以众生或者佛弟子供养、恭敬、礼拜佛陀,虽然是因为佛陀背后内心的大境界,但真正的与众生互动的是他的能力。也就是说你心里想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对吧?你解脱了,对,我只看到你这样自在的样子,但我怎么样才能解脱,你得告诉我们。所以有佛,我们皈依佛,向佛学习,学习佛的大境界吗?境界好学吗?庙里师父很自在,因为他一天到晚坐在佛堂里念佛,于是你也回去学庙里的师父很自在,一天到晚坐在你家书房、念佛堂念佛。你家里能和谐吗?不能。对啊,你要担当家庭责任啊,你只有空闲时间念佛,你不能像和尚一样念佛,所以很多居士为什么修行不得法,他过的是和尚的生活。一个家里莫名其妙多出一个和尚,你家人会舒服吗?所以你不能学他的境界,你不能学他的样式,你要学习他的能力。所以般若它不是某一种方法,它是化解烦恼的能力。具体烦恼是什么?你用什么能力去化解?所以这里我们皈依佛,向佛学习,皈依佛向佛学习,你学什么?学习佛所说的法。

  佛说的法,法有两种,一种是说的法,一种是行的法,更多的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现在更多学的是经典,是说的法,要理解。佛有两大法,一个是说法,一个是行法,因为他的身体力行啊。释迦牟尼佛光着脚丫行走在恒河两岸度众生,没有一天停息过,这是我们所要去学的,这也是为我们所感动的。

  我这里不是偷换概念,就是我们皈依佛,向佛学习,学习佛陀所说的法,不但所说的法,还有它的行法,他的身体力行,七七四十九年的说法,身体力行在弘扬佛法,度众生。这个事情这样我们再搁一下,我们再讲另外一个片段。

  《故道白云》当中,释迦牟尼佛刚刚开悟,从菩提树上姗姗下来以后,遇到一群小朋友,小朋友问他:“你这个人看上去很庄严,这么和蔼可亲,你是什么人啊?”佛陀说:“我是醒来的人,而很多世人他们处在无明和烦恼生死当中,他们处在睡梦当中,醉生梦死,所以我是醒来的人。”所以佛陀的梵语是buddha,它的词根,在印度语当中就是醒来的人。是很普通的嘛,是不是我们内心当中追寻的那个人?醒来是佛陀把自己自诩为醒来的人,这个语境,是针对于婆罗门教的神教,是为人所尊敬、所恭敬,是有威慑力那个神,而给自己的谦称或者说立名,他是人间的佛陀,他是醒来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恭敬的人,也不是对众生有威慑力的人。他不是以境界来教化人,而是用行动来感化人。为什么一开始是说是醒来的人,到了后来佛陀灭度之后,我们现在这一群人一想到佛,内心当中肃然起敬,是佛陀的境界吗?是大雄大力,是佛陀的慈悲智慧。

  好,这样我们来看,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后度众生,一王发愿度尽众生再成佛道。第一个佛,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再度众生,这个佛道是什么?像佛陀那样自在解脱有智慧。是不是像佛陀那样为人恭敬受人供养?他是不是这样想的?不是为人恭敬受人供养,而是像佛陀那样于生死自在,能度众生,有度众生的能力。而一王发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后者地藏王菩萨语境当中的佛,他要成的佛是圆满,该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到。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度尽众生,他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已经具备了佛陀的能力。从能力上看,无论是先度众生后成佛,还是先成佛后度众生,能力上是无差的,没有差别。但如果从境界圆满上看,一王发愿早成佛道,他这个佛道不是圆满的意思。一王发愿先度众生,后成佛道,这个佛道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圆满。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圆满,它是境界,还是荣誉?各位,我们可不可能说,我要追求人生的圆满,有没有人敢说,我的人生是圆满的?各位,我们的价值体系当中,特别人他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价值体系当中有很多是要别人认为的。比如说很简单,我们常常说好人有好报,对吧?请问你是好人吗?因为你能说自己是好人吗?因为好人这个标准,我们没有自己的评价权。我是不是个好人,并不是我说好人是好人,不是自我标签的,而是各位,你们说我是好人,我就是好人。如果你们说我不是好人,你们有一半人说我是好人,有一半人说我是坏人,那我是一半的一半。大家都说我好,我才是好;大家都说我不好,我是好,我也要通过假以时日证明给大家看我是个好人。这很重要。

  还有,我们不说这个好人,再提高一点,佛法里面的祖师是个很奇怪的逻辑,祖是先祖,祖一般是指死了的人,对吧?如果一个人活着,说自己是祖师,第一个,逻辑上不对。第二个,还有一个问题,祖师不是自己封的,是别人封的,圆满也是这样。成佛被我们现在的语境认为是人生的大圆满、最圆满的境界,所谓觉行圆满,那这个圆满,我这里提出来的跟我们课件上面写的,各位,是境界还是荣誉?如果是境界,是能力的话,他在度众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地藏菩萨他在久远劫来,度脱无尽的苦难众生,他已经有了佛陀的智慧与能力,否则的话,他无法度众生。那如果是荣誉的话,荣誉是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荣誉是别人给的,不是我们要追求的。

  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导演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他有没有说,我要得一个终身成就奖?而是他有那么多的作品,别人难以企及的作品、经典作品奉献给大家的时候,大家说,这个人一辈子为了导演事业奉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导演终身成就奖,这才是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对境界一词的理解。

  果位是指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能力,而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是境界,在佛教里面是荣誉。所以我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我就很纳闷,都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对吧?那为什么我们看到佛这么少呢?你会觉得我们看到的佛这么少吗?菩萨倒比较多。我们为什么看到佛那么少?难道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就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别的都没有佛了吗?因为释迦牟尼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觉悟的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听闻他的教法而得解脱的,虽然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就释迦牟尼佛一个佛,但是解脱的人有很多,所谓到罗汉境界的人有很多,但是佛为什么就有一个呢?因为他有他的特殊性,他更多的是荣誉,不是境界。这是我们对佛陀无尽的感恩,我们这个世间的光明、智慧都是他带来的。所以这是我们对他的另外一种尊敬,或者说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誉。如果一个修行人去追求荣誉而修行,他能不能得解脱?所以空性空的是什么?空性空的是修行,硕果累累之后,还能做一个平实、朴实的人,要分清别人对我们的夸奖和我们自身所需要去做的事情之间的区别。

  所以,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的佛,这里是能力,这里像佛一样有能力去度众生;一王发愿,先度尽众生,再成佛道,这个佛道是圆满,是像佛陀那样的荣誉。而二者没有区别。如果你认为二者有区别的话,你就产生了对立。同样的佛的观念在一部短短的经文当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这就是我们在读经过程当中要仔细去思考、仔细去体会的。那我们对佛法的认知,我们对佛陀的认知,我们对自我要解脱要成佛的认知到底是怎么样的?各人仔细去观察自己。好,我们今天上午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