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9讲丨业障究竟啥模样?「早课」

- 勿以恶小而为之 -

  一、业海茫茫

  我们来讲《地藏经》的第十九讲。十八讲之前全是讲的《地藏经》的上卷部分,接下来我们讲《地藏经》的中卷。中卷第一讲是业海茫茫。承接上一讲的最后讲述因果,经文当中再次地叙述众生所谓的业感、业力。经文当中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业力,或者叫业障。业力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过去的行为所致,所留下来的一股潜在的力量。时间上是过去的,形状上面我们不了解,形状上面是潜在的、隐藏的。所以如果照镜子的时候,我脸上有个墨水,洗掉很容易。可是照镜子的时候能不能看到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啊?对,就是这个问题,你看不见。用我们的眼睛,它是看不见,它是无形的,它只是你的沉浸在其中的某种力量。我们说,这个人性格怎么样?这个人性格还可以。我们说这个人性格虽然不好,但人好的。这个性格就是业,它是无形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它是甚深的,我们认为它是深深地埋藏在我们身体当中的。业它埋藏在哪里?有人说埋藏在心里,这是大部分人的解释。心是什么?这里我给大家界定一下,大部分人说的心,在习惯语境上,心不只是这里,我们在语言习惯当中的心是指你的所有,是你的整个生命都浸泡在其中,它甚至比你的身体还要大。如果你是个在游泳池里面的人的话,它是一个整个游泳池。我们总认为业它是小于我们的躯体的,其实业大于了我们的躯体,我们整个人浸泡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说业海茫茫的一个最大原因。它是大海,它超出了我们形体的大小,在具体的表现上,它是我们的人格。

  从时间上来讲,它是过去时,过去所种下来的因所导致的现在的这种力量。从表现的力的角度来说,它是当下的力量,可是从当下力量的源泉的角度来说,它是过去的。从显性和表征来看,它是隐形的,它不是显性的,所以很多人说业不存在,就是因为他看不见,他有侥幸心理,认为它不存在。还有从它的大小,或者说从放置的地方来讲,它是遍一切处,它大于我们的身体,并且以围绕我们身体的运行而运行的。在具体表现的所谓业力的这个力的时候,它的表现是什么?它的表现是我执。这是最困难的一点。大部分时候,我们人格的代码、人格的主要材料、人格的基因是业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他觉悟的是什么?他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再以业力为自己的人格。

  我们上次讲了看见世界、遇见自己,完全就是在表述业力是如何左右我们的,这个我们讲了很多遍。这里讲的是,没有觉悟的凡夫,他们的起心动念是以业力,就是以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一股力量来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的。而为什么让它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我们认为那种力量就是自己。那股力量是你的时候,你从此失去了认识真实自我的能力。为什么?《法华经》当中不是说了吗,端着金饭碗去讨饭,认贼作父。一旦你自己认为贼是你的父亲的时候,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个,你从此没有了你的父亲,你认为贼是你的父亲。还有,即便真的父亲到你面前来,你也老死不相往来,你甚至会打他骂他,把他踢出你的家门去,为什么?因为在你的视野当中,他决然不是你的父亲。

  所以,业是这样的可怕,而我们又是这样的不自知。所以经文当中,说业力甚大,从形状上来讲,比须弥山还大。从包围我们的身心来讲,如同一个人在大海当中,我们是这么小,大海是那么大,业力是这么大,你很难出得去。所以回头是岸,我们总觉得解脱在前方,于是游啊游啊游,游得很累的时候,你怎么看不到边际?祖师们告诉我,有时候你往前游,岸在前面,但是,往后游,起步的那个地方也是岸呀。这个我们今天不说它。

  二、业障圣道

  我们说,它跟我们身体的比例是这样子大,最重要的是能障圣道,它障碍了我们了解、彻证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是可怜之可怜,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活着有自尊,我们以为自己真的活着,其实我们活着没有自尊,我们认贼作父,其实我们活着从来没有遇见过自己,我们只是遇见了业力,遇见了烦恼,我们把烦恼当成自己。

  上次我们讲焦虑的时候,焦虑的人,他不焦虑他会很痛苦,他不能放下焦虑。受虐狂,被别人打的人,他总觉得被别人打才是人生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为什么没有人来打我呢?希望有人来打他。他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对人生的认识,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吗?还是除此之外,我还能有一个叫解脱的东西?还有我们是不是要像佛陀那样,真的得解脱大道?这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如果你不能去想,不能去思考,不能去行动,这一生只能在业海茫茫当中度过。

  面对人生这么大的一个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修行了。但问题是,在寺院当中很想修行,回家了就不想了,对吧?发心的时候很想修行,过两天,要不玩会吧?要么今天休息吧,你看今天下雨,不适合拜佛。就跟我们跑步,你看今天下雨,不适合出去跑步一样,今天朋友来了也不适合跑步……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懈怠了。

  我们会为什么会慢慢懈怠呢?就是经文下面所说的: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到了要死的时候,你才知道真有报应。人的决策是怎么发生的?人的决策是起心动念当中抉择出来,起心动念当中有两股力量牵引你,一股是业力,一股是修行。对大部分人来讲没有修行。

  还有一股,除了所谓的轮回和解脱之外,我要问大家,你们要轮回还是要解脱的话,大部分人都讲,我们要解脱。有一个奇怪的逻辑,每个人都要解脱,可是在生活当中,要解脱的人常常都是走在轮回的路上,是什么原因?是侥幸。就是每个人都想要最好的,但是我们又想少付出一点,我们不要付出那么多,少付出一点,甚至我们是不是可以休息一下,干了这么多好事,总要干点坏事吧,来奖励一下自己嘛。对吧?为什么你想干坏事?没事,我干了已经干了那么多好事,我要干点别的。这个是侥幸。侥幸是什么?侥幸才是巨大的愚痴,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所以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你的起心动念的那个贪心,对修行人来讲,没有戒律当中所谓的杀盗淫妄酒,但对我们来讲起心动念当中那个贪心、侥幸、那个不像正道的愚痴之心是最可怕的,因为那是有漏法。

  我们要真的知道,因果是自作自受的。尽管你与你的家人同处在屋檐之下,看上去是一个小的命运共同体,但我们《地藏经》后面会讲到,轮回路上,即便父子相逢,无肯代受。这是这一段经文主要跟大家讲的。

  三、小结

  这段经文主要跟大家讲两个,第一个是业力的定义。从时态上来讲,它是过去的,从表现上来讲,它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当它发生的时候,你才要知道过去做了什么。当你想吃肉,你应该做什么?常人来讲,当你想吃肉的时候就去吃,因为你想人生总要该开心就开心啊。当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念头的来源,因为你有贪心了,而且你不顾众生的生死。所以,当这股力量没有表现的时候,你不知道在哪里,表现出来的时候,你要警觉它,这是股力量,你不要把它当成你自己,这是过去的习气与业力使然。

  它的表现是这样,它的形状呢?形状总的来讲,它是大于你的身体,而不是小于你的身体的某一部分。我们总认为业力是我们的一个缺点,不知道你其实坏透了,全是坏的。我们是被泡在福尔马林里面那个尸体,这个福尔马林就是业力,你很难改变,除非你穿透它,从浸泡福尔马林的那个水池当中离开,脱离苦海,你能爬上来。它比我们的身体要大,包裹着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认贼做父,使得我们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真相,认为自己的需要就是真相,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往往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相,我们需要的只是业力,我们需要的不是我们的人格,我们需要的只是过去留藏在自己身体里的业力。你需要吃肉的时候只是你饿了,但是你可以吃什么?可以吃素,不要对众生造成伤害,这就是觉者。

  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要想,如何表达我的这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又能够去帮助到众生,不损坏自己的福报,不损害众生,这是最主要的一个东西。不是你要你就可以满足自己一切需要,这个切记是最要紧的地方。当然,我们在讲这个业力,你有很多种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为什么在最终选择了贪心?为什么你的价值观是正道,而你选择了走邪道,因为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一定要在修行禅定过程当中仔细去观察它,否则你的修行是很难有进步的。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