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8讲丨善恶因果 报应不爽「早课」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一、因果真实不虚

  今天我们首先讲《地藏经》的第十八讲,讲因果真实不虚。我们一起来把经文念一下。

  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聋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网补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声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恶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

  这一讲着重讲因果。我有一本书,就是《门》,早期的讲皈依三宝的时候讲过,在讲法宝的那一节,我讲的是法的次第,大概的是从因果讲到因缘,再讲缘起,再到无我,再到涅槃。在涅槃之前是法义,涅槃是结果。因缘缘起无常,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他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因果是因缘法的通俗解释,世俗化的解说。因果其实它是一个比喻,它是一个从我们经验当中归纳出来的,对人生最重要规律的一种总结,这本书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

  可以说,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动物它只有条件反射,它生活在混沌当中,只知道饿了应该去捕食,吃饱了就应该去玩,而人在想为什么会饿呢?为什么会饱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凡事有因,必有果。第一规律应该是,凡是结果都有原因,然后类推过来,凡是原因都有结果。但凡是结果都有原因的时候,就是我们碰到的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苦恼它一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有个原因的,除非我们没找到,我们要找到那个原因。这是我们对人生困境的一个思考,对需要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

  那还有一种远见,基于这个思考上面的远见和行动指标是什么呢?就是凡是付出,凡是行动必定有结果。一个是思考我们解决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去拨云见雾,去从现象看到本质?另外一个,如果从现象看到本质是理论的话,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与未来它都是有联系的,凡事有因必有果。有因必有果,是行动上的,有果必有因,是理论归纳经验上的。有因必有果,它是见地,是人生境界,是我们对人生的洞察上。也就是因果它是因缘法的,最简单地能够让民众了解的,我觉得这是个伟大的发现。能把佛陀的教义通过如此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是《门》那本书里面讨论法的时候,我通过这几个次第把法从因果报应一直说到因缘,一直说到缘起,一直说到无常无我。有时间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二、畏惧因果

  刚才大家念的《地藏经》当中所说的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很多人在学佛之后,他不但懂得因果,他在懂因果之上还有一个更深入的一个见地,更深入的一个见解,即不仅懂因果,更怕因果。有这样的吧?怕因果,而且就是凡事皆有因果,他的意思要小心行事。

  从懂因果,知因果,到怕因果是什么样的修行的路径呢?如果说,修行是两大阶段,加一个加行。加行,就是自净其意。两大阶段是诸恶莫作,第一个阶段,众善奉行;第二个阶段,加行,就是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要清净,这是你到底做这个事情能不能如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你的主观与否,决定了你的判断是否正确,这是一个前提。那我们在怕因果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对于法的认识,对佛法的认识,是在于怕犯错,却没有把精力放在我怎么样才能做好上。不要怕犯错,要把事情想办法做好,初学者所有学佛的精力大都放在了诸恶莫作上面,而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是把我们的精力放在什么上?放在众善奉行上面。这是我们可能怕因果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内容。实际他不是怕的因果,他是怕犯错、怕报应、怕恶报。

  前一段有个新闻,周立波涉及到车子里面有枪支、有毒品被拘禁了,但最后据说他被无罪释放,只是因为开车打电话罚了150美元。他在这事当中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原则,就是因为他在这当中不只是怕因果,他还运用了因果。这里的因果是什么?是法,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很多人在修行过程当中怕犯错,这导致了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置在了防止犯错上面。而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是放在众善奉行上面。从众善奉行的角度来讲,你的发心是对的,怎么做你都是对的。当然,心越清净,你做的与对的接近的程度越大,所以这是要忏悔的地方。

  三、自省

  对很多初学者,刚刚建立佛法信仰的人,经文这里把因果的表述几乎全部表述在对初学者诸恶莫作的劝导上,没有一点放在众善奉行上。我们学佛,特别读经学经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当你读了一段经文之后,你首先要理解,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我们也讲过,首先要理解这段经文是讲给别人听的还是自己修的?是传的法还是修的法?显然,《地藏经》当中这段讲因果的经文,它是自修的法,不是说给别人听的,它是菩萨说给我们听,要我们自身去自修和自省的。如果你把这段因果的经文拿出来全部套到别人身上,套到哪个人身上,哪个人都不愿意学佛。而放置在自己身上,作为自己行动修行的标准的话,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持戒。

  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理解,每一段经文,读下来以后,它分几个次第。第一个是要自修的,第二个是要说给别人听的,说给别人听的是宽容,是希望他早日信佛。做不到信也是好的,不信去拜拜也是好的,所以《法华经》当中说,若人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此人皆共成佛道。那我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我就在想,我都拜了这么多佛,念了这么多佛,我怎么还不成佛呢?原来这是劝那些刚刚学佛的人,让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进入佛门,是这样说的。

  所以这段经文是菩萨告诉我们,要去这样检视自己。检视自己分几个方面,第一个,戒律方面,戒律方面就是不杀、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是这几个方面,然后还加最重要的戒三毒贪嗔痴。这个是我们自己在修行上面,在日常就要去反省的。这里没讨论喝酒的问题。四大根本戒上面,标准是在于行为,有人说行为我做到了,我今天没杀人。没杀人就是好人吗?你有没有杀心?有没有憎恨心?所以,有贪嗔痴,是心法上的。所以有身法上的,有心法上的。经文当中,着重地又对捕猎、烧山林、捕鸟,总的来说是对杀生做了最重要的说明,为什么?因为杀生是菩萨道精神最大的忌讳。当然,基于我们儒家文化的根本,或者说基于我们的生活习性,经文上还列举说悖逆父母,在父母前后言行不一致、不孝顺的果报。

  四、爱惜常住物

  在这段因果当中,特别又拿出来一部分,如果说前半部分完全是我们修行上的问题,不杀生、孝顺父母、持戒和放下贪嗔痴,经文当中又特别举出了毁谤三宝、轻法慢教、破用常住、污梵诬僧、破戒犯斋、非理毁用、吾我贡高。这几点主要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和尚修行在庙里,你与常住物的关系。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要为大众负责。

  还有一个,居士往来于寺院,在自己的行持上、在自己的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要把它弄清楚,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麻烦。物品是物理属性的,比如说我把这个杯子捐到寺院,拿到客堂去——师父啊,我家里有个这么好的杯子,我想拿来供养寺院。师父说:好好好。把它放到寺院了。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杯子虽然还是这个杯子,但是它的属性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你拿出来没有到庙里、没有交给师父之前,它是一个杯。到给师父了,师父拿到手上说:好,我代表寺院接受你的供养。只要师父拿到手上,放在道场里面以后,形状上它还是一个杯,但是这个杯的属性从原来你的私有物品变成了十方所有人的公共物品。也就是说,尽管这个杯子是你打破的,如果你不小心打破,那你就再买一个杯子放到寺院来,这个叫损坏公物照价赔偿,这没问题。

  但如果说:这是我的杯,跟师父吵架以后,把我的杯还回来,拿过去,我现在不捐给庙里,给它摔掉了。你摔掉的是什么?你摔掉的是十方人共有的杯子。也就是说,将来你要忏悔的话,你不止是说我就买个杯子还给寺院就行了。你得罪的不是客堂里面这个师父,而是十方所有的人。十方所有的人是哪些?这是一个虚幻、宏大的概念,也就是这个罪过你很难忏悔。难忏悔在,你没办法跟十方所有的人一个一个去忏悔一遍,这是一个。

  第二,因为你没有在意到这个杯子,从私人物品变成了公共所有物之后的从一个杯的属性变成几何倍的量级增长的时候,十方共有的时候这个价值,你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你将来到了阎王爷那里,你这因果对不上。这也是为什么大殿里面苹果哪怕供在那里烂了,如果你跟师父说:师父啊,这个苹果快烂了,我把它吃掉好不好?或者我们家有人,有小孩子拜佛,我今天来寺院当中,我想带个苹果给他回去吃。一个苹果没什么,对不对?那你说反正寺院很多苹果,我拿一个就回去了,这是拿的谁的?不是拿着一个苹果,是拿着十方的苹果。所以你必须跟师父说一下。出家人是什么?是僧团的十方所有物的代言人。他说:好吧,你拿一个,希望家里人都有善根,这个苹果吃了好的,这就没问题。

  所以,你没有看到这个背后的价值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在修行过程中,常常会对自己的福德造成损害,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很多护法的人,在护法过程当中,可以说他们出钱出力,但是因为这个因果,这个物品背后的价值他没有弄清楚,所以遭受的业障也会很多。其中招致业障最多的两个原因,经文当中指出来,第一个是贡高我慢,你认为和尚是靠你吃饭的,你认为你供养了这么多东西给寺院,你拿一点回家没问题的。错,桥归桥路归路,你要把这个事情弄清楚,如果不弄清楚,你自己的东西随你怎么用,可是你自己供养给常住了以后,它就不是你自己的,它是十方共有的。也就是它的价值,就如同一滴水放到大海当中,你那一滴水永远取不回来,你取回来的是大海里的水。它这个变化大家一定要看清楚,不看清楚你这因果完全是混乱的。虽然你修行看上去很用功,但全在贡高我慢当中流失了自己的福报,种下了深深的业缘。

  所以你看,对于毁谤三宝的果报当中,不是盲聋声哑,就是永处恶道报、亿劫轮回报、永在畜生报,这个果报是相当严重的。所以这个是对出家人提出一个很高的一个要求。因为十方的常住物,出家人要用的时候要慎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居士们往来于寺院,在寺院当中修行,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供养给常住了以后,它是十方共有的这个问题把它弄清楚。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清楚,你的因果的法则在你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是个很大问题。砒霜就那么一点点不要紧,吃下去毒死你。对吧?所以这个度大家一定要把握住,把握不住,这个就很麻烦。那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舌斗乱在道场当中,两舌斗乱就是搬弄是非,就是吵架。这个下一节我们再讲。

  这一节我们主要讲的因果。第一个,因果不是怕出来的,是修出来的。因果当中除了让我们诸恶莫作,还要我们众善奉行。第二个,在因果当中,我们在持戒、习气方面要修行,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节当中,我们强调往来于寺院的修行人与十方的供养的所有物品,包括自己供养道场的物品应该谨慎行事,否则你弄不清楚它的变化,它由私有物品,到十方共有物品的这个变化的时候,你的修行很可能会造成生活上的大的障碍。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