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也就是第一品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题目是地藏大愿。经文我给大家念一下: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这篇经文当中,与地藏菩萨后面的发愿不一样。后面的发愿是婆罗门女或者光目女,为了救度她们的母亲而立的大愿。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把天下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就跟《梵网经菩萨戒本》里面说的,天下一切男的是我父亲,天下一切女的是我母亲,而都要救度他们,于是地藏菩萨成为地藏菩萨。那是要度脱别人。
但《地藏经》当中开篇地藏王菩萨他要成为地藏王菩萨,一开始她在这里的因缘并不是要帮助她妈妈,而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很多爱美的女生看到别人很美以后,她就问:你为什么这么美?然后那个人说:我是学佛的,我很自在。那个人也说:啊,如果能这么美的话,我也要学佛,我以后要成为你这样庄严的样子。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
这个故事我们似曾相识,当年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也是这个概念。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问马胜比丘:你这怎么这么庄严呢?怎么这么清静自在呢?你是修的什么法门?马胜比丘说:我是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佛陀告诉我们因缘法无常无我,所以我们要清静无为。舍利弗一下开悟了,于是跟着释迦牟尼佛后面成为智慧第一的弟子。只不过是经文这里忽略了师子万行如来他身上所具有的法义,他只是看到了相貌相好,这就是见佛相好。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常常碰到这样的人,就是有的人他从来没有拜过佛,从来没有听过佛,但是他听到大悲咒以后,痛哭流涕,哇哇哇的哭。有这样的人吗?有的人从来没见过佛像,有一天他突然到了到了佛殿里面,见佛庄严,他就发心要学佛。
我在建南山讲寺的过程当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好几个人,他说的不是假的,他说:我好几次都梦到去一模一样的地方,到了南山讲寺我才知道,原来梦的就是这里,一模一样。这个因缘是不可思议的。这个见佛相好,这看上去是一个羡慕之心,见佛相好能够生起信心,并不是我们当下的心念所致,而是埋藏在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当中过去的学佛的因缘成熟了。这件事情是有过去的远因在的。
各位,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很多人和事都是这样,它并不是我们当下所能够去经历的,实际上是过去的很多因缘所展现的。而这种因缘,如果没有三世因果的观念,或者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是看不见的。他认为生活是偶然的,其实不然。今天这么多人共聚这堂法会,这看上去是我们今天每个人拿出一点时间来学佛,但实际上它有久远的因缘,它是我们长期无始以来学佛的结果,只不过是我们以前没修好,自己仍然在六道当中。可是我们这一生佛法的因缘又成就了,也就是接下来你还想错失这个因缘,再去轮回呢,还是要得解脱呢?这里的见佛相好是有这样的义趣的。
所以我们看上面的经文,它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是,过去有佛,号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主角是大长者子,因缘是见佛相好。他见佛相好以后就能发如是大愿。关键我们看发的大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这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原型。但是话好说,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地藏菩萨于过去的古佛前面发了如是大愿以后呢,他是不是发过愿了以后就回家睡觉了?他是不是发过愿以后就忘了?他是不是发过愿以后跟我们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该贪贪,该嗔嗔,该愚痴愚痴?不是,他是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就是他发了这个愿以后,他一直在做。
人发心不难,发愿也不难,就说个大话、吹个牛的事,谁不会啊?但是,说到能做到,知行能合一,做到能做好,做好能圆满,圆满得解脱,这个实在是太不易。因为人的惰性、人的业力,我们对佛法的理解的程度都不够,而这些种种的障缘使得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障碍。
而地藏菩萨作为我们学佛人、修行人的一个榜样,他自从发愿以来,愿是发了,但从没有放弃过,这个实在太难得,极为殊胜。为什么?看看自己的情况就知道。我们在座的可能学佛三年以上的人肯定有的。我学佛将近有22年,我就知道自己这个脾气,知道自己这个个性,真的是有愧于众生,有愧于佛菩萨。念这个经的时候,我感觉到非常的惭愧,这个地藏菩萨他到底什么原因,一见到佛相好就能发大愿,发大愿以后他就能一直干到现在。这人和人真不能比啊,他为什么能做到?
除了自己发心去做,还有另外的一个机理,就是他从利益众生当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这个是我们再次需要去体会的另外一点。就是如何从帮助别人当中获得更大的帮助,那一定是修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是什么,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是要我们知道,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帮助众生,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而弘扬佛法和度化众生本身对我们来讲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如何能够把负担变成享受?那一定要通达空性。
这是经文当中暗含的法义。如果不能理解到这些,那我们强迫、逼迫自己去做认为重要的事情,你做一两天就放弃了。因为你的习气会上来,因为你的烦恼会上来,因为你会感觉到好累。但如果说,你能够通达到空性,知道这是有益于自己成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呢?那我们所要做的是,就是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因为这对自己太有意义了!
这是我们在理解地藏菩萨自发愿以来,就能有恒河沙劫利益众生,他为何能做到的内在动力,或者说佛性当中的人性应该如何体现。就是他把它不当成任务,不当成责任,而当成了乐趣。他寻找到了愿力背后的动力并不是强迫自己去做这件事情,而是从这件事情当中获得了人生最大的享受。而这个享受足以能滋养他的生命,足以能够滋养、足以能够代偿自己为众生付出的那些艰辛。他心满意足,无所求,因为他内心当中是满满的,所谓满愿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十一讲,十一讲我们简单地讲了发愿,它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也是久远的因缘才能发愿。这是第一,这是说明我们有佛缘。第二,发愿容易,修行则难。如果能把愿力真正当成自己的修行,除了要对佛法有理解,除了我们要不断去努力去做之外,我们的心门要打开,不要把帮助人、帮助众生当成对自己的负担,而要当成自己人生最大的享受。如何享受它?那要打开我们的心门,真正从法门当中获得对自己生命的滋养,这才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理解地藏大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好,十一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这句话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简明地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它实际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的精神,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著。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著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执著,“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
《金刚经》其实说得很简单,就是离苦得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但事实上幸福是很困难的,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解除我们的麻烦?为什么我们不幸福呢?因为有两样东西妨碍了我们,一是有“我执”,或者对自我认识不清;第二是“要”(want),在英文里面叫des
《金刚经》第一到第十六分,是《金刚经》的第一组成部分,总的是讲破相,破的是什么相?一个是我相,一个是法相,《金刚经》讲的我相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以我为实有;人相,以他人为实有;众生相,以众生为实有;寿者相,人人都要长寿,以
居家人到底如何学佛修持呢?我主张一切有缘人依《金刚经》修菩萨行。这是一部在佛学、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授大法之经,是讲述根本法的经典。可以说全部佛理都集结在这部经中。此经所说的不是一般的理义,是佛法最为根本的真谛,是直指佛法实相的教育。
「是凡夫者」即一般人所称之凡夫。「即非凡夫」即这凡夫是假的、不真实的。众生相不可得,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空的。「是名凡夫」即姑且取名为凡夫罢了。又可解释「是凡夫者」,名为俗谛;「非凡夫者」,名为真谛;「是名凡夫
“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讲它的功能很厉害,就像金刚一样的。“般若波罗蜜”,这是般若(Praj& 241;ā),讲的是佛陀空性的智慧。“波罗蜜”(paramita)它的这一种般若智慧的功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河、烦恼的大海,进入到解脱的彼岸。这种方法就
思维的分类有很多种,有两个大的种类,一个叫逻辑思维,一个叫悟性思维。我们普通人一般在逻辑思维里面,《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是把我们的逻辑思维慢慢提升(upgrade)到悟性的思维中。有人可能就问了:“有没有必要有这种提升呢?”有的。这种提升很重要,我们先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