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⑶
——界诠法师宣讲(本文档由界诠法师弘法视频整理而成)
内容概要:地藏菩萨所发大愿即菩提心,我们凡夫想成道,必须学习菩萨发菩提心,并从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处处为众生,立志不退。
然后再来是讲到发愿,《地藏经》叫作《本愿经》,就讲的地藏的本愿。如何了解发愿,发愿就是发心,发心发什么心?——菩提心。那么菩提心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讲发发心吧,帮帮忙吧,叫发心,大寮没人干了叫发心,工地没人干都叫发心,发什么心?——菩提心。那工地干干活就菩提心啦?没人肯干呐,你能够去做,那就是发菩提心嘛。人家说那叫菩提心,炒炒菜就菩提心啦?你愿意吗,你愿意去吗?弄得一身油糊糊的你愿意去吗?我们大寮有一个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现在在那儿烧火你相信吗?啊,平兴寺规格很高啊,烧火的都是研究生毕业的呢,是不是这样?那平时做其它的事那就不用讲了。人家是发心来的啊,你愿意干吗?你都要人家去照顾你啊,你坐在那里,人家行堂打饭打菜给你,你都觉得没耐烦,叫你少打,你怎么多打呢,你起瞋恼心,对不对?前两天说行堂没人行呐,行堂快没人行,弄得变成这个样子啊。那有人建议说:“我看这将来行堂也要请人呐,要花钱雇人来行堂了。”我说这也太丢面子了吧,会不会?我们这么多人坐在那里吃饭,连行堂打饭菜都没人打啦?我说轮流第一排开始,从我那里开始,我行堂又不是行不来。那有人说你去行堂,人家好意思吗?我说肯定会有人好意思,你信不信,你打了,我就吃啊,怕什么对不对?就有这样的,没人真正肯发起这个心。发心菩提心是什么?为众生呐,这一点一滴都是为众生,那就是菩提心。
地藏菩萨为什么发那么大愿呐,就是为众生牺牲自己。那这个愿发起来要去行呐,就是愿行的弘深。地藏菩萨如此发大愿,地藏菩萨为了报母恩而为众生发广大愿,那就是菩提心。可是念佛法门不是说老太太们所讲的:“哎呀,这个世间太苦啦,那极乐世界找个角落,我到那里去打扫卫生也好啊,给阿弥陀佛烧烧饭烧烧菜也可以啊,不要在这个世间,我在那里随便躲在哪个地方去也可以对吧,哪怕小小朵莲花给我一朵也行。”那就是小心小量。你看三辈往生里面就讲到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论是怎么样:上辈往生的要怎么样呢,离家舍家,离欲行作沙门是不是,然后要修诸功德等等等等,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然后中辈往生,不能够出家离欲,但是多少要修一些功德啊,供养啊幡盖呀等等,然后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下辈往生,都不能做了,出家离欲也不行了,多少修福也不能修了,但是也要一向专念,发菩提心,至心信仰这样往生。所以说都是发菩提心往生。所谓菩提心就要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是一生补处啊,永不退转最后成佛。
成佛干嘛?度众生呐。那有人说我就不想成佛,成佛太寂寞了。有人就想说:“法师,我看你当法师当得也很寂寞,我们可以在底下打打闹闹啊,你就一个孤家寡人,整天也没跟人家来往,人家也不敢跟你来往,你不是太寂寞了?你当法师都这么寂寞,那成佛不是更寂寞啦?”我说你一点信仰都没有,对不对?佛是现身千百亿,在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度化众生,成佛干嘛,要度化众生啊。我们没办法度化众生,我们人度化众生度的到底有多少?没办法,今天头一天这么多人,明天晚上起码得减掉多少,十分之一就好了吧?《地藏经》讲完了,后面那几排都没了,前面可能还在,前面也说不来啊。那么我们人度众生是没办法,是有限的啊。我讲了这么久啦,讲了这么久,要使人家真正改变这个观念修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唯有地上的菩萨和佛才有办法转变众生的观念:你不信,不信我显神通。他有这样的本事,我们人有办法吗?没办法,左劝右劝。听好像是,对呀,地狱真是苦啊。过了三天有人找你吵架,然后吵就吵,谁怕谁,给你干一顿对不对。下地狱下了再说,他就这么讲的呢。有没有办法?没办法,转变不了改变不了。就很难的,人没办法。所以你必须要发菩提心成佛,才有办法去度无量无边众生。
你看阿弥陀佛因为成佛,他摄受无量的众生,他的国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有人说极乐世界那么多,人家建多少房子啊?平兴寺就这么多人都挤不下去,整天在那里叮叮咚咚敲着建房子啊,你说那极乐世界要建多少楼房才好住?这是众生见,那就不是佛之知见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本愿所成呐,他那儿的人到底有多少啊,不是算数所能知之,不是你算的多少,你多少的那个计算机,计算机电脑都打开在那儿算,都算不出来多少人,无量无边。这么多人那挤得下吗,那买个东西怎么办呐,不排队呀?如果极乐世界跟我们的世界一样的,还要煮饭上厕所买东西购物,那往生那里去干嘛?就在这儿呆着不是挺好的嘛,是不是?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说要发菩提心。
地藏菩萨是如何去行,他发了愿如何去行这个事。那么弥陀的愿也是这样,因为因地发了四十八愿,故此他去实现这样的一个大愿,而来成就这么一个国土,来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说愿之重要,所以说念佛必须要发菩提心,乃至一切法门都是如是,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里面讲说,『忘失菩提心』是什么?——『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呀,菩提心忘记了,你在那里修行,那是修魔,跟魔眷属一样,所以要修菩提心。但是这个世间要发起菩提心,我认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菩提心在佛法当中,有如此之重要,但是发起这个心又是如此之不容易。你想想我们做一点小事情,大寮后面经常有几个比丘在那里清理垃圾,我看见时常会怎么样呢?怎么样你们感觉如何?我感动得快要流泪。这么脏他们会在那儿抹呀,分类呀,洗呀弄呀那几个桶。我们呢,菜不要,“啪”吐个口水在那里。你那个口水吐在那里,人家帮你擦帮你洗呀,有没有发现?你肯发心吗?就那样一点点事情为众生,乃至整个城市里面,那些清洁工不去清理,他不是说我拿几个钱给你,他就去清理了,很伟大。我们庙里哪怕那些搞卫生的人,都很伟大。他不是像我这样夸夸其谈,上台会讲很风光啊,是不是这样。“锵”一下大家起立,合掌问讯。他没有这么风光,可是他未来的庄严,就是从这里开始。佛,一切佛一切菩萨,都是这样点滴开始。那个洗碗槽洗得干干净净,那每天要擦洗才会如此干净啊,对不对?我们有谁肯发心呢?那有人说它有两三个人搞,就搞定了嘛,还那么多人去搞干什么?我发现每一次都有人真是这样呢,那个很发心的人走了,又有几个在那里抹,这几个抹完了走了,又有人在那里搞,是不是这样,这才是真正发心。而不是讲大话:“我要度众生呐,我要成佛啊!”拿个旗子拼命喊啊喊啊。那喊也要喊,『众生无边誓愿度』时常要喊,但是那么点滴地有人去做,为众生去做,庄严道场要有人去做,那就叫作发心。不是我在这里,没人做事啊你在鼓吹,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嘛。你肯吗?那么脏的东西你肯吗?他戴上手套在那里洗呀洗呀……他们洗的人我从来没有去表扬他们:“啊,你怎么样呐你了不起啊。”像某人一样:“我随喜功德啦”,是不是这样?你做了我随喜,哈哈一笑过去了。你随喜,有本事来啊,随喜,你亲身去做呀,随喜,对不对?我只是内心,真的是从内心产生那种感动。这样发菩提心,要这个发之于实际行动行为,这样才落到实处嘛。那么地藏菩萨也是这样子,为众生一点一滴地做事。
那在《地藏经》里面,你看到后面真是很感动。我看《地藏经》有那么两次,看了看了就哭起来了。有看《涅槃经》我看哭起来,其它经看看都没什么哭,《涅槃经》是看得很感动,后面佛要入灭了,那些弟子们在那里祈请呐,看了真是很感动。然后《地藏经》,佛一遍一遍地交待:“地藏啊,地藏,这些众生,乃至在世间做一点一滴的善事,你都要想办法去救度,不要让他们下地狱啊,他们太刚强难度啊,地藏啊,地藏……”。多少次这么重复着“地藏啊,地藏”,你看佛陀的悲悯悲怀。地藏说我尽力去做呀。一次又一次,我们一次又一次也蒙地藏菩萨的救度。地藏说你不要再来啦,你已经来了很多回了呀,一直怎么老报到呢,你不要再来啦。他去了又回来了,回到世间来,回到世间来我们又忘记,又继续造业。
今天我们出家了,已经闻到佛法,知道佛法难遭遇,人生是痛苦,人生是短暂,我们还为这样一点点短暂的时间……经里面讲说石火电光一样,一刹那这人生就过去了。我们才感觉说去年安居才安居完了,这又快到安居了呢,时间快不快,太快了。刚刚不是过年要准备上供,现在过了一个月快完啦,春天已经过去两个季节了,就这么流逝,这么短。可是我们在这个世间上,还有种种种种放不下,真正到哪一天你脚伸直了,眼睛闭上了,世间还跟你有多少相关呢,多少干系?所以常常作如是思惟,你就不会去计较什么,你会发起道心:真正应该去修行了,我来日无多了。
我时常会躲到后山去,好好地去思惟反省。那有人说你不下去,这个庙将来会怎么怎么样,我说我哪天眼睛闭上了,这个庙也跟我没关系。我早晚得闭上,对吧。我都五十岁的人了,我早晚得闭上,我说闭上我也没办法啊,多少的祖师,杭州那个云栖呀,云栖是谁住的啊,云栖是谁住的?莲池大师当时在那里,他是祖师净宗的一代祖师呢,可是现在是谁住的呢?一个养老院住在那里,整天搓麻将打牌。当时是祖师的道场呐,怎么会是搓麻将打牌呢,荒芜了嘛,那有什么办法呢。我去看了天目山那个蕅益大师的灵峰寺,想想这灵峰寺是蕅益大师蕅祖住在那里呀,那现在去看看,怎么会是这样呢:在前面做个花园,专门吸引游人到那里去玩去。是这样,那有什么办法呢,祖师都如是,况且我们一介凡夫,又能如何。我尽力护持而已,真的哪一天不行了,我自己道业没成呐,未了啊,你如何是好。
我住在山上真是不愿意下来,下来就会种种事情,就会听到这样,在上面听不到啊。我的手机设置只有一声,他就没办法再打了,他说也没办法说。我看一下子是什么人,我不回就挂了。没有事情,什么事情听不到,你不回电话你什么都听不到,实在是好。我这一次上去五天了吧,这五天我就是那个志宽不在,我就吃点白菜,吃点花菜,我拿了一点年糕上去,就这样子。哎呀实在是其乐融融,不与人打交道实在是好啊,见不到人。我五天都没出来,好,想吃你就煮点吃呗,不想吃你不用吃。哪像在这里,人家在过堂你不吃,不吃给你打上一钵,下一顿看你怎么吃,对不对?他打的时候你赶紧得往前跑,告诉他吃不了那么多,对不对?没有办法,大众生活是如是。
所以说真正的修道,修行那是关键,是要紧,其它的事情都无所谓呀,真的是如是。所以我们要发起这样的心,道心是重要,所以说真正要发起。
但是这个世间发起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呐。菩提心有顺事菩提心,有顺理菩提心。
顺事也叫随事,随事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是说顺事发心。很多烦恼啊,所以想尽办法去断呐。法门很多我要去学啊,众生无边,要想尽办法去度他呀,所以叫顺事。这样事情需要做,没人做我发心去做;那么那个人难以教化,我发心去教化他,那是顺事菩提心。顺理是顺空理,我要证此理而发心,此空理是真如,我应该去证,诸佛之见我要去证,证此理而发心这就两种。
顺事容易退,众生无边誓愿度,舍利弗不是发心要度众生呐,那遇到一个人说,他家里他母亲生病啦,要用眼睛来治啊。舍利弗说我要发菩提心,正好机会来了。他把眼珠挖下来,给你,那眼珠给你了。那人接过眼珠说,你挖错了,我要右边你挖的是左边,男左女右嘛。他说你这怎么没讲一下呢,哎呀,这眼珠两个挖掉一个,不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吗,那既然我要发菩提心,要成佛道成就众生,那再挖呗,右眼再挖下来给他。他说你这眼珠是臭的呀!他说我刚挖下来,怎么是臭的呢?你真的臭,不信你闻闻看,他“啪”一下摔在地下用脚一踩。两个眼睛都挖掉了,都给他他还不满意,舍利弗说,我不度众生了。这众生这么难度,我刚刚要发起要度众生,你就这么来刁难我,我不度你还不行吗?退,退失菩提心,所以说他一直当声闻,一直到现在。当然了,他那种声闻,不是定性声闻呐,他也作当机众啊,请佛说法呀。你看《法华经》那么重要,他一直在请,是不是?这菩提心很难呐,你要做一点点事情,人家泼冷水的就来了是不是,我们这世间你要做一点好事啊,到那里结朵花啦,庄严道场,“哎呀,搞什么呀,这七搞八搞!”完了吧,我不搞了还不行吗,我搞得辛辛苦苦,然后你就泼冷水。我们这小的呢,你看跟舍利弗那个比算什么,对不对?那佛因地为了成就众生吃尽多少的苦头呢,他没有后悔没有反悔,所以他才能够成佛道啊,我们学佛,要从现在开始要这样子,一点一滴地积累,然后把这心发起来。
顺事是比较容易退呀,我们有时候发几天心,蛮精进的,我这下要如何如何啦,修行啦,但是跟扭秧歌一样子,扭秧歌进几步,进三步退二步,还剩一步还好啦,对不对?我们要进三步有时候退四步,还不是原地踏步啊,原地踏步倒好,还在那个地方呢,有的退没了。心发起来:哎,这样我修行啊,好好诵经。
有些初出家的人,他也通常是这样,我这下要定一定如何如何,功课如何。我说不要定那么多,定那么多完不成。他说我一定要如何如何如何。我说你(最多)三天吧,没了改了。他说不可能。好了,过一段时间,哎呀,他说这心很难发啊,我说是啊,我见多了这样发心的人。他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就是这样,世间就是有退的嘛,这凡夫有退的世间就是这样,一直在那儿扭秧歌啊,左边右边前面,左边右边又前面,一直转呐转呐还在那里,是不是这样,甩呀甩呀还是甩在那儿呢。
有退,很难,你要做到真正不退呀,是顺理菩提心,证此理这个菩提心才不会退呀,见道了,所以不退转。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位不退在藏教里面只是初果,初果才能够位不退,行不退要别教的菩萨,那就不是藏教的人能够做到行不退。『行』是行菩萨道,他能够不退转。我们有时候发心发几天心,我要行菩萨道啊,为众生做点事情啊,那不算什么发发心。那有人在那里骂你几句,讲你几句,你说我这么辛苦为你做,你还骂我还讲我,我不做了!会不会这样,这就是有退啊。那就说明不是别教的菩萨。当然不是别教的菩萨啦,乃至藏教的初果都不是呢。内凡都不是外凡都不是,是什么?——薄地凡夫。
所以说要学着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世间本来是放荡啊,一切都是为自己而着想的,古人讲的『人不为己』怎么样?那不一定这样,行菩萨道就不是这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了,行菩萨道就不是这样子。但是人都为自己着想的多啊,偶尔会发心为别人,如果受到伤害,有人骂你讲你,然后你就退了。这是知道说学佛发心,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不信试试看嘛。你说那不难,对我来说我很容易。那你发,发完了有人说你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你说接着发没问题,你骂骂,我照做不误。但是你晚上回去会失眠,会在那儿想不通对不对,明天的饭吃不下去,就会这样。你说没问题,我肯定吃得下去,我睡着觉。一次两次可以啊,如果十次二十次呢,你接着干吗?少了,是不是这样。
那常不轻菩萨人家打他呀,他去拜人家:你要成佛。打他,打他他就跑,跑远一点你打不着的地方,他再拜。那有人说这常不轻菩萨实在是傻得要命,人家打你还拜他干嘛?人家拿砖头扔他,他还愿意还拜下去:你将来成佛啊,我不敢轻慢你啊!他还是这样子。那说你这不要拜,你干嘛这样呢?这是行菩萨道,谦卑自己,恭敬他人。要是这样大家都行菩萨道,那这个世间就不会所谓的五浊恶世了嘛,就是很难。所以说在这个世间凡夫发菩提心,那就芬陀利花优波罗花,很不容易。我们要不要发?初发心就很难,初发心即成正觉,你看菩提心重要不重要,初发心即成正觉,所以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发菩提心,目的就是要为一切众生呐,它面是很广的,所以说《地藏经》即是孝经,也是这样发愿,建立在发愿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来发起这个菩提心。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