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阎浮众生的业感
业缘之后,又明业感,业感之后,又明业报;三品文义钩锁如环,本是连属不断的。业缘所引,因受无间之苦,而业感所至,亦是同样地要受果报,如本品中所说的光目女母,正是业感现形的写真。
第一节 从事实来证明业感
佛要发挥业感的真义,特为引出过去的一件史实来佐证,那史实就是光目女遇圣者罗汉,因此救拔了她已经堕落的母亲。当罗汉问光目女:‘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习,惟好食啖鱼鳖之肉;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计其命数,千万复倍。’这正说明了她的母亲平时杀生害命的事做得太多,所以惹得一身的罪业,饱受痛苦。苏东坡说:‘刀脔鱼鳖,以为肴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周颙说:‘性命之于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孔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黄庭坚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仁人恻隐痛怛的话,正可以对残杀者一针砭。光目女母因在生嗜食好杀,所以虽因光目女念佛供像之力,救拔了她脱离苦狱,而结果还是‘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因为多杀生而堕落,仗他力灭罪,招得穷苦贫贱之身(婢子)不计,还仍要短命堕落,这正是业感现形的写真,足为嗜食好杀,残忍无慈者痛下棒喝了。
第二节 业感是怎样缘起的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现在所讲的业感,亦是诸法中之一法,所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正可答复了‘业感是怎样缘起\\\\\’的道理。这道理在地藏经,佛更有极确切的揭示,那就是在业感品里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这\\\\\‘性识无定’四字,正是善恶结业所从生,也就是‘业感缘起\\\\\’的根源。关于性识之义,在本经中算是比较重要的说法,故科注作者在释五重玄义中,标名此经以‘不思议性识为体\\\\\’。但对于性识的见解,似有二说:一以虚妄习性为性识,则谓妄识不可立为经体;二以此性即法性,法性既为名所覆,真随妄缘,全体属妄,故言性识;但性即真如,即妄成真,亦即立为经体。真如随缘,即是起信论真如受薰,生灭和不生灭和合之义,以显明业感缘起。亦即金光明经谓:‘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相因缘,和合而有。’由于法性既为无明所覆,无明幻出六道依正果报,所以就有业感缘起的义理产生了。
若依法相唯识来说,此性识就是虚妄的阿赖耶识。因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法生起的依止,所谓‘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故不但为一切法依止,亦为圣凡迷悟的根源。但此识本身是‘无覆无记性\\\\\’,没有什么染污的,因有第七末那识执之为我,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惑相应,故使本识成为染污,而由此本识所变所缘而起的诸法,都成为有漏不净的业感之法了。然其尚有一个可以左右或操纵七八二识及前五识的,则为构思运动力最强的第六意识。此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根,与前五识相应和合,造诸善恶之业,皆纳内第八根本识中,如仓库盛物,随时出内,随意作主,故此亦为诸法染净的中心;因使众生逞凶为非,堕落恶趣,固为此识;而使众生修观改善,渐阶佛位的,亦是此识。所以天台家谈到观心,要灭之又灭,灭到唯观此现的芥尔一念,此芥尔藏心的一念,即是意识。所谓‘众生性具三千之宝,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故观此一念,使之清净,犹如‘擒贼先擒王\\\\\’,亦似‘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了。
这里说业感缘起,而这业感从染的方面看,都是罪恶不净的,我们若要改变恶的,不净的业感,而成为善的清净的业感,那么,全要赖此意识来听经研教,多闻薰习,能观心自在,即得大光明,就可使之改染为净,这时,不定识性,都可成为决定的清净性识,身心与国土,亦与之同沐清净之化了。
第三节 众生为何度之不尽
在本品中,佛说到众生因性识不定,或善或恶,随境飘流,出入生死,沦沉六道,‘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语已沉痛,不料四天王又问到:‘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这一问,却触动世尊无限感伤的情绪,因众生沉迷不醒,或暂醒复迷,致劳菩萨忧虑勤苦,工作无有已时,所以‘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是因‘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这意思:一因众生出而复入,悟而复迷,反覆无常,故度之不尽;二因观未来无量众生造业招果,如蔓牵连不断,故菩萨要再发愿,度之又度。圣者从悲愍迷人的沉痛心情中说出来的话,几乎声泪俱落,故纵使他是‘金刚怒目\\\\\’,心如铁石一样强硬的四天王们听了,也不觉涕泪横流,彷徨悲叹起来了!
第四节 看地藏是如何说法
地藏菩萨所度脱的众生,如‘因蔓不断\\\\\’,所以愿,是发了又发;法、也是说了又说。那么,他说的多是什么法呢?世尊说:‘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我慢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有如是因,得如是报,因果之理,丝毫不爽,一经说穿,毫不奇怪。对何等人,说何等法,这正是菩萨说法的善巧方便。说法既然逗机,使受感化者,便可发生实际的作用,好过‘话不逗机半句多\\\\\’,纵使你妙舌灿莲,说到天花乱坠,不与实际情形发生关系,那不但失去了说法的作用,亦见不到有佛法的好处了。
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一以第一义。不说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诸佛以真俗二谛为众生说法,菩萨亦何尝不以真俗二谛为众生说法?有些菩萨,从真谛为众生说空、无我、无相、无愿的胜义;有些菩萨依俗谛为众生说因果事相之真理。但真乃即俗之真,俗亦即真之俗;否则,真俗不融,是非各别,那还配称圆妙的佛法吗?所以我们现在对地藏菩萨说的因果事相之法,倒不觉它是浅显,粗俗,祗觉它是语语实际,句句贴切。从平淡无奇的一切事物中,从耳目所接的日常生活里,随手拈来,都成妙谛;随口说来,都是正法。其实真正的佛理,也正是不要离开现实的俗事,离了这些现实因果的俗事,试问还从那里去谈玄妙的佛法呢?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识得其中意,都在寻常日用中’。现在地藏菩萨从这些俗事来谈佛法,正见得他说法的大权善巧,同时亦见得出菩萨底心事来!因菩萨发愿度地狱中的罪苦众生,而众生的心情,大都是‘畏果不畏因\\\\\’,堕到地狱来受苦,才觉到地狱的恶状可畏,而平时在生作业造因时,却并不觉到半点可畏。所以菩萨要在感报上,找出感报的因子来对照,如说你今生‘短命\\\\\’,不是因你的‘宿殃\\\\\’‘杀生\\\\\’太多所致吗?由此可见地藏菩萨说这类法门,都是从实际的经验中得来,脚踏实地来说的,不同常人空谈阔论,光是一味唱高调说漂亮话的。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