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藏菩萨的示迹
每一个佛兴世来化度众生,必有许多圣者出现拥护道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虽好,须仗绿叶扶持’,有一样的意义。因此释尊出世说法,也有许多圣者跟踪他,侍从他,拥护他。平常说佛讲经时候,多有四众在座:常随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常随众,当机众,都属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结缘众,是普通大众随喜法会的。影响众,多属菩萨、古佛或菩萨大悲再来,一以助佛道场,一以广度众生。现在地藏菩萨,就属于释迦佛法中的影响众。所以本经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碎为恒河沙劫数的时间为喻,而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即如果连做声闻辟支佛时都计数起来,那时间就更长久了。故占察经云:‘地藏菩萨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薰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以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减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慰说者,所谓巧说诸法,能善开导。’因此菩萨\\\\\‘从一切劫来’,即‘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萨在此土的垂化史迹已相当多;现在仅就示现我国的事迹来说,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节 现实的史迹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时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见闻各异,纪载稍殊。
(一)神僧传说: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于新罗国(朝鲜)王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唐高宗号四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池州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若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三十日显圣起塔,至今成大道场。二、宋高僧传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突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其山天宝中李白游,号为九华焉。藏素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贞观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镜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泊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升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说事迹详略或异,而菩萨的籍贯、姓氏、王属、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资凭信。
第二节 传诵的逸事
地藏菩萨示迹九华山的时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说几种,多为史实所载而传诵于民间的。
(甲) 闵公施地
神僧传云:‘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之,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网。’现今所塑地藏菩萨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两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听。如果当时没有这种实情,必难传诵至今;我们宜诚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众
宋高僧传云:‘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稿众”莫不宗仰!’这与上引\\\\\‘地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应;初一人时已有如此食法,则后来众多,再显神力,亦不足为奇了。
(丙) 献泉谢罪
宋高僧传说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却端坐无念,不动声色。忽然有一艳妇,姗姗而来,向他作礼馈药,并说道:‘我的小儿无知,毒螫圣者,今我愿引甘泉,以补此过!’言讫不见,但顾左右甘泉潺潺而流。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九子山神向菩萨殷勤献供,是由于菩萨的道行高深所感动。
(丁) 赋诗送童
相传地藏比丘居九华山时,有个时期,用了一个书童──即侍者。后来这童不惯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辞回家,他也很感动,就写了一首诗相送:‘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这首诗我曾从好多书中读到,题目都标为‘新罗金地藏居九华山送童子下山诗\\\\\’。如果这首诗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么他不但是一个苦行的修僧,也是一个上乘的诗人了。因为在这诗里,不但是音韵好,且把山童与山僧两者的心情,描写得很逼真,几乎从纸上跳跃起来,很够表现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许多富于感情的诗人,读到这样富于表现力与感化力的作品,必会在艺术的宗教的情绪中给陶醉了。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是不足为异的!本经分身集会品,已说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脱众生。地藏十轮经亦说他与观音菩萨一样能现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种种身救济有情;可见示迹九华山的,也不过这许多身中的一种声闻比丘身耳。又十轮经等也说他从他方世界来此土时,多是以声闻身的姿态出现的;故在唐朝示现的也是声闻身相。于此,可见菩萨在此世界的化仪,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似声闻’的。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