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章 地藏菩萨的示迹

第五章 地藏菩萨的示迹

每一个佛兴世来化度众生,必有许多圣者出现拥护道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虽好,须仗绿叶扶持’,有一样的意义。因此释尊出世说法,也有许多圣者跟踪他,侍从他,拥护他。平常说佛讲经时候,多有四众在座:常随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常随众,当机众,都属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结缘众,是普通大众随喜法会的。影响众,多属菩萨、古佛或菩萨大悲再来,一以助佛道场,一以广度众生。现在地藏菩萨,就属于释迦佛法中的影响众。所以本经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碎为恒河沙劫数的时间为喻,而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即如果连做声闻辟支佛时都计数起来,那时间就更长久了。故占察经云:‘地藏菩萨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薰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以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减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慰说者,所谓巧说诸法,能善开导。’因此菩萨\\\\\‘从一切劫来’,即‘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萨在此土的垂化史迹已相当多;现在仅就示现我国的事迹来说,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节 现实的史迹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时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见闻各异,纪载稍殊。

(一)神僧传说: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于新罗国(朝鲜)王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唐高宗号四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池州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若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三十日显圣起塔,至今成大道场。二、宋高僧传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突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其山天宝中李白游,号为九华焉。藏素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贞观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镜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泊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升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说事迹详略或异,而菩萨的籍贯、姓氏、王属、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资凭信。

第二节 传诵的逸事

地藏菩萨示迹九华山的时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说几种,多为史实所载而传诵于民间的。

(甲) 闵公施地

神僧传云:‘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之,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网。’现今所塑地藏菩萨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两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听。如果当时没有这种实情,必难传诵至今;我们宜诚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众

宋高僧传云:‘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稿众”莫不宗仰!’这与上引\\\\\‘地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应;初一人时已有如此食法,则后来众多,再显神力,亦不足为奇了。

(丙) 献泉谢罪

宋高僧传说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却端坐无念,不动声色。忽然有一艳妇,姗姗而来,向他作礼馈药,并说道:‘我的小儿无知,毒螫圣者,今我愿引甘泉,以补此过!’言讫不见,但顾左右甘泉潺潺而流。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九子山神向菩萨殷勤献供,是由于菩萨的道行高深所感动。

(丁) 赋诗送童

相传地藏比丘居九华山时,有个时期,用了一个书童──即侍者。后来这童不惯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辞回家,他也很感动,就写了一首诗相送:‘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这首诗我曾从好多书中读到,题目都标为‘新罗金地藏居九华山送童子下山诗\\\\\’。如果这首诗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么他不但是一个苦行的修僧,也是一个上乘的诗人了。因为在这诗里,不但是音韵好,且把山童与山僧两者的心情,描写得很逼真,几乎从纸上跳跃起来,很够表现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许多富于感情的诗人,读到这样富于表现力与感化力的作品,必会在艺术的宗教的情绪中给陶醉了。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是不足为异的!本经分身集会品,已说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脱众生。地藏十轮经亦说他与观音菩萨一样能现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种种身救济有情;可见示迹九华山的,也不过这许多身中的一种声闻比丘身耳。又十轮经等也说他从他方世界来此土时,多是以声闻身的姿态出现的;故在唐朝示现的也是声闻身相。于此,可见菩萨在此世界的化仪,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似声闻’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