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四三四【经旨】本经叙说四圣谛须渐次修学而后得无间等(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须达长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坐于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这四圣谛是渐次修学而后才得觉证的呢?还是顷刻之间一次就都觉证的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这四圣谛是渐次修学而后才得觉证,不是顷刻间就可觉证的。」

  佛陀又告诉长者说:「如果有人说『对于苦圣谛我还未能觉证,然而对那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已觉证』的话,这样的说法是与事实不相应的。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有人企图拿两片细小的树叶接合成器皿,用来盛水拿着走,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地,对于苦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又比如有人摘取莲花的叶子,将它接合成器皿,用来盛水游行,这才是有可能的。同样地,长者啊!对于苦圣谛已有觉证,而后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这才是可能的。所以,长者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四经解释:

  1、须达长者:须达,即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祇园精舍之施主也。

  四三五【经旨】本经叙说四圣谛由渐次而得,譬如登殿堂,必由初阶而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就如须达长者所请问的问题(见前第四三四经),有一位比丘也来请问,世尊的说法都相同,只是所用的譬喻有不同。世尊说:「譬如有四级的石阶可直登殿堂。如果有人说『不登上第一级石阶,就可以由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而登上殿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经由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才得以登上殿堂。同样地,比丘啊!对于苦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然而就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觉证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又譬如,比丘啊!如果有人说:『从四级的石阶登上殿堂,一定要从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才得以登上殿堂。』应是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要从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而登上殿堂,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之故。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说『对苦圣谛能够觉证后,然后才能够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的话,应是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已经觉证了,然后就能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六【经旨】本经经意同四三五经。

  就如一位比丘所请问的问题(见前第四三五经),阿难所请问的问题,世尊也是这样的说法,只是所用的譬喻有所不同。

  佛陀告诉阿难说:「譬如由四级的板梯而登上殿堂。如果有人说『不必经由第一级的板梯,就可由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的板梯登上殿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阿难啊!如果对于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就想要对苦集圣缔、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的话,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却能觉证,那是不可能的事。

  又譬如说,阿难啊!由四级的板梯而登上殿堂。如果有人说『要经由第一级板梯,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板梯而登上殿堂』的话,这是与事实相应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经由第一级板梯,然后再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板梯而登上殿堂,是有这么一回事之故。就像这样,阿难啊!对于苦圣谛能够觉证后,然后才能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这才是可能的。」

  佛陀说完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七【经旨】本经文叙说众生界无数无量,若于四圣谛能够觉证,则得脱众生界,故宜学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把大地的草木,全部取来作成枪,然后射入大海中,是否就能贯穿一切的水族了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大海中一切水族,有各种的形类,有的极细小不可以贯穿;有的极庞大,也不可以贯穿。」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众生有无量无数。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七经解释:

  1、悉取为锵:「锵」根据经意疑应作「鎗」或「枪」。

  四三八【经旨】本经叙说如实知四圣谛者如手中之土,极少;不如实知者如雪山之土,极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手里拿着土石,问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我手中握的土石较多呢?还是那大雪山的土石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石极为稀少,而雪山的土石却有无量的多,百千亿万之数,是用算数譬喻所不能比类的。」

  佛陀告诉比丘说:「在一切众生中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石那样的稀少;而一切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却有如雪山的土石一样,无量无数。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三九【经旨】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所尽苦本如大湖水;余不尽者,如指端之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水湖,它的深与广各有五十由旬,湖水盈满。如果有位男子用毛发或指端沾取那湖水,乃至再三的去沾取。你们意见怎样呢?比丘啊!是那位男子所沾取的水多呢?还是这湖里的水比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那位男子再三以毛发或指端所沾取的湖水,实在是极稀少;而那湖大水,却是无量无数,乃至是用算数譬喻所无法比类。」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如大湖水有无量无数,同样地,多闻的圣弟子能具足正见而觉证的话,就能得到圣道的果位(四圣果位),断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而残余不尽的痛苦,就如那位男子用毛发或指端所沾取的水一样,极为稀少。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大湖水譬」的经文所说,像这萨罗多吒迦、恒伽(恒河)、耶符那、萨罗游、伊罗跋提、摩酰(以上均为河名)等河,以及四大海,它的譬喻也如上文所说一样。

  第四三九经解释:

  1、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2、「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

  四四〇【经旨】本经叙说众生不知四圣谛者如大雪山之土石,甚多;而知四圣谛者却如手中之团土,甚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手里拿着一块土块,大如梨子,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比丘啊!我手中的这一个土块多呢?还是大雪山中的土石较多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块极为稀少,而那大雪山中的土石却非常的多,有百千亿那由他之多,乃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比类。」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块这样少,同样地,众生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人,也是这么少。就如大雪山的土石这样多,同样地,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人,也是有这么多。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以「雪山王」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尼民陀罗山、毘那多迦山、马耳山、善见山、佉提罗迦山、伊沙陀罗山、由揵陀罗山、须弥山王,以及大地土石为譬喻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又如以「梨果」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阿摩勒迦果、跋陀罗果、迦罗迦果、豆果……乃至以蒜子为譬喻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四四〇经解释:

  1、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相当于此方之亿。

  四四一【经旨】本经叙说众生身形可见者,少如爪上之土;而不可见者,多如大地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用手指甲挖起一些土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我指甲上的泥土多呢?还是大地的泥土较多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你指甲上的泥土极为稀少;而这大地的泥土是多得无量,乃至用算数譬喻都无法比类。」

  佛陀告诉比丘说:「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那些众生当中有形相可看得见的,也是这么少;而形相极微细,无法看见的,却有如大地泥土那么多。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以「陆地」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水性」为譬喻的经文也是如此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的,众生当中生于人道者,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生于「非人」之处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生于中土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生于边远地区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修行成就神圣慧眼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不能修行成就神圣慧眼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知道这正法、戒律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知道正法、戒律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知道正法、戒律」的经文所述,像这等知、普知、正想、正觉、正解、法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知道沙门、婆罗门家的尊长,做所应做的事,做有福报的事,此世他世都畏怖罪业而行布施,受持斋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不知道沙门、婆罗门家的尊长,不知做所应做的事,不知做有福报的事,此世他世都不畏怖罪业而行布施,不受持斋戒的人,也是有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修持各种戒律的人,也是那么多。像这样能够远离贪欲、瞋恚、邪见的人,以及不能够远离贪欲、瞋恚、邪见的人的情况,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修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上为五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不能够修持五戒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修持八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够修持八戒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修持十善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够修持十善的人,也是那么多。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够受生人道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地狱命终转生人道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从畜生道、饿鬼道命终转生人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够转生到天上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地狱命终转生天上的经文所说,像这从畜生道、饿鬼道命终转生天上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在人道中命终后,能够还生人道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一切众生从人道中命终后,下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人道中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下生到畜生道、饿鬼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一切众生从天上命终后,能够还生天上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一切众生从天上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就如众生从天上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下生到畜生道、饿鬼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四四一经解释:

  1、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2、中国: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3、慧眼:五眼之一,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是声闻乘的眼。

  4、八戒:又称八斋戒、八关斋。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做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食时,过午不食

  5、十善: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四四二【经旨】本经叙说世尊未闻正法时,于四圣谛正见已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原本还未听闻正法时,就能正确地去思惟这苦圣谛,已生起了正见;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已生起了正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已生正见的经文所说,像这今生、当生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又如『生』的经文所说,像这起、习、近修、多修、触、作证等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四四三【经旨】本经以眼药丸为譬,说明诸界其量无数,比丘当向善界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细小的眼药丸,其数深广有一由旬之多。如果有人拿取这些药丸到每一界去安置,能迅速地将药丸在那些界里放完,然而却仍不能得到界的边际。应当知道,一切界的数目有无量之多。所以,比丘啊!应当向善界去学,对于种种的善界,应当要向着它去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四三经解释:

  1、从本经四四三——四六四经「杂阿含经论会编」辑为「界相应」。

  2、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3、界:音译驮都。具有层、根基、成分、要素、领域、种族、分界诸义。在印度及中国汉族佛教界,此语之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一、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构成要素的种类。如「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二、用以表示领域或境界。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识学、华严学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四、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为避尘俗干扰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结界」。

  四四四【经旨】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故比丘应学种种善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众生是怎样常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微妙心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生卑劣心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众比丘啊!应当要如此的去学种种的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五【经旨】本经意同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所广说的内容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又说偈言:

  「由于常交会,所以就会常生起;如果相远离的话,生起就会断绝。

  如人拿着小木头,进入于大海中,

  人与木头都会沉没海底,人如果懈怠,道理也相同,

  所以应当要离开懈怠,离开卑劣不精进。

  贤圣的人不会懈怠,能安住远离懈怠,

  殷勤精进禅思,而超度生死之流。

  胶与漆彼此互得其性,火焰得风则炽燃,

  珂贝与乳同色泽,众生与界也常在一起。

  凡相类似就会和合在一起,增长之后也是如此。」

  四四六【经旨】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举诸弟子为例,所学相同则相聚为类,故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是怎样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起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起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起卑劣之心时,就会与卑劣之界在一起;生起微妙之心时,就会与微妙之界在一起。

  这时,憍陈如尊者(了本际,首先证道的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就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上座多闻的大德,出家已久,具足修习梵行的比丘。

  又有大迦叶尊者(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少欲知足,修头陀苦行,不去蓄积多余财物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十大第子中,智慧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辩才的比丘。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这时,阿那律陀尊者(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明彻天眼的比丘。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佛弟子中,精进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勇猛精进,能专勤修行的比丘。

  这时陀骠尊者(佛弟子中,主事众僧饮食比丘)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为大众修供具的比丘。

  这时,优波离尊者(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和众多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通达于律行的比丘。

  这时,富楼那尊者(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辩才,善于说法的比丘。

  这时,迦旃延尊者(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这时,阿难尊者(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这时,罗睺罗尊者(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这时,提婆达多(先为佛弟子,后叛佛自成僧团)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习近众恶行的比丘。这就叫比丘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七【经旨】本经意同第四四六经,唯偈言与第四四五经同,请参阅。白话译解略。

  四四八【经旨】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广说胜界、鄙界、杀界……乃至饮酒界等,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像这样地广说,乃至说:「微妙心生起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卑劣心生起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杀生之时,就会与杀界在一起;盗淫心、妄语心、饮酒心生起时,就会与……饮酒界等在一起。不杀生时,就会与不杀界在一起;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时,就会与……不饮酒界等在一起。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四九【经旨】本经叙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并广说不信界、犯戒界、无惭无愧界……乃至惭愧界等,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不信时,就会与不信界在一起;犯戒时,就会与犯戒界在一起;无惭无愧时,就会与无惭无愧界在一起。有信心时,就会与信界在一起;持戒时,就会与持戒界在一起;有惭愧心时,就会与惭愧界在一起。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信、不信界俱」的经文所说,像这精进、不精进界俱,失念、不失念界俱,正受、不正受界俱,多闻、少闻界俱,悭者、施者界俱,恶慧、善慧界俱,难养、易养界俱,难满、易满界俱,多欲、少欲界俱,知足、不知足界俱,摄受、不摄受界俱等的经文,也都如前面的经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四五〇 【经旨】本经叙说十八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种种的界。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一【经旨】本经叙说缘种种界而生触、受、爱等精神作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说由于眼界,而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又生起由眼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由于眼触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眼触因缘所生起的爱欲。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又生起由意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由于意触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意触因缘所生起的爱欲。

  众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的爱欲而生起种种的感受,也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更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界;一定是要由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次由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再由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次由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再由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五一经解释:

  1、缘眼触生眼触生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之类句作「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

  四五二【经旨】本经意同第四五一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呢?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所谓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不是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受,不是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触,只有由于眼触才能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爱,不是由于眼爱而后生起眼受,只有由于眼受才能生起眼爱。同样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不是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界,只有由于意界才能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受,不是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触,只有由于意触才能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爱,不是由于意爱而后生起意受,只有由于意受才能生起意爱。

  所以,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的爱欲而生起种种的感受,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觉触,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才能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才能生起种种的爱欲,这就叫做比丘应当要善于分别种种的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五三【经旨】本经叙说缘界而生触、受、想、欲、觉、热、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而后生起种种的想象,由于种种的想象而后生起种种的欲念,由于种种的欲念而后生起种种推求的心理,由于种种推求的心理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呢?就是所谓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觉,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热,由于眼热而后生起眼求。同样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想,由于意想而后生起意觉,由于意觉而后生起意热,由于意热而后生起意求。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的界,所以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追求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不是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推求心理,不是由于种种的推求心理而后生起种种的想象,不是由于种种的想象而后生起种种的感受,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才能生起种种的追求。」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