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1)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说:「众生依宿世善根深浅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程度的学佛根器。是那四种呢?

  第一种是:在这世间上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受到别人的劝化而来信仰佛教,当他听到佛陀或善知识所说的教法后,信心坚定,深信不疑,但是却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语,不住己智』智慧未开的阶段,完全将自己对佛法知见的认识,寄托在别人的学佛知见上,没有分辨法义内容深度的能力。这一类对佛法信心坚定而智慧不开的佛弟子佛经称之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学习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听闻的佛法,理出一条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智慧抉择之路。因为已经对佛法有了观察与分辨是有为法或无为法?是真实法或虚妄法的程度。因此不会轻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蛊惑。这一类对佛法具有高度分别、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经称之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他的宿根深厚,当他已经从广义的佛法中正确的抉择出一条出离生死的道路时,便逐步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脱,对于佛所说解脱生死的法义,不会再有怀疑,并且在他步上禅修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这一类依教修行,亲身求证佛法的禅行者,佛经称之为身证人。

  第四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从戒律的实行中,达到端身正意的目的,进一步走向禅观的觉照中,不再执着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断戒取——断除对戒的执取、能持之心)。进而从禅思无我的观照下真真实实的觉察出色身的毫无实性(断身见)。由于从内在的觉性中亲身体证到身体的幻有不实,因此对于佛所说「五蕴皆空」的真理不会再有疑惑(断疑)。而当这位修行者从明净的心眼中见到出离六尘的空性真谛时,便正见佛所说: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报应,有修行、有解脱……,并对体证「缘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证圣果的经证,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类在禅修中彻底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见到无常色身轮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经称之为见到人。」(另杂阿含卷三十一对此四种修证次第,有不同的说法。)

  这四种学佛人,说明了一个佛弟子从初入佛门(信心入门)起,必须经过师承、闻法、思法、解悟法义、依法修行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亲身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从领悟「苦、集、灭、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见到人),最初获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须陀洹。对于须陀洹果的释意,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及金刚经上均有明确的解释。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说:「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3)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佛经将人类可以藉种种禅定力量进入各种精神修养的状态,粗分为三种生存层次。第一种是众生财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种贪欲炽盛的生存空间,称之为欲界。第二种是某类较具灵性的众生,厌弃欲界的贪欲生存环境,进入精神调适的状态;在禅定的修养过程中,已经逐渐淡薄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质的束缚范围内,称之为色界。第三种是某类众生,在禅修的极度努力下,心识已经超脱色质和形相的约束范畴,完全进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养状态中,称之为无色界。

  也就是杂阿含经上佛所开示的:「比丘们!当知诸界,其数无量,众生界无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有欲界、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修善心时,与善界俱;修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当作是学,善种种界。」(例此可知有无量他方众生居住的世界,无量净土『净界』、秽土『欲界』世界。)

  (4)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多重宇宙间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各各依其业行,安居在与其业行相应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围内。我们只不过是依我们的饮习业力生活在依欲为界的饮界范围内。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缚范围,就必须断除与欲界相应的尘欲烦恼才有可能。声闻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从超离欲界,断除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六尘境界开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开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过是踏上了脱生死目标的第一个修行步骤而已,所以经上说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们欲界众生无量无数的堕性、欲习与烦恼,是最难以降伏的,佛为了要令随其出家的声闻弟子于现世中达到不为六尘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因此依此界众生最难以调教的身口、业行、举止而首先制定了种种避免堕落欲界业网的戒律。(按佛因十种利益结戒,今仅就声闻弟子超脱生死问题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先持身口不犯恶业,并依四部阿含经所开示正确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学」做为修行的基础,如此有了正确的出世佛法正见引导来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发出厌离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进间,从内心深处深切的发出厌离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远离尘嚣,把心安定下来,精进的朝「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境努力进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够依四阿含所开示的解脱慧学,在持戒、修定的历程中,巩固出世深刻的厌离心来修行,是关系着初机出家禅修者今世能否到达超离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础。也是奠定修行者未来早日达到修行解脱理想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的修行一生。

  诚如演培法师在俱舍论讲记中所说:「诸异生类,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必然得见于谛。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厌离心深,所以能够做到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间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就不一定得见于地,为什么?一因根有利钝,二因厌有深浅,根利而厌深的,于现生中可以见谛(入道),根钝而厌浅的,于现生中不得见谛……。」

  (6)初果粗解

  证了初果的圣者,已经从亲证内在的空性中,见到了无始以来尘欲众生生死轮回积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灭已),已经不受欲界恶道业行的引诱,不会再坠入三恶道中轮转受苦(不堕恶趣法);并且内心初步不受与欲界相应的五欲粗境所迷惑(离诸尘垢);而当一个修行者已经淡薄了尘欲烦恼,心灵在戒、定的洗炼下,到达某种宁静状态时,对于超脱欲尘世法的启悟,便会愈加的巩固与坚定(不见彼圣弟子,有「欲尘」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界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虽然初果圣者八识田中犹有欲界的余习业种尚未清除殆尽,但是「已见苦谛根本,所断欲界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无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断(见杂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间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但是他已经从他修证的出世智慧中,如实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说的解脱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对于了脱生死相应的戒行,应该依什么心态,来守持辅助修行者进入初步庄严身心的戒律。可以说,初果圣者已经见到了煮饭用的生米,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饭,认沙为米,如楞严经所说。因为已经有了分辨解脱佛法真伪及节制欲念的初步觉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环境生存下,都会将身心放在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正道中前进。

  当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无我的禅观修持中,将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尘境淡化到极度微薄时,亦即禅定功力到达欲界顶天时(初果圣者根有利钝,非一概而论,此按杂阿含经文所述),身心便从欲尘烦恼的干扰中解放出来,此时法喜禅乐即从清净的定心中涌现出来。于是超脱外尘散乱境界,进一步向内觉观——向内心更微细的习气烦恼挑战。亦即杂阿含所释(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但是这位初果圣者,以他对「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无我空性的了解,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而生起能断能证之心的(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2、什么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离欲贪

  金刚经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杂阿含经说:「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

  初果圣者虽然对于修行的戒律——断戒取,解脱的正法——断疑,及正见色身的空无自性——断身见,已经见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饭,必断烦恼,必脱生死。但是在调心的历程中,仍然没有将贪瞋痴三毒烦恼彻底调伏(尚须往返人间、欲界天七次)。到达二果果位时,不仅身见、见取、疑三结断尽,并且已经将与欲界相应的贪瞋痴烦恼的余习心影,荡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贪瞋痴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间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彻底断除五欲贪念,超离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须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体上上说),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离欲清净,心迹未离欲贪,未离六尘影像,只不过内心已经从不贪执六尘外境,开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经在修持间做到对心性上「贪瞋痴淡薄」的功夫。依二果圣者对四谛空性的体悟,绝对不会往往返天上、人间的受生修行期间,生起能修能证能生之心的。

  (2)直接从阿含掌握修行解脱的重点

  「贪瞋痴」是三界无数烦恼的总称,众生无论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内,都有与其界地相应的贪瞋痴烦恼现前,令众生贪执现地涌现的一切,继续造业、受果。而这许多与三界相应的无量微细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烦恼细惑,没有经过禅修的洗炼,根本无从察觉。事实上,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烦恼,早在阿含经上便有说明。只不过后世的唯识家,针对末法众生的烦恼、所知障重,将其次第分割开来,予以系统化、复杂化,为后学者剖析出一条深入内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禅修者,直接从阿含所载精简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复玩味,就能掌握并理解根本、无我的解脱法味。

  (3)外道禅定与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禅修中,只着重在身体脉搏、气息等的变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贪瞋痴」做调整,知见一直停留在「贪执身见、哗众取宠」的范围内,纵然进入初禅、二禅……的境地,与佛教初果断「身见、戒取、疑」,及二果「三结尽,贪瞋痴薄」的圣者证境,毫不相应。因其修因基本上与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处不同,当然在禅定行进间所产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无论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断「三结」,不断「贪瞋痴」,脱离阿含所说的声闻四果修证的般若「无我」中观知见的次第与内容做基础,所产生的任何神通变化现象,均属外道禅定境界。

  3、什么是三果?

  (1)经上对三果的说明

  金刚经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杂阿含经说:「五下分结尽,生般涅乐阿那含,不远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

  什么是五下分结?这是针对欲界整体性的烦恼惑业而言。即身见、戒禁取见(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见)、疑、贪、瞋等五种烦恼。初果圣者在这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中,仅断除了三种——身见、戒禁取见、疑,贪瞋痴尚在。二果圣者不仅断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而且贪瞋痴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经将身见、戒禁取见、疑、贪、瞋等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业习,统统尽断,超离欲界天,不会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体证的五蕴性空真理,不会生起他不来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经文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2)综合一、二、三果证境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初果圣者只是在禅观的体会中,断除了对解脱佛法见解上的疑惑(断见惑),但是对于心态上的贪瞋烦恼犹需精进调伏(进断修惑)。故阿含经上只说初果在禅修中断除了身见、戒取及解脱法义上的疑惑,未说断贪、瞋等心态上的烦恼。也就是说,初果圣者对于与欲界相应的五盖: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烦恼均未调伏,「未离外尘动相」。到了二果圣者,对于心性上与欲界相应的五盖烦恼,已经断除得非常微薄了,「已离六尘粗动相」,不会再在欲界天及人间一往一来的受生期间,生起来去动相。三果圣者则将与欲界相应的贪瞋等粗动烦恼完全断除,不还欲界受生,「心迹完全远离欲尘动静二相」,于人间寿命终了,上升色界天上进修。

  (3)三果圣者以七种因缘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积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种种偏向不同。所以当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在进入四果的修行历程中,形成七种证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离欲界往生色界之际,就在中有极短暂的期间,生起强有力的定慧力道,断尽色界、无色界上界的烦恼惑业,顿证阿罗汉,而于中有位上契入无余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后,即生起坚毅的定慧力用,断尽残余烦恼惑业,于现身中,得证阿罗汉果;并于此生命终之后,证入无余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上升色界天后,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用功勤修,才能于现身中证入有余涅槃。

  四、无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厉,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诸无漏道自然现前,于现身中自在如如的证入有余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后,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处般涅槃,而因他乐定或乐慧的根器差别,转生与其根器相应比较上一层的天处进修,就在他再转生的天处进修中证入涅槃。

  六、无色般:有的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后,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处继续修行而证入涅槃。

  七、现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出欲界天后,既不上升色界天,也不超生无色界天上,而直接于脱离欲界天的刹那间,未经中有位,当下断尽三界的所有烦恼惑业,现身证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1)经论上对阿罗汉的解释

  婆沙论说:「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定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

  金刚经上说:「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杂阿含经说:「若一切漏尽,欲有漏心解脱(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脱(超色界),无明有漏心解脱(超无色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

  (2)戒定慧与四果的关系

  杂阿含卷二十九说:「初果及二果圣者,以持戒为满足,律仪具足,少定少慧;三果圣者戒定具足,智慧转增;四果圣者,学戒满足,学定满足,学慧满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证觉下,才能完全斩断上界烦恼——五上分结,超脱三界。」五上分结即:1、对色界禅乐的爱着,2、对无色界空定的难舍,3、不受二界众生掉动心念的影响而退失禅定,4、超离二界众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断色界无色界二界地内痴暗无明之心。

  (3)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二果圣者不仅三结断,而且「贪瞋痴薄」,三果圣者则将「身见、戒取、疑及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结烦恼全数斩断,心迹彻底超出欲尘动静二相束缚范围;而当三果圣者在进修中,将色界、无色界二界界地内的所有痴暗无明之心(即五上分结),悉数拔除时,顿时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脱,能以大自在的解脱慧力,转换四大,将色身出水出火……,印证「色空不二」「心色无碍」的道理。

  (4)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在阿含经中,提及阿罗汉有心解脱、慧解脱及俱解脱三种名词。事实上,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及俱解脱阿罗汉三者本是一体的。

  什么是心解脱?即修行者于日常动静之间,内心依定慧之力斩断贪、瞋、痴,从烦恼障中解放出来,获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么是慧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所谓七识住,即人界、欲界天(合为一类识住众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净天三类识住众生,以及无色界中的无量空处天、无量识处天、无所有处天三类识住众生。此七类众生,皆因住着于「识」,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轮回无期。

  什么是二处知如真?二处者,其一指无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意思是说,慧解脱者,以慧观之力,证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各界众生识生、识集、识住、识异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于识,在获证解脱智慧后,自知自觉:「我从此生起不再受后有身。」故称为慧解脱。或说其在尚未超脱三界时,便先自知自觉「我从今生起不受后有身」,而称此为慧解脱者(见杂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说,可知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三者,只是「依阿罗汉证果的时机不同而有区分」(见阿含经止观)。

  又什么是俱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俱解脱者,经过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等八种层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脱此八种禅修境界(八解脱),在现身中自觉自证:我此刻已贪瞋痴永尽(心解脱),已依慧观之力斩断三界烦恼障(慧解脱),成就阿罗汉果,获得六种神通。

  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慧解脱者经过「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脱四禅八定,证果解脱。但是由阿含经所说了脱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个修行者,成就阿罗汉果的先决条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证解脱。依阿含经说,绝对没有不修禅定而直接从闻思慧证果或世智辩聪证果的阿罗汉,当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观之中。

  「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一个心地污秽,不从禅观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获得清净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觉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身」。相对的,若不依慧观之力,单凭禅定修持,贪瞋痴不可能断尽,贪瞋痴不断,不可能获证心解脱,成就阿罗汉果。

  如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修习于止(定),终成于观(慧),修习观(慧)已,亦成于止(定)。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观俱修,定慧等持,才能获证诸解脱境界。」

  又如前述杂阿含经说:「一个阿罗汉,一定要无漏『心解脱』)贪瞋痴断尽),才能以解脱智慧(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所以说,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心解脱必由慧解脱而建立,净土中的阿罗汉,即是具备心解脱、慧解脱的证道者,由心、慧「俱解脱」,而自知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分段生死之身,进一步以「变化身」而度众生。

  (5)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当一个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经所说:经过出家、学戒、持戒、听法、持法、思法、守护六根、净意、知足、正见解脱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独住远离、断除欲贪、禅思空义、正观空行、入禅定、身作证、见到、得四禅不动心、圣慧明达,启开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六通具足,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的四果修证次第,必然自觉自悟三界烦恼的连根拔除,不会再对今生由无常因缘假合所形成众生分段寿命的延续幻有中产生:对「自我」生存实在性的执取,对「我与人」对立真实性的固执,对「众生」存在缘起性的贪执,对「寿命」延续生灭性的留恋,对「自我」能证、能断烦恼实证性的执着,彻底断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的执取之心,而达到了声闻弟子随佛出家,修学解脱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学具足成就,永远不会再于三界轮回中遭受生死烦恼之身。

  一个阿罗汉圣者,早已断除了界内众生的我执傲慢之心,与世无诤,与三界无诤,其内心在无诤、离欲的平静心湖中,永远过着祥和、安宁,随缘度化众生的平实生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