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三)禅行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的世间正见及生死正见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前些日子(民国七十五年),我曾去参访过一位隐世修行的高僧,从那位高僧亲口述说他修行的一小段过程中,让我在修行道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启示。

  他说,我们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见。以他最初在山洞打坐修行的时候,便曾经有「非人」想要附身的经历。他说当他每天坐禅,坐久了以后,渐渐地可以将整个人都放空,结果有一次,在无形中忽然感觉有鬼神想来附身,突然之间,全身似乎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赶紧起座,他知道再这样空下去,昏沉无智的坐下去,以他的修行心态来看,总有一天会让鬼神乘隙而入。从这次经验中,也让他深深明白到乩童,就是这样在整个人浑然无知时,鬼神乘隙附身,成为孤魂野鬼的傀儡,虽然他的解脱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脱生死不是几个月、几年便能够成功的。

  (2)坐禅应以观照世间「苦」谛为根本

  为了长远之计,使自己不致知见偏差,用功过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记忆起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出宫之前,探讨过世间苦的根源,觉悟世间苦的实相。佛陀为了寻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爱舍亲,出家做个苦行僧,最后终于摆脱世间苦的束缚,彻彻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脱。于是他也循着佛陀的路子,开始找寻出苦的方法;最初从自己四周能够看见、听到的种种烦恼——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一切苦恼的成因,静下心来,彻底去观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恼的真相。

  当他细心察觉出我们四周很多烦恼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缚,自己的情执、我见、贪欲不断,而造成人生种种困扰时,越让他领悟出「庸人自扰」的道理。当时,他那种想要脱离世间种种苦恼的心,脱离生死烦恼的心,真的就像经典上所说的宛如置身在三界火宅中那么的急切。

  于是他正确地依照释迦牟尼佛亲身的体验,从世间苦的根本觉悟开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后终于对世间真相彻底的得到觉醒,看清楚了世间无常的实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静下来,柔软下来,渐渐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个时候,他才体悟出,此时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内心自然不惧魔扰,也不会再对世间有所希求与执着。

  我想在末法时期,一个追求生死解脱的正信修行者,能够有这样的正见,从佛陀告诉我们苦相的真谛下手觉悟起,毅然弃舍了这个充满我执、贪欲邪见的五浊恶世,将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当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亲近几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实在十分的难得。

  讲到正见的问题,它的范围,相当相当的广,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论与真谛,涵盖了整套的佛法,要从世间法至出世法由浅入深的讲,恐怕一两年也讲不完。像前面提到的这位修行者,是属于禅行者个人由苦谛进入正见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经过。

  (3)认识世间的无常实性是寻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过去修行时,即是认识了世间无常的实性,而发心寻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人事物质,皆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种因缘关系互相牵缠羁绊而存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没有它单独自立的个体存在。换句话说,凡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没有它的真实自体。到了因缘离散时,一切万物,均会无常变灭,没有一样东西有它决定不变的自我。我们之所以会与亲朋好友生离死别时,内心产生过度的悲伤哭泣,就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意识错觉今世的恩爱亲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我曾经经历的,是我曾拥有的,是我曾经经过辛苦代价争取来的。因为强烈的对周遭人事环境的坚持与认同,强烈的对亲情恩爱的渴求与占有,而使我们一再被感情的幻觉作用所误导,引发内心种种对世间情欲的幻想与憧憬。然而当我们在夜静更深,稍稍有属于自己反省独思的时间,我们是否也曾扪心自问,静心思考过:世间的一切恩爱、亲情,能够随着我们对它的贪恋与需要,而纵情所欲历久不变吗?能够随着一时荣华富贵的到来,而留住即将转眼成空的恩爱至情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与亲朋好友聚会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一时的欢笑与欣慰,然而当一次又一次的曲终人散时,你难道不会有人生聚散无常的启示吗?一个人如果没有过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经历,是不容易体悟出人生聚散无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会因为彼此间个性、习气不合而引起争端,产生口角,影响双方的情谊;甚至为了一时的利害冲突而发生钩心斗角,出卖朋友,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们经常静下心来观察周遭的人事环境,你便曾发现它时常因为各种大大小小因缘的牵扯、纠缠而不断的迁异、变化,而且随着我们对人生的历炼,心态的成熟,愈能够在我们的人世阅历中灵敏的发觉各种内在外在的层层因缘不停地在推动、变化。随着时代、潮流、社会、科学、医学、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不停的进化演变,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单纯渴望,而常久附属于我呢?山河大地,随着地质、形势、温度、空气、阳光、湿度、气候的影响,经常不断的震荡、决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断地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溃堤、奔流、流失、干涸……。林薮原野,亦不断地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飘落、发芽、成长、老朽、腐蚀、烂坏、消失,有那一样东西不在不断的生长、茁壮、衰老、腐散、死亡、消逝……无常、变异中!?

  (4)现实人生中本来就没有真实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分别,事事物物的感官灵觉作用,究竟是无常变化,还是永恒不变呢?是有真实的自体,还是幻象不实呢?是在我们有生命时暂时的识别作用,还是会随着我们生命力的结束而随之幻灭消失呢?如果是短暂的随着我们无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么当我们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时,这个没有知觉的腐朽身躯还会有真我存在吗?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们的感官意识,当然随我们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灭无我,自然为每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但是宇宙的觉者,以他修证的智慧告诫我们说:不仅仅在这个有形的身躯离散消逝时才察觉出身殒无我,当我们现在活生生的生存在这个世间上时,本来也就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种因缘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缘无常变异时,又将离散幻灭了。我们的身心意识如果是真实永恒的存在,那么便应该永远随心所欲的存在这个世间,不会随着因缘的聚合而存在,又随着因缘的离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现身中就能觉悟这种此生无有真实自我,超越凡常情执的真谛,佛早在『阿含经』及大乘经典中明白的指示我们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门。

  2、禅行者与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见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无我的真理?

  佛对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说,当你们有了对世间正确的见解(八正道中的正见),觉悟这个世间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生灭假相时,便要进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确实去观察、去思惟、去验证这个短暂存在世间的身心,的确如佛所说,在现实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缘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现实生命中亲身去观察、去思惟、去印证这层幻有身躯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说,我对你们说过的法,你们一定要仔细的听着牢记起来,要时时回想我所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要经常一个人在林野寂静之处,一心禅思(正思惟):这个有色的身心为什么是苦?为什么是梦?为什么是假?为什么是空?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就是真我吗?我就是这个没有灵觉的身体吗?离开了这个物质的色身别有心识的实体存在吗?离开了心识当体别有物质的色身独存吗?我是存在这个色身中吗?还是这个色身存在我的灵觉中呢?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属于我所拥有吗?如果这个色身属于我所拥有,然而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时时刻刻主宰支配这个色身呢?

  换句话说,假若肯定我就是属于这个色身所有,那么我的心识便应当随着这个身躯结束时消灭而消灭,但是人死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们禅修之后,印证了六道轮回的真理,将人死后的真相告诉后人说,众生的八识离开了今生幻有身躯时,仍将随着众生的善恶业因而另寻生缘,往别处投生受报去了。如此说来,我可以说就是属于这个物质的色身吗?或者说,我不是属于色身所有吗?如果不是属于今生这个身体所有,为什么平常没有我的意识发号司令,身体就不能动弹呢?

  事实上的证明,我和现在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的,是因缘幻相的和合而存在,离开了物质的身体,没有别体自我存在,离开了我心识的当体也没有另外身相的独自存在,那么什么才是我的相貌呢?这个灵觉的我又住在何处呢?……,当你们经常在禅坐中,反复静心思惟出这层无我、无我所有甚深难解难了的因缘寂灭法,你们才能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在的做到舍情爱,离欲望,断烦恼,修梵行,求解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见色心不动念,闻声不随声转,嗅香不贪其味,饮食不求多量,触境对境无心,乃至对于世间的善恶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随物转,言语减少,内心寂静,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灭,内身行舍,想受寂灭……,最后体证原来五蕴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蕴,自己终于觉悟已经证得了寂静的涅槃,今生的五蕴果报身已经完尽了,清净梵行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来的有漏果报身了。这种自知自证的寂灭涅槃,不是从他处获得的,亦不必由别人为我们印证。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为出家弟子们演说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极小部份而已。修学净土,同样必须具备对净土法门的正思惟的方法。关于往生净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单篇说明。念佛者如果能体会佛所说这层此身「无我」「无我所有」的因缘寂灭法,必然不会对今生幻相的人生,执着不舍,更能确实做到舍情爱,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发厌离生死之苦的决心,证果与往生都不可能

  我们通常讲,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要素:一是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净土世界菩提之乐!「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说来简单,谈何容易!现在末法众生的根器,已经与佛在世时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远很远了。于那个时候,只要佛陀为弟子们略作开示,便有无数弟子远离尘垢,得证清净法眼,诚如『阿含经』中所说,弟子们倾听世尊说法,便当下亲见了法性,得证了法性,觉悟了法性,对真理永远不会再有疑惑,这种对法性自见自证自觉的获得,绝对不是由外在见闻他人说法或由文字理论的领会,而获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证自己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完全是自己对正法的亲见与觉悟,属于自己内在宝藏的开发,内心真正获得清净自在,没有任何畏惧,完全与外境无干。甚至利根器的异教徒,闻佛略说法要,也能远尘离垢,得证须陀渲果。在亲见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后,才尽其寿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为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们就是日以继夜的聆听无数善知识说法,也不能开悟呀!不要说不能开悟,就是连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也很难激发起来,持续下去。

  在闻法的当时,或许内心早已产生了种种主观的疑问,嗯!这种说法与逻辑不合,嗯!这种说法与现实有所出入,或者听后似懂非懂,自以为是,连佛经上所说的指标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让我们厌离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况是亲身对佛法的印证,见性开悟呢!?说食不饱,没有用啊!修行是点滴的功夫,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纵然一时之间巧言令色蒙骗了别人,未来必定自食欺骗众生贪取利养的诈欺后果,死堕地狱,受苦无期。我们为什么要贪图一时的名利享受,而做无谓慧命的牺牲,换取地狱的果报呢?这种慧命的无谓付出,换来的地狱代价未免太大了。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佛者,不能痛下决心,老实修行,出离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们无始以来积集的爱欲情执太深重了,多生累劫熏染的无量业习,早在我们八识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痛下厌离娑婆世界无常生死之心,贪着世间的种种情欲恩爱,执迷不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不可能,还谈什么于现身中见性开悟呢?而这里所说的见性开悟,自然是指声闻四果中初果的须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刚经』所讲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能得证的。

  一个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净法眼,便不能够了脱生死,而这亲证法眼净的前奏曲,便是我们一再反复提醒的,首先必须深发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们念佛者求生西方净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积月累,经常不断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这个如幻如化的不实世界,观照这颗无常变异的妄心,对这个身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厌离感,才能切实从我们的内心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会进一步深刻的把我们信心与希望指向西方净土世界,才能将我们散乱已久的心逐渐平息下来,一颗虔诚欣慕的心安住在极乐世界,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摄受之中,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应有的正见。而要如何方能确确实实的于二六时中从我们内心深切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缘法。此十二因缘法,即是释迦牟尼佛更深细的为踏上真理解脱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谛。佛说,一个想要出离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过正思惟,对形成身心世间的根本原因透彻了解;倘若对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认识不够透彻,知见不正,便在那里盲修瞎炼,蒸沙作饭,虽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发心就走偏了,结果于生死毫不相干,如此修行是不会有成就的。『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热沙怎么会成为可食的米饭呢?

  3、认清幻梦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梦中的主角

  因此佛还在这个世间指导弟子修行时,就以他过去修行的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用宿命通回忆自己过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寂静无人的地方,专心精进的禅思(正思惟),内心生起这样的念头:每一个人好不容易得到宝贵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几十寒暑间,经过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种种迁流变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乐,实在太苦短太无常了。然而人类对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却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无量苦痛逼迫的世间受生呢?是什么因素形成之后才有投生的开始呢?又是什么缘分助长之后才有生命的持续呢?我思考了这些问题,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进修行,一面寂静禅坐,一面专心思惟,如是无有间断的禅定禅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啊!这个世间原来是我虚妄的心识显现的六尘幻梦,原来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做着无明的生死幻梦啊!「当我一出生开始,我就在做梦,当我有知觉的开始,我就在做梦呀!」

  佛陀觉悟了众生原是属于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当我认同了今世的现实人生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相对的,我便开始对于我周遭的人事环境产生同样实在的认同感,就因为在自我的知觉里,强烈的对发生在我周围的各种人事景物产生极端现实的观感与认同,所以找才会往这个现实境域里,热衷主观的去追求我认为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认为这是我辛苦牺牲换取来的代价,我认为这样东西本来就应该属于我所拥有,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从生至长,一直强烈的认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环境,便是真实属于我所拥有,我当然爱我的生命,爱我的钱财,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妻子,爱我的儿女,爱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顿时遭遇天灾地变,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爱的妻子儿女、至亲好友,在我内心深处,必定会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与打击,痛哭哀号,肝肠欲裂!于伤心之余,回想过去一切与父母妻儿美好珍贵的经历,想到父母在世时,百般的爱护、照顾我,如果没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养我长大,便没有今天成长茁壮的我,父母对子女的心,毫无条件的牺牲奉献,没有任何的利害冲突。看看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多是利害冲突,尔虞我诈,不见真情真义。

  相形之下,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实在太真、太好了。就因为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太真太好了,顿时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赖的父母,当然会黯然消魂,悲恸万分,凝视着浩渺的苍穹,早已泪如雨下,无语问星空,你们到那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个现实的人世间孤军奋斗,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想着想着擗踊哀号,却是越想越空虚、越寂寞、越难以释怀……!

  当一个人感情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心思,关在感情的象牙塔里,永远理不出一个客观理智的头绪来。有的人甚至因为与死去的妻儿丈夫感情甚笃,对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沧海桑田,人伦骤变,在感情遭遇严重的打击心绪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于精神极度混乱中,仍不断喊着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见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让人慨叹道人间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佛就是觉悟了人世生离死别的悲剧一幕幕的在这个世间不断的循回重演,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于是佛在禅修中,终于解开了人类之所以对死去的亲朋好友产生那么大悲恸情绪的原因。当然对一个宇宙的觉者来说,在他经过长期禅思潜修后,固然可以解开众生生老病死循环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对一个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来说,这种人世悲欢离合的看破与觉醒,却比登天还难!因为众生没有这种智慧善根洞悉当我们呱呱坠地一出生开始,就是属于我们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啊!既然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当梦中的人事环境发生猝然变故时,自然会随着梦境应有的结局而消失了踪影。

  我们身处这场不长不短的幻梦中,于梦境仍然继续呈现没有发生意外中断时,如果梦境里的一切境界差强人意,我们自然会产生贪恋留连的心理;倘若我们在梦境里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甚至一生当中落魄潦倒,事事处于逆境胶着下,自然会自叹命薄,怨天尤人,恨不得早点离开这场无奈的梦境,一了百了,死了算了。当然在梦境里与现实的人事景物诀别时,一时之间,我们会迷惘惆怅,若有所失。但是当我们用出世的智慧觉悟出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只不过是一场我们虚妄的心识当下显现的六尘梦境时,我们又为什么要感叹迷恋梦中与我们同台共事的人物消失到那里去了呢?既然人生本是一场梦,梦中的一切人事景物自然是幻有的,不实在的。我们若是想从幻梦中的景物去追寻他的本源处、实在面,追寻他消失的方向,消失的处所,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永远探寻不到它根本的症结点病源所在。留下的,只是内心无限的怅惘,无限的追思,无限的期待。

  佛陀用智慧之眼,感叹着众生在人生梦境中爱着、执取幻化不实的六尘境界,怀念过去,幢憬未来,计画现在,营谋求利,生生不息。又在幻梦中意乱情迷的挥泪问苍天,同苍穹倾诉说,天哪!我流离失所,顿失父母亲人,他们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受苦受难,爸爸妈妈!你们到那里去了呀?挥着满怀无助的泪珠,早已沾湿了衣襟,也抹不去他内心无尽的哀思。佛知众生误把六亲当眷属,误把梦境当真实,所以才会对梦中的人事突遭风云变化时,内心产生这么大的痛苦,产生这么强烈的难舍之心,其情可愍!其行可悲!又有几个人能够理智的看出人生整盘虚幻不实的经过,在对整套人生深思熟虑后,毅然跳出这个充满一连串邪恶、恐怖、现实、利害、战争、痛苦、衰老、死亡的无常人生呢!?

  (3)对梦中人说梦话如何能寻找出超脱梦境的答案呢?

  佛说,如果你已经厌倦了这个幻化不实的梦境,对人生的云谲波诡有了相当的体认,或者在你经过惊涛骇浪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启示与觉醒,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观望,后顾茫茫,不知何去何从时,佛指示了你一条光明出苦的道路。佛告诉弟子们说:你们若想出离这个循环无常的梦境,千万不要在呈现你眼前的六尘境界中寻找出离梦境的答案。因为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切人事境界,都是梦中显现的幻象,何况你就是属于你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你如果对梦里的人说,唉!浮生若梦,我已经厌烦了这场幻化虚伪的人生大梦,面对着往日的恩爱情怀,却有着落寞无意的追悼,人事骤变,百感交集,却又百思莫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萍水漂浮的人间呢?又要如何才能离开这个浮华短促的人间呢?梦里的人正在做梦,你也正是属于你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与梦中的人互诉心曲,互说梦话,怎么可能探寻出超脱幻梦人生的方法呢?

  如果没有梦觉者的提醒,这场无始以来的人生大梦是无法苏醒的。一般人在对人世感到灰心失望之余,便会想到解脱痛苦人生的方法,但是人们倘使没有善因缘的引导,想到解放苦痛人生的方法,很可能就是自杀。自杀!佛认为这是最消极最愚痴的行为。你可曾想过,纵然自杀了,你心中的疑结还是没有打开,人死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呀!你仍旧会随着你八识心田中的种子轮回不息的投胎转世。不要说一般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会以为死后看不见听不到就什么都没有了,消极的自杀可以一了百了解决一切问题,就是连佛教徒在没有深刻体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时,变生肘腋,也会冲动的自杀及杀人呀!尤其是念佛者一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边不明就理的散心念佛,不能将出离现实梦境的方法彻底的追察出来,确实的从心灵深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那么在任何逆境刺激的变化下,都有可能退失念佛的信愿,冲动的随着宿业恶缘的增长,做出明知不可为而为障碍往生的业行来,以这种不明念佛真谛,不明幻梦人生实相的盲从心态来念佛,想要达到今生「正定念佛」的效果,在现世临命终时,达成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西方净土的愿望,是非常渺茫的。

  4、十二因缘法——出离梦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径

  (1)如何超脱梦幻人生?

  佛陀对比超脱梦幻人生的方法,在禅思中,获得了最正确最彻底的启示与抉择。佛说,要超脱梦幻人生的方法并不困难,你要下手做的第一步秘诀便是不要再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生起爱染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本是一场梦呀!佛便是醒悟了人生原是一场梦,我即是属于我自己梦中的主角;既然我正在寤寐中游历,所显现的一切人事境界,当然是幻化不实的,既然是幻化不实的梦境,梦中的恩爱亲情,人事景物,当我们昨夜梦醒时,终会从我们的梦中消失;梦醒人空,人去楼空,当你真的从一场春梦中惊醒过来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一直在做梦呀!这本是一场了无痕迹的梦呀!世人就是因为错觉这个世间的成败得失,恩怨爱憎,一切事物,都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的目前,所以才会对眼前的景象产生贪着爱染之心。

  如果有一天像佛一样的醒悟了这个世间的一切景象本是屈于我们自己梦中显现的境界,还会对梦中的景象爱恋留连吗?还会在梦境的人物消逝时,心心念念的寻找梦中人事的去向吗?梦中显现的人伦情爱本是众生界所以不能超脱三界生死的主因啊!梦中显现的万象景物,本没有实在的来处,当梦中的人事景象消失时,也没有实在的去处;我们如果硬要问梦中的恩爱亲情是从何处来入我们的梦中,梦中的人伦情义又消失到何处去了,这在一个神智清醒的梦觉者看来,他会感慨地说,唉!你们不是在疯人说梦话吗!?因此佛说,当我们觉悟了这本是一场南柯之梦,不再对梦中的景象眷顾驰念时,透过长期正确的禅思修持,这场人生大梦慢慢便会苏醒了。

  佛常常把众生心猿意马的活跃奔驰在人间戏台上,比喻做油炷燃灯,我们如果马不停蹄的驰聘在这个广阔无边的人生草原上,我们妄动的垢心,永远没有澄清歇息的时刻,就好象油炷不停的增添供油一样,假使仍不断的添加灯油,油炷怎么会有熄灭的一天呢?佛以此提示我们说,若是不想再让油炷燃烧下去,只要你不再添补供油就可以了。不再添满灯油后,油炷便会吸收原有的灯油,继续燃烧,但是当原本的供油吸尽后,灯炷便会逐渐熄灭了。这个譬喻即是提醒我们说,我们身处人生幻梦中,若是不想再让这场无止境的梦境继续无奈的演下去,只要你不再对梦中的景况耽溺、沉迷,去情、离欲,经过长时期的洗心涤虑,这场无明的人生大梦,便会像灯炷一样的渐次灭绝豁然惊寤了。

  (2)正思惟十二因缘法的形成过程

  诚如佛陀自己亲证的人生幻梦一样。佛说,众生因为不明白今世所显现的一切景物,本是我们贪瞋痴等烦恼的造作而呈现的生死大梦;因为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行,所以众生生生世世不由自主的随着八识田中造作的无量业行投胎转世。在母胎中,胎儿成长的六根,尚未成形,经过十月怀胎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慢慢完具,哇哇落地,初出母胎,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初次接触,因为六识尚未成熟,并未有明显的苦乐感受;等到长大成人,与六尘外境频繁接触,才逐渐对人生的顺逆境界产生适意或厌恶的感觉;因为对顺逆境界生起强烈的爱染与憎怨,所以又驱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今世错综复杂的因缘境域中造作了种种的善善恶恶的业行,又积聚了新的业缘果报,招感了未来五蕴身的转轮受生。我们若是在今世没有逢遇善因缘,指引一条出离生死苦海的路,觉悟一条脱离生死大梦走向西方净土的光明之路,那么我们来世仍旧继续做着无明的生死大梦,依然不会觉醒照样贪瞋痴三毒炽盛,烦恼丛生,不断的造作新的业行,不断的投胎转世,在浩瀚无垠的生死狂澜中,历经无数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忍受一切善恶因果的循环受生,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出离三界火宅的时候。这即是阿含经中经常警诫的:有情众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缘的欲海中生死流转,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便是: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缘行(造作诸业),

  行缘识(业识投胎),

  识缘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末具),

  名色缘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缘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触缘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

  受缘爱(对境生爱欲),

  爱缘取(追求造作),

  取缘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

  有缘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缘的循回不息,所以众生才自始至终,无法打开生死之结,解开人生生死大梦的迷团。佛为了解开十二因缘的根源,又于禅观中,继续思惟出离十二因缘缠结的正确方法,经过长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终于找到了打开十二因缘的生死源头。

  (3)如何斩断人生大梦的源头?

  佛说,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就在无明的睡梦中没有醒寤的时候啊!没有善知识的提醒,众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人生大梦中酣睡的主人,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若想今生脱离这场无明梦境,只要寻找出大梦的根源就行了,梦中显现的人事景物,仅仅是旁末枝节的事。好象你现在想要砍一棵大树,你不必从树上的枝叶花果摘采截起,只要将大树的主干砍断就行了;树干倒了,树上的枝叶花果,也随着树干倾倒而落地了;人生的梦醒了,梦中的一切景象也随着梦境的乍醒而消逝了。你不必问,树上的枝叶花果什么时候才会干枯?你不必问,梦中的人事景物,什么时候才会消失?树上的枝叶花果,随着树干的倾倒而逐渐枯萎,落叶归根。梦中的人事景象,随着大梦初醒亦渐渐从光阴的回忆中冲淡消失,来去无踪。

  所以佛在过去修行时,便从截断无明大梦的源头开始做起,痛下决心,斩除所有促使生死梦境继续的原因。而形成生死大梦的原因即是众生贪瞋痴丛丛烦恼作祟的结果。我们只要将心中的贪心、瞋恚、愚痴等各种欲望烦恼除尽了,便不会再造作新的善恶业行,遭受未来新的果报身;虽然灯炷还在燃烧,我们的生命还在燃烧,但是当旧有的灯蕊烧尽后,油炷便逐渐熄灭了;当我们今世的生命之光燃尽后,有漏的果报身就渐次结束了。因此佛陀截断十二因缘生死欲海的还灭过程即是:彻底从内心熄灭无始以来的贪瞋痴等烦恼欲望后,就不会再造作新的善恶业行;没有了新的善恶业行,来世便不会再随新的业识投胎转世;没有了未来的业识投胎,便不会再有入胎后胎形六根的生长;没有了胎形的六根生长,便不会再有出胎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具的长成;没有了眼等六根完具的长成,便不会再有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的识别作用;没有了六根接触六尘的识别作用,便不会再有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的三种感受;没有了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便不会再有对外境爱欲的生起;没有了爱欲的心行,便不会再对外境生起追求贪取的行为;没有了对外境追求造作的行为,便不会再形成新的善恶业因,招感未来新的有漏果报身;没有了来世的五蕴果报身,便不会再有入胎、出胎、养育、长大、健壮、衰退、老化、死亡……,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环梦境了。此亦即是阿含经中所启迪开示的十二因缘还灭律:

  无明灭(贪瞋痴等烦恼灭)则行灭(诸善恶业行灭),

  行灭则识灭(业识投胎灭),

  识灭则名色灭(但有胎形,六根末具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灭),

  六入灭则触灭(出胎与外境接触灭),

  触灭则受灭(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灭),

  受灭则爱灭(对境生爱欲灭),

  受灭则取灭(追求造作灭),

  取灭则有灭(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灭),

  有灭则生灭(再受未来五蕴身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灭)。

  不再轮回生死大梦,永远解脱了生死流转的束缚,得证清凉寂静的涅槃。

  此十二因缘法,不仅是佛陀为走向了脱生死之路的修行者而讲,就是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们,也不可忽视,何以见得呢?因为佛告诫我们说,任何修行的法门,都不可偏离八正道,任何修行法门,都是以这八正道为根本引导,而渐次深入,成就解脱道果的。我们看这第十一个大愿说:「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天人,都在正定之中,最后必定达到涅槃灭度的境界。」由果推因,极乐世界天人正定的前因是从那里得来的呢?

  当然是于宿世在地球人间种下正定念佛的因缘而来。而正定念佛的因缘本身就具备了出世正见的基础;出世正见的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在对十二因缘法的深思熟虑上。而十二因缘法的基础,即是建立在对梦幻人生的觉醒上。无论修行解脱,或者往生净土,如果有了此种对世间生死因缘丝丝入扣的观法,切实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便能全心全意的厌离娑婆世界,去烦恼,离欲望,踏上通往西方道路,毫不退缩。

  5、一分禅行者的正语、正业、正命

  (1)截断五蕴受报身的基础

  佛在世时,诸多弟子依佛所说十二因缘法,认真思惟,反复忖量,借着宿慧的启迪,自然在禅修中,对梦幻人生的生灭假相,有了逐步的觉醒。他们深知形成未来业报受生的苦果,是由于自己今世的行为、言语、意念,做出良善、恶劣及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无记业,而招感来世的生死果报。要截断未来五蕴身的受报,必须从现在开始根本的扫除由我们内心贪欲、瞋怒、愚痴的动念,而引发种种杀生、偷盗、邪淫、酗酒、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身业、口业、意业一切的有漏业行。因此佛弟子们,无论在乞食时,说法时,禅修时,人间游行……时,都能够依佛所教,以觉悟真理的智慧,观照自己的口业——不做一切违背真理的闲谈(正语),观照自己的身行——不做一切障碍生死解脱的行为(正业),乃至言谈、意念、行为三业逐步洗涤清净,一心一意为追求真理,追求正法,追求生死解脱而存活人间(正命)。关于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点的实践,我们可以从阿含经中略窥其端倪。

  (2)学佛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有一次,佛住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时,舍利弗尊者亦随佛同住其间,那个时候,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叫做阎浮车,是舍利弗尊者的旧识,来到尊者住处,向尊者恭敬问讯,退坐一旁,请问尊者说:「在如来的贤圣教法中,有什么事情让学佛之人感到困难实行的?」

  舍利弗回答说:「唯有出家这件事,令一般学佛者难以做到。」

  阎浮车又问:「尊者!为什么说出家不易做到呢?」

  舍利弗答说:「因为出家之后,要弃舍既有的妻子儿女,名利权势,一般人难以办到。就是第一步舍家弃子做到了,正式剃发出了家,但是出家以后,想要全心全意往修行解脱的道路上走去,更是难上加难。」

  又问:「为什么说出家修行相当困难呢?」

  尊者答说:「因为学佛者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而了脱生死,却要有正确的知见以及坚定的信心与毅力,精进修行,才能达到。一般学学之人,对此孤独漫长的静修生活,难以生起长久的爱乐之心,所以出家修行,对于泛泛的发心者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又问:「在如来的教法中,有关于了脱生死的法门吗?」

  答说:「有,就是八正道,出家之人,若能依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方法,努力修习,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怒、愚痴之心,如此长久修持下去,必能灭除一切烦恼惑业,得证涅槃真理。」(正语)

  (3)修行人为何要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对出家比丘说:「弟子们啊!你们出家以后,要居住在寂静的地方,一心防止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无论走路的时候,静止的时候,安坐的时候,睡卧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仪表的庄重,不可随随便便,有损出家僧众人天的端严师范。为了早日达到你们解脱的目的,对于任何能引发你们恶行的微细念头,都要时刻生起怖畏之心,谨慎防范,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微细的不净念头有一丝存在你们心中,借着环境、阅历、思想、因缘的演变、累积,都足以形成来世的业习种子,令你们轮回受报。所以弟子们啊!你们出家以后的所言所行所为。一定要以了生脱死为尺度,不得超越这个戒限,务必远离杀生的罪业,彻底断除杀心,断除淫欲心,断除偷盗心,断除妄语心,这四种严重障碍了脱生死的禁戒,乃至由四重禁十恶业扩伸延展开的一切微细成行,均要一心守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触犯。

  为了使你们每一个学成弟子,尽速舍离这个世间正报依报的贪取执着心,朝向涅槃的安稳解脱之道前进,每一个人身上仅能携带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居无定所,随缘行化。为什么佛如此严格的训练你们呢?因为你们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觉悟,为了度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究竟苦际而舍家弃子剃发出家啊!倘若不往学戒的路上走,又怎么能早日达到你们出家修行解脱生死的理想呢?」弟子们闻佛训示,均能如法奉行,严持禁戒,多数学戒成就,断除有漏烦恼,得证阿罗汉果。(正业)

  (4)修行人为何要托钵乞食?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利弗尊者亦随佛同住园间,一天上午,尊者惯例身着袈裟,手持食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午餐完毕,回到祇园精舍,将衣钵放置住所,清洗两足,旋即手捧尼师坛坐具向祇树林园走去,开始白天的生禅功课。尊者坐禅完毕,便来到佛陀居住的地方,恭敬向佛行接足之礼。顶礼佛后,退坐在佛的旁边,静待佛陀开示。佛陀首先问尊者说:「你从什么地方回来?」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刚刚从树林中结束白天的坐禅功课回来。」

  佛接着又问:「你今天坐禅,入了何等禅定中?」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今天在树林中坐禅时,顿入空三昧禅定中。」

  佛陀听了尊者的禅定境界后,嘉许尊者说:「很好,很好,舍利弗!你今天依据佛的教诫修行深入上座禅定之中而生禅。若有比丘想要像你一样的深入上座禅定中,应当以你为修学的榜样。无论在入城办事的时候,在乞食的时候,在出城游行度化众生的时候,尤其在各处托钵乞食让众生植福的时候,应当做到这样的思惟:我今天卑下乞食,正是为了断除自己贪图美食之心,调伏自己的我慢骄傲之心,不分众生的贫贵富贱,挨家挨户以清净平等之心而乞食。

  如果我在乞食的时候,看见美好的景象,美丽的人物,而心中生起贪恋爱染之念,便减损了众生培植清净福田殊胜因缘,我自己也触犯了了脱生死的戒限,障碍了我往解脱道路的前进,为了早日证得寂静解脱的涅槃,为了让众生种植难得的福德善根,我不论在道路托钵时,在聚落乞食时,都应该一心以智慧观照自己的举心动念:当我看见或听到美好的人事景物时,倘若心中有任何不清净的贪着爱染之念生起——眼随色动,耳随声去……我应该当下正观色相声音的原动力,乃是暂时因缘和合的无常假相,有没有它的实体存在;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唯有追求寂灭无生的涅槃,才是众生真正永恒安住没有动乱生灭的故乡。以此真理的追求,来砥砺自己精进修行,久而久之,在托钵乞食时,自然见色不随色动,闻声不随声去,随时随地都能自在的掌握自己的举心动念,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舍利弗!比丘们若能以此无分别之心清净平等而乞食,必能断除自己贪图美食之心,我慢高傲之心,圆满施主诚心供养僧众饮食的殊胜功德。」

  佛陀说到这里又说:「舍利弗!你要告诫比丘们在各处托钵乞食时依佛所教,如理思惟,清净乞食,那么他们这颗凡夫妄动的心,就会逐渐得到降伏,便会像你一样的安住在上座禅定的空三昧境界中了。」舍利弗闻佛所说,依佛教诫,欢喜奉行。(正命)

  八正道是修行者的心法指南

  以上所述,仅仅是杂阿含经中对正语正业正命千万分之一浅显的阐释而已,而且经中多数的经文,大多涵盖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正道。八正道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是一脉相通的。有了根本的正见作向导,行者便不致盲修瞎炼,好象在汪洋大海航行的船只于黑夜中有了一盏光明灯塔作前导一样,不致茫然无度,迷失方向。借着智慧灯塔的照明,行者握稳心舵,依仗着八正道的心法指南,克服种种艰险风浪,顺利驶向远方清净安稳的彼岸。下篇我们再来看看一分念佛者对正语、正业、正命应有什么样正确的认识。

  6、一分禅行者的正精进、正念、正定与一分念佛者行持之异同

  (1)禅行者的正精进

  甲、了生脱死依正精进的努力而实现

  我们知道,正念的实现,乃是源于正精进的努力,倘若没有日夜精勤的依正见、正思惟出世的真理,将言谈、行为、生命相辅相成的以正语、正业、正命三个圣道贯穿起来,便没有身心正念解脱之道——正定涅槃的产生,因此用正确的修行方法,来精进实践佛陀八正道的教诲,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首先来看看一分解脱行者如何依正见等前五个圣道产生正确的精进修持方法。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对出家比丘说:「过去昆婆尸佛尚未成佛之时,曾经有一世,在菩提树下,敷设草垫为座,双足跏趺,端身正坐,日夜勤勉,不眠不休的思惟寂念(正念)十二因缘法(前已论述),一坐就是七日,于十二因缘法,逆顺观察,昼夜禅思,深入三昧之中……。弟子们!你们若想早日超脱轮回,成就道果,应当像昆婆尸佛一样的昼夜以般若智慧禅思寂念十二缘起法,当你们在(寂定之中)证悟了十二因缘法的逆顺、流转、还灭、束缚、解脱的真谛,你们就离成道不远了。」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告诫比丘们说:「你们若想了脱生死,应当日夜精勤(正精进),昼夜不息的方便修习禅思(寂念真理),内寂其心(正定),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乙、什么叫做禅思?

  此篇以「正定解脱」愿的立场来看,非常重要。欲深究佛立此「正定解脱」大愿的净土行者,不可不知。什么叫做禅思呢?『阿含经』中关于禅思的意义与内容,说的极为清楚,极为详尽。一般佛学者只注重形而下、理论上的哲学研究,而忽略了根本经典中平实、基础、渊源的一面。禅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觉悟真理的智慧」。而这里所说方便修习禅思,亦即是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真理。我们要知道,凡是能够运用意识分别心去思惟、去观察、去抉择出来的真理,都可说是「方便智慧,这在『大智度论』里也有提及。此处所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什么样的真理呢?亦即指的昆婆尸佛过去彻夜勤勉禅思寂念的十二因缘法。当昆婆尸佛以般若智慧在寂定之中醒悟了梦幻人生的因缘生灭假相后,内心自然逐渐趋于寂灭,最后终于达到涅槃解脱的目的。

  丙、如何进入正精进的修持中?

  也就是佛陀常常赞叹难陀比丘所说的:「彼善男子,难陀,当他以出世的智慧,寂悟了因缘生灭法之后,自动自发,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甲)精进清净六根

  什么叫做难陀比丘关闭根门?「善男子,难陀,当他眼睛看到外境色相时,心中不会生起想着,亦无追忆之诚念,长久保持这种心态下去,便于眼根得到清净。乃至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细滑,意识遍缘外境法尘时,心中都不会生起贪恋、想着。如此二六时中,经年累月维持这种清净的心态,六根便于一时得到寂静。世间贪爱种种弊恶不善之法,永远不漏其心。」这就是难陀比丘关闭根门的简略释义。

  (乙)精进节制饮食

  什么叫做饮食知量?「善男子,难陀,对于饮食,不着美味,不重色香,不为调适端严肥白的身体而食,但为暂止饥渴,保全性命,以修梵行而食。」

  诚如「『增一阿含经』中所说:「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日中一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解开。心地开解已,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成三昧(正定),苦集灭道,如实而现。」这就是难陀比丘为什么节制饮食最好的说明。

  (丙)精进日夜禅定

  什么叫做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精进)?「善男子,难陀,若在昼日,或是经行,或是坐禅,思惟妙法,除去五阴障蔽,身心清净。于初夜时,或者经行,或者端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于中夜时,房外洗足,进入室中,右协而卧,脚脚相累,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或者经行,或者禅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经行、坐禅,其事意行道之心,等无有异。」这就是难陀比丘精进修习的浅略节要。

  (2)禅行者的正念

  我们再来看看,难陀比丘在初夜后夜经行坐禅时,如何端坐禅思,胜念(正念)正知,乃至正智成就?经上说:「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什么呢?善男子,难陀,对于内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所取种种相,所作种种想之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形成内心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烦恼的因缘,如何断苦?如何修道?如何解脱?苦、集、灭、道有关了脱生死的谛理,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善男子,如是观察已,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正念、正智成就。」

  当时有一位比丘说了一首偈赞叹难陀比丘: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

  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3)禅行者的正定

  甲、巩固前七个正道进入正定解脱才有可能

  由上可知,若是出家之人,能够像难陀比丘一样——在有了生死正见,正确的依十二因缘法禅思抉择出梦幻人生的真谛后,自动自发,守护根门,内寂其心,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正精进)——观察五阴,无我无我所,本是梦中境界所显现的幻化之相,乐分别五阴心相,正念观照五蕴幻相,净除五阴障碍,一心乐修梵行,离于睡眠,于正法中,心不疑法,离诸疑惑,正念正智,以此入「正定」、解脱,斯有是处。

  讲到正定问题,『阿含经』与『楞严经』及诸唯识经论中,对于正定的解释,极其详尽,现在先就『阿含经』及天台所记禅法两者对正定的诠释扼要地加以讨论,例如『阿含经』上说:由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等七个圣道,日夜勤勉的如法实行,无有偏废,方能深入正定之中。换句话说,如果行者不以正知见(生死正见)为因,不依佛法正途入门。正定的圣道,即无由产生。因地不真,所显现的定境很可能会流于似是而非的外道定而不自觉。因此如何实现正定的圣道,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比照天台所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对正定圣道的实现,做进一步扼要精简的说明(第十六愿中将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证境

  当一分禅行者,像难陀比丘一样的以正知见,不分昼夜,精进修行,清净六根,饮食知量,一切欲望不净之想,自然逐渐远离;长久修持下去,必有持身法起,身心自然正直;觉心明净,与定相应(欲界定);心得开解,超离欲界,身心虚寂,得入初禅。于初禅中,十六触等功德善法,一时俱发,心大惊悟(觉支),恒以觉、观正念之心,细心思量分别诸法(观支),因为此等微妙善法,超越欲界之欲乐,前所未得,而今以觉、观正念、正知,心大欢喜(喜支),怡然自乐(乐支)。于初禅中,虽有觉触等事,但一心寂然不敬,恒在定中(一心支)。

  (乙)二禅证境

  行者初禅成就已,如果仍一心修持,于中间禅中,进一步厌离觉观触动等由身识相应而产生的喜、乐等外净之法(灭有觉有观),专心不已,内心无有觉观动心(无觉无观),其心便豁然开发,明净咬洁(内净支),十种善法功德,亦如初禅发相,一时与定俱起,因此喜心涌现(喜支),绵绵怡悦(乐支)。于二禅中,虽有与意识相应的喜乐之心,但内心不为喜乐所动,也没有一丝尘境思想,一心不乱,恒在定中(一心支)。

  (丙)三禅证境

  行者二禅成就已,倘若仍继续修持,于中间禅中,加功不已,其心便泯然入定,不依内外;诸善法功德与乐俱时发起,此时无二禅动涌之喜心生(舍喜心),而有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行者此时依于正念守护其乐(念支),运用善巧三法,离三贪看(智支),善修乐法,其乐渐渐增长,三禅具足,受三禅偏身之乐(乐支)。虽有偏身之乐,但受乐心息,一心恒在寂定之中(一心支)。

  (丁)四禅证境

  行者三禅成就已,不以此为满足,继续进修,于中间禅中,恒以正智觉知——三禅乐法,未来终将无常变易,有大苦迁动之过患,而一心厌离、不着,之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证人四禅。定发之时,无苦无乐(不苦不乐支),已舍三禅身乐,心不厌悔,亦不念着(舍支)。此时心如明镜不动(禅定分明),亦如净水无波,摒绝一切喜乐之想,正念坚固,等智照了,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念清净支),这就是世间真实禅定行者。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皆从此定而出(此指依佛道而修的正定行者)。虽于定中,神通变化,众缘成就,然心无动念,一心寂静,恒在正定之中(一心支)。

  丙、佛弟子进入四禅后安居五不还天

  出家圣弟子,依定慧之力等持而修禅定,在进入四禅后,苦乐双断,安居五不远天,与凡夫外道不依正见而修四禅——暂伏苦乐所得果报有异,亦即楞严经中所区分的:「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凡夫外道四禅定)

  圣弟子所安居四禅天中之五不远天:「此四禅天中,复有五不远天,于下界中(欲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贪瞋痴慢等所引发的惑染习气),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四禅苦乐舍心中),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五不远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是十八天(十八清净梵天),独行无交(清净无侣,情欲不起),未尽形累(尚有色质),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丁、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

  因有无般若空慧(八正道)做前导,再加上行者宿世慧根浅深,从此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1)若于舍心(四禅无乐舍定心中),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2)若在舍心(四禅舍心时),舍厌成就(厌有趣空),觉身有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进入无色界之空处定)。」

  (甲)第一条叉路——四禅后顿超三界

  而于四禅后,所呈现的第一条叉路,也就是四阿含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在叙述利根圣弟子证入四禅后所说的:「比丘四禅成就已,彼以此三昧(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做向导而产生的三昧正定),心得清净,无有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诚宿命无数劫事……。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又作意观照),成尽漏心(灭尽种种烦恼)。彼观此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实知之(自己知道它的无我实相),复观苦习(又观照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集因),亦知苦尽(自己知道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确实已经灭尽),亦知苦出要(自己确实证知超脱生死苦痛的正确修行方法——八正道),如实知之(了然证如正途修行法门无有自性的实相),彼以作是观(照)已,欲漏心得解脱(解脱欲界的种种烦恼种子),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色界、无色界的种种根本烦恼顿时得到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根本的解脱了贪瞋痴三毒烦恼,当下便产生了清凉解脱的智慧),自己以解脱智慧作证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身,如实知之(自己确实知道尽未来际,永远超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这个时候,圣比丘便顿超三界,得证阿罗汉果。此乃指利根器的圣比丘而言,不用经过无色界天之四空定,少修二十万大劫。在进入四禅后,就继续以般若空慧观照苦集灭道性空之理,亲证性空实相,顿成利根大阿罗汉。

  (乙)第二条叉路

  甲一、四禅后进入无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若是在证入四禅后,因之前没有般若智慧做引导,不明性空之理——用无漏慧,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慧——伏惑入空,即前所述第二条叉路,必然进入无色界的四空定,即楞严所述:「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不依于色),无碍无灭(不依于空),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厌空依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识处定)。」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即无所有处定)。」

  「识性不动(藏性本来不动),以灭穷研(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发宣尽性(于识性不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如存不存,(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若尽非尽(行者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比照圆瑛大师所释楞严经讲记)

  甲二、钝根圣弟子四禅后必入四空定

  话又说回来,若是稍微钝根的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虽然以般若空慧,修习圣道,但因宿根较差,仍须从四禅天中之五不还天经历无色界天的四空处定;在依次证入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后,因为有般若空慧做前导,依然可以用穷空之力,证得性空之理,成就阿罗汉果。亦即楞严所言:「此等穷空(四空定,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经历四空定,出三界,成阿罗汉),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于五不还天时,不早依般若空慧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便称为钝根阿罗汉。」

  甲三、外道四禅后亦入四空定中

  若是一般凡夫外道修持禅定,在证入四禅之后,因为没有般若空慧做向导,不明性空之理——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心——伏惑入空,在进入前述第二条叉路四空走后,必然由于知见的不正,迷于空理,在无色界有漏果报完尽后,坠入下界(欲界中),依然沦为凡夫身,继续做着人生生死大梦中的主人。亦即楞严所说:「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逃漏无闻(迷执有漏道,无多闻性——没有佛法正见正思惟八正道做基础),便入轮转,实属可惜。」

  我想,在今天末法时代像吾等一类钝根的凡夫众生,若能遵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八正道中之正见、正思惟为前导,渐次深入修学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便不会因为个人佛法知见的偏差,误人误己,犯下混淆正法的过失,造成未来难以收拾的因果报应

  戊、解悟「正定解脱」的修因,未来在净土中速了生死

  以上仅就一分禅行者禅修过程简要的照本宣说而已,亦即是阿含、天台及楞严里对此「正定解脱」大愿行者因行的启悟最起码的概论而已。若是一分念佛者,能够在现实人间对正定解脱的来龙去脉——谛理、因行、过程、结果,有了深入浅出的了解与领悟,将此解悟「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功德,回向西方,到了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带着宿世解悟了脱生死的因行智慧,连开般若智慧,证悟四谛性空之理,满足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了脱生死的大悲誓愿。

  因禅修细则问题,非本文讨论方向,故不加赘述,愿好学者善思之。由此可知,从禅行者以(生死正见)为修因开始,到正思惟十二因缘——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止,此正见、正思惟的真理智慧抉择(方便修习禅思),实在就是进入正定寂灭解脱的关键所在。

  (4)未亲证实相真理见不到佛法的根源处

  如果一个禅行者,没有正知见(般若智慧)做向导,光凭一味的禅定修持,无论任何的自然身心潜能变化,都有可能由于知见的不正确,而产生错觉上的意识误导,不知不觉地走入外道,是十分危险的。话又说回来,倘若一个佛教徒,专门只从事佛学哲理的研究,而不脚踏实地的从佛的行仪、教诲,住了脱生死的根本目标去力行,这种没有「戒定」做基础,专门将佛学知识当作世间学问的研究、认知上,从来不在日常生活中以佛法的启示,对世间的实态做正确细腻的观察力、思考力与修持力,那么对身心世界的认知,永远只停留在观望的、我知道、我了解、我做不到,甚至与我无关的理论形式上。由于内在觉性的未开发,如果有些自恃过高的世智辩聪者来向你问难时,你可能会被那种似是而非的质难论断所迷惑或驳倒。因为光是理论上的钻研,不配合禅修内在潜能的开发,永远找不到内在觉性的本源处和朴实面。我在印度朝圣时,曾经参访缅甸的禅定高僧,他告诉我:「如果你没有亲自证到此身四大假合的实相,那么你还不认识什么叫佛法,你并没有见到佛法的根源处,充其量只是个知解宗徒,佛教的门外汉而已。」

  戒、定、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在大小乘经典中有明确的解释。必须以佛法来引导修行,以禅修来印证佛法,行、解相应,这是我们佛弟子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最根本的正确理性认识。古人说:「入海数沙,磨砖成镜,两者孰轻孰重?」大家想想,海中沙可用意识分别心去数吗?砖块可用尘垢磨成宝镜吗?事实上证明:入海不可能数沙,砖也不能磨成镜啊!

  (5)正视生死解脱显现的真谛

  由上得知,禅行者必须依正见、正思惟的出世智慧作为修行的导引,再加上行住坐卧日以继夜的以正见智慧方便禅思、寂念十二因缘法的流转还灭过程——(在定心中觉照寂观其真谛的深浚处、平实面)。久而久之,必能达到内寂其心(正定)的理想。当我们贪瞋痴欲望烦恼逐步在禅思定境中沉静、洗涤、淡化了,那么时时在我们心眼中显现的,是无常的启示,老死的启示,放下的启示、自在的启示……,最后当我们的智光愈来愈明朗,愈来愈澄净时,显现在我们心光中的便是前述『阿含经』中所说:「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四圣谛),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十二因缘),如实显现;行集、行灭道迹(三界业行),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这个时候,梦幻人生中一切业习景象,如实证知幻化非实了,也就是寂静的涅槃现前了,亦即『楞严经』中所说的:「净极(禅定)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的根本实现了。

  (6)佛顺声闻法从四禅起入大解脱境界

  于长阿含经中所载:当时出生在印度的佛陀,于娑婆人间的应化因缘结束后,在临灭前,依次出入四禅定;又从四禅定起,顺序出入四空定、灭受想定;再从灭受想定起,逆入四空定;又从空处定起,逆入四禅定;再从初禅起,依次顺入四禅定;最后又从四禅起,顿人大涅槃境界。佛从四禅起而取灭度,此乃应我们这个世界声闻圣者的根机而从四禅起顿取大涅槃境界,当然具有其非常特殊深远的意义(在此不论)。佛的大般涅槃境界,乃是我们学佛者最终极最根本的修行目的,也是「正定解脱」愿进一步圆满的诠释。而佛的大涅槃境界必须由一个菩萨行者,无数劫以来修集无量圆满的智慧之光而证得,佛究竟圆满的法性之光——入佛的大般涅槃境界,这将会在第十二个愿予以深入说明。

  (7)末法众生若想获证初果,谈何容易!

  单以我们末法时代凡夫众生的根器来说,今生若想达到阿含经中所说声闻圣者涅槃解脱的实现,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况且以一分禅行者而言,先从个己的生死解放起,再回心大乘菩萨道,朝向终极的大般涅槃前进,也不失为一种方便正确的修行途径。依『杂阿含经』中又有一段经文说:「若于五受阴,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超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离重担,逮到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分有正知见做引导的禅行者,如果毕生以追求真理的智慧去思惟、观照、寂念出世解脱的真谛,在自己知道身见、戒取、疑这三结逐渐断尽后,今世倘若不遭意外死亡(中间不死),可得须陀洹果(这还得看行者的宿世慧根)。以我们仆仆风尘,情念深重的恶性众生来说——今生想要先超欲界六尘之境,得证须陀洹果,谈何容易!更遑论现世了生脱死,证得阿罗汉果了。(声闻四果的意义,将在十四愿中说明。)

  (8)现在学佛者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根器」

  坦白说,除了已经了脱生死,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外,我们不是大根器、大智慧的大道心众生,大家之所以会再到娑婆世间来轮转受生,说明了我们与此界众生有共同的业,结下了数不清牵扯不完的爱欲情缠种子,都是罪孽深重的凡夫众生。若说我们有不同于常人或外道之处,只不过是我们宿世稍微积集了一点点出尘的智慧福业,知道学佛的可贵而已。如果我们宿性善根深厚,在佛陀住世时,或者在正法兴盛的时代,早就该了脱生死,乘愿度生了,何必再流转到现在,在这里欲习深重,恩爱情缠,难舍难了呢?我们虽然不能在现世中了脱生死,但是仍然可以走另一条方便的出尘捷径——仰仗念佛法门通往西方净土的一线曙光,继绩朝向了生脱死的生机前进。当然如果我们今生有这种大根器、大智慧能够痛下决心在娑婆人间昼夜不息的精进斩除贪瞋痴欲望烦恼,越凡夫地,超脱三界,行者大可不必求往生——仗着念力、佛力的相应力量,到极乐世界后,再做进一步的真理追求。

  (9)修行要循序渐进,绝对没有顿超变相的修法

  大家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不易,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也并不容易啊!一般人以为在这里修行解脱不易,散心念念佛到极乐世界再修,比较简单,问题是要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必须要有「清净业」才能去啊!(俟以后相关大愿再论)。一分禅行者,以正知见、离欲望、修梵行为正定解脱的基础,一分念佛者,同样的也是以正知见、轻欲望、修梵行(清净念佛)为西行的基础(这从许多往生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来)。释迦牟尼佛说,任何的正途修行法门,绝对没有变相的修法,绝对没有不断欲望、不离烦恼、不消业障,而有特殊变质的修法;也绝对没有离开了基层的正知见(正见)因缘做根基外,而有越级、顿悟的修法(今世的顿悟,也是从过去渐修渐悟而来)。我们再纵观诸大乘经、华严经——一个菩萨行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知见、离欲望、去烦恼、修梵行、清净六根为入门。

  有了真才实学,充实的正如见后,才能够在尘不为尘染,在俗不为俗惑,行、解并进,广做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我们在最初学佛时,一定会先走向谈玄说妙、文字游戏的路上去,但是当你对佛法有了通盘的理解后,心灵经过长期的洗炼、净化后,未来一定要从乱麻中理出一条根本修行的头绪——「回归现实」,在平凡人生中发现佛法的平实面、朴实面,发现众生心性中真与善的无穷宝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从最平实的薄欲望、断烦恼做起,在平素生活中,在缘起的环境里,认识、体会「缘起时就是修行时」这句话的朴实本义,这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领域上,最起码的成长。也就是朝向根本佛法中所说的正智、心善、自在……逐步的实践了。这个时候,你才能醒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实质的内涵。

  (10)禅行者与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点

  由上可知,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是以认识无常百态(世间正见),觉悟生死梦境的真谛为起点,当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有了「生死正见」的智慧后,进一步思惟抉择出离生死梦境的途径——依十二因缘法唤醒我们酣睡已久的无明心灵。而由于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宿慧程度的差异——最初追求出离生死动机、方向、方法的不同,因此便在正语、正业、正命——言语、行为、职事三圣道上有了极其明显的区分:一分禅行者所言、所行、所为,处处以当生了脱生死为目的;一分念佛者虽然未来仍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为理想,但是将了脱生死的目标放在净土世界中。

  当依生死正见发出厌离娑婆世界无常之苦的决心后,所言所行所为均以觉悟净土谛理,成就净业资粮,回向净土为依归,在现生中专门以执持名号,或者观想念佛,或者实相念佛,劝人念佛,弘扬净土,仰仗阿弥陀佛大悲接引誓愿,往生西方为归宿(此处对唯心净土不做解释)。因此一分禅行者是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圣道贯穿起来,昼夜精进(正精进)的朝向正念(解脱之道)、正定(寂静涅槃)的方向走去,而一分念佛者在有了根本出离生死的正见、正思惟做基础后,将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日夜勤勉(正精进)的以净业资粮贯穿起来,逐步朝向西方极乐世界理想的修行国度前进。因为一分念佛者与一分禅行者正精进的方向不同(修因不同),当然产生正念、正定的成果内涵也不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