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四)修行的根本是什么?三十七种助道品释意

  十六、修行根本愿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1、净土世界所听闻的都是善法善行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净土中的天人,在净土中能够听到恶事恶名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在净土中,不闻恶事恶名,反过来说,净土天人所听闻的皆是善法善行。就如阿弥陀经所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初观成日,次作水想……,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观宝树……,树想成已,次当想水……,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次观大势至菩萨……,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无量寿经卷上也说:「八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恶事恶行之名,但有自然快乐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种助道品为修行的根本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里充满了声闻解脱法、大乘菩萨法,以及佛果位上不共妙法,而将净土中的天人、声闻、菩萨三种求道者,带入一乘佛地的究竟成佛境域。再则从经文解释净土众生听闻种种佛法的广泛内容来看,我们可将本愿看成四十八愿中的「修行根本愿」,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欲往成佛之路走的佛弟子,均必须从听闻基层的佛法开始入门扎根,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就是从听闻善法善行开始,进而深入佛法的根本,发觉佛道的源头,从修行的根部开始灌溉、施肥,从根部延伸、成长,终至根深树大,果实累累,利益众生。而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亦即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解脱生死最重要最根本入手修行的佛法(下文自明)。不仅声闻行者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菩萨行者,同样也是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十七道品,为学佛修行自利、利他的入门基础。

  如大智度论卷十九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述说菩萨修学三十七道品的论文说:「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法?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词衍三藏中,佛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均随其修行之初,有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或无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因此有大悲心或无大悲心修学因缘,由此本愿修行因缘诸根利钝差别,故得果有大小深浅之别。」

  又说:「菩萨虽学虽知是三十七道品法,但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也说:「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无论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此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为入门学佛的基础。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一般阅经者都见闻过三十七助道品,但大部分的佛教徒,均只将其当做理论上浮面的阅读,没有深入其义,静静的去思惟、力行它。圣人与凡夫的差别,也正是出在这个「知与行」的上面。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意思便是告诉我们:有了佛法闻慧的认识,要进而能运用所知法义先度化自己的贪欲、恶念寺内众生,才能生出「如实智」来引渡众生到彼岸,这才叫做唯「智」能「度」。若是空有佛法智识,而不能以「智」度脱自己的身心烦恼,所拥有的这个「智」,只能说是世间的智识,起不了「以智能度」的作用。学佛而不能「行」,不能「度」,不能以三十七道品往下扎根,空谈果实累累的将来,这种佛法知见,就是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形成没有根的浮萍。欲掌握临命终时,往西方或修道前进的佛教徒,就取决于我们自己今生是否能运用所知「佛法」,所修法门,来「度」脱现在正在现前的种种烦恼贪念了。

  4、凡是佛弟子都应重视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不仅是带领净土众生走向成佛之路的根本佛法,也是带领现世的佛弟子,走向净土,走向自我解脱的根本不二法门。如果一个大乘学佛者,在修行之初,没有将「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解脱知见的基础融会贯通,是不能巩固所发长远菩提心的。一个禅修者,由于修行之初,没有般若的「中观」正见——三十七道品做为修禅入门的基础,无论在任何身心转换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走向任何外道的禅定修持中,而仍自以为豪的。现在就将本愿所说的修行根本——三十七道品,以「五根」为主干,简单的向读者介绍:

  5、什么是五根?

  (1)五根包涵了三十七道品

  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生长的意思;就是说学佛的人,入门之初,一定先从这五种由浅入深的根本层次下手扎根,进而踏上正信学佛的修行道路。

  三十七道品,由此五根内容而开衍;了脱生死,也以此五根内容为根本;成佛之路,亦是以此五根内涵为阶梯。怎么说呢?如五根中的信根,就是指四不坏信;五根中的精进根,则是指四正断(四正勤);五根中的念根,乃是指四念处,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即涵摄了七觉支、八正道及十二因缘法等;五根中的定根,便说明了四如意足(四神足)或四禅;五根中的慧根,则说明了四圣谛。因此说五根包括了大小乘的基本要法。

  (2)什么是信根?

  甲、对佛法僧戒坚固信心的源动力来自何处?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五根中的信根,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四不坏信(净)。」身为佛弟子,那一个不是由此而进入学佛的道路?

  四不坏信的「不坏」是什么意思呢?依杂阿含卷三十及大乘章义第十一及大智度论卷十九说:「即是指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已经到达生生世世不会疑惑、动摇、毁坏的程度。」而要到达对三宝信心永不动摇、毁坏的程度,必须从皈依开始,就踏上对佛、法、僧、戒法义的深思力行上,才能在闻法、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学齐头并进的基础下,依修行的次第,逐渐达到对佛所觉悟的真理「净信坚,不可倾动」的信心。

  就如杂阿含卷三十说:「要达到四不坏信的程度,必须有四个条件:一、亲近对解脱佛法有深度认识的善知识,二、听闻有助于了脱生死的正法,三、对解脱佛法内正思惟,四、对修行的方法及次第,要有明确、详细的认知。」佛弟子若能从皈依开始,就从这四个根本修行的条件下手学习,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四不坏信,净信坚固的理想。

  乙、学佛者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而一个佛弟子,要修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对「佛法僧戒」的领悟与学习,达到永不疑惑、永不动摇的心态呢?杂阿含经卷三十说:「唯有证得声闻初果——一个悟道的圣者,才能对佛、法、僧、戒的体悟与修学,生出如实正意知见,生生世世,达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蛊惑、毁坏、动摇的信心。」(而依大乘菩萨法修行阶位,至少要进入初地,才能如智论卷十九所说达到「对佛法僧戒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信根成就的境界」)

  丙、为什么末法众生对三宝的信心不能坚固?

  成就「四不坏信」,这也只是初入出世圣者之位,踏上了脱生死之路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凡夫众生,对佛法僧戒的领悟力与修习力,可说是非常微薄的。尤其末法时代的今天,一般的佛教徒,对三宝的信心,大都停留在感情、偶像的权威信仰上,不能进步,不能认识真正皈依、学佛的方向?将学佛的信仰,建立在对「个人的佛法知见认识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更遑论对三宝建立坚固不坏的信仰了。

  悟道的圣者在成佛路上永不退转

  五根中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正是教导佛弟子,应当如何由浅入深的达到对佛法僧成不坏信心——悟道的境界。而当一个成就四不坏信的圣弟子,进一步踏上大乘菩萨广度众生的成佛之道时,必然在广远的菩萨道上,对佛法僧戒的信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丁、往生净土必定成就对三宝的坚固信心永不退堕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弥陀及诸大菩萨的教导、说法下,随时随地,都能够对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智慧,生起理解、修学的信心。从阿弥陀佛所证悟的究竟佛法,阿弥陀佛的圆满成佛行愿,以及阿弥陀佛的究竟戒德中,学习,体会弥陀无上智慧及圆满慈悲的形成与结果。从进入修证佛法的第一步——悟道、证果中,坚定对「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自然比在娑婆世界中的众生修行、悟道要容易得多。并且当其在净土中成就「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圣行后,无论到任何世界度化众生,都不会对「佛法僧戒」的信念产生丝毫的疑问与动摇。(有关菩萨行者如何闻法、修行及诸佛行愿等问题,二十愿后,会有详述)。

  (3)什么是精进根?

  甲、认识四种根本进修行的方法

  五根中的精进根,就是帮助我们早日悟道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智论卷十九及杂阿含卷二十六所说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断」——四种正确断除修行障碍的精进方法。唯有根本精进的修学方法认识、巩固后,才能正确的朝向悟道的脚步前进。

  如论中说:「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乃是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一、信,二、戒,三、思惟,四、精进,五、念,六、定,七、慧,八、除、九、喜,十、舍。」

  其中精进者,就是指此处说的四正勤(四正断)及五根中的精进根、五力中的精进力、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进。

  修行者正精进的目的,就是运用的这里所说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不惜身命,一心求道。

  如杂阿含卷三十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甲)向道、学法的初步用心力法

  什么叫做断断?就是斩断障碍悟道的恶行、恶事的方法,必须不断地用佛法熏陶身心。

  要知道我们皈依佛,乃是皈依一个身心寂静,觉悟宇宙真理,成就圆满悲智的觉者。乃是皈依佛的智慧与慈悲,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整体的佛法,讲的就是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慈悲。而佛究竟的智慧与平等的慈悲心是从何处产生呢?是从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中而产生。而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必须透过四正断、四念处、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等三十七道品长期由浅入深的修学与体悟才能获得。

  而「缘起性空」,正是佛陀从内心无我禅思中印证的「成果」。我们不可倒「因」为「果」,空谈「缘起性空」的理论,而轻忽了缘起性空的根本修因——三十七道品。没有一尊佛菩萨,从踏入佛门起,不经过四正断、四念处……等解脱法门的修因,而证悟「性空」真理的。

  不论阿含经乃至大乘经典,都清楚的说明:我们如果想在今生修证佛一分的解脱智慧与慈悲,必须一点一滴从佛所证觉的解脱佛法——三十七道品,下手思惟、修习。

  站在早日悟道、即身证果的立场上,因此佛训诫比丘们说:「如果你们想要今生修行有所成就,对于已经有过的恶念、行为,要时时加以反省、改过、检讨。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心情来防止一切有害众生慧命及阻碍自己修行的恶心、恶行再度生起。为了减少及遏止恶念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督促自己学戒、持戒、修定。唯有用戒、定来约束、端正自己平常散乱的行为,才能促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日趋向善,恶念减少,乃是初机者学佛、向法初步用心的不二指南。而对于已经生起的向道心,更要不断地专注在『戒定慧』三学『法义』的熏陶、学习上,将之保存、增长,经年累月,必能逐渐清净身口意三业,达到悟道的理想。」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诸上善人的共同勉励、进修下,不断的忏悔业障,增长善念,不好的念头在善念不断的开启下,根本就生不起来,时时在戒、定、慧三学的体悟学习中,朝向悟道的目标前进。

  (乙)律仪戒的重要性

  什么叫做律仪断?就是修行者要断除有失利生威仪、律法上不好的态度与行为。

  现了出家相,或者已经具备弘法度生的能力,便说明了其在涵养、发心、品德上,堪作人、天修行的表率。因此应当行住坐卧间,善于守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令众生因见出家众行为不端,威仪不整,而有任何毁谤三宝,丧失众生学佛、向法的机会。

  净土众生,个个身真金色相,庄严清净,威仪具足,没有人间禅行者律仪上的缺失,堪作人天的师范。

  (丙)修行者要随时将死字放在心上

  什么叫做随护断?就是修行者要随时用修观的方法,断除修定的障碍,以守护日益增长的向道心。

  贪食美食及对姿色的留恋难舍,是修定的一大障碍。为了减少, 对饮食、色身的贪执,尽速超出欲界,所以佛指示弟子说,当修不净观。修行者要随时静下心来,观想自己现在正在面对死亡的来临,观想随时面对意外发生,身患重病,乃至死亡后,尸身腐朽、青瘀、肿胀、出脓、烂坏的情形,以期随时看破、放下这个短暂不实的色身,一心专注在出离生死的精进上。

  净土众生,没有对饮食贪着及对姿色留恋不舍的悭执心,所以修观的角度与人间禅修者有明显的深浅度的不同。

  (丁)四念处观是修禅的前方便

  什么叫做修断?进入修禅的前方便,依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种种斩断、对治修定障碍的方法,其中之一,即是修学四念处。四念处中第一的身念处,即是前述随护断中所说的不净观。其次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乃是帮助修行者早日悟道,进入修定之门必经的四种循次渐进证人般若,趋向空性的不二慧观法门。而五根中的念根,正是讲的四念处。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现在就以此点「修断」所说的四念处,与五根中的念根融通净土众生对四念的修法来做扼要说明:

  (4)什么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身念处——身不净。即不净观。修行者一面用戒来约束、端正自己的行为,勿令造作恶业;一面用观身法门来对治、除去贪念的生起。如增一阿含卷五及禅法要解、禅秘要法、正法念处经、智论卷十九、四十八以及四念处论等经论对四念处均有详解。今仅取其扼要,来做说明。

  观身法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佛弟子时时借着不净观,来对治自己对色身的贪恋心与执着心。而且一定要配合修定来做观想,才能在静心中达到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诸如从身外的毛发、皮肉、目泪、唾涕、五官、四肢……变化、衰老、脏秽、不净的情形,及身内的血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脏肺、大小便溺……等污浊、变化的情形,配合体内、体外生、老、病、死中的种种脏污、不净、变烂、生虫、白骨、骷髅、恐怖、变化之相,来体会肉身的无常不净,有何可贪?而且以禅秘要法中说,不净观有其一定循序渐进的观想方法。

  当佛弟子进一步在禅思中看到自己内身的脏臭不净,才能观破色身的不净虚妄,才能不染着于色身,放下色身,超脱欲界色身束缚。藉此观身法门,而念念身观分明,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乙、修行者要对每一种苦乐感受清楚觉知

  受念处——欢爱是苦。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一切感受,都不出七情六欲,荣华富贵,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等善恶的觉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的美好与幸福,悲伤与厌恶,都将随着死亡的降临,而一起埋葬,化为乌有,成为南柯一梦。

  修观者若不能即时醒悟此生身心的一切善恶感受,都是短暂幻有,无常苦空的,便不能进一步生起厌离生死之心,更遑论了脱生死了。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受法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人随时保持对每一个念头生起时清楚的观照觉知,不要被杂思妄想之念拖着走而不自觉。当身识生起某种快乐的感觉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乐受的感觉,当身识生起某种痛苦的感受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苦受的感觉,当身识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觉时,要清清楚楚的知道为什么现在身识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受……。苦、乐正在现前时,不要被苦、乐的感受牵着走,要一心观照、清楚苦、乐、悲、欢等感受的起、伏、生、灭、来、去、变、异、消失……。我们就一直停留在人间的七情六欲循环反复的身心变化中无有止息,又不自觉,所以跳不出苦乐的轮回。修行者,就是借着长期在修观中观破苦乐感受的虚妄不实,空无自性,才能藉此观受法门,而念念受观分明,思惟受蕴原本自性空寂,无所依倚,不惊、不怖,不起世间想,念念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丙、修行者要随时觉知自己心念无常、转变的情形

  心念处——观心无常。凡夫的心,没有一刻宁静过。举凡为家庭、为事业、为朋友、为亲戚……,因此家庭事业种种的忙碌,而造成许多身心上不能解决的因恼。若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机会经常来反观、发觉自己时刻受到外境、情绪的影响而造成无量形成来世的善恶业行,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态,掌握自己目前的心念,停止造作恶行的话,那么便只有生生世世「心」受境转,为物所诱,轮转无期了。

  观心法门,就是要学佛者经常静下心来,观照、认识自己的无常心性。唯有当心宁静下来时,才能察觉出自己的心绪,原来一直被名利、财势、爱欲、食欲、睡欲等五欲习性所交织、缠绕着,无法平复。

  一般人由于思绪太过杂乱,不能认识、分辨自己的心态混浊到什么程度。而一个经常习静、习定的人,就能清清楚楚的随时观察出自己的心态是昏沉?或者散乱?或者清晰分明?或者杂乱无章?或者黑暗现前?或者智慧涌现?对于自己的内心,起了爱欲的念头?起了瞋恚的念头?起了愚痢的念头?起了害人的念头……,无不觉察分明。而且当修定者对禅定的次第及内容有了充足的理解,当自己保持光明心念到什么程度时,则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入定,并且自知入的是什么定。如果一个修禅的人,自己有没有入定,是昏沉?或者只是没有智慧的无想?或者已经入了第几禅天?进入了四空定天?而不能以智慧觉知,则证明是外道修法,这种定境,易得易失。

  而一个佛弟子,自己心念解脱时,即能自以解脱知见自证自知心念已经超脱生灭思绪的范围,已经进入涅槃解脱的领域……。这是具有坚固的佛法无我知见为前导的佛弟子,才能长期在禅思中,观破心识刹那生灭、起伏、变易、无常的现象,念念掌握心识的动向,不令散乱,藉此观心法门,念念心观分明,不起世间想,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丁、唯有以净定心思惟因缘法才能认识因缘法

  法念处——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由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形成。十八界由心识而显现。唯识所现之宇宙万法,依具有甚深禅定的修行者来说,就有如镜中相、梦中事一般的影现在其心眼中如许的不实、虚幻。而要亲证万法唯识所现、空、无生的真理,必须从出世间法——四圣谛、七觉支下手体悟(后文慧根中及七觉支中自明)。而要认识四圣谛的道理,便必须从十二因缘法下手思惟、了解(十二因缘法已于十一愿中略作解释)。

  十二因缘法与四圣谛是互为表里的。十二因缘法就是依苦集灭道的真理来做思惟,依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生灭法则而建立。四圣谛的内容,同时即是从十二因缘法而开衍。无论大小乘修行者,欲走向成佛之道的路上,都必须依大慈悲心自悟十二因缘法,才能正见成佛的修因(见大智度论)。佛弟子皈依法、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从此四圣谛、十二因缘、七觉支、八正道等解脱生死的根本佛法,开始了解与学习,才能奠定成佛道上良好的修因基础,不致误入歧途,远离佛道。但是没有「戒、定」做基础的闻慧,是与解脱佛道不相应的,其对「法」的了解,永远停留在名相上、理论上、学识上浮面的钻研,与自己生死无干,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成为末法时代的原因之一。

  在家居士虽然不能出家依法修行,但是若能在居家中成就「正信、净戒、闻法、思法、修法、悟法、自度、度他」的德行,依杂阿含经说,最多能证声闻三果。但是现在的居士学佛,如果要专心修法,就不能兼顾家庭、事业,要家庭与修法并进,获证声闻果位,以现在的居家根器而言,并不容易。故仿似念佛法门为最适宜,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于净土中稳当修行,更比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容易悟道、证果。

  观法无我的「法」,其中之一法,便是指十二因缘法。观法无我的「观」字,即是指当学佛者将前述观身体、观感受、观心诚的观照基础建立后,才能以一颗坚固的「净定之心」,进入对甚深因缘法的醒悟、思惟、观法之中而无疑惑。

  如杂阿含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就是在长劫修行中,证觉轮回生死因缘的源头,而将其所觉所悟因缘法次第生起的原因及次第灭除的因由,告诉我们后学弟子,目的就是要我们也踏着佛陀证觉「内容」的脚步,在入静时,保持观法觉照,了了觉知:「是什么原因生起,而使我至今仍停留在生死轮回中?什么原因没有?就能使我超出轮回,不受生死?……。哦!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如果没有生的缘,当然不会有老死,而生的『缘』就是……。」唯有我们在入静时,清清楚楚知道:要超脱身心轮回生死的关键,不是专注在色身呼吸、气脉、心脏……停止跳动的成就,不是生理上唯物升华的结晶。而是心力在摆脱色身的禁锢后,对生死束缚的源头——十二因缘法还灭过程彻彻底底的超脱与证悟。

  学佛者唯有经常保持一颗净定之心,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依十二因缘法入观、思惟,踏着佛陀证觉的脚步,确实从斩断生死源头的「生缘」做去,为自己制造来世出苦的机会。当我们确实依十二因缘还灭的过程去做,此时才能真正得到「因缘法」的受用。

  「诸法无我」的内容,便是建立在一个修行者,于动静一如的修持中而证觉的,是建立在修定中禅思的基础上,不是停留在听闻佛法理论上思考、理解的见地上。体证万法无我的根本法观入手处,即是以此「禅思」为基础。如果不在修定中奠定「观慧」的基础,要想直接从闻法、论法的辩理上,顿见因缘法的真谛,或者直接从没有智证的空观中顿悟空性,顿悟「无生」之理,那么佛就不需要在无量劫中勤苦修行,才能将其在定慧中证觉的甚深因缘法的内容告诉我们了。

  当一个悟道者,能够在禅思中以甚深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源,观破了无明的根本,照见五蕴无我、无我所拥有的一切,识不缘行、行不缘识,便能亲证法界唯识所现空、无我的真理,亲见十二因缘法的本源处。

  戊、净土众生如何依四念处修观?

  极乐世界的修道者,对于「身、受、心、法」此四种慧观法门,更能比娑婆世界的禅修者观想得力:

  一、净土众生在色身观照方面:可从「带有身光的清净化身相」中直接依般若性空真谛,观照五蕴皆空,不会贪着色身的光明、清净。从体证性空真理中,如实知见眼耳鼻舌身意而如实知见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二、净土众生在觉受观照方面:当其进入修定时,必能从身识的感觉中,如实知见内外的喜乐觉受,生无来处,去无去处,了了分明,心不散乱。就在念念分明的精神统一状态中,进入无漏思惟中,真实知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根源处,又真实知见空中无色声香味触法,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三、净土众生在心识观照方面:当其以明利的心眼,在清净的禅思中,念念观破心识刹那无常、空无自体的生灭现象时,便能念念掌握其心识,不令散乱。就在其了了分明心识活动空无自性的情况下,如实知见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又真实知见空中无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而藉此心观念处,照见十八界皆空,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四、净土众生在万法观照方面:当天人众生依「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修行,从精进禅修中,了悟甚深因缘法的性空法义时,便能做十二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本,照见宇宙万法,唯识所现,宇宙万法,唯一法界的真谛。净土众生的智慧观照力之所以会如此的明利,除了在净土中受到佛菩萨的教化外,皆因往生前,曾经种下听闻、思惟解脱佛法的深厚善根,才能在净土修行时,迅速悟道、证果。故凡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均因随缘闻法,广播解脱知见资粮。

  (5)什么是定根?

  甲、四禅与四果不同

  从学习观照甚深因缘法的生起与灭除,到进入深入的禅观之中,这个中间必须经过四禅定的修学阶位。五根中的定根,便是指色界的四种禅定,或称为四神足。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定根者,当知即是四禅。」

  一个修行者,当信根、精进根、念根等的解脱知见准备齐全,具备了脱生死的利根器,便能安稳的进入悟道、修定的阶段。四禅定的扼要内容,曾在第十一愿中有过说明。色界天的四禅定,本是通于外道所修;但佛弟子与外道修禅的方法与基础观念,有看根本的不同,虽然同入色界四禅定,但所入的禅定境界,亦因个人的根器、思想、生理、心理、智慧、福德……等多种因缘不同,而证人的禅定现量,各有深、浅、粗、细的明显差别。佛为了要区分佛弟子的根本修因与外道所入四禅定证境不同,而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做区分。佛弟子因个人多劫以来修禅根器不同,获证初果后不一定要经过四禅,四空定的顺序过程,才能证果解脱。这在阿含经及俱舍论等经论中,有详细说明。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于禅定发相的次第与邪正有明确详细的辨正,今以其所示配合阿含经,做为定根的略解。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尘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杂阿含卷三十一说:「若比丘苦行、若形、苦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欲界大天虽然尚有淫欲行为,但是比较微薄,与人间的行淫方式不同。如正脉以一偈说明:「四王仞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淫欲行。」

  人间的众生,因为一直以贪淫等为重,所以形成浊气业网,共同居住在五欲境界里,跳不出去。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种种禅修的磨炼方法,跳出这个五欲六尘所形成的浊气业网境界,进入另一层次的精神升华的修养领域。唯有当内在精神生命经过洗炼、提升,才能在明亮的心镜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恍然大悟世间的五欲境界,如梦中里,镜中像,正是自己五欲行为所勾划、禁锢的范畴。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进入对内在生命的觉照中

  出家修行者,觉悟了五欲境界的短暂不实,转眼成空,而首先在「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中下手远离。离欲的饮,正是指的「五欲」的饮。唯有淡薄了五欲,才能在禅修中有根本的成就。而当一个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间,逐渐远离了五欲外尘浊恶之法,少动多静,便能渐渐由散动之心转为定静之心,进入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中。「有觉有观」,正是说的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观察。

  通常人的感觉与观察,都是向外尘境界驰流。唯有当内心经过禅定的锻炼后,才能背尘合觉,由外转内,首先于欲界的定境中看到自己身内的五脏六腑,体内诸虫,脏秽不净。至此程度,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身不净,才能彻底「觉」、「观」成就。

  (丙)依个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现禅境也不同

  佛弟子因个人入禅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初步的定境中所显发的境界也不相同。如有人从观息法门入门修禅,有人从不净观入门修禅,有人以慈心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因缘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念佛观入门修禅……。凡此种种,皆因下手入门处不同,再加上个人宿世及今生所修智慧、福德、善根、习气、观念、见解、生理、心理……种种状况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禅定发相。

  经中说:「觉观多者(杂思乱想多者),教修数习观。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瞋恚多者,教修慈心观,以治瞋病。愚痴多者(世智辩聪,分别筹量世出世法,不得正慧,邪心取理之人),教观因缘。障道多者,教令念佛……。」此乃依个人根器、心病不同,而所教对治调心、入禅的方式,也不相同。今仅以四禅证境的表相次第,来做四禅的说明。

  (丁)初禅发相

  论上说,「离生喜乐」的「喜乐」,乃是从制伏了「五欲」的贪执后,经过「欲界定」,在色界初禅的定境中所产生的法喜禅乐之心。「有觉有观」,即是指禅行者在欲界定未到初禅定的中间,会在身心上显发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十六触,对此十六种触动等善法而转现的定、空、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异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觉观而言。(此十六触通外道,又因个人的知见、习气、善根、生理、心理、潜意识状态……及所修法门种种不同,显发的情况也不相同。此处只是依论上所述,照本宣说而已。)

  如论中说:「第一、初禅发相者:行者从未到初禅地中间,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初禅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二一、明净,四、喜乐,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法,与动俱生,名动眷属胜妙功德庄严动法……。」

  「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故名初禅。余触发者,即前所谓十六触。……,此十六种触显发时,悉有善法功德眷属,如前动触中说。行者因未到初禅地,发如是等种种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触发。也就是说,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

  (戊)释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之意

  「因此十六触法于身根而产生,由心识而察觉,所以称为『有觉』。行者得初禅,未曾所得善法诸功德故,心大惊悟(觉名惊悟)……:但此觉生时,与欲界身根所产生的知觉有异,何以故?因与定等善法一时俱发……。后细心分别十六触等所转现的善法功德,如粗则离,如善则修,所以名为『有观』。……因细心分别思量,觉知十六触等微妙珍宝,昔所未逢,所以心喜庆悦……,由于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为『喜』。行者于欢喜已后,其心恬然,受于触中之乐,乐法娱心,安稳恬愉,故名为『乐』。(此即经上所说离生『喜乐』二字的解释)……。经久,受乐心息,虽有觉触等事,而心不缘,既无分散,定住寂静故,故名为『一心』」。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初禅证境顿了生死

  这即是初禅发相的略解。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初禅时,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无常、苦、空、非我思惟……,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也就是论上所说的「有人得初禅时,即于此定中所呈现的空、明净、喜悦、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心调柔软的境界现前中,顿断见、思二惑,显发见、思无漏法,达到涅槃境界。达亦有二种:一者任运自达,二者修观乃达。」

  由此可知,利根器的佛弟子(如净土天人),在悟道、证初禅时,(悟道者不一定证初禅,证初禅者也不一定是悟道者),可因其慧根的觉照功深,不着初禅证境,直观色界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皆空,顿断无始烦恼,证得涅槃解脱,不一定要经过二禅、三禅……的过程,方可证果(此乃前生已修,乃能顿超)。

  (庚)利根佛弟子证初禅后或以五种方式进修证入涅槃

  杂阿含又说:「有的佛弟子,在证初禅发相时,因智慧观照力不够,不得顿超解脱。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观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槃(在今生禅修生命终了的中阴身中,慧根观照得力,顿超生死)。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在上升色界天上现生中,用功不久,即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天上,经久用功,才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乐(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乐(生到色界天上后,再转生其他天界进修,获证涅槃。)

  (辛)钝根佛弟子证初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经上又说:「佛弟子证入初禅后,若不能以前述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入涅槃。只能以此欲法、念法、乐法的功德力量,上升色界初禅大梵天中,或上升初禅梵辅天中,或上升初禅其他梵身天中……。」

  由此可知,若是佛弟子在悟道、获证初禅时,不能以慧根观照力,直取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观照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证入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夫深浅,依次上升初禅天的三层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循次渐进的长期进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发相

  因初禅觉观二法,障碍二禅内净之心生起,所以修道者欲入二禅,必须加功用行,深心厌离初禅觉观动心(息有觉有观)。在修行者超离初禅,二禅末生之时,于其中间,也有定法生起,倘若行者心不忧悔、退缩,一心加功用行,使定法经久不失不退,专心不止。于后,其心便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于二禅中,也有内净十种功德眷属俱发之义,即: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开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具如初禅发相。但因初禅从觉观生喜乐,与身识相应:二禅所生喜乐,乃是灭初禅有觉有观,从内心寂净定中而生。故杂阿含经上说:「二禅证境,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二禅证境顿了生死

  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二禅时,彼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痞、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必生厌离,怖畏防护……,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一类佛弟子虽然在初禅证境,未能顿证涅槃,但是在进入二禅修持中,仍可运用其慧根的觉照功力,不着二禅:定、空、明净、喜乐……等十种功德发相,直观二禅的色受想行识之法空无自性,顿断烦恼,得证阿罗汉果位。

  (丙)钝根佛弟子证二禅后继续生到其他天上进修

  卷三十一又说:「若证二禅发相,又因智慧观照力不足,不得了脱生死,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觉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乐(如前说)。若不尔者,取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取有行般涅乐。若不尔者,取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尔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之力,生自性光音天。若不尔者,生无量光天。若不尔者,生少光天。」

  也就是说,如果佛弟子在证入二禅时,不能即时以慧根观照力,直证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等持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人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力深浅,依次上升二禅三层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受其禅定果报,继续进修。

  丁、三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贪喜舍住,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乐住,第三禅具足住。」

  二禅定境,虽从内心寂净而显发,但是大喜之心勇猛启动,定不牢固,只会诳诱行者的心念,贪看其勇动之喜,误认为二禅即是安稳涅槃之处。行者若是以智慧观心,便知有喜动之心,则尚在生死动转之中,故应不受二禅勇动之喜,继续加功用行(离贪喜、舍住)。如能一心修习,用功不止,则其心湛然安静。当舍离二禅定境,三禅乐定末发的中间,虽不加功用行,其心自然澄静,此即获得三禅未到地的定法。而后,其心泯然寂静,不依内外,证入三禅定境。当契入三禅时,无二禅动勇之喜心,但有绵绵之禅乐,从内心而发。于乐发时,亦有功德眷属:胜定、空寂、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十法,具如初禅、二禅发相。

  在三禅乐定初生时,尚未周遍全身,于此中间,如果贪看刚刚生起的禅乐,乐定便不会增长起来,通至全身。佛弟子因为有性空智慧做基础,所以不会贪染此绵绵美妙的乐定。如果外道行者证入三禅,则大多以身见为重,贪着三禅绵绵之乐,其心迷醉于此,不能进步,误以为得道。所以阿含经上说,佛弟子至此三禅乐定初生之时,应当川三种法,促使正念、正智生起来,以此念、慧因缘觉照、调适乐定,如此乐法必定增长遍身。(即经上所说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舍、念、乐住。)

  当乐定遍满全身时,身上的所有毛孔,都感到欣悦快乐……。在这个时候,心识不对外尘五境,唯有乐法从意识而生,内外充满,恬愉快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三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如果是利根比丘,得证三禅时,便能以念慧观照力,思惟三禅乐法,无常、苦、空、无我,则可当下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也可以如前述初禅、二禅修行者一样的以念法、乐法的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即运用慧根观照力,顿断三界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涅槃。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证入涅槃……。」

  (丙)钝根佛弟子证三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三禅时,贪看三禅乐定,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式证得涅槃,就只有依其所修定慧功力的深浅,依次上升三禅天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等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进修。

  戊、四禅略解

  (甲)四禅发相及生理反应现象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行者若对三禅乐境,用心守护、爱着,不容易进步。一旦失坏,仍会令人产生烦恼。所以经上说,三禅乐境,犹是无常乐法,有爱乐之心,便会令心不得清净。所以佛教圣弟子既然深见三禅乐法的后面,仍有大苦变异之患,应当运用智慧观照力,一心舍离此遍身筑法,求入四禅不动定。当舍离三禅定,未到四禅定的中间,必有定法像初禅、二禅、三禅定法一样的显发。佛弟子在中间定法之中,修行不止,则心逐渐远离乐动之念,心无散动。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体内呼吸风相、气相到四禅时才彻底断舍),苦乐之心俱舍,证入四禅定中。(有说:初禅定中,外呼吸停止,内部呼吸活动起来,二禅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脉博也停止。

  三禅定中,除了呼吸、脉博停止:心念也停止,没有一切妄想。四禅定中,不但呼吸、脉博、心念停止,气也停止。有说:初禅「念住」,心念专一;二禅「气住」,心念专一,但呼吸停止,鼻孔与肺部呼吸停止,皮肤呼吸没有完全停止;三礼「脉住」,脉博(心脏)跳动非常缓慢,隔一两个钟头,偶而跳动一下;四禅舍念清净,念头空却。有说……。)对于生理过程在禅定中的转换情形,各家说法不一。此牵涉到个人的佛法知见、精神状态、智力观点、生理现象……及个人观照力的细微度各各不同,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异解,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佛经中为何不谈在禅定中研呈现的生理反应现象原因之一……。今以佛论为主,当行者证入四禅时,体内风相、气相完全停止(出入息断),此时与舍受相应,舍念清净,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功德与前三礼俱同。

  四禅定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远离喜乐动转之念,没有丝毫乱想杂念,正念坚固,犹如虚空。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亦无若干种种色相,成就内心净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虽对众缘,而心无动念。因此称四禅为不动定,亦名真色定,亦名不动智慧。

  (乙)佛弟子四禅定与外道四禅定证量的不同点

  利根器的佛弟子,当证入四禅后,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莫不从此定而出。若是外道证人四禅定,因定前没有佛法福慧因缘做基础,则没有正念、正智从此定而发。故佛弟子与外道虽同入四禅定,但证量有着明显的粗、细、深、浅、广、狭……的差异。故佛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证果现量来做区分。

  因为此四禅寂静不动因缘,故阿含经上说,佛弟子修定以四禅为根本。在佛弟子的禅定功力不及四禅定时,都是不稳当的定法,有随时因贪着禅乐而丧失禅定,堕落恶道的危险。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四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证入四禅时,不看四禅定法,则可当下运用念、慧观照力,照见五蕴皆空,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亦可和前述初禅、二禅、三禅修行者一样,以念法、乐法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今生修禅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便运用慧根观照力,顿灭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阿罗汉果。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如五不还天),才证入涅槃……。」

  (丁)钝根佛弟子谊四禅后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不肯舍离四禅定法,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法证入涅槃。就只有依其定慧力的深浅,依次上升色界四禅天的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乃至无色界四空定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长期进修……。

  己、净土众生修禅的情形

  西方净土的天人众生,在弥陀与诸大菩萨教导下,有深厚的解脱知见基础。以此坚固的正见资粮,修持禅定,必然能随其根器,安稳的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禅定证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彼国众生,其心柔软调伏……,获得深心、定心……,深入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道明力……。」皆随个人定慧深浅,而契入与其根器相应的定境。

  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初禅时,即观照初禅约五蕴色法,性空如幻,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二禅时,乃运用其禅观的智慧力,觉悟二禅五蕴色法,无常苦空,断尽妄惑,得证声闻四果。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三禅或四禅时,又辗转进修,才觉悟三禅、四禅色法空无自性,证入涅槃果位。有的……。

  因为天人众生的深入禅定,获证解脱,而圆满了阿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十方众生到「净土中修持正定,最后必然证入涅槃」的修行解脱大愿。而「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则是由这第十六个「修行根本愿——听闻解脱正法——三十七助道品」而开衍。听闻三十七助道品法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者依闻法、思法的正规修学途径而从悟道步入四禅定的根本修行理想。因此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如果能随缘听闻善知识讲解具有解脱正见的四禅定修证次第,用来做为往生西方步入涅槃解脱的基础正见资粮,必能帮助我们在净土中,早日悟道、修定、证果,达到往生西方净土了脱生死的根本目的。

  (6)什么是慧根?

  甲、佛弟子与外道禅修者最重要的分界点在那里?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外道修行者虽与佛弟子同修禅定,但因有无佛法的解脱知见做基础,大体上,在进入色界四禅天的修行路上,呈现两条叉路:外道禅者进入无想定的空寂境界,再依次经过无色界四空定的禅修境界。利根器的佛弟子,在进入四禅定后,便能直接运用性空观慧,照见四禅五蕴之法空无自性,此时平常熏习的解脱知见,在无漏智慧的观照中,页实现前。

  此即说明了,世间禅者与佛弟子禅修成果不同之处,在于修定前,乃至修定中「慧根的熏习」上。

  如佛刚出家时,处处寻访外教梵志求道,在精进修行下,护证四禅、四空定而不得生死解脱。究其原因,因没有种下解脱的「慧根」,无论其禅定境界有多高深,也与解脱无关(中阿含卷五十六)。

  如佛解释佛受人供养与外道受人供养不同的地方说:「外道言:佛有五事令弟子恭敬供养:一、粗衣知足,二、粗食知足,三、少食,四、粗住止床座知足,五、禅坐。佛辨正说:佛不以此五事受人供养。佛另有五事受弟子恭敬、尊重、供养:一、无上戒,二、无上智慧,三、无上知见,四、若有弟子来问法义,令其悦意、欢喜而去,五、佛与弟子于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待至彼岸,无疑、无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中阿含卷五十七)

  佛又解释比丘因为十法受到众比丘及梵行者的恭敬、尊重:「一、修习禁戒;二、广学多闻;三、为众生做善知识;四、成就远离身及心之染着;五、乐于禅坐,内行正止(定),亦不离伺(觉),成就于观(慧),增长空行;六、不贪知足;七、常行于念,成就正念;八、常行精进,断恶修善;九、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慧灭尽苦谛;十、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不受后有……。」(中阿含卷三十六)

  这里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问题:佛及佛弟子修行解脱最主要的关键,不是在少食、禅坐、苦行上而获得成就,而是在「无上戒、无上智慧、无上知见、无上法义,法法融通『慧根』的开启上」。少食、禅坐、苦行,乃是修道上必备的助道法。

  如佛开导弟子不可因苦行而得道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天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趋于涅槃。」(中阿含卷四十三)

  又说:「佛弟子不因佛苦行、禅定、得神通而随佛出家修行,佛弟子依佛所证无上解脱智慧而出家、修梵行。」(中阿含卷二十六)

  虽说不可因苦行而得道,但修行必要以少食、苦修、禅定为不可缺少的助道法,才能专修成就。如佛说:「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中阿含卷五十一)

  乙、佛弟子无论持戒、修定都不离智慧觉照

  佛清楚的告诫弟子说,「慧根」是修行解脱的根本。无论佛弟子持戒、修定,都不离慧观的觉照。如佛指导弟子「以慧观戒」的道理说:「身业口业者,我施设是戒……,若心有欲、有恚、有痴,当知不善戒从是心生;若心无欲、无恚、无痴,当知善戒从是心生。圣弟子以慧观『心』生善戒或不善戒,善念或不善念;当圣弟子行戒、不着戒,泯着善戒意,灭者不善戒心,付持八正道,以慧导定,深入正定之中,便能解脱一切淫怒痴。」(中阿含卷四十七)

  佛又说明了佛弟子与外道虽然同入禅定之中,但佛弟子不论在何种定中,都不离正念正智正思惟的慧观觉照,与外道专注「空定」境界不同。如佛说:「若比丘在禅修中,不染苦觉、乐觉、忧觉此三觉,必得契入解脱之路,超四禅,唯存于舍,极清净,若着,便移入四空处定中。放在舍心四禅时,于四空处定,以慧观知,是有为、无常法,不入四空处定中。彼于尔时,不复有为,亦无所思,谓有及无,彼受身最后觉……。」(中阿含卷四十二)

  又说:「佛弟子从四禅至四空定,均依智慧一一观察:若生此法,令我住,令我升进,则依此法前进;若生此法,令我退失禅定,则不依此法,令定退失;又复观察,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无论在何『相应』定境,皆不离智慧觉照,乃至漏尽。」(中阿含卷四十六)

  丙、通达七法必证解脱道

  佛又深入说明了「解脱道」由「慧根」而得证的重点,如佛说:「有漏烦恼,从七法断:一、有漏从圣法知见断,二、有漏从守护六根断,三、有漏从远离恶知识断,四、有漏从用帮助修道时所需的四事供养助道缘断,五、有漏从遇诸饥渴病苦忍之,精进修行断,六、有漏从除三毒欲念断,七、有漏从思惟七觉支、四圣谛等法,离欲、不生烦恼忧凄断。」(中阿含卷二)

  又说:「道从七法得: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无智愚痴得。」(中阿含卷十八)

  丁、慧根的基础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

  在阿含经上十分详细的开示了「解脱道」是奠定在「慧根」的筑基上,而慧根的坚固基础是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如杂阿含卷十六说:「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修行者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此段经文说明了:一个不能知苦、悟苦、厌苦、离苦的求道者,是绝不会对苦痛的世间产生极大的厌离心,是绝对不能进入深刻的慧观禅修中。相对的,一个不悟世间「苦」的念佛者,绝对不会坚定的发出想要出离世间生死的决心,将心念时时刻刻朝向极乐世界前进。而「知苦、悟苦、厌苦、离苦」的目的,就是为了灭苦、悟道、解脱做准备,而如何灭苦?是解脱生死者最需要理解的问题:如中阿含卷七说:「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苦集灭道的『集』义(谓众生实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若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若不染不着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一切作业,不染不着六界、内六处,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如果平常只善于修定,而不在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知见上,多加思惟、体悟,那必然有定无慧,在三禅后,势必进入四禅无想的状态,慧观不现前。如果平素禅修中,对无常的身心有深刻慧观的领悟,定慧等修,则可在进入层层禅观中,当下运用平素累积深厚的慧修之力,照见层层禅定界内皆具有「苦、集、灭、道」,因缘生灭道理的显相,不看禅相,返本还源,顿了生死。

  戊、以慧为导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证意义

  苦集灭道的「灭」谛,同为禅修者及念佛者根本追求的目标。只是禅修者将「寂灭解脱」的目标放在今生,而念佛者将「了脱生死」的理想,放在极乐世界。苦集灭道的道谛,即是指的八正道——八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十一愿中已有说明)。修行解脱的基本资粮,便是建立在八正道的出世解脱正见上;而出世解脱的正见,则是建立在一个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的悟道者身上。而一个悟道者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力量的来源,是源自于以智导定,由定得慧而使戒体巩固的戒定慧三学根本修行的力量上(阿含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欲成就信根者,应作如是学: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唯苦灭、苦息,乃能尽生死因,得涅槃乐……,作是学者,必以慧为导,是慧所持,故五根,以慧为首,不同外道所行。」

  又说:「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

  由此可知,五根的修证过程,是由最初对「佛、法、僧、戒」意义的慢慢学习、领会,而逐渐在用功、精进中,熏习、思惟四念处等解脱正见法义,由净念的增长,而悟苦、离苦、断苦、厌欲、离欲,在进入由慧劝戒,以慧导定的修学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先证声闻初果,巩固「信根」,再视了脱生死为唯一追求的理想,勇猛精进,加强修定(精进根),正念正智摄持身心(念根巩固),依次得证二果、三果,证入甚深禅定(定根巩固),最后定慧等持,得证阿罗汉果,解脱智慧现前(慧根稳固)。

  己、往生净土者宿世皆对慧根有深厚的熏习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往生前,对于慧学——四圣谛的学习,宿有深厚的熏习基础,因此在净土中,能够时时刻刻皆在体悟「有身即苦」的自我身心解放中,领悟生死因缘的来源处,而进入彻底的厌欲、离欲、知苦、悟苦、离苦、持戒、修定的证道启悟中,彻底斩断了潜伏在八识田中「心苦的种子」。因此净土的修道众生,乃是学佛者最佳的修行伴侣。故凡是能够往生净土的莲友、势必宿世已经听闻、并依大悲心修习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趋向解脱之道的法义(苦集灭道的「道」义),才能在净土中,继续依三十七道品,修学解脱之法,与宿缘法侣、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仅找到了最理想的修行伴侣,也为自己未来的成佛道上选择了一条最安稳的修行道路。

  6、什么是五力?

  当任何一个佛弟子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种根本朝向了脱生死的佛法知见修学、稳固了,便能在修行的过程,生出五种不退转的坚固道力。

  一、信力——当我们对「佛法僧戒」的根本信念,日日培植、增长,久而久之,必会产生坚固、不动、不疑的悟道力量。

  二、精进力——当我们不断勤勉地止恶行善,闻法、修行,时日一久,必能令身心产生惊人的精进力,破除身心一切懈怠。

  三、念力——当我们对「观身不净、观爱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慧观法门一一努力反省、观察,日积月累,必能产生净念相继的道力,破除一切邪念,永不现前。

  四、定力——当我们的禅修程度,达到四禅的功力,必能产生坚定、甚深的禅定力量。

  五、意力——当我们对四圣谛的领悟与熏习,到达无疑、无动的程度,必能产生清净、坚固的法眼慧力,从此对解脱佛法,不动、不摇,一心修证,必了生死。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无论下、中、上根器,均依菩萨法,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法义的体会、启悟下,而生出五种坚固不退的道力:一、对「佛法僧戒」产生四不坏信的坚定不退信念:二、对止恶行善、听闻善法产生精进不退的修学力量;三、对「身、受、心、法」四念处产生慧观坚固的正念力量;四、对修习禅定产生禅修不退的坚固道力;五、对四圣谛产生坚固智慧的悟道、解脱力量。

  反观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大多争名逐利,崇尚玄谈,而不顾实修实证。身为一个佛教徒,如果稍微能回顾自己在皈依、学法的历程中,有没有藉看闻法、修行的力量,消化现在正在现前的些许身心烦恼,便能知道自始至终自己有没有在「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的筑基修行道路上,下周点滴的反省、学习功夫了。

  7、七菩提的意义

  (1)什么是七菩提?

  七菩提,就是七觉支。七觉支即是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种循次渐进学佛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修行方法。

  如杂阿含卷二十七说:「择法觉支即是指对善法及不善法的分辨、抉择,念觉支即是指四念处,精进觉支即是指四正断,喜觉支即是指在精进修行中,因为远离爱欲,而在禅修中所产生的法喜、觉照之心。倚息觉支即是指对身倚息、心倚息(出入息相)的反观、觉照,意指观息法门。或将倚息觉支翻译成轻安觉支,意指在禅修中因获得法喜禅乐,而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产生轻安之乐。定觉支即是指四禅定,舍觉支即是指舍离三界一切苦乐之心,而与断界、无欲界、灭界相应。」

  卷二十六又说:「七觉支以念觉支为首。」一个佛弟子,要使抉择真伪佛法的真正分辨智慧——择法觉支,能够坚固起来,则必须透过身心净化的实际内炼功夫,从对身体、对感受、对心识、对真理,经过长期细腻的观察、思惟、分辨、正念觉照,才能产生对佛法坚定、不动的抉择能力。而四念处——对佛法正思惟能力的产生,乃是根源于择法觉支——五力中的信力,对解脱佛法——正见信解力的坚固智慧。因此念觉支与择法觉支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佛弟子择法觉文及念觉支修学稳固了,精进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也比较能够生起来(精进觉支)。当一个佛弟子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生了起来,便能够进一步在观法、修定中得到法喜的利益(喜觉支),身心依息而修,远离粗重烦恼之境,轻利安适之感,油然而生(倚息觉支「轻安觉支」),而令心安住寂境之中,明明朗朗,智慧觉照,经过初禅、二禅、三禅的修持,进一步放舍了禅定中喜乐之心,成就不忧不喜的平等舍定心态(定觉支),坚固出世智慧的觉悟之路;最后就在弃舍、断除三界中一切贪念、瞋念、无明之念的当下,现身体证解脱境界。(舍觉支——五力中的慧力)

  (2)净土众生如何修七菩提?

  从七觉支的修证次第,可知要成就出世真实的智慧,一定要在修行之初有巩固的佛法正见资粮做基础。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弥陀及诸大菩萨教导下,便具备了明利的佛法智慧,去芜存菁,斩除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烦恼障碍(择法觉支);再以四念处净炼身心:坚固了对身、受:全、法的觉照力后(念觉支),便令一切意念中的邪法种子,不再生起;进而以坚毅不挠的精进力(精进觉支),在向法、修行的过程中,得到法喜的「相应」之乐(喜觉支);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进入轻利安适的修定中(轻安觉支);当其八识田中的妄念种子在修定中逐渐断除,净念坚固时,便契证甚深禅观的修持中(定觉支)。因净土众生宿慧深厚,不必一个个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渐次修证顺序,根器高者,在闻法中,便能顿了生死,或在禅觉中,顿了生死,顿舍一切障道因缘,体证寂灭解脱之境,继续走向佛道的深广修证之路……。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是最精进的求道者,他们踏看佛陀修行的道路,走向最坚定最直接的真理觉悟之路。净土中有那么好的修行环境、修行伴侣,我们为什么不去呢!?

  8、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义,已在十一「正定解脱」愿中,依念佛者的八正道及禅行者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不再赘述。如:

  一、正见——即五根中的信根,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

  二、正思惟——即五根中的念根——四念处、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及七觉支中的念觉支。

  三、正精进——即五根中的精进根——四正断,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

  四、正语、正业、正命——包涵在五根中的信根、精进根中及七觉支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内。

  五、正念——亦涵盖在五根中的念根内及七觉支的念觉支中。

  六、正定——即五根中的定根及七觉支中的定觉支。

  由上所述,可知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义,实涵盖了三十七道品,涵摄了根本修行的佛法。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亦包涵此三十七道品,只是悲智愿行有深浅不同而已。而其中的五根,更融通了四不坏净、四念处、四正断、四禅(四如意足)、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重要根本的佛法。声闻佛法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佛法亦是以三十七道品为自净化他的必备骨架。重视根本、往下扎根,才能预见果实累累的将来。无论在人间、在天上、在净土乃至在十方诸佛世界,都是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教导众生往上攀登、稳定根基的学法基础,因此说本愿是阿弥陀佛教导净土众生正视善法善行的「修行根本愿」,欲往生净土,早日听闻解脱正法,修行、证果的莲友,切不可忽视本愿三十七助道品思惟、熏习的重要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