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两个七马上就结束了,大多数人用功都有很大的进步,都有收获,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进步。身体上的变化是大家越坐越有劲,越走越有劲,腿子也没有翻得那么厉害了,昏沉看起来也少一些了,这些进步都是很明显的。从心态方面来说,打坐的自觉性逐步在提高,都能自觉到禅堂来接受这种基本的训练,而且从每个人的表情上看得出来,勉强来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表情都很喜悦。这两个七下来,各位确实是有所进步,居士那一边也是一样,不管是观音殿还是净业堂,经过这一两个七,大家都很欢喜,有的甚至积极的报名要参加五个七,这都是一些非常好的现象。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经过两个星期的打坐,在生理上心理上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这是由于我们用功不得法。用功不得法的原因,有的是出于急躁,有的是姿势不规范,总的来说就是五事没调好。五事调好了,我们身心上的种种障碍,只会随着打坐时间的增加而逐步消除。由于我们观照呼吸的时候,有的人希望马上能够见到效果,心情比较急躁,这样就容易上火,而且只晓得一味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这样最容易出偏差。观呼吸的点应该是游动的,随着身心的状况不断改变而转移你的注意力,比如说午饭后的午板香,昏沉往往比较重,那就要把观呼吸的注意力放在鼻孔上,你稍微往上提一提,精神就会抖擞起来。昏沉没有了,就要把呼吸又恢复到正常。就是说还是要让呼吸吸进去呼出来,最好是慢慢慢慢地到达丹田。
在一般情况下,按照正常要求观呼吸,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转移注意力。有时候妄想特别多坐不住,你就把注意力往下面转移,注意丹田这一块,这个注意力放在丹田,你的心慢慢就会静止下来,沉淀下来。心沉下来了,妄想自然就会减少。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人又会昏沉想睡觉,你随之再让呼吸恢复正常的运作,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恢复到正常的运作轨道上来。
观呼吸时念头提得过猛,就会感到头脑发胀,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上座的时候轻轻地坐稳了,轻轻的把内部的浊气呼几口出来,当然不要有响动,只是下意识地做,就能把内部积的淤气散发出来。正式入座以后,你可以把念头的注意力转移到绿地上,观想眼前有一片绿地,不要观想蓝天,观蓝天气就会往上,人的呼吸会随着意念转移,尽管你只是意念在动,气息也会随着意念转移。你头脑发胀的时候,你可以转移注意力,观想眼前出现一片绿地或者一汪清水,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观想,应该立马就可以清凉。但是一定要用比较强的心力去观照,否则的话就达不到效果。如果一支香头脑发胀的毛病还不能恢复正常,你可以观一支香,一旦恢复正常了,你的呼吸也恢复正常的运作,不再观绿地观水池。这都是一些临时运用的办法,为了调节身心的某些不协调而采取的临时办法,当然也有人专门观绿地也能够得定,因为绿色代表生命代表清凉,观久了以后念和大自然合为一体了,你心地会获得清凉。
你可以灵活掌握这样一些办法,在身体上出现毛病时可以加以运用。比如说脖子扭了,腰扭了,岔气了,打坐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打坐的姿势要规范。特别是初学打坐的人腿子疼的时候,往往就会把身子扭曲过来,不能按照正常姿势那样打坐,这样很危险,容易岔气,会引起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疼痛是因为血脉不通,血脉到那个地方被堵塞了,还是气的问题,还是呼吸的问题。打坐一定要有正确规范的姿势,就是要端身正坐,脊背要挺起,身子微微向前倾斜,使这个尾闾打开,那么坐的地方形成一个三角形,坐起来就非常稳,这样就不会发生偏差。万一腿子疼得厉害的时候,你也不要勉强,硬是要熬过这一支香,如果你身体不会发生问题当然也可以熬,腿子这一关总是要熬过去,但是你万万不要因为练腿子而使身体其他部位出偏差,那就会给以后的打坐带来障碍。
我们打坐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背,靠着背坐在那里确实感到舒服,但它有两点问题,一点是你靠坐在那里腰就不能够挺直,这个姿势就不规范,容易使身体的某一部位出现障碍。其次你靠着很舒服,昏沉马上就来了,就会睡着。打坐不要靠,也不要趴,有的人坐久了身子就会向前趴,趴在那里容易使呼吸不顺,气憋在那个地方,憋在那里就引起身体内部的各种障碍。
打坐很容易上火,每天晚上一定要洗了脚再去睡觉,你不洗脚,眼睛就会模糊不清,头脑也不清爽。每天晚上把脚泡一泡,洗一洗,人会很舒服,对修行调身会有很多好处。这些都是禅堂里的老参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特别是像每天要洗脚,这好像是一件生活当中的小事,但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却非常重要。虚云老和尚每天晚上一定要洗脚,虽然老和尚不出汗也没什么味道,但是老人家还是照样每天洗脚,侍者必须每天把热水打好,他把脚放在那里泡,要泡很长时间。因为虚老老是盘着腿子,很少有时间不盘腿子,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某一种姿势坐久了必然会有其他的反应,那就要用一些辅助的因素和条件,排除这些对身体不利的因素。过来人的这些生活方式和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初学者借鉴,这些事情并不麻烦,养成习惯后,我们的生活会很规律。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规律性特别差,早上听到敲板不起来,等一会听到敲钟第一遍过去了还想再躺一会儿,第二遍钟敲完了还想等一会,等着等着又睡过去了,一定要听到第一声板响,马上一个筋斗爬起来。一个人一定要养成这种坚决心和果断心,以后做事情才会果断。你总是在那个地方磨磨蹭蹭、磨磨蹭蹭,一生的光阴有多少啊?就在磨蹭当中把大好光阴浪费掉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关系到你一生有没有成就的关键性问题,绝对不要小看。
年轻的道友们,你们作为一个修行者,生活要规范,要有规律性,会生活,才能会了生死。我们要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一件大事。生活和生死不二,你能够做到不二了,生死可了,生活也可以过得非常轻安自在。
节选自:净慧长老“净慧禅话”《柏林禅话》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邢台大开元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