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
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烦恼啊!你是多么可畏,故佛于小乘经中,喻之为毒蛇,垢染,枷锁,缠缚等。然又奇怪,同是这烦恼,佛却又于大乘经中喻之为幻化,烟云,菩提,佛种。是事云何?佛道就在烦恼中
在凡位,种种烦恼如条条毒蛇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令我们恐怖不宁。修途中,诸多烦恼障又似座座悬崖,横阻于前路,令我们寸步难行。成道后,又是这一堆堆烦恼,焕然一新,一转成为清净庄严的宝座金台,把我们化生为超凡大圣。
佛道在哪?就在这无边无际的烦恼中,所谓转烦恼为菩提,是为真修道,化黑暗为光明,是为归故乡。例女口四颠倒为众生烦恼。但今则以正智观照,了达诸法性空无自性。化四颠倒为四念处,(苦、空、无常、无我),便是转烦恼成菩提了。又如我们好心助人,前人则骂我虚伪讨好,作为凡夫无不伤心;然为除疑恼,便将佛法作为自救。止智观察诸法实理,种种骂谤唯是名言等假合,缘聚而生,缘散即灭,如燕过寒潭,风越疏竹,转眼即过,来无从,去无至,如幻化般无有实体可存。又观这能骂的他及被骂的我,乃至观察自己被骂后的烦恼,等等皆假缘所生,求其自性实无所得,如是观察,渐渐心朗,眼前烦恼如烟云而去,暗去明采,无明死则慧命活,转烦热为清凉,是为修道。道在烦恼中,除此更无道。
尘世纷纷,人生短暂,烦烦恼恼,多少人由之躺下,摸摸撞撞,又多少人由此站了起来,一举成为出人头地的大圣。佛道无路,它就在这堆烦恼中,在这片无明黑暗里。所以智者修行,不仅不避于烦恼,更将自己临身于中。所谓“引蛇出洞”,烦恼一旦伸出头来,正是根除的好机会,趁此利用起来,用智眼识破它、进而将性空之水溶化它。比如我们被人所打,疼痛之下,嗔恼顿生。这时我们发现嗔毒之蛇从心中爬了出来,才知自己心中原有此烦恼。今既发现,也正是拔出的好机会。便以正智观照,此嗔心无有来处,唯由这“打”缘而生,若无疼痛,嗔亦不生。众缘之中缺一不可,缘聚则生,缘散即灭。既是缘生之法,了无自性,故亦无有一个不变的打体可得。同时这能打的,及所打的人,亦复不出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如是观察,烦恼渐渐消失,心中也越发明悟。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佛道就在烦恼中转,烦恼断尽时,法身自然圆。
修行并非艰难,难则难于不明路,不知道就在足下,在生活点滴中,在这一片无,明妄念里。这片无明,就如暗无天日的长夜,这片夜空,须我们以正念智光去点亮,一旦光明,方知原来是故乡,故乡并非夜阑外,亦非出于光明后,原在其中,早在其中,十垢不染,本自光明,不明的原是我们这对沾满尘垢的凡眼,这个颠倒迷着的妄心,覆盖真如令不得显,隔住光明令不得见,一旦眼明,原来到处皆光亮,一日心开,所到何处不故乡。
在此呼吁,六道中的浪子们,快快醒来,勿再醉生梦死,迷茫流浪。所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令你漂流生死的是这烦恼苦海,今令你游上岸的还是这烦恼海,烦恼是一个,但认识的方向不一样,迷于此然又悟于此。
凡夫修行,往往忽视了烦恼在修程中的作用,多少人初出家,便躲到深山古洞中,自以为很用功,殊不知欲离烦恼而成菩提,了无是处。《维摩诘经》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修途中亦是这样,既不与外界碰撞,心中无量烦恼种子,无处生起现行,一旦迈入尘烟,遇缘生心,则种种烦恼又滚滚而来,才知犹大凡一个。
昔有一住山比丘,山上静坐,数年功夫心觉清净,疑是见道,便向人说。一天卜山乞食,见女色又心生爱染,方知还有烦恼,圣果未证.问佛是否犯大妄语。佛曰“不犯、是多增上慢人。是故修行,不可逃避烦恼,烦恼之污泥,能长养佛果故。如莲花洁净,却出于污泥,泥不污则花不茂。《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曰:“譬如高原陆地,小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作为土石,欲塑成一尊庄严的佛像,要经受雕塑师的敲敲打打,何况一个出世逗人,将要从一个无常臭秽的凡躯,转而成为超越万相的法身理体,岂可不经受烦烦恼恼的干磨万炼。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烦恼则是登峰之梯,无梯则高峰不到。每一个烦恼,在修程中便如这层层登峰之阶,每当我们折服一个烦恼,便如在这条趋顶阶梯上又踏上一步。在凡而言是少了一个烦恼,在圣则是又高出了一地风光,渐渐烦恼断尽,果位自然等齐。圣景高高,原靠这堆烦恼托着青云直上,最终攀上了大觉之位,是故成佛路上,又岂可避开烦恼。原来烦恼是成佛之因,如来之种。例女口《维摩诘经》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答曰:“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嗔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由此可见,烦恼在佛道其地位竟如此之高,故不可避开烦恼,众生也正因为有烦恼故,可以修行成佛,草木却不能。行者们:让我们把每一个烦恼都利用起来吧.沿着这一条条烦恼荆棘,我们可以登上大觉佛位。
烦恼如来截然不同。若能观心实相,本自空寂,因缘无性,心相非有,则实相法中哪有烦恼女口来之别,同时心相非有,亦是非无.因缘之法有无同体,因为同体,所以说无说有,有即非有,无则非无。所以心相皆空无即非无,所以如幻如化,作如是观,便无分别,烦恼如来原都平等。若能识得,如来即在烦恼中。又烦恼是三界有相有漏法,如来则是出世无相无漏,有漏无漏相对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无有有漏,也无无漏,平等一如,不执有相见,不执无相见,如来烦恼一如平等。
烦恼,它是性地上的幻相,真体上的妄用,摄相归性,摄性归体,烦恼空性即是觉性。永嘉大师所谓:“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属即法性。”此如水与波,水相波相虽有动静之别,但二者其性无非是湿。所以见了无明实性,也就离了一切执着。不仅烦恼无所破,就连佛相也无所取,不落有无数量,超过寻思,烦恼如来平等无别。故曰:“识得烦恼即如来”也。
烦恼之法,非实可畏,它女口一座迷宫,唯恐迷倒之辈,识前路,它是那么神秘恐怖,东撞西转困不得出,一旦辨明方向,又是那么清晰了然,出入自如,路不在外,就在迷宫当中,在你足下,其实无出无入,迷宫就在自然中。迷宫亦非迷,愚者自迷失。烦恼亦非烦,凡夫自烦。所谓修行,亦非有条实在的道可修,唯是纠正凡夫迷邪之心。所谓烦恼,它就如随形之影子,躲避烦恼的人,烦恼却逼他更紧,若能不惊不怖,镇定下来仔细端详,烦恼原是自身虚影,一切恐怖便如烟云远去。其实,令我们恐怖的,并非这烦恼虚影,实在是这错觉之心,这个错觉之心,便是覆盖了我们许久许久的无明,若不识得,唯是从受虚惊,应敢于把这片无明揭破,真相大白,烦恼即是法王身,无天无地,万相一平。
所谓:“不到虎穴,焉得虎子。”同样的,不到烦恼之溶炉中锻炼,何能造就一位真人来。烦恼其实并非可怕。虽然吓倒多少门外汉,但却成就无数圣贤来,生死迷途中,它如一位大善知识,万般无奈,硬把迷子逼上道岭。修程中,烦恼又女口一位好道友,互相携手到佛城。现实生活中,烦恼虽如一滩污泥令人讨厌,但却无形中孕育出我们法身慧命来。
行者们:勿被这幻化之法吓倒而畏缩不前,请把你们的船从避风港处开出来,到大风大浪中遨击,否则,何能将船开到安稳的彼岸?一帆风顺的避风港,就如生长于温室中的娇花,永远见不到大自然及星星月亮不口太阳。因为它经受不了风霜。修行亦复如是,不经受寒暑风霜的考磨,就不可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顶天立地毅立于人间,为万万生灵遮风挡雨。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