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诸位专家学者、诸位禅学会的会员:今天很高兴来到上海的圆明讲堂,和大家一块讨论一个话题,就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圆瑛大师是我们中国近代非常卓越的宗教领袖,我们对他老人家非常的崇敬。他36岁那一年主张禅净双修,自称为一吼堂主人。随着他道业的增进,弘法的深广,在他了解到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这些祖师的思想之后,进一步对净土法门有更深的认识,更好的信仰,于是他在弘扬净土一法当中也卓有建树。首先体现在他从禅净双修转向对净土法门的侧重。在他63岁那一年,他在圆明讲堂,就是在这个地方,开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是蕅益大师一部非常重要的净土宗的著述。一位法师能够讲《弥陀要解》,他一定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得到蕅益大师的加持,对净土的事理、性相奥藏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这点体现在圆瑛大师身上是非常明显的。

  他就在讲《弥陀要解》的过程当中,在他63岁那一年,他从一吼堂主人变成了“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他亲自写了一个对联来勉励自己——“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他是对自己的自勉,实际上也是以身作则,是对我们广大四众弟子的一种示范。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只有走念佛求生净土这条道路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当我们看到圆瑛大师从一吼堂主人变成了三求堂主人的时候,我们也都由衷的赞叹:这位老人真是福德、智慧非常深厚,对众生的利益也非常的巨大。因怀着对圆瑛大师的崇仰,在这里我就把圆瑛老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这三求的内涵作为一个主题,来跟大家作一个讨论。

  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他这三个主题实际上揭示了我们末法众生修行的三个重大的科目。我们知道菩萨六度的前五度,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属于修福的范围,当然如果把精进抽出来,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是修福的重大科目。精进是通修福修慧的。第六度般若就是谈智慧问题。修福最后也要导归产生智慧,前五度如盲,第六度般若如目、如眼睛。要开眼了,才能够有智慧,才能使前五度的福转化为一种无为的功德,解脱的资粮,往生净土的资粮。所以福德和智慧如车的两个轮子,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要相辅相成,把福慧导归净土。这就把通途教法和净土特别法门打通了一个通道。我们就知道在这个时代修行从哪里下手,怎么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最后我们的归宿在什么地方。

  首先来看修福,求福这个的求带有一种愿求、愿望,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指向。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不加以讨论。菩萨的六度前五度是修福。净土法门的净业三福——人天的、世间的福,小乘的戒福和大乘的行福,它也是谈修福。我们作为学佛的人,福如果修不到,他就很难去修道。有句话叫培福载道,你的福德培得深厚了才能载道,这个载体才能够承载你的道业。而道业更多的是一种出世间的无为的智慧,它需要福作为基础。

  那么六度为什么把布施放在前面?布施是修福的第一大科目。昨天晚上也有同修来问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有两种烦恼,就是悭、贪。悭就是悭吝,自己有的东西不愿意给别人,这是悭;贪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想占为己有。他就是给别人一块钱,都觉得心理难受;如果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毛钱,他都觉得很高兴。他有与生俱来的习气。那悭、贪这两种烦恼就关闭了我们的善业之门,我们本有的性德就被这两个烦恼给闭锁住了,心量就狭隘了。所以就要布施,悭贪是病。这个病怎么去对治它?它的药方就是布施。你一布施出去,悭贪的烦恼一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你的心量就打开了。你给众生一些利益,他就生欢喜了,这时候众生欢喜你也感到欢喜了。

  慈善家为什么愿意做慈善,包括一个没有慈善行为的,他有一个心理感觉——当他帮助了别人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自己很高兴,有飘飘欲仙之感。光凭这种感觉,他就觉得值得去做。当你有飘飘欲仙之感的时候,你的身心都是一团太和之气,首先直接的好处是对你的身体健康有利。同时别人感恩你,你就感到精神上也很愉悦。并且你播下的这个种子,以后又会有回报,天道好还啊!所以布施是修福德的一个重要的科目。但对于布施,有的人说:“我没有钱,我能不能修到福呢?”你没有钱财,你能够随喜,你也在修福。就好像两个人在买卖香物,你在旁边站着随喜,你就沾染了香气。我们不要以为修福非得要有很大的资财,你首先要发起这种利益众生、修福报的心。

  我们看到有这么一个公案:就是手指植福。有一个很贫穷的人,他是帮别人修鞋子的,在城门外修鞋子。这个城里面有个大富长者常常供斋。到应供的时候,就有很多比丘要进城,他们不知道那个大富长者住在什么地方,就常常问他:“那个供斋的在什么地方?”他就在那里用手指为他们指方向,从哪走从哪走从哪走……过了若干年之后,这个贫穷的人转生成了一位树神,有一天有些商人在山林里面迷了路,树神就告诉他们怎么出去、怎么出去。但这些商人在山里面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这个树神就从手指上流出饮食、饮料给他们。这些商人就很惊叹,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德?这位树神就说,是由于他多少多少劫以前,做一个贫穷的人时为比丘指路,他的手指就出现这样的功德。这是谈布施。

  第二是持戒。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给予我们的重大的启迪。佛陀为什么要制戒?一切众生本具佛的功德啊!但为什么我们显发不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这个戒是为对治烦恼而施设的。首先是规范我们的身口七支,要知道我们得人身是靠持戒的功德才得人身的。没有五戒的功德,没有仁、义、礼、智、信五常的道德,我们是得不到人身的。而在这个人身里面,有的人福报大,有的人福报小,还有相貌的美丑、寿命的长短、智慧的浅深,这些都跟他持戒的程度相关联。你修五戒得人身,修十善得天道。如果五戒十善都不修,那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了。所以持戒是我们修福的重要科目。那作为我们在人身当中,至少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把这五戒持住,你的福报就有了。如果你五戒都不持,杀、盗、淫、妄、酒你都来,五毒俱全,那你多生多劫的福报都会由于你犯五戒的罪而减弱,甚至抵消到没有。一个不持戒的人,即使他的地位可能很高,但他的品性、他的品质却是下贱的。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人,哪怕是一个清洁工,如果他能够持五戒,他都是高贵者。

  那么有人问,持戒是不是对我有所约束?对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层面来看,我们现在最麻烦的就是无明,无明里面贪、瞋、痴三毒的烦恼。这贪瞋痴三毒的烦恼鼓动我们的身口七支造作种种的恶业,才使我们遭受痛苦的果报。今生还只是五烧的花报,最后是下地狱的更重的果报。所以了解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这痛苦之因给他约束住。所以约束的是我们的烦恼,解放的是我们的本具的清净的福德、智慧。所以戒律恰恰就叫波罗提木叉——保任解脱、别别解脱。你持一条戒就对治了一条烦恼,开发了一份佛性。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好事啊!这个五戒,包括八关斋戒、十戒的戒律,没有佛陀应化在这个世间是制定不出来的。这个戒的开、遮、持、犯,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深刻的把握,他是没有办法把这个原则性和灵活性制定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修福,也一定要增强持戒意识。要把这种持戒意识甚至上升到超越我们肉体生命的程度。宁可守戒而死,不能破戒而生。

  我们修行就是在对治自己的烦恼,跟烦恼在作战。我们要有披铠上阵,一人与万人战的气概。百万魔军都是五欲的内涵哪。我们不能在对峙当中做逃兵,或者一打就堕到负处。有的人受戒了,可过段时间他全破了戒了。我在网上答疑时,常常有人问:“法师,请问我三个月前受了五戒,现在全破了怎么办?”我们听了都胆战心惊,你怎么能全破了?全破了怎么办?这是不通忏悔的。这五条根本戒,特别是前面四条性戒,你犯了就是断头罪啊!什么叫断头罪,这个头砍下来掉在地上了。你说怎么办?还能安得上去吗?这不通忏悔啊。那你破了戒,破了这五条戒,你的归宿就是地狱呀!这种因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市场经济高消费,整个五欲非常膨胀的时代,确实我们的烦恼也与日俱增,所以连这五条戒都受持不了。比如有很多人受不邪淫戒,可他就常常犯。以这个高贵的人身行这种婚外恋、邪淫的禽兽的行为,你说你会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我们要持好清净的戒律,至少要持好五戒。

  第三个是忍辱。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这个忍为什么称为忍辱?因为人最难忍的是侮辱,你连侮辱都能忍,那就好办了。我们很多人读过《金刚经》,《金刚经》里的那个忍辱仙人,他遭受着歌利国王片片割他的肉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冤枉他。那个歌利王带着一批宫女出来打猎,忍辱仙人正在打坐,由于宫女看到这个仙人在那里修道很庄严,就主动围上来,问他一些法上的事情。这个歌利国王一看自己旁边的宫女不见了,都围着忍辱仙人去了,就对这个忍辱仙人生起瞋恨心,骂他说:“你怎么引诱我的宫女呀?你修行你又怎么样?你能忍吗?”他就片片割他的肉。在这种情况下,忍辱仙人没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悯之心说:“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这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等他成佛之后,那个歌利国王已转为憍陈如,真的是佛最早在鹿野苑度的第一个弟子。憍陈如就是前生的那个国王。所以一个菩萨在遭受这样的侮辱,这样的摧残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还能生起悲心,这就是忍辱到达波罗蜜的程度,到家了,到彼岸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